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教育經典套裝《愛和自由(珍藏版)》+《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孫瑞雪教育經典套裝《愛和自由(珍藏版)》+《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釣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婦女齣版社
ISBN:9787512705739
商品編碼:1187869043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愛和自由(珍藏版)》:
  一本幼兒教育的革命性著作,纍計銷量突破60萬冊
  本書入選新聞齣版總署全民閱讀活動2010年度“*受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韆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
  韆萬個孩子因此書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卓越創造力的一代新人!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21世紀**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早教經典,纍計銷量突破60萬冊
  中外教育史上,這是**次大規模地、全麵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
  引領韆萬個父母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一個敏感期,並釋放齣內在的生命力

 內容簡介

  《愛和自由(珍藏版)》: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瞭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愛、自由、選擇。孫瑞雪老師告誡父母們: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彆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齣來,你的孩子纔真正可以接到愛的禮物。因為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隻有一樣,那就是愛!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麵。本書收錄瞭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傢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中外教育史上,這是第—次大規模、全麵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瞭10年的金鑰匙,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作者簡介

  孫瑞雪,中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傢與心理學專傢;“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中國寜夏科學啓濛研究會創辦人。
  孫瑞雪發展和延伸瞭一套完整的兒童發展的愛和自由理論和敏感期理論,其貢獻在於幫助成人瞭解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取得瞭顯著的教育效果;其創作的社會科學專著《愛和自由》與科學教育專著《捕捉兒童敏感期》開創瞭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目  錄

《愛和自由(珍藏版)》:
第—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第二章 兒童認識世界的第—步
第三章 創造力來自哪裏?
第四章 兒童必須自己感覺
第五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為什麼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
第七章 兒童心智發展的內在過程
第八章 感覺訓練——兒童智力發展的唯—途徑
第九章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成長的一切
第十章 從愛走嚮獨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應該怎麼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與紀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陳舊落後的教育經驗,走嚮理解的愛
第十五章 發展心智與掌握知識
第十六章 “愛和自由”的教育實踐
第十七章 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誌而能夠順從
第十八章 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
第十九章 兒童的優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樣努力纔能為孩子創造好環境?
第二十一章 關於“吃”的生理和心理問題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問題齣在哪兒?
第二十三章 濛氏教育思想適閤中國的孩子嗎?
附錄
愛和自由 規則與平等
兒童成長中的自由
我要感謝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第—章: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妞妞(0歲-4歲)
暢暢(0歲-4歲)
貝貝(1歲-3歲)
緹緹(2歲半-5歲)
第二章:0歲—2歲半
視覺——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口——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 ,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
聽覺——喜歡處在有聲音的環境中。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 、認識世界。
空間——喜歡探索空間,Z早錶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鏇轉、扔東西等。
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
秩序——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模仿——Z早錶現 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復進行;也模仿動作。
自我意識——錶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對兒童的吸引力可長達12年,在生命的頭6年錶現Z強烈。
審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須完整。
10多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們的成長(孫瑞雪)
第三章:2歲半—3歲
建立概念——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
自我意識産生——私有意識産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
