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传统修辞学中与认知相关的辞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不可能特征是从语言性质过渡到深层认知心理的关键概念。进一步从相似关系、接近关系、自变关系和有无认知的介体几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不可能特征的形成以及辞格在认知上的三种类型:比喻、近喻和自喻。展示了认知性辞格是如何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直觉和创造性想象中得到实现的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比喻、近喻与自喻 辞格的认知性研究》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传统修辞学中与认知相关的辞格进行了重新审视。作者认为不可能特征是从语言性质过渡到深层认知心理的关键概念,为此该书引入了认知心理研究中原发过程和模式识别的理论,进一步从相似关系、接近关系、自变关系和有无认知的介体几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不可能特征的形成以及辞格在认知上的三种类型:比喻、近喻和自喻,并将它们作了一体化的处理,展示了认知性辞格是如何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直觉和创造性想象中得到实现的。
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当代修辞学》杂志原主编。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以及语言理论等,主要论著有《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等,以及《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与语言机制》《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语言对自身的指称》《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论语体与语体变量》等论文。
出版前言
第一章 认知性辞格:寻求不可能特征
1.认知性辞格分析的语义学方法
1.1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
1.2 三种特征的相互关系
1.3 词内和词外:语义特征的存在方式
1.4 不可能特征的接受与强制性语义共现
2.认知性辞格的本质:接纳不可能特征
2.1 认知性辞格的基本形态
2.2 接纳不可能特征的五组方式
3.认知性辞格与技巧性辞格
3.1 传统修辞学与技巧性辞格
3.2 修辞学的转向:对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
3.3 同一种语言事实与两种辞格的取向
附录:内涵特征:范畴特征与经验特征
第二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认知结构
1.认知的原发过程
1.1 认知途径:逻辑的和原发的
1.2 原发性认知的特点
2.模式识别与认知中的同一关系
2.1 从模式识别到语义特征分析法
2.2 同一关系及其语义表现
3.原发过程的模式识别:相似关系、接近关系与自变关系
3.1 原发性的模式识别的顽强存在
3.2 原发过程中的有介体与无介体方式
4.比喻:从相似关系到同一关系
4.1 比喻中的相似关系分析
4.2 “相似即同一”的原则与比喻的对称性认知结构
4.3 “A→B”的逻辑矛盾与比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
4.4 比喻中的同一性梯度
5.近喻:从接近关系到同一关系
5.1 接近关系——榫接性的特征共享
5.2 “接近即同一”原则与近喻
5.3 “接近即同一”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5.4 “A→B”阶段与近喻不对称的认知结构
5.5 近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
5.6 近喻的同一性梯度
6.自喻:自变关系的认知基础与语义表现
6.1 感觉特征的放大、追加与自喻的认知结构
6.2 从无介体到有介体
6.3 自喻的语义表现以及它们向比喻、近喻的延伸
7.自喻、比喻、近喻的一体化
第三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语言结构
1.理论背景与辞格的语言结构
1.1 结构分析的理论背景
1.2 认知性辞格的语言结构
2.比喻的语言结构
2.1 从比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
2.2 明喻的语言结构:wa≈Wb
2.3 暗喻的语言结构:Wa=Wb
2.4 比拟的语言结构:Wa+Tb
2.5 借喻的语言结构:Wb/Ta
2.6 比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
3.近喻的语言结构
3.1 从近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
3.2 明喻式的近喻:Wa∽Wb
3.3 暗喻式的近喻:Wa=Wb
3.4 移就的语言结构:Wa+Tb
3.5 借代的语言结构:Wb/Ta
3.6 近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
4.自喻的语言结构
4.1 从夸张性自喻到夸张性的比喻和近喻
4.2 从通感性自喻到通感性的比喻和近喻
第四章 认知性辞格的创造性评价与创造心理
1.认知性辞格的评价
1.1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一):语义跨度
1.2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二):独创性
1.3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三):可接受性
2.认知性辞格与创造心理
2.1 思维、直觉和想象
2.2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思维
2.3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直觉
2.4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想象
2.5 结语
附录:意识·无意识·语言意识
本书所用主要符号
本书所用主要术语
再版后记
说实话,我被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所折服,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著作来说非常重要。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体现出出版方的专业性。我个人一直认为,语言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日常生活中那些稀松平常的表达,一下子提升到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进行审视。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平衡理论的严谨性和案例的生动性。是会像某些经典那样,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普遍规律,还是会倾向于细致入微地解构每一个语言现象?如果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批判性继承,那这本书的深度就有了保障。我更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比喻”、“近喻”和“自喻”这几种修辞手段在认知层面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区分的,它们是否共享着某些底层的心智模型,或者各自代表了认知过程的不同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前国内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在许多人还在聚焦于句法或词汇的表层结构时,它勇敢地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意义和思维层面。我设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比较“烧脑”,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语言现象本身,还要同步构建起认知科学的知识体系。如果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模型,用以解释汉语使用者是如何在瞬间完成意义的跳转和重构的,那这本书的贡献就不可估量了。我尤其关注“近喻”的处理,这个概念在修辞学中常被模糊处理,如果这本书能对其进行精准的认知学界定,并提供令人信服的汉语语例支持,那么它将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我希望它能激励更多年轻学者,将研究视角从纯粹的语言形式转向人类经验的建构过程,让语言学研究更有“人情味”和现实关照。
评分从标题的用词来看,这本书的野心显然是想在汉语语言学界树立一个新的研究标杆。它不是简单地介绍现有理论,而是带有明显的“研究”和“探究”的意味。我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打破陈规”的观点,尤其是在探讨传统修辞学与现代认知科学融合的领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冲突与火花。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跨文化比喻的普遍性与汉语特异性的关系的。一个好的研究,必然能够指出哪些认知机制是全人类共通的,而哪些又是被特定文化和历史浸润而形成的独特表达路径。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构建起一套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用汉语思维观察世界的“使用说明书”。我期待它能提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心智活动的日常言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采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蓝色调,配合着清晰的字体排版,给人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深度的感觉。我注意到书名中的“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这两个关键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对语言深层机制的探讨。作为一个对语言思维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期待它能揭示汉语在表象之下是如何运作的。通常这类学术专著,内容会比较艰深,但我希望作者能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来阐释复杂的理论,尤其是在处理“比喻”这类日常又深刻的语言现象时,能否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对作者如何结合最新的认知科学成果来分析汉语的特定结构充满了好奇,比如,那些看似随意的语言表达,背后是否隐藏着人类共同的认知偏好和文化烙印。我期望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语言描述,真正触及人类心智与语言构建世界方式的核心关联,让我在阅读后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母语。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感觉它不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细细研读的工具书或深入研究的起点。我对其中关于“辞格认知性研究”的部分尤其关注,这暗示了作者试图将传统的修辞学概念,置于现代认知科学的框架下去重新审视。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讨论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语中的具体应用,或者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产生机制有何异同。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比喻形式在汉语中会显得特别自然或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另一些则显得生硬晦涩。如果作者能够提供大量的、贴合现代汉语实际语料的分析案例,那这本书的实证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希望它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空泛陈述,而是能真正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析范式,指导我们如何科学地、有深度地去剖析汉语中的语言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