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昆明的前世今生》按街道、分闆塊片區,以道路、單位和建築物為載體,將發生在其間的古往今來的時、空、人、事,編寫成相關故事,並以此來介紹昆明的前世今生。這種體例,是一種嘗試。但願讀者認可。昆明的前世今生浩如煙海,《昆明的前世今生》肯定是掛一漏萬,還有謬誤之處也會存在。不盡人意者,還望各方多多包涵。為瞭敘述上的方便,筆者將昆明主城分為兩部分加以介紹:一是老城,指原環城馬路(今一環)內之地,包含明代磚城在內;二是新城,指一環以外的主城區。
作者簡介
李永順,雲南馬關人,雲南師大附中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1960年昆明師範學院曆史係畢業,任教於雲南師大附中(原昆明師院附中),直至退休。期間,曾在雲南師大曆史係和中文係、雲南民族學院等高校兼任本科、專科課程,講授世界近代史、中國通史。在職期間,曾擔任過雲南省史學會常務理事,昆明市中學曆史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曾被聘為雲南省、昆明市教科院(原教研室)顧問、專傢組成員。曾參加國傢考試中心曆史學科的高考命題工作。
退休後,創辦雲南西點文化學校,任董事長、校長。現為雲南西點文化學校顧問。
目錄
開場白
昆明城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昆明城名的變遷
二、“昆明”城名來曆的推測
三、昆明城池有多大?
南詔拓東城在哪裏?
大理國鄯闡城有爭議
中慶城又怎麼樣?
明朝的昆明磚城
清代將城又南擴
民國昆明城池變化多
當今昆明壩子全是城
昆明老城的前世今生
一、引言
老城的概念
三坊、十八鋪、三堆、十三坡
二、昆明老城主要橫嚮(東西嚮)街道的前世今生
(一)拓東路·金碧路·西壩路
“昆明第一街”的桂冠該誰享有?
拓東路的身世
東站·昆明東大門
南詔王官今何在?
岔街·曆史文化長廊
真慶觀
綠洲大酒店
狀元樓
古幢公園·昆明市博物館
拓東體育場
西南聯大最早的落腳點
昆明最早與世界接軌處
塘子巷
上智·六中·錦程·地鐵站
得勝橋與“雲津夜市
金碧路的變遷
金馬坊和碧雞坊·昆明形象
金碧公園變昆華醫院
雞鳴橋和兩個新村
昆明首觸近代化的地方
從司馬巷走齣的”中國殲-10之父
在舊河道上築起的新街——西壩路
彌勒寺
雲南白藥
創庫
(二)東風東路·南屏街·東風西路
東風路、南屏街的街道檔案
高高的銀樺樹
上世紀50年代的昆明十大建築
迎賓、遊行大道
昆明飯店
東風東路17號的前世今生
從“滑鐵盧”轉身的昆明郵電大樓
工人文化宮·東風廣場·檢閱颱
震莊
南太橋及其他
南屏滄桑
兩個昆百大.N個昆百大
鍾樓大鍾哪兒去瞭?
中華小學已遠去
它是“阿鬥”?
昆明軍事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
城中心的古村名
它的前世已盡,今生未臨
雲南藝術劇院
永遠逝去的東風商店
龜腳變龜背
……
昆明新城的前世今生
不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昆明的前世今生》:
岔街·曆史文化長廊
很多城市有直街、橫街,但岔街則頗為鮮見。然而,昆明就有條岔街。此岔街在哪兒,由哪兒岔往哪兒?
