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傳

梁思成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竇忠如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6688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069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2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重新發現梁思成!
  30歲前,他隻是梁啓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徐誌摩的情敵;
  30歲後,他還是中國建築學的開創者和宗師,著名學者費正清的摯友,聯閤國大廈設計顧問,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參與設計者……
  2、下筆嚴謹,引證豐富。
  獨立作傢、“2014年中國好書”奬獲得者竇忠如,采訪50餘位相關人,參考200餘種書,閱讀1000餘萬字資料,還原真實本色、永不沮喪失望的梁思成!
  3、大量披露梁啓超的傢書、林徽因的通信及晚年再娶之謎!
  4、馮驥纔、馮其庸、鐵凝、舒乙、吳良鏞等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人因齣身聞達天下,有人因感情爆得大名,有人因專業研究有著長遠的影響力。而梁思成,是將三者閤為一體的人。
  他生於日本,天生雙腿微殘,卻一生踏遍大半個中國,測繪和拍攝無數古建築遺物;他是緋聞故事裏不起眼的角色,卻創辦瞭一個嚴謹客觀的學科;他是地地道道的“二代”,卻突破瞭父親的光環,成為一代建築宗師。
  與林徽因神仙眷侶的生活沒有讓他成為“男人公敵”,他支撐瞭林徽因靈動的思緒,創作齣《中國建築史》這樣的皇皇巨著,驚動世界,不僅耶魯講座,而且使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築免遭美軍轟炸。
  令人扼腕的是,他可以保護外國的古建築,卻無法保護老北京的城牆。晚年的再娶,幾乎使他眾叛親離。而隨著時代風雲的變化,他漸次迷失,最終落寞而去。
  本書敘述瞭梁思成的讀書、成長、感情及學術追求,大量披露瞭梁啓超的傢書、林徽因的通信、晚年的再娶之謎,還原一個真實本色、永不妥協失望的梁思成。

作者簡介

  竇忠如,字子徽,號嘉山,有“中國具有獨立精神和踐行能力的學者型青年傳記文學作傢”之評。1991年攜筆從戎,戍邊塞外;2004年拋卻羈絆,潛心研習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被各類學術著述徵引或報刊轉載評介,並多次應邀做客央視和鳳凰衛視等,傳講中國傳統文化。齣版有《王國維傳》《世間絕唱——梁思成與林徽因》《大匠蹤跡》《奇士王世襄》等。

精彩書評

  《梁思成傳》,不僅筆墨流暢樸實,文采飛揚,而且對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懷把握得極為到位、準確,將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築思想闡述得淺顯明白。
  ——原國傢文物局古建築專傢組組長、世界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傢 羅哲文

  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生不許他侵入。
  ——梁啓超緻梁思成的信

  建築師的業是什麼?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曆史之反照鏡。
  ——梁思成

  一個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於對於本民族曆史文化的無知。隻有瞭解自己的過去,纔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産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梁思成

目錄

第一章 異域童年
1. “雙濤園”頑童
2. 傢學不治頑皮
第二章 青春飛揚
1. 求學清華
2. 初識徽因
3. 結伴“賓大”
4. 蜜月之旅
5. 執教“東大”
6. 支柱
第三章 巔峰歲月
1. 加盟營造學社
2. 苦樂行者
3. 流亡之路
4. 蟄居李莊
5. 迴歸清華園
6. 譽滿世界
7. 首選院士
第四章 天命難知
1. 學人入政
2. 國旗、國徽、紀念碑
3. 梁陳方案
4. 城與牆
5. 孤獨衛士
6. “大屋頂”之謎
7. 檢討與“鳴放”
8. “文革”風雨
9. 屈辱與不屈
第五章 落寞之惑
1. 黃昏戀情
2. 落寞之惑
3. 赤誠的愛國者
4. 彆瞭,思成
第六章 祭 奠
1. 海外之祭
2. 百年懷想
附錄:梁思成年譜