20多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誕生(孫瑞雪)
第四章:3歲—4歲
執拗——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瞭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瞭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錶現齣不可逆性。
壘高——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推倒,再重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
色彩——開始對色彩産生感覺和認識,並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顔色。
語言——開始對句子錶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詛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Z能錶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瞭對事物完美的追求。執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總是手拉手一起走來。
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瞭人際關係的序幕。
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
第五章:4歲—5歲
第六章:5歲—6歲
第七章:6歲以上
第八章:看看身邊的孩子
第九章:孩子應該怎樣學習——孫瑞雪和薛梅的對談
我要感謝(孫瑞雪)


媒體評論

  《愛和自由(珍藏版)》: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扇窗,推開他,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讀者鼕鼕媽媽
  看書的時候,邊看邊自責,為什麼沒有早點開始看這本書,書中說的基本是0—6歲孩子的心路曆程,我的兒子剛上小學,不知道現在開始做是否還來得及?特彆推薦0—6歲孩子的傢長看,越早越好。
  ——網友 ivycd
  看完後有很多的震撼與感動,很慶幸在自己能在當媽媽前看到這本書。所以我推薦給瞭很多認識的媽媽看。
  ——網友peggy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有大量的實例參考,讓我們明白在孩子的各個敏感階段我們應該怎樣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敏感期。
  ——讀者九頭飛狼
  對新手媽媽和幼教工作者來說是一本有指導意義的書.我從兒子身上錶現齣的行為不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能用淡然的心態麵對他所做的一切,比如吃手扔東西鑽桌子爬高高等等.相信這本書能幫助我陪同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網友 lovelycute
  看完後,開始理解孩子,希望寶寶順利度過敏感期快樂成長。
  ——網友 yokel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愛和自由(珍藏版)》:
  第—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從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齣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濛特梭利把它稱為“精神胚胎”。這好像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隻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有瞭10年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的經驗,我們越來越堅信這一點。接受這個觀念就像要發生一場內在的革命,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兒童依靠成人來建構;接受這個觀念也意味著我們將無處發揮我們因自卑、受壓抑而産生的自大。人類的幼兒期非常漫長,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幼兒期能有人類這麼長。說得短一點,可能是零到6歲,說得長一點,大概要到12歲。12歲還不能離開母親,法律上認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齡是18歲。這期間,兒童處在一個很弱小的狀態,必須有成人來幫助他成長。幫助兒童成長不是說由成人來塑造兒童的精神。如果那樣,人類的整個水準都會下降。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扮演瞭“上帝”,孩子的“上帝”。
  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孩子就會發展得很完善。
  濛特梭利幼兒院Z小的孩子是1歲半,我們用1歲半到6歲的孩子做試驗,把C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給孩子,如果教師不強製,不給兒童壓力,兒童隻會按照他的內心需求走。比方說,他喜歡玩水和玩沙子,隻要把他帶齣去,其他多麼具有“吸引力”的體育器材和體育活動他都不參與,他隻玩沙子,臉上懵懵懂懂,成人對他怎麼說,孩子的臉上都是這種錶情。他知道他要乾什麼,如果成人阻止他,他會同成人抗爭。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這麼一個過程。在他2歲多的時候,他爸爸買瞭2個玉米,對他說:“你一個,你媽媽一個。”他走過來說:“這2個玉米,爸爸說都給我吃。”我問他爸爸,他爸爸說:“不是的,是給你一個,給孩子一個。”我對孩子說:“爸爸說給你一個,給我一個,並不是說都給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瞭一個謊,他聽完這話後臉上絲毫沒有做錯事的錶情,站在那兒思考瞭1分鍾,一動不動,然後毫無錶情地走瞭。“怎麼會這樣?”真奇怪。但是,後來有一天,他對自己做錯事突然有瞭感覺,臉上錶現齣特彆尷尬和難為情,還不讓人說。這根本不是大人的說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經按照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到瞭這一步。如果成人沒有按照這個規律讓兒童發展,而是強加於他,逼迫他做,這個孩子的發展就可能進入誤區,真正的道德感就無法建立瞭。
  嬰幼兒早期的發展規律跟有些動物類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將卵産在樹杈中間,幼蝶剛齣生時必須吃特彆嫩的葉子,它怎麼去吃嫩葉子呢?因為幼蝶對光Z敏感,所以它一生下來就嚮著光綫Z亮的地方爬過去,那枝頭必定是Z嫩的葉子。但是當幼蝶開始強壯起來,能夠吃粗糙的葉子時,它對光的感覺就完全消失瞭。這個過程遵循的是它內在的發展規律,沒有任何外力的控製。
  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閤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
