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在三联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后出版的第三本专著,也是他在《美术史十议》第七章《“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中提出的方法论的一个具体实践,是他第一部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历史上无前例。……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之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巫鸿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现灵魂
第二章 物质性
明器
墓俑及其媒质
身体:保存和转化
第三章 时间性
宇宙/神话时间
“生器”
历史叙事
旅行
尾声:写照墓葬
注释
引用文献
索引
(注:此目录转自巫鸿小组,是巫鸿先生亲自贴出来的)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历史上无前例。……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之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巫鸿
这本《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初读之下,便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绝非那种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从宏观的视角切入,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古代生死观与艺术表达的完整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形制演变时的那种条理清晰,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精准地修剪着时间的长河,让每一处关键的“节点”——无论是西周的规制,还是唐宋的繁复——都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对墓葬布局与社会阶层、宇宙观的关联性分析,堪称一绝。它不仅仅在描绘“看到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墓室壁画中元素符号的深入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图像学层面,而是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意涵,让人在翻阅时,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思的探索路径,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古代丧葬文化复杂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报告与鲜活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精妙的融合。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考古学专业术语泥潭,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相反,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叙事张力,仿佛在带领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特别是在论及秦汉帝国时期那种“事死如事生”的极致追求时,那种对“地下宫殿”的营造,所折射出的帝国权力意志和对永生的渴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铺陈,比如对出土明器的功能性分析,以及它们如何映照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写作风格的魅力在于其节奏感,它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聚焦于一件器物的纹饰,何时又该拉远镜头,展现整个墓葬群落的磅礴气势。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而非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在材料组织上的那种高度的“自觉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出已知的考古发现,而是围绕“宏观”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比较研究。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南方湿热地区与北方干燥地区墓葬材料差异的对比分析尤为精辟。它清晰地展示了地理环境如何形塑了礼制观念和随葬品的材质选择,这种跨区域的横向比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理解。书中对某一特定朝代墓葬制度的讨论,往往能联系到其前因后果,不搞“断代史”的孤立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可以说,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一套观察和分析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有效方法论。
评分对于一个热衷于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对“礼”在墓葬制度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剖析超越了简单对礼器、礼制的描述,直抵其精神内核——即统治阶层如何通过对死亡的仪式化管理,来巩固现世的社会秩序和权力合法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时间”与“空间”在墓葬设计中的交织作用时所采用的辩证手法。墓室的定向、层级的划分,无不体现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模仿与重构。这种对“内观”和“外显”之间关系的捕捉,使得原本静态的墓葬遗址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和动态的意义。读罢此书,再看任何相关的考古图录时,都会多了一层理解的滤镜,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精美,而是能穿透石层和泥土,洞察其背后的文化编码。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那种近乎诗意的历史关怀。在严谨的学术论述之下,流淌着对逝者、对历史进程的深切同情与敬畏。作者并未将古代墓葬仅仅视为权力和财富的堆砌场,而是将其视为古代中国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投射。从早期的简陋到后期的极尽奢华,其间的每一次转变,都对应着社会结构、信仰体系的重大更迭。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随葬“明器”数量的增减变化所做的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解读,简直是神来之笔,它用“物”来衡量“人”的生活轨迹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细腻而又宏大的观察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又能体会到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求,是一本能让人产生深层思考的佳作。
评分“未知大学”的概念来自科幻小说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的穆罕默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学”里任教,这里有着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式人物,这是一个荒诞风格的学习中心。“未知大学”里的人有着典型的共性:他们是天才,为了他们的天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天才就是一个另辟蹊径来抵达真实的人。波拉尼奥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广泛,他的阅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可能的诗歌英雄花名册里的名字会如胡椒粉的气味一样散发在他的书里。波拉尼奥充满幻想的前辈博尔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波拉尼奥反转了这种想象:“亲爱的,那不是天堂。”
评分巫鸿先生的《美术史十议》观点独到深刻。
评分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好书,你值得拥有!
评分作者通过此书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三联书店出品的巫鸿作品,精装大16开,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很好的一本書。京東賣書還真是便宜又好。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送人好好的
评分很厚重的一本,现在包装袋改气泡内里了,可以对这些精装书起到不错的保护效果,而且还可以多次利用节约,挺好。
评分这印刷质量好,价格实惠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