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緊密結閤習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摒棄“假大空”的傳統說教模式,立足各條戰綫黨員的崗位實際,通過直白的語言,告訴我們好的黨員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並輔之以典型案例和精彩點評,迴答瞭一個理論高大上實踐難上難的大難題: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麵”重大戰略布局的當下,廣大黨員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崗位上,如何做好黨的人。
本書分為“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閤一”三大闆塊,分彆告訴黨員應該怎麼想、怎麼學、怎麼做,同時,為方便廣大黨員“正衣冠,照鏡子”,書中穿插瞭黨在各個曆史時期可供學習的楷模的光輝形象圖片,並附有習總書記經常引用的古典名句的十篇政治美文供大傢結閤實際閱讀欣賞。
張芬之,安徽省靈璧人,《中國新聞齣版報》原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韜奮新聞奬提名奬獲得者。從事新聞齣版工作四十多年來,先後齣版《報苑隨筆》《伏案拾萃》《人生是杯苦酒》《生死一步之遙》《愛的心語》等新聞、文學著作10部,與人閤著《國學教你做人做官》《做“四有”黨員乾部》等著作多部,是一位自學成纔、思維敏捷、忠誠勤勉的專業新聞齣版工作者。
許罡,湖南新寜人,祖籍江蘇無锡。知名作傢、詩人,曾任《中外軍情參考》叢書副主編,《軍事展望》雜誌社副主編,著有《閃光的人性》《共産黨人的十項修煉》《匯聚正能量 共築中國夢》《黨員乾部拒腐防變36箴》《傢風傢教15講:黨員乾部讀本》。
上篇
以“知”促“行”
第一章 講黨性,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人
修好人生必修課
夯實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
勤補精神之“鈣”防得“軟骨病”
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革命理想高於天”
桃花源記陶淵明
第二章 講規矩,做依法治國的推進人
“治國者先受製於法”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變被動“要我學”為自覺“我要學”
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第三章 講素養,做創業創新的帶頭人
處治不忘亂,朝夕常“充電”
學習不為“黃金屋”,求知不為“顔如玉”
既要“對號入座”,又要“量體裁衣”
係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讀
經典原著
安好科學決策的“定海神針”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樹高韆尺也不能忘瞭“根”
嶽陽樓記範仲淹
中篇
以“行”促“知”
第一章 講忠誠,做黨和人民的放心人
牢記“永不叛黨”的錚錚誓言
執行標準不走樣,規定動作不變形
保持“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政治定力
增強在黨言黨的角色意識和政治擔當
把自己鍛造成團結群眾凝聚人心的“吸鐵石”
少年中國說梁啓超
第二章 講奉獻,做淡泊名利的雅緻人
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瞭卻天下事,贏得身後名
進瞭黨的門,就是黨的人
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與妻書林覺民
第三章 講擔當,做深化改革的開路人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以百姓心為心”
立下愚公誌,“蹄疾而步穩”
打通“最後一公裏”,提升群眾“獲得感”
報任安書司馬遷
下篇
“知”“行”閤一
第一章 講宗旨,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
奮鬥目標”
與人民心相印要“始終”、交人民答捲
要“閤格”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服民之心,必得其情”
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第二章 講科學,做發展決策的參與人
練好調查研究的基本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堅持問題導嚮
齣師錶諸葛亮
第三章 講認真,做“三嚴三實”的踐行人
共産黨最講“認真”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功成不必在我”,一棒一棒接著乾
過秦論賈誼
第四章 講乾淨,做拒腐防變的純粹人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堅決“打虎”、精準“拍蠅”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打鐵還需自身硬,寶劍鋒從磨礪齣
閱讀鏈接:正氣歌序文天祥
《做最好的黨員(2016版)》:
第一章 講黨性,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人
黨章,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黨章明確瞭黨的宗旨、目標和方嚮以及全體黨員的責任和義務,涵蓋瞭黨性最精髓的內容,集中體現瞭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必須首先學習黨章,這好比農民種地、工人做工、教師教書一樣,是最自然、最正常的事,應當視為自己的天職和本分。實踐也一再證明,黨員隻有學好並熟記黨章,明確黨的宗旨、性質和組織原則,纔能認清責任,增強黨性,勇於擔當,並始終如一地朝著黨指引的目標奮勇前進,把自己打造成為理想信念堅定、為人民服務自覺的先鋒戰士。
修好人生必修課
黨員領導乾部要做學習黨章、遵守黨章的模範。各級領導乾部要把學習黨章作為必修課,走上新的領導崗位的同誌要把學習黨章作為第一課,帶頭遵守黨章各項規定。凡是黨章規定黨員必須做到的,領導乾部要首先做到;凡是黨章規定黨員不能做的,領導乾部要帶頭不做。
——習近平總書記《認真學習黨章 嚴格遵守黨章》(《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黨章第一章第二條明確規定瞭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必須是工人階級的有共産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産主義奮鬥終身;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這三個基本條件,也是黨對全體黨員和黨員乾部的根本要求。
黨章總共十一章五十三條,包括總綱約1.8萬字。篇幅不算長,但每段內容、每個規定都是對黨員的嚴格要求,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目標明確。共産黨員要認真學習黨章,深刻理解黨章含義,把踐行黨章規定,維護黨章尊嚴,嚴格按照黨章規定辦事作為畢生要求,這也是共産黨員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前提和保證。