  讓我們看看兒童是如何同環境建立和諧的關係而發展自我的。比如語言,任何一個國度和民族的兒童,都能夠在這充滿聲音的世界中聽到和學會人類的語言,並在頭3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語言,學會語言中的各個細節。這種發展,絕沒有人去專門給他上課。我們不難看齣,6歲前的兒童更喜歡看你做什麼而不是聽你說什麼。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於環境的結果。所以心理學傢纔說,兒童3歲前掌握的東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纔能完成。我們為什麼不思考一下,這是怎麼迴事呢?人類已經發現瞭這個秘密——兒童是自我發展的。
  我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兒子齣生後,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纔。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入中學,10歲上瞭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傢每一分鍾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為英國倫敦一傢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乾,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彆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隻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為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為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著。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如果我們瞭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兒童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他一定會成為人纔。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一旦遭到破壞,他整個發展都不會正常,包括智力。所以濛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當我們把兒童的自我、知識各分一堆時,一切都被破壞瞭,我們再也找不到兒童內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讓兒童獲得知識的想法桎梏瞭我們,並使我們産生瞭偏見,還有一大堆被稱為知識的垃圾,這些都破壞瞭一個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發展。隻有承認兒童有精神胚胎並相信他,人類成長的秘密纔會在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展現給我們。
  
  
  
  第二章兒童認識世界的第—步
  “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Z初不是源自感覺。”一個孩子,一手拿著洗臉毛巾,一手拿著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及時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告訴孩子。有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普通的教育觀念一般認為,由外界給兒童一些印象(有些人稱為信息),兒童接收瞭這些印象或信息,並經過反復練習,就能發展智力。如同小學生迴傢把1個字寫50遍,就等於發展瞭智力一般。是不是這樣?濛特梭利不同意這種觀點。她說:“這些機械心理學傢仍然對教育理論和實踐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是什麼呢?據他們認為,我們從外部物體所獲得的印象,似乎是敲開我們的感官大門並硬闖進來的。”
  我見過很多傢長,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傢長是一位幼兒園的園長。她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小孩子齣生後不久,她就在門上貼個“門”字,在瓶子上貼上“瓶子”……不斷地把孩子抱過去給孩子讀,不斷地這樣做。孩子4歲多的時候,就已經拿著書本開始閱讀瞭,而且加減法都會。她自認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聰明,因為她的孩子掌握瞭很多東西,尤其在閱讀方麵。接受濛特梭利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她不太同意濛特梭利教育的某些觀點。她認為用外界事物不斷地刺激孩子,使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腦中産生某種印象,這就是智力狀態。
  濛特梭利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這個瓶子裏灌東西(我們一般認為灌在瓶子裏的東西就是他的智力)。
  這位傢長說:“我那種方法也能使我的孩子達到一定的智力狀態。”我說:“可能,但有本質的差彆。”因為兒童特彆奇怪,當你不斷地刺激他這方麵的時候,他可能很快就掌握瞭這一方麵的知識,那麼掌握的狀態如何呢?第二周她把她的孩子帶來瞭。她的孩子坐在那兒寫字的時候,我在旁邊觀察。我告訴她:“你的孩子的心智發展落後瞭。”她問:“怎麼落後瞭?”我說:“你孩子現在的心智狀態隻有2歲。”我說的智力跟她說的不一樣,她指的是從外界掌握的東西。我說:“這種狀態不正常。我把我們幼兒院5歲的孩子帶來你看看。”她的孩子在心智上很弱,像個嬰兒,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堅強、不果斷,好像什麼東西隻要外界不反應,他就不能確定,他不會洞察,不會深入思考。他不能綜閤地將所學的東西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加以應用,一開口就是知識,但他的知識同生活無關。
  這個例子給瞭我一個提示,這個提示就是: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
  實際上技能不重要。6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濛特梭利在兩本書中都說:“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她用的是愛德華?賽貢(1774~1858)的一句話,那句話說:“把兒童從感覺訓練引嚮概念。”濛特梭利說:“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Z初不是源於感覺。”
  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感覺。比如大傢聽講座,印象Z深的一定是你們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容。你隻能聽見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必定是你的感覺Z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經曆和心理狀態相契閤。
  關於兒童的感覺,我舉一個例子。我的兒子1歲多的時候還不太會說話。當時我心裏有點兒著急,我想他是不是有點兒遲鈍?急得我都要到醫院去給他看舌頭瞭。我傢有個教棒,我就拿著這個教棒,給他指燈。我說:“這是燈,燈,燈!”指完以後我又指著書說:“這是書,書,書!”我天天抱著他,給他指這指那,傢裏都指遍瞭,每天重復。但孩子依然“木木呆呆”的,什麼錶情都沒有。我想:“怎麼迴事兒,這個方法怎麼一點兒都不起作用呢?”他的聽覺很好,有時候會說:“啊,啊,啊!”
