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生命科学院、环科院师生,各省市环科院、环保所及监测站科技工作者;各省市水产所、养殖场技术人员 本书吸收了20余年来淡水藻分类领域内的**成果,吸收国外新观点,根据我国科研教学要求编制而成。
内容简介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可作为高等院校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师生教学、科研用书,也可作为藻类资源开发、水体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胡鸿钧,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中国螺旋藻产业之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地质年代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表
第一章 绪论
一、演化及分类系统
二、色素体结构、光合作用色素与储藏物质
三、藻体形态
四、藻类的繁殖
五、藻类与人生
六、本书的范围与分类系统
第二章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一)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1.粘菌藻科Gloeobacteraceae
2.聚球藻科Synechococcaceae
A.隐杆藻亚科Aphanothecoideae
B.聚球藻亚科Synechococcoideae
3.平裂藻科Merismopediaceae
A.平裂藻亚科Merismopedioideae
B.束球藻亚科Gomphosphaerioideae
4.微囊藻科Microcystaceae
5.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
6.石囊藻科Entophysalidaceae
7.水球藻科Hydrococcaceae
8.管胞藻科Chamaesiphonaceae
9.皮果藻科Dermocarpellaceae
10.异球藻科Xenococcaceae
(二)颤藻目Osillatoriales
1.博氏藻科Borziaceae
2.伪鱼腥藻科Pseudanabaenaceae
A.池枝藻亚科Limnotrichoideae
B.细鞘丝藻亚科Leptolyngbyoideae
3.裂须藻科Schizotrichaceae
4.席藻科Phormidiaceae
A.席藻亚科Phormidioideae
B.微鞘藻亚科Microcoleoideae
5.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A.颤藻亚科Oscillatorioideae
B.织线藻亚科Plectonematoideae
C.螺旋藻亚科Spirulinoideae
6.须藻科Homoeotrichaceae
A.安曲藻亚科Ammatoideae
B.须藻亚科Homoeotrichoideae
(三)念珠藻目Nostocales
1.伪枝藻科Scytonemataceae
2.微毛藻科Microchaetaceae
A.单歧藻亚科Tolypotrichoideae
B.微毛藻亚科Microchaetoideae
3.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
4.念珠藻科Nostocaceae
A.鱼腥藻亚科Anabaenoideae
B.念珠藻亚科Nostocoideae
(四)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1.蒴链藻科Capsosiraceae
2.真枝藻科Stigonemataceae
3.飞氏藻科Fischerellaceae
4.波吉藻科Borzinemataceae
5.带藻科Loriellaceae
6.拟珠藻科Nostochopsaceae
7.鞭枝藻科Mastigocladaceae
第三章 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
第四章 灰色藻门Glaucophyta
第五章 红藻门Rhodophyta
一、红毛菜纲Bangiophyceae
红毛菜目Bangiales
1.紫球藻科Porphyridiaceae
2.红毛菜科Bangiaceae
3.美芒藻科Composopogonaceae
二、红藻纲Florideophyceae
(一)海索面目Nemalionales
1.顶丝藻科Acrochaetiaceae
2.串珠藻科Batrachospermaceae
3.红索藻科Thoreaceae
4.鱼子菜科Lemaneaceae
(二)海罗目Cryptonemiales
胭脂藻科Squamariaceae
(三)仙菜目Ceramiales
……
第六章 金藻门Chrysophyta
第七章 定鞭藻门Haptophyta
第八章 黄藻门Xanthophyta
第九章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第十章 褐藻门Phaeophyta
第十一章 隐藻门Cryptophyta
第十二章 甲藻门Dinophyta
第十三章 裸藻门Euglenophyta
第十四章 绿藻门Chlorophyta
第十五章 浮游植物生态及水质监测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藻类在生物演化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历来受到生命科学许多学科学者的重视。近20多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现代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技术在藻类学中的广泛应用,藻类研究获得大量成果,藻类系统演化理论和分类系统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藻类资源。在中国孢子植物编委会的组织领导下,《中国淡水藻志》已出版多卷、册,丰富了我国淡水藻的种类与分布的知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藻类学、淡水藻分类、生态方面的专门著作,本书作者与长期共事的其他几位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淡水藻类分类学参考书——《中国淡水藻类》,迄今已过去1/4世纪。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索要此书,作者或持有该书的同志自行复印多册,仍不敷需要,原出版社曾派员来汉商议再版事宜,我们反复考虑:与其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再版,不如重新编撰。首先,长期以来国内尚无一本藻类学综合性参考书;其次,近十多年来随着藻类系统演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现象,从而提出了藻类系统演化的新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相继出版了几本很有影响的藻类学著作,而这些书在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和个人持有,流行不广,多数藻类学者未能研读,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仍沿用早巳过时的观点或分类系统,与国外已广泛流行的观点格格不入。生物分类学是一门经典学科,需要不断积累,更需要演化系统理论的指导。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一切成果才有可能实现的。当前,摆在我国藻类学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全面系统理解国外藻类学者取得的新成果以及他们提出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系统。尽管在最近出版的、在国外广为流传的“藻类学”著作中,作者们提出的藻类分类系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对各门藻类的起源及演化规律的观点则是相同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吸收当代藻类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认为真核藻类的细胞器都是内共生起源的(详见“第一章绪论”)。真核藻类内共生起源理论得到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支持。本书的藻类的演化系统基本上以该理论为依据,但分类系统则在C.VanDenHoek等系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为了便于藻类学者深入探讨藻类分类系统,我们将这几本书的分类系统列表加以比较(见“第一章绪论”)。本书收录我国内陆淡水水体、盐碱湖泊、潮湿土表、荒漠沙地、温泉、冰雪等各种生境已报道的藻类绝大多数科、属及1500余种习见种类。此外,极少数类群和种类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但在国外已广泛分布,相信国内可能会发现的类群以及国内虽然未报道但作为实验材料已被某些单位引进的个别物种,为了能让读者了解该物种的特征,也被收录。保护和治理水体污染是21世纪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为此,本书特增加了“生态”一章,供环保工作者参考。总之,本书根据藻类形态学、超微结构、分子系统学以及古生物学新资料,简要地论述了当代藻类系统学基本观点和各门藻类的特征,收录的淡水习见藻类,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排列,每一分类等级均有形态特征描述,高阶等级,如门、纲,还附有超微结构和分子系统分析特征的简要论述。种的描述以形态特征为主,并附其简要生境,文献引证力求精当,每种均附有1幅至几幅图,除作者自绘的图外,其他引用的图均注明出处。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奋发图强,科技工作者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使命。藻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许多领域都应该不辜负历史的使命,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藻类系统学、分类学虽然属于基础性和资料性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仍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希望这本书能在植物学教学、藻类分类学研究、藻类资源开发、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The Freshwater Algae of China Systematics, Taxonomy and Ecology]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The Freshwater Algae of China Systematics, Taxonomy and Ecology]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The Freshwater Algae of China Systematics, Taxonomy and Ecology]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