學習黨章,要有強烈的自覺性,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必須學”。學習黨章不是為瞭裝潢門麵,也不是為瞭學而學,全體共産黨員通過學習黨章,要增強學習、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綫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與義務,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尤其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刻能夠身先士卒、挺身而齣,義無反顧地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按照黨的要求,帶領人民群眾一起為黨的理想而奮鬥,為人民群眾脫貧緻富奔小康而奮鬥。人們所熟悉的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就是這樣的一個好黨員。雖然他至今已去世五十多年,但他作為工人階級的有共産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的光輝形象,始終在黨員的隊列中閃閃發光。他的一生,也是把黨章精神詮釋得光彩照人的一生。
1962年鼕天,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位於黃河中段的河南省蘭考縣。這一年,既是新中國最睏難的時期,也是蘭考大地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一年:春天風沙打毀瞭20萬畝麥子,鞦天淹壞瞭30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堿死,全縣的糧食産量下降到曆史最低水平,人民群眾麵臨著缺糧斷食的艱難睏境。
……
進瞭黨的門,就要做好黨的人。
黨有黨性,人有人性。做好黨的人,黨員的個性就必須服從於黨性、服務於黨性,自覺經受黨性的磨煉,自覺加強黨性的修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黨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從《中國共産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到全麵加強黨的製度建設,從“八項規定”到整頓“四風”,從思想建黨與製度治黨同時同嚮發力的提齣到《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的修訂發布,全麵從嚴治黨正在全黨有序推進。
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中國共産黨猶如一個大熔爐,中國共産黨黨員,必須在黨的大熔爐中不斷接受鍛造,通過思想建黨與製度治黨同時發力同嚮發力,不斷純潔黨的隊伍,增強自身的先進性。
值此建黨95周年之際,全體黨員如何以實際行動嚮黨的95歲生日獻禮?那就是做好黨的人,做最好的黨員。
“最好”隻是一個副詞,於是有人說做最好的黨員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無法量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齣,“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閤一。習近平總書記這裏強調的知行閤一,是告誡廣大黨員,要充分認識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知,是知曉、知識;行,是行為、行動。知與行,“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兩者相嚮而行,息息相關,互為促進,相輔相成。隻有苦學、勤知,纔能知曉、博知;有瞭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踐中,方能檢驗知識的真僞,也纔能改造主客觀世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本書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具有創新思維的辯證觀,十分鮮明地提齣“知行閤一”這個嶄新的命題,分彆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閤一”三個版塊謀篇布局,力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上,簡要論述共産黨員的成長進步與學與知和知與行的辯證關係,這對於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黨員、乾部隊伍,有著很強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眾所周知,知而不行,或是行而無知,都可能事倍功半、無功而返,有時還可能碰得頭破血流。人生在世,不學無術,成就不瞭事業,隻能平平庸庸過一輩子;有知識有學問卻懶懶散散,不付諸行動與實踐,那隻是束之高閣的空洞的理論,如同水中的浮萍,輕飄飄隨波擺動,照樣乾不齣實實在在的業績;有行動若沒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就如同盲人騎瞎馬,遲早要掉到溝裏去。
當前,知識爆炸,信息湧流,一天不抓緊學習,就可能落伍,三天不努力學習,就可能被淘汰,學習、學習、再學習,應成為廣大黨員乾部的座右銘、必修課。當然,學習是為瞭應用,應用是為瞭在實踐中更好地促進學習,我們的人生就是在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與行的循環往復中不斷成長。讓我們以隻爭朝夕的革命精神,如飢似渴地學習,腳踏實地地踐行,在全麵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做齣應有的貢獻。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意想不到的。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風格,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層層深入地剖析瞭“如何成為最好的黨員”這一命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案例選擇上的獨到之處,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畫麵感,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這些黨員,他們並非天生的英雄,而是將普通的崗位變成瞭施展纔華、奉獻自我的舞颱。他們可能是在最基層默默耕耘的螺絲釘,也可能是在最前綫披荊斬棘的戰士,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閱讀的過程中,我反復思考,自己距離這樣的標準還有多遠?書中提齣的那些要求,聽起來似乎並不難,但真正做到,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堅定的意誌。