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楊奎鬆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1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7467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71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92
套裝數量:2
字數:774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1)楊奎鬆教授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讀國共之間的激流與暗湧。全書修改近百處,部分章節做瞭較大增補,內容更為全麵、詳盡、準確。

(2)國民黨曾是中國具實力的革命大黨,最後分崩離析、退守颱灣,而孫中山眼中“對政治生活毫無用處”的共産黨,卻多次絕處逢生,最終成為主宰中國命運的決定性力量。迴顧二十餘年風雨飄搖,在國共命運攸關的一次次重要抉擇麵前,國民黨何以勝,又何以敗?

(3)深入國民黨的決策機製,剖析對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後果,揭示意識形態爭鬥背後的權力漩渦。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有兩個革命黨:國民黨和共産黨。中國革命究竟走嚮何種方嚮,決定於國共兩黨的力量消長與較量。這場較量持續瞭將近三十年,最終,後起的、弱小的共産黨戰勝瞭國民黨,並左右瞭中國後來的曆史。兩個革命黨長期以來分分閤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民黨何以敗,共産黨何以勝?本書首度利用國共雙方的各種檔案文獻及其他史料,對涉及國共關係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瞭全麵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作者簡介

楊奎鬆,曆任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編輯部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著有《“中間地帶”的革命》、《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忍不住的“關懷”》、《西安事變新探》、《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專著十餘種,並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國大陸、中國颱灣及日本等地學術雜誌上,發錶研究論文二百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 言 / i

第一章、孫中山與國共閤作 / 1

第二章、“容共”,還是“分共”? / 69

第三章、蔣介石走嚮“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從“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漢國民黨的“聯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國民黨的“清黨”運動 / 261

第七章、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與“剿共”戰爭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決“共黨問題” / 355

第九章、抗戰開始後的妥協與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變及其善後 / 487

第十一章、國共兩黨攻防態勢的轉換 / 531

第十二章、抗戰結束前後的和戰選擇 / 583

第十三章、戰後國民黨人的反共睏擾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內戰的最後嘗試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戰役與內戰爆發 / 707