  這說明他嗓子沒什麼問題,我弄瞭一塊乾淨毛巾,將他的舌頭拽齣來,看看舌下有沒有粘連。沒有,就證明舌頭也沒問題。
  但兒子就是不說話。當他2歲零1個月的一天,他跑齣去玩,外麵停著一輛卡車,他要上卡車,我就把他帶上去。那時候正好是夏天。寜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藍色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湛藍湛藍的,非常的廣闊和深遠。那種感覺會終生留在你的記憶裏。我的孩子就扒在車欄杆上,仰視著天空。他看瞭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麼東西吸引他。我說:“天!”我孩子就說:“顛(diān)。”他第—個會說的字竟然是“天”。他那個大舌頭一個勁兒說:“顛,顛,顛。”當時我很震驚。過瞭一會兒他就不斷地指著天說:“天,天,天。”從那一刻起,他見著人就拉人的手說:“天,天。”一連說瞭3天。後來我指著腳下踩著的地說:“地,地!”孩子說:“地!”這是第二個詞。我當時想,應該再給他說一個天和地中間的東西。我說:“樹,樹!”他不說,他堅決不說“樹”。我說:“人,人。”他大概對人有瞭感覺,說:“人,人。”他掌握的頭3個概念:天、地、人。在這以前,實際上我不斷地給他指著“燈”和“書”,我孩子小時候Z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書架那兒,把書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扒拉下好大一堆後就在那兒玩一會兒,然後撒一泡尿,尿一撒完就走瞭。每天都這樣,以至於我們傢的書已經被扒拉得很亂瞭,我沒辦法就弄瞭個櫃門把它封住。在這個過程中,他如此的接近書,不斷地摸書,但是我給他指著書說“書”時,他卻不說。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觀察到書,他對書沒有感覺。而他觀察天時,天觸動瞭他,他對天有感覺瞭,恰恰這個時候我把這個詞語教給瞭他。
  詞語捕捉住瞭感覺,穩固瞭感覺,清晰瞭感覺,加深瞭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濛特梭利說,這個東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個人也不一樣。
  現在我們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質瞭: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嚮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你知道兒童的感覺需要多少時間嗎?再說,你讓兒童注意一朵花,他卻可能注意花上麵的一個斑點。我敢說這種“教”恐怕會把孩子教糊塗的,你的語詞不知道把什麼概念化瞭,你的語詞對孩子、對你,都不知道錶達瞭什麼。這樣的孩子上瞭學,頭腦不清,思維能力弱。長大瞭,也比較糊塗,而且互相之間——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剋木說的那樣“誰也不理解誰”。
  我現在講的一係列話,都是從我嘴裏吐齣來的語言,全部都是概念,沒有一句不是概念。我的整個語言是用概念組閤起來的。但是如果我們給兒童這樣講,兒童根本不可能知道。兒童依據什麼來理解呢?兒童依據感覺。感覺包括哪些?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孩子們通過這些感覺來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後再進行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結,其實不難發現,兒童整個6歲前好像都在做這件事。
  所有的孩子一生下來都會用口來認識世界,然後用手摸。他是“口聰手明”。這個現象恰恰說明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彆人傳遞給他的東西,而是充滿瞭主動性和積極性。兒童內在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幫助他認識世界,這種特殊的能力就叫“敏感期”。兒童整個的生命狀態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組成的。
  比如說剛生下來的孩子的敏感期完全在口腔,他的口腔是Z敏感的,他的整個精力好像都集中在吃上,實際上兒童在1歲以前完全是用口來認識世界的。不管什麼東西他都往嘴裏放。
  很多人認為兒童不斷用手往口裏放東西這個行為是沒有意義的,或是不知飢飽的錶現。小孩子剛生下來,開始時如果他能夠偶爾把手伸進嘴裏,他第二次還會這麼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會發現他的手往嘴裏伸的這個動作又快又準確。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覺的時候都是這樣——把手攥得緊緊的。他這個時候還沒有經驗。經驗還沒有告訴他手能放到嘴裏,他控製不瞭手。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裏,有瞭第—次的體驗以後,他會不斷地把手往嘴裏放。這種不斷的動作讓他産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反復進行就能産生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産生瞭智力。皮亞傑(讓?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傢,1896~1980)稱之為“智力的萌芽”。
  實際上兒童在1歲以前,對世界上所有的,能夠抓到而且能夠往嘴裏放的,他都會往嘴裏放。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拿著她的洗臉毛巾放到嘴裏,正好另一隻手又拿瞭一把梳子——很硬的東西。這個小孩就不斷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不斷反復進行,來迴交替。朋友覺得很奇怪,就問我。實際上我們知道兒童已經對“硬”跟“軟”有感覺瞭,他用嘴已經感覺到瞭。但是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把“硬”跟“軟”這兩個詞匯同孩子已經建立的感覺配上對,有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我覺得兒童整個發展的遺憾可能就在這兒。一方麵就是他在感覺的時候,我們破壞瞭他的感覺;另一方麵就是當兒童感覺到的時候,我們沒有把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配對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前不久我看瞭《早期教育和天纔》(木村久一,日本心理學傢、教育傢,1883~1977)。它著重寫瞭20世紀德國鄉村牧師卡爾?威特是如何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他的孩子威特的。作者闡述瞭一個觀念:“天纔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地入迷。”這個興趣不是成人培養的,而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從所有的幼兒身上都能看到。根據我的認識,他這個方法跟濛特梭利教育方法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他舉瞭一個例子說,當這個孩子把你的手抓住往他嘴裏塞,並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時,你必須用和緩清晰的語調重復說“手指”。實際上這個教育跟我們剛纔說的一樣,當孩子把一個東西放進嘴裏感覺硬跟軟的時候,大人應該同時把概念放進去。這種對手指的興趣,就是天纔的特徵,理解並保護這種特徵,一直到他長大,這個人就能成為天纔。0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所以不能夠這樣對待孩子。相反,我們常常做的事情是:
  當孩子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不斷地強製孩子,教給孩子東西,有的人話還特彆多;當孩子處於某種感覺中的時候,我們不但看不到機會,反而打擾他,把他的感覺破壞掉。這樣,兒童內在的觀察和感覺,就在這種強製過程中喪失殆盡。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
  第1章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齣生,敏感期就開始啦
  主人公:暢暢,0~4歲
  世界就是味道
  暢暢是鼕天齣生的。齣生後四十幾天,孫(瑞雪)院長來看暢暢。觀察瞭一會兒,她說:“曉晶,你看暢暢在做什麼?”隻見他抬起手臂使勁往嘴邊送,一次、兩次、三次……都沒成功,暢暢懊惱地“哼哼”著。
  孫院長說:“他用手的敏感期來瞭。這種狀況應該稍稍支持一下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暢暢努力瞭幾下後,我們幫他把手送到口裏,他立刻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真神奇!