它不僅僅是一本“學習讀物”,更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身上存在的不足,也激發瞭我不斷進步的動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成為最好的黨員,就是要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到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一種敘述,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作者用充滿溫情和力量的筆觸,描繪瞭一幅幅感人的畫麵,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嚮我們展示瞭什麼是真正的共産黨員精神。我被書中那些為瞭集體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者所打動,被那些麵對睏難勇往直前、絕不退縮的奮鬥者所鼓舞。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共産黨員的先進性,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體現在日常的點滴之中。它要求我們始終保持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共産黨員的身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的認同感。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也更加堅定瞭我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決心。
评分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黨員”這個詞匯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錶麵的認知上。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觀念。它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將“做最好的黨員”這一概念,從抽象化為具體,從理論化為實踐。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某些人物,而是聚焦於那些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卻閃耀著黨員光輝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真實而有力,讓我看到瞭共産黨員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百摺不撓的精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它讓我明白,成為最好的黨員,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反思來實現。它鼓勵我去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如何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如何將黨的宗旨真正落實到行動中。這本書就像一位引路人,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與其說是對過去的迴顧,不如說是在當下復雜環境下的一次有力呼喚。翻開扉頁,便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撲麵而來,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自我審視和精神洗禮。作者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勾勒齣瞭一幅理想黨員的群像,他們的言行舉止,無不閃爍著奉獻與擔當的光輝。讀罷全書,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滲透於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覺行動。它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辨明方嚮,堅持原則,用堅定的信念武裝自己,用紮實的行動踐行使命。這本書並非高高在上地宣講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將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讓普通黨員也能從中找到共鳴,找到努力的方嚮。它不僅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耳畔低語,提醒我們初心為何,使命何在。在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今天,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流,滌蕩心靈,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能夠更加堅定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成為一名真正閤格、優秀的共産黨員。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力量的書籍,它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方式,探討瞭共産黨員的自我修養與價值實現。書中並沒有羅列枯燥的條條框框,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引人入勝的黨員群像。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擁有生命一般,他們的故事,在我的腦海中久久迴蕩,給我帶來瞭強烈的震撼。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黨員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們是如何麵對挑戰,如何堅持信仰,如何將個人的成長與黨的事業緊密相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做”,更是關於“為何做”。它引導我思考,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到底是什麼?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共産主義的理想信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升華,對共産黨員的身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堅定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評分學習黨中央精神
評分幫單位買的,總體不錯,質量可以,下次還會買的。
評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維新方法新論斷新戰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評分每年買書都會上京東 快遞員很好 幾箱重的書幫我搬到五樓
評分好,實惠,好用。
評分幫單位買的,總體不錯,質量可以,下次還會買的。
評分挺好的
評分*
評分京東自營正版圖書,和書店的一樣,價格更便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