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是指美国公立高等院校为了承担大学的责任,通过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一定的规范和管理机制,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向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主动报告、解释、证明和回答有关学校内部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的使用及效率等情况,是一个证明高等院校履行自身职责、实现办学绩效及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以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内部问责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进程;分析了内部问责制的代表性理论,辨析了内部问责制的专业主义理论视角;探析了内部问责制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概况;*后通过对内部问责制相关经验、影响与挑战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合理建议。
作者简介
袁潇,女,1984年生,重庆江津人,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赢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高等教育,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三项省部级课题,参编著作一本,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产生背景及发展进程
第一节 内部问责制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内部问责制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 影响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代表性理论
第一节 “三角形”理论
第二节 专业主义理论
第三节 角色理论
第四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章 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内部问责制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内部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内部问责制的核心要素——绩效指标
第四节 内部问责制的运行机构
第四章 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内部问责制的实施流程
第二节 内部问责制的实施途径
第三节 内部问责制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 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经验、影响与挑战
第一节 内部问责制的经验
第二节 内部问责制的影响
第三节 内部问责制的挑战
第六章 对我国公立高等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机构、专业词汇等术语的英汉对照
致谢
前言/序言
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通过高等教育问责制来有效回应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诉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美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公立高等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与管理潜在的问题使得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下降,同时公立高等院校面临着高等教育经费有限、市场竞争激烈、教育成本增加等诸多的问题。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肯尼斯在其著作《高等教育问责制》中提出了“内部问责制”的概念,此后格拉汉姆·派翠西亚、马丁·特罗、约瑟夫·博克等学者呼吁高等院校加强内部问责制,倡导高校内部评估与改革。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问责制的重要转向与发展趋势。
作为自我管理的一项制度和一种实践手段,内部问责制是美国公立高等院校以改进完善为目的的自我评价监督过程与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自觉行动。内部问责制是公立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主体基于质量契约而履行责任的过程,其宗旨在于提升内部教育质量。内部问责制的理念与我国倡导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理念是契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高等院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袁潇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美国公立高等院校的内部问责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期关注这一问题,并以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为主题撰写了博士论文。该选题直接回应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该论文也荣获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组织评选的优秀博士论文。通读全书,感触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内在结构完整,涉及内容广泛。该书主题明确,结构完整,从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产生和发展、代表性理论、构成要素、实施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详细总结分析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经验、影响、挑战,“启示”部分切中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
二,认识有新观点。该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方面有一定的新意。国内外学者对美国公立高等院校问责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问责制和绩效拨款方面,涉及高校内部问责制的研究仍显匮乏和不足,国内学者对高校内部问责制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关于高校内部问责制理想模型和发展趋势方面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映了作者能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对专业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而专深的研究。
三,思路清晰,资料新颖,可读性强。该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方面做了较为细腻的工作。概述挖掘并利用了大量外文文献,收集并分析了一些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和统计信息,列举美国数十所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始终注重以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该书界定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概念内涵,在综合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内部问责制的理想模型,总结了内部问责制的本质属性,预测了内部问责制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高校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合理建议。
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对美国公立高校院校内部问责制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基于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还比较滞后,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对不足并为实践提供良好的对策与建议。可以说,该书是对当前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新探索。该书可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研习,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用书。
徐辉
2015年10月于西南大学学府小区