  孫院長說暢暢的衣袖過長,棉襖太厚重,手不容易夠到口。我們馬上給孩子換瞭衣服。幾天後,暢暢終於能順利地把手送到口裏瞭。
  一天天過去,暢暢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用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百天的時候他開始頻繁吃手指,幾乎整天小手都在口裏。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裏。
  到會用手抓東西時,到手的東西必然要送到嘴裏進行“檢驗”,暢暢口的敏感期延續瞭很久,傢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看到他這樣都會忍不住製止,每逢這時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運的是我明白這一切,我會在暢暢“工作”的時候勸說大傢不打擾他。
  然後暢暢開始咬東西,見什麼咬什麼,把玩具咬得“嘎嘎”響。接著就是咀嚼、吞咽,再後來就開始吸飲料管,吃固體食物,還逐漸地學著發音。
  有時我真擔心。比如他要嘗瓜子皮、栗子皮,咬筆帽,我總擔心他咽下去造成險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他的學習過程,隻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但每一次他都會原封不動吐齣來。有一次他吃瞭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瞭齣來,把果肉吃瞭,真令人驚訝!
  這一年裏,我對那句教育名言有瞭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嬰兒在喝過糖水後會拒絕喝白水。小狗崽也是這樣。很顯然,嬰兒和小狗崽都會用口來品嘗味道。
  但是,嬰兒用口來品嘗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
  在Z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訓練,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裏什麼都放,放到塞不下為止,再吐齣。不僅如此,同時口還肩負著發現這個世界的工作,連“軟”與“硬”這樣抽象一點的概念,幼兒也都用口來認識。幼兒喜歡用口來分辨,打開一個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開另一包,再吃一口……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幾盒不同的巧剋力,幾種不同口味的果凍,都被孩子們打開瞭,吃一口這個,再吃一口那個。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一個,再吃那一個。”成人僅僅把它理解為吃,按計劃地吃,並關注節約。這是一個社會係統的價值觀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瞭解外在,建構自我,這是一個生命係統的價值觀。當成人強製性地要求兒童節約時,兒童的生命的建構和內心的需求就會受損和不斷地掙紮。
  通過口而健全口的機製,通過口來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歲以後,隻不過0~6歲,尤其0~2歲是嬰兒高度把注意力放在開發和使用口上。再大一些,滿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種心理的需求,卻常常錶現在玩瞭,還不能是一個完滿的結束,玩瞭,吃瞭,纔會畫一個完滿的句號。這個特點成人容易看到。隨著其他敏感期的到來,通過口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綫瞭。
  
  對接
  自暢暢齣生以來,我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這孩子太令我驚訝瞭!”真的,他的成長是如此迅速,發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瞭。
  暢暢9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在幼兒園工作的大姐來我傢陪他玩。過瞭一會兒,我突然意識到好一陣子沒聽到兒子的聲音,奔過去一看,暢暢正練習蓋瓶蓋呢,大姐在旁邊扶著奶瓶。看上去他使瞭很大的勁兒纔拔起瓶蓋,又想努力蓋迴去,蓋偏瞭就重蓋,反反復復。我當時看瞭一下時間,這個過程居然持續瞭20分鍾!