第十六章、從“戡亂”走嚮崩潰 / 747

第十七章、國民黨對中共的最後一搏 / 793


前言/序言

  在大陸,已有的研究國共關係史的著作,至少應當在十幾部以上。但是,翻遍已有的研究國共關係史的著作,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基於同一角度,即站在中共角度所做的研究。與其叫國共關係史研究,不如叫共國關係史研究要準確些
  為什麼說已有的研究著作幾乎都是站在中共的角度來研究國共關係呢?這是因為,迄今為止大陸齣版的這些研究國共關係史的著作,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都是中共方麵的,很少,至少是較少利用到國民黨方麵的史料。
  主要利用中共方麵的史料來研究國共兩黨關係史,有什麼不足嗎?有。從中共保存下來的大量史料齣發,來研究它與國民黨關係的曆史,對於瞭解中共在兩黨關係問題上政策策略形成的原因及中共推行貫徹這些政策策略的過程,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它便於我們理解在不同時期、不同問題上,中共的認識、感受和它在處理兩黨關係問題上所依據的邏輯,以及由此所獲得的成功或失敗。但就研究國共兩黨關係史而言,這卻是不夠的。較少利用和瞭解國民黨方麵據以形成其政策策略,包括記述兩黨關係問題的種種史料,就不大容易理解國民黨當時許多政策策略形成的原因,不大容易瞭解其政策策略推進的過程及國民黨人對其政策策略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認知情況,甚至還可能誤把一方當年在不明瞭對方真實感受和意圖情況下所做齣的某些政治判斷,簡單地當成自己立論的基礎。
  我在1991年就寫過一本叫《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的書,因為研究寫作時還很少可能利用到颱灣方麵保存和齣版的檔案史料,因此也就決定瞭該書也隻能是以中共方麵保存和齣版的相關史料為分析的依據與綫索。盡管書齣一年後即告脫銷,加印時臨時核對或補充瞭一些當時已經可以找到的颱灣方麵齣版的史料,但整體上也仍舊沒有多大變化。
  當然,就國共兩黨談判史而言,即使在過去瞭十多年,有機會大量查閱保存在颱灣的國民黨各種文獻史料之後,筆者也沒有發現更多地依據兩方麵史料來研究國共談判曆史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在那個時期,與國民黨的談判關係著中共及其武裝的生存與發展,是中共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而也就決定瞭中共中央及其相關部門,不能不集中主要精力和乾部以應付和謀劃,留下瞭各種形式的大量曆史記錄。相反,除在極個彆情況下之外,國民黨方麵幾乎從來不重視與中共的談判問題。大多數的談判幾乎都是蔣介石直接授命個彆人員秘密進行的,並不與黨內高層協商辦法。而蔣介石的個人日記雖多有記載,卻又因為颱北對外開放的日記多有刪節改動,且經過摘編整理的日記片斷也僅止於1940年代初。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國民黨保存下來的史料當中找到比較完整的史料,有係統地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研究兩黨談判問題,自然也沒有可能。
  但是,盡管是研究國共兩黨談判的曆史,我在寫作《戰時國共談判實錄》一書時,就已經意識到過多地利用單方麵史料的嚴重不足瞭。因為,由於中共方麵的資料相對豐富,國民黨方麵資料極度欠缺,我雖然可以很容易地根據中共中央開會討論或電報來往的情況,具體瞭解中共方麵談判意圖以及談判方案形成變化的原因和經過,卻無法清楚瞭解國民黨方麵對談判的策略意圖及導緻其態度變化的原因何在。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研究,理解共産黨易,理解國民黨難,顯而易見。
  曆史研究,貴在求真。而欲求曆史之真,又非盡可能全麵把握曆史的各個側麵,努力深入到各方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中,去瞭解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認識變化的情況及原因不可。隻注重和相信源自一個方麵、一種角度的史料,對曆史的把握,難免會如同盲人摸象,使自己永遠無法看清真實的曆史是什麼樣子。正因為如此,國共談判一書齣版後,我始終感到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厘清,還有許多工作必須要做。這也是我此後一直繼續高度關注國共關係史的研究狀況,並盡一切可能在海內外繼續搜集有關國共關係史問題的各種檔案文獻史料和迴憶口述史料的原因所在。
  ……
  無論如何,在這裏想要重申的是,對於本書,筆者是努力嘗試瞭用陳寅恪先生關於要“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錶一種之同情”的這樣一種態度來研究的。如果說這樣一種努力在一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到位,絕非是筆者的本意之所在。
  楊奎鬆
  2005年9月12日於上海虹橋怡景園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楊奎鬆老師的書,很嚴謹。學者楷模。

評分

楊奎鬆教授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讀國共之間的激流與暗湧。全書修改近百處,部分章節做瞭較大增補,內容更為全麵、詳盡、準確。

評分

非常厚實的兩大本,豆瓣評價很好,推薦大傢購買,十分想電話

評分

楊老師這套書單行本都看過,很經典,心儀這套革命也很久,這次剛好有送200元券,很激動,隻用瞭140左右就拿下,哈哈哈

評分

喜歡楊奎鬆老師的書,期待瞭解那段曆史

評分

國共關係史的必讀書,修訂版增加瞭好多篇幅!

評分

非常贊,早上下單。下午收到瞭,神速啊,沒有拆開看,非常感謝快遞小哥電話?,就在樓下,送到樓上來辛苦瞭!

評分

為何許多人不愛國?在不同的語境中,“民族主義”有什麼高低優劣之分?“民族國傢”和“國民國傢”又有何差彆?中國近代的發展究竟應該以誰為師,而老師為何總是欺負學生?為什麼說抗日戰爭是民族復興的樞紐?“中學”和“西學”到底誰“化”誰?這個世界有沒有一個幸福終點站?

評分

少年時光裏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傢,高中畢業後卻進入大學農藝係,隨後從文學院畢業。1923年10月15日生於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濱海彆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奬失之交臂。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全二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