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十議》所收的是巫鴻在2006-2007兩年中為《讀書》雜誌“美術縱橫”專欄所撰寫的十篇文章。這個專欄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縱橫馳騁,惟意所之”的領域。每篇短文的主題或古或今,或近或遠,或宏觀或微觀,從多種視角引齣對美術史的反思和想象。
巫鴻,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此後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巫鴻的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論的多項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該年全美亞洲學年會著作奬。《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被《選擇》雜誌評為1996年傑齣學術齣版物,進而被《藝術論壇》列為20世紀90年代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錶現》獲全美美術史著作提名。其參與編寫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國繪畫三韆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巫鴻多次迴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係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一 代序:“美術”小議
二 圖像的轉譯與美術的釋讀
三 美術史與美術館
四 實物的迴歸:美術的“曆史物質性”
五 重構中的美術史
六 “開”與“閤”的馳騁
七 “墓葬”:美術史學科更新的一個案例
八 “經典作品”與美術史寫作
九 美術史的形狀
十 “紀念碑性”的迴顧
巫鴻先生的《美術史十議》觀點獨到深刻。
評分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錶現作傢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錶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錶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京東賣書還真是便宜又好。
評分還不錯 挺好的 很喜歡 推薦!
評分如作者所言,本書的著眼點並不在於勾勒中國墓葬藝術的發展史,也並非綜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墓葬類型;而是從墓葬設計、裝飾中提煉齣其曆史社會關係、宗教信仰等作一研究。作者分列三章,輔以少量墓葬個案來加以闡述。其中對於明器的産生和存在意義,靈魂的再現和旅行等之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十分有趣。不足之處在於脈絡不清,故而部分內容繁復冗餘。
評分很精彩的書,選材很受歡迎,學到很多新知識,提高素養。
評分“未知大學”的概念來自科幻小說傢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的穆罕默德》。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學”裏任教,這裏有著狄更斯筆下的匹剋威剋式人物,這是一個荒誕風格的學習中心。“未知大學”裏的人有著典型的共性:他們是天纔,為瞭他們的天纔付齣瞭高昂的代價,他們的思想是超脫世俗的。天纔就是一個另闢蹊徑來抵達真實的人。波拉尼奧如飢似渴地閱讀,涉獵廣泛,他的閱讀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這解釋瞭為何看似不可能的詩歌英雄花名冊裏的名字會如鬍椒粉的氣味一樣散發在他的書裏。波拉尼奧充滿幻想的前輩博爾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圖書館,而波拉尼奧反轉瞭這種想象:“親愛的,那不是天堂。”
評分挺好,非常好,不錯,很喜歡
評分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後,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齣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錶現和釋讀。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築、明器、拓片、畫屏、捲軸、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沒有局限於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並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啓發性。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齣“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