  從這天起,暢暢開始喜歡蓋奶瓶蓋,還學會瞭把筆插進筆帽裏。當時正值夏天,各種各樣的飲料盒、吸管成瞭他Z鍾愛的玩具。有些飲料盒的吸管孔非常細小,他的小手怎麼也對不準那個小孔,插好幾次纔能成功一次,以至於一插進去他就要長長地呼一口氣,似乎剛纔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鞦節過後,傢裏有瞭一個圓形的月餅盒,暢暢又把那個月餅盒玩瞭半個月。接著他又開始玩鍋蓋。我給他一大一小兩個鍋蓋,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會兒把大蓋蓋上,一會兒把小蓋蓋上。但小蓋一蓋就掉進鍋裏,他伸手取齣來,很奇怪地看著。過一會兒看明白瞭,把小蓋扔到鍋裏,又把大蓋蓋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終拿著鍋蓋頂部的那個圓疙瘩,絕不會拿著鍋蓋邊。
  從蓋奶瓶到蓋鍋蓋大約持續瞭兩個多月。後來,我給暢暢買瞭一小瓶AD鈣奶,暢暢居然把吸管扔掉,直接對口喝。迴想起那段把吸管當寶貝的時期,真是不可思議。
  那個敏感期已經過去瞭。接下來暢暢會有什麼令人驚訝的進步呢?(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濛特梭利的“圓柱體插座”就是為兒童的“對接”遊戲設計的。在蓋、插、擰……這些基本動作的重復中,兒童在建構手的組裝能力,還在發展著Z早的空間感覺(後麵的章節會談到)。
  在這裏,我要特彆解釋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濛特梭利看來,有兩樣東西和人的智慧緊密相關:口與手(在談語言敏感期時會詳細談口)。當一個兒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時,手就成瞭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過手來占有環境。嬰兒齣生時第—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喚醒瞭手——他不停地吃手,從而發現自己有手。可以想象,當嬰兒第—次將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時,肯定會有“開天闢地”般的驚喜。當幼兒第—次有意識地嚮外界物體伸齣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瞭。
  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綫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把外麵的插進去,裏麵的抖齣來;將磁帶插入,關上帶盒;抽屜打開,拿齣東西……如此反復進行。
  
  寶貝,你的玩具呢
  
  暢暢3歲半瞭,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覺時他會要求我講故事、讀書給他聽,現在,他要給我講他的朋友,講老師,講幼兒園。看著暢暢的笑臉,我感慨孩子的成長是如此之快。
  一天,暢暢興高采烈地從幼兒園迴來,手裏拿著一張“Wang牌”:“媽媽,看!Wang牌。”我蹲下來接過那張Wang牌,顯然是一張玩瞭很久的Wang牌,不是暢暢的。“是誰的Wang牌?”“我的好朋友和我換的,就是用那個金箍棒換的嘛!”暢暢大聲迴答,一副得意的模樣。這時我纔發現昨天小姑給他買的那根金箍棒沒帶迴來。
  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開始遇到一些煩惱。每天早晨上幼兒園,暢暢都要帶上好幾個玩具。晚上迴來時,有的玩具“失蹤”瞭,有的變“陌生”瞭,不用問,要麼送人瞭,要麼和好朋友交換瞭。
  一天清晨,暢暢決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帶到幼兒園。下午接他時,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迴來。果不其然,暢暢用它們換瞭一支破損的毛筆,還快樂地說:“媽媽,這是我好朋友換給我的,我好朋友說這個毛筆不但可以寫字、畫畫,還能玩沙子,看!”然後用那支毛筆極認真地刷刷腳趾縫裏的細沙:“媽媽看!它真好用。”我隻好點頭錶示贊同,但心裏有些不安,擔心他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吃虧。
  一天下午去接暢暢,遠遠看見他正在和明明交談,神情非常認真。走近瞭,聽到明明問:“你同意瞭嗎?你說呀!”暢暢答:“同意,都說好瞭嘛!”看到我,暢暢說:“媽媽,我把我的槍和明明的碟交換。”明明問:“阿姨,你同意嗎?”“暢暢的玩具,他說瞭算呀。”說完我就後悔瞭。那把玩具槍是一個朋友專門在上海給暢暢買的,價格昂貴。我知道不可以乾涉孩子,但還是忍不住給他講瞭一些道理。聽瞭我的話,暢暢說他有個好主意,先互相交換兩天,然後再換迴來,我很高興。第二天晚上我提醒暢暢,他說:“媽媽,我就想把槍換給明明。”我又講瞭些道理,Z後說:“這些都是媽媽的意見,槍是你的,你自己做決定吧。”暢暢沉默瞭一會兒,懊惱地說:“媽媽,你煩人,你不給我自由。”我愕然。
  第二天,暢暢把槍帶迴來瞭。接下來的幾天,他總會問傢裏的用品比如衣服架、電腦、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們去交換。我認真地告訴兒子:“寶貝,這個傢裏,你的玩具、書、衣服都是你自己的,電腦、電視等用品是屬於我們三個人共有的,你的東西由你支配,共有的東西我們共同支配。比如說你要把槍換給明明,媽媽應該尊重你的意見,由你來決定,以後媽媽會努力做到,好嗎?”我希望兒子能恢復他自由的心智。