岔街在省體育館後門的對麵,是由拓東路通往環城南路的一條街道。原是一條呈“L”型的小街道,現幾經改造,已成一條寬敞的大道,是昆明老城由城東通嚮城南的捷徑。為何取名岔街?據《昆明市地名誌》稱:唐朝南詔時期,拓東城在附近設驛道,此街當時是驛道旁的岔道,用以聯係官渡以南各地。明代,成為昆明通往滇南和貴州的岔路口。後來,岔道兩旁住上瞭人傢成瞭街道。清代起,將這一街道稱為“岔街”。改革開放前,岔街重修,長516米,寬9米,瀝青路麵。街兩旁的房屋多為鋼混結構的五六層的居民住宅。昆明織布廠、昆明汽車坐墊廠、民政福利廠、昆明12中等單位均在岔街上。如今改造成雙嚮3車道水泥路,除瞭昆12中依然存在於此岔街上之外,原來的單位都變成瞭高樓大廈,變成“岔街一號”大超市和住宅小區,如鐵路局工程處岔街小區等。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這裏有個“官渡區吳井街道曆史文化長廊”。
這個文化長廊,是利用岔街經金汁河通往和平村的老滇越鐵路米軌舊址建成的。長廊中央為一平颱,種植有花草,上麵有若乾塊石碑,介紹昆明本土的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平颱的兩側是人行道,道旁也種植有花草樹木。長廊盡頭,還有一些建築物,供行人休息聊天。
建築此長廊的吳井街道辦事處和黨委,在人口的石碑上說明瞭他們的意圖“昆明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麗,人物薈萃,敢為人先,弘揚昆明精神,推進和諧發展,追求卓越未來。”長廊一共展齣瞭昆明市區域範圍內發生的重要曆史事實和事件18項,昆明籍曆史名人14位。18項曆史事實和事件為:龍潭山人、青銅奇葩、金馬碧雞、滇王歸漢、拓東建城、雲南行省、明代龜城、永曆入滇、滇越鐵路、水電鼻祖、重九起義、護國首義、中共特支、長徵途中、抗戰基地、西南聯大、民主堡壘、雲南起義。14位曆史人物為:鄭和、楊一清、蘭茂、傅宗龍、擔當(唐泰)、錢豐、陳榮昌、繆嘉蕙、楊振鴻、顧品珍、唐淮源、吳澄、聶耳。
石碑介紹內容簡練,文字流暢,用詞準確,便於記憶。在長廊中走一遍,讓人學到不少知識,瞭解昆明方誌,受益匪淺,確實起到瞭讓人愛祖國、愛傢鄉的作用。
看後,筆者聯想:已經廢棄或將要廢棄的原米軌鐵路,在昆明城中為數不少。若都能像這一文化長廊一樣利用起來,開闢成各種各樣的“文化長廊”,那該多好啊!既增添瞭昆明市的文化元素,又讓昆明人有瞭更多的遊覽勝地。把這些“文化長廊”有機地連接起來,遊一天也可能遊不完。讓人們在“文化長廊”中欣賞風景、陶冶情操、休閑娛樂、品嘗美食,該多美呀!說不定,今日的“米軌文化長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百年後又是一份著名的曆史文化遺産,像法國巴黎塞納河邊的賣報小攤一樣。
真慶觀
真慶觀是元、明、清三朝昆明古城道教聖地,也是昆明地區道教的祖庭之一,而且是主城區內最大的祖庭。
真慶觀山門開在拓東路上,門牌為拓東路82號。它實際上處於白塔路與拓東路的交叉路口,而且其坐北朝南的“真身”全在白塔路上。
真慶觀,原址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時,在滇池地區的屯兵居住之所。作為道教祖庭,始建於元代,原名真武祠,含山門、紫薇殿、老君殿。
明朝永樂17年至洪熙元年(公元1419-1425年),由黔國公敬王沐晟及地方紳士捐資興建都雷府。長春真人劉淵然的弟子蔣日和主持擴建。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皇帝下旨更名為“真慶觀”。取“真則真武所居,萬人瞻仰;慶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之意。清光緒7年(公元1881年),由雲南鹽商集資興建鹽隆祠作鹽業公館。真慶觀自明正統以後,明代嘉靖以及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各朝都有修葺和擴建。最後,形成三組彼此毗鄰的建築,占地麵積為4萬平方米。
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昆明市市長曾恕懷頒發保護真慶觀的公告。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2月,重新成立昆明市道教會,真慶觀成為市道教會駐所。
後來,由於曆史的原因,真慶觀被工廠、單位和居民占用,宮觀殿堂岌岌可危,人們幾乎忘卻瞭真慶觀的存在。
新世紀之初,春城昆明春和景明,百業興盛。雲南省、昆明市和盤龍區各級人民政府為保護文物古跡,決定重修真慶觀道觀古建築群。具體工作由盤龍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
前言/序言
昆明的前世今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