学术探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内部问责机制的深度解析 本书《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旨在对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所存在的问责机制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探索。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类问责制度,而是试图通过理论框架的构建、实证数据的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刻理解这些机制的形成动因、运作模式、实际成效及其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当前日益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地构建并运行一套内部问责体系,以确保其办学宗旨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 研究背景与价值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的基石,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承担起对社会公众的问责义务。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款,因此,如何确保这些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响应,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内部问责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和长远竞争力。 长久以来,围绕高等教育的问责讨论往往集中在外部问责,例如政府监管、市场评价、家长学生反馈等。然而,内部问责制——即机构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负责的制度安排——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健全的内部问责体系,能够更灵活、更及时地响应内部的运作问题,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促进持续改进。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被相对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力图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贡献: 本研究将尝试提炼和发展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问责理论模型,并探讨不同理论视角(如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在理解公立高等教育问责中的适用性。 2. 实践指导: 通过对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实际问责实践的深入分析,本书将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和优化内部问责体系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 3. 政策启示: 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内部问责制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作用,从而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4. 学术对话: 本书将为高等教育治理、公共管理、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和进一步研究的平台。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内部问责的内涵与外延: 深入分析“内部问责”这一概念,界定其涵盖的范围,包括问责的主体(如校领导、院系负责人、教师、行政人员等)、问责的对象(如学术质量、财务管理、学生服务、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以及问责的维度(如绩效、效率、公平、透明、合规等)。 高等教育机构的特殊性: 探讨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心,其“公共性”、“专业性”、“学术自由”等特质如何影响内部问责的构建与实践。 现有问责理论的梳理与整合: 回顾与问责相关的经典理论,如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组织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等,并尝试构建一个适用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内部问责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构成要素与实践模式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重点,通过细致的考察,勾勒出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内部问责制的具体图景。 问责主体与责任分工: 考察校董会、校长办公室、各学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教职工以及学生在内部问责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权责分配。 问责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绩效评估体系: 分析教师、行政人员、院系乃至学校整体的绩效评估指标、评估过程和结果应用。关注如何平衡学术产出、教学质量、科研影响力、服务贡献等多元化目标。 财务与预算管理: 探讨公立高校在预算编制、执行、审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与问责机制,如何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学术质量保障: 研究课程评估、专业认证、学位授权、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如何通过问责机制驱动学术标准的提升。 行政管理与服务效率: 考察学生招生、注册、就业指导、后勤保障等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监控,以及相应的反馈和改进机制。 合规性与风险管理: 分析院校在遵守法律法规、防范学术不端、处理投诉与纠纷等方面的内部问责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审视院校在财务信息、办学成果、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内部信息公开程度,以及信息公开如何促进内部的问责。 不同类型公立高校的比较: 考察州立大学系统、社区学院、专门性高等院校等不同类型公立高校在内部问责机制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问责实践的成效、挑战与改进策略 本部分将对前述的问责实践进行深入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问责成效的评估: 对办学绩效的影响: 评估内部问责制在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分析问责机制在促进财务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对组织文化的影响: 考察问责制如何塑造组织的价值导向、激励机制和成员行为,例如是否促进了创新、协作或官僚主义。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目标冲突与指标设计难题: 在追求多元化目标时,如何设计有效的问责指标,避免“顾此失彼”或“唯指标论”。 权力结构与问责阻力: 权力分配不均、部门壁垒、既得利益者阻碍等可能对问责制的有效实施造成干扰。 学术自由与问责的张力: 如何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对学术活动进行必要的问责,避免过度干预。 外部压力与内部响应的失衡: 外部问责的压力可能导致内部问责的“形式化”或“应付式”。 文化因素与执行偏差: 组织文化、管理者风格、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等都会影响问责制的实际效果。 改进策略与未来展望: 优化问责指标体系: 提出更科学、多元、动态的指标设计方法。 强化信息技术在问责中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问责的效率和精准度。 促进问责文化的培育: 强调问责的积极意义,构建负责任的组织文化。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同: 促进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形成合力。 建立有效的反馈与激励机制: 确保问责结果能够导向改进和激励。 探索与其他问责模式的协同: 如何将内部问责与外部问责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研究方法 本书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获得全面深入的认识: 文献研究法: 广泛梳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组织问责、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文献、政策报告和相关研究。 案例研究法: 选取美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立高等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深入剖析其内部问责制的具体设计、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案例选择将注重代表性,涵盖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办学层次和不同特色的高校。 访谈法: 对相关院校的校领导、院系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教师、行政人员以及相关的外部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内部问责制的看法、经验和建议。 问卷调查法(视情况而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针对特定群体(如教师、行政人员)设计问卷,收集关于问责感、问责实践满意度、问责影响等方面的量化数据。 制度分析法: 细致分析院校的章程、管理规定、政策文件、评估报告等,以理解其内部问责制度的 formal 结构。 预期贡献 通过对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的研究,本书期望能够: 1. 深化理论认识: 为高等教育问责理论的发展贡献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特别是在内部问责这一关键环节。 2. 提供实践借鉴: 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和优化内部问责体系方面提供系统性的参考。 3. 启迪政策思考: 为政府部门制定支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升办学效能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4. 促进学术交流: 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公共管理、教育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总而言之,《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探索。它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多元的研究方法,为理解和改进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最终提升其办学质量和社会贡献,提供深刻的洞见和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