  一個晚上,傢人正在看武俠電視劇,暢暢突然說:“我的寶劍送給好朋友瞭,我沒有瞭,我想要迴來。”老公說:“兒子,說話要算數,送給彆人就不能再要迴來瞭,你說呢?”“那我想個好辦法,明天我給他拿個玩具把寶劍換迴來。”
  我和老公相視而笑。(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我們學校有個規則:孩子們遇到問題解決不瞭時,教師纔能齣麵。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常有傢長來學校講理。比如,一個孩子用一顆話梅換走瞭另外一個孩子的電子寵物,一個孩子用一顆掉瞭的牙換走瞭一輛遙控車。在成人看來交換的東西價額差距很大,常擔心自己孩子吃虧受騙。成人用社會係統的價值觀念來評判生命係統的價值取嚮,就展現齣瞭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在成長的生命階段,兒童需要的是交換背後的秘密和感覺。這是Z早兒童對物質世界物與物交換的發現,這個階段,兒童還不能夠判斷齣此物與彼物之間的各種差彆,那是利益的關係。
  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標準,孩子有孩子的取捨理由。孩子隻是在發現物與物原來可以交換,發現交換過來的物原來可以有其他的使用功能,這是通過交換獲得的喜悅。老師常要安撫傢長,要盡可能保護孩子之間的這種交易關係,直到他們的敏感期順利度過。實際上,青春期到來前,孩子已經創造和建構好瞭自己,開始用已經創造好的自己麵嚮社會,這時候自然就會領悟社會係統的規則瞭。
  
  幼年如歌
  暢暢就要4歲瞭。常有朋友對我說:“早著呢,慢慢熬吧。”可我從來沒有“熬”的感覺,懷著對孩子的愛、對生命的感激和對濛氏教育的崇拜,時間飛一樣過去瞭,暢暢在飛速成長。
  在寬鬆的環境中,暢暢的一些敏感期度過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語言、走路等。但也有幾個敏感期過得很費勁。
  我傢住在3樓,每天迴傢都要經曆這樣一個程序:暢暢按亮每一盞樓層燈。我打開門,他再為我按亮傢裏的燈。有時忘瞭這個程序,暢暢會大哭,一定要我關瞭燈,等幾秒鍾,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脫衣服,坐進被子裏,拿過瓶裝牛奶,撕去外包裝,在瓶蓋上紮一個小眼,用手把小眼摳成小洞,插入吸管,開始喝!每個步驟都不能變,不能漏,否則不僅僅是哭喊,還要重新拿一瓶奶。
  一天中午,暢暢的爸爸非常纍,吃完飯躺下就睡瞭。過瞭一會兒,我和暢暢也準備睡。一上床暢暢就不高興起來,使勁拽爸爸的被子,用腳踢爸爸。我勸他,他不聽。我突然明白瞭:每天睡覺我在暢暢的右邊,爸爸在他的左邊,今天爸爸睡在右邊瞭,還蓋著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讓他睡迴原位,蓋上自己的被子。這下暢暢安靜瞭。
  接著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這段時間暢暢Z愛說的一句話是:“從頭來。”他喜歡看碟,影碟機一啓動,在座的誰都不能做彆的事,不能接電話,不能去衛生間,否則就要“從頭來”。有一天我一個人陪他,我們“從頭來”瞭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撐不住瞭,差點兒就要發火瞭。但我管住瞭自己。我知道,順利度過“完美的敏感期”對孩子之後的一生非常重要。
  如今的暢暢有許多優點,心態非常好,安靜,順從,快樂,充滿愛。(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暢暢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程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亂,會給兒童帶來內在的極大混亂和不適。
  對這時期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幼兒Z初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有時稱“直綫式思維”。後來,兒童的這種邏輯開始改變,邏輯核心被抽象齣來,不改變,在此基礎上,而事物的形式可以變化,甚至韆變萬化。
  敏感期,一個接一個地齣現
  主人公:桓桓,2~3歲
  小狗下坡
  2歲1個月的桓桓入園兩周多瞭。
  昨天,老師們嚮幾個小寶寶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從坡上緩緩走下來,發齣悅耳的“嗒嗒”聲。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頭掉過去,想讓它再從坡下走迴去,可小狗隻能從傾斜的坡上下來,不能迴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發現它還是走不瞭。Z後,他把小狗放到坡上,讓小狗下坡。他則在旁邊看著,臉上帶著微笑。他的愉悅傳給瞭每一位在場的老師。(王莉)
  *孫瑞雪:
  發現是兒童的快樂之一。北京華亭幼兒苑的幾個孩子先後都進入瞭空間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滿足這個時期的孩子們呢?一天,老師發現瞭“小狗下坡”的玩具,覺得它對孩子探索空間有幫助。果然,這個玩具讓孩子在驚喜中又是觀察又是實驗,一會兒突然大笑,一會兒突然安靜。整整一個下午,孩子和老師都沉浸在認知的喜悅中。
  求助
  桓桓的語言發展有點慢。他隻能說單字或兩個字的詞,常常用“嗯嗯”聲來求助。
  那天早晨在遊樂場,桓桓專注地擺弄著齊齊的摩托車。半小時後,他把小車推到滿是小石子的地方,怎麼也推不動瞭,再一使勁兒,小車翻倒瞭!
  一個小男孩正好經過,桓桓嚮他求助。我說:“桓桓,你可以請小哥哥來幫助你,對他說:‘你可以幫助我嗎?’”桓桓對小男孩說:“幫我。”剛走齣幾步的小男孩迴頭看瞭看桓桓,過來幫他扶起瞭小車,轉頭就走,我忙說:“桓桓,你應該對小哥哥說‘謝謝’。”桓桓說:“謝謝!”看著奔跑著離開的小哥哥的背影,他眼中充滿瞭感謝。(王莉)
  *孫瑞雪:
  兒童要自我發展,這發展需要環境。教師的任務就是準備環境。兒童在一個環境中發展自我,這個過程常常需要他人的幫助。教師的任務就是提供幫助。
  怎樣自然地設計環境和提供環境,使教師提供的環境和幫助在無意識中促進兒童不斷發展,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小哥哥,你彆走
  今天,天氣溫較低,但戶外空氣濕潤,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我和桓桓來到遊樂場。這裏孩子很少,但有一個小哥哥不離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經2歲3個月瞭。小男孩十分照顧他,看他騎著小車到轉彎處或前方有障礙物時,小男孩都會加快步伐搶先跑到危險的地方提醒他。當桓桓停下車,要去玩其他遊樂設施時,小哥哥問他:“我可以玩你的小車嗎?”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臉上!小男孩難受地“哎”瞭一聲。我立刻告訴桓桓:“這是粗野的行為,請你嚮小哥哥道歉。”桓桓說:“對不起。”我說:“如果不想給小哥哥玩,你可以說‘不’。”
  過瞭一會兒,桓桓又騎上小車,迴頭一看小哥哥沒追來,就停下來看著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諒瞭桓桓。他剛嚮桓桓跑瞭兩步,樓上的媽媽喊他瞭,他立刻轉身跑嚮媽媽。桓桓追瞭幾步小哥哥,發現追不上,坐在地上傷心得哇哇大哭。
  我跑過去抱起他,他傷心地用小拳頭打我。我給他解釋瞭小哥哥走的原因,並說:“小哥哥喜歡你,老師也喜歡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後抱著他走來走去,過瞭好久他纔慢慢安靜下來,離開我的懷抱,又去騎小車瞭。(王莉)
  *孫瑞雪:
  
  正常兒童有兩個優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顧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還手,不記恨。這不是教育齣的道德品質,而是生命成長之後的正常狀態,好像一個走過來的生命,轉身在看身後尚未走來的生命而自然産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讓生命自然地成長,是Z高的道德。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看到一係列正常的心理狀態:小小孩受到關愛和幫助還沒有什麼感覺,但他簡單地建立起一種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願意時就用打對方來錶達;在很短的時間裏他對大小孩産生瞭一種朦朧的依戀;他對大小孩的離去感到痛苦,這個痛苦的消解需要時間。
  大小孩自然地照顧小小孩,同時試著去滿足自己的願望;被小小孩打時他並不生氣,受到小小孩拒絕時也並不難過;事實上,大小孩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的發展和果實正在後麵,可惜被他媽媽意外地打斷瞭。
  媽媽們叫孩子時很少先觀察一下孩子正在乾什麼,誰知道有多少個寶貴的瞬間就被這樣打斷瞭。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