精彩書摘

  初識林徽因
  公元1919年的一天,和以往的每一天一樣,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不過,對於清華學子梁思成來說,這一天卻非同尋常,因為這一天不僅決定瞭他一生的幸福,也將決定他一生事業的方嚮。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一天所發生的一件事,從一定意義上也改變瞭中國學界的原來格局,或者直接說將為中國學界增添一門新的學科。那麼,這是怎樣的一天呢?這一天到底又發生瞭什麼事呢?
  其實,這就是極其平常的一天,如果說有什麼不平常的話,那就是這一天梁思成認識瞭一個女子,一個在20世紀中國文壇引起一個浪漫而經典的愛情故事、並使之延伸到21世紀依然引起大眾都特彆關注的女子。這個女子就是曾任北洋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傢的大小姐——林徽因。
  公元1904年6月10日齣生在浙江杭州的林徽因,按照梁林倆人的一生摯友、研究中國文化的美國學者費慰梅女士的說法,她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傢”。不過,梁思成與這位“天生的藝術傢”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識,不僅沒有現代人的一點浪漫可言,似乎“年輕的思成看上去還略顯拘謹”,並給後人留下瞭兩道謎題。那就是他們到底是何時相識?第一次相識的具體地點在哪?對於這個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無論是梁林倆人的親人朋友,還是諸多書刊資料中,竟然給齣瞭多種答案,讓今天的人們頗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據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中是這樣寫的:“1920年他初識林徽因是她剛隨父從英國迴來時,她的父親林長民,是任公的摯友,兩傢有意結成兒女親傢。”而費慰梅女士則說:“徽因生命中嶄新的、重要的一頁,自1919年鋪展開來,這年她15歲。梁啓超和林長民結為好友。兩人有同樣在日本待過的背景,都在革命後的北京政府擔任高官。兩傢門當戶對,於是他們想以啓超的愛子思成和長民的愛女徽因的聯姻,使兩傢結為親傢。這一年,兩個年輕人在‘正式介紹’之下認識瞭……”不過,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在一篇迴憶文章中卻又是另一種說法:“當時媽媽年僅14歲,正在培華女子中學學習,爹爹17歲,是清華學堂的學生……”由此,我們不難得齣梁林倆人初次相識的時間竟有三種說法,分彆是公元1920年、公元1919年,以及梁再冰所說的“媽媽14歲”和“爹爹17歲”的公元1918年。這是關於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所留下的時間謎題。
  關於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地點問題,梁再冰在迴憶文章中說:“他們首次相識是在梁啓超的書房中。”而如果按照林洙的說法,梁思成初識林徽因也就是他第一次前去拜訪林徽因時,那就不可能是在“梁啓超的書房中”去拜訪,而應該是到林傢——北京景山後街雪池的林長民寓所。然而,對於這兩個地點,費慰梅女士則沒有提及,隻是含糊地說:“兩個年輕人在‘正式介紹’下相識瞭。”至於在什麼地方相識,她並沒有明確告知。
  如今,距離梁林倆人的初次相識雖然已近一個世紀,但要想揭開這兩個謎題,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首先,林洙所說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是在林徽因剛從英國迴來的公元1920年,而事實上林徽因是公元1920年夏天纔前往英國,迴國時已是公元1921年的鞦天,很顯然公元1920年從美國迴來的記憶是錯誤的。其次,根據梁林倆人及其傢人迴憶文章中的記述,他們相識後並沒有影響各自的原來生活,且不久林徽因就前往英國,由此可知他們相識在林徽因齣國的公元1920年夏天之前。那麼,梁林倆人初次相識是否像梁再冰所說,“當時媽媽年僅14歲”和“爹爹17歲”呢?如果按照梁再冰的說法,再結閤中國人習慣隻說周歲的傳統,這一年應該是公元1918年,這與林徽因前往英國的時間相距兩年之久,很顯然並不是梁林倆人“相識不久”。而據梁思成和費慰梅等人關於梁林倆人相識時梁18歲與林15歲的記述,這一年既不是公元1918年,也不是公元1920年,而應該是公元1919年。如果再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在公元1919年的夏天,否則也不會有後來梁思成所說林徽因告辭時那“輕快地將裙子一甩”的情景瞭。
  另外,要解決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地點問題,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因為梁思成曾撰文迴憶他與林徽因第一次相識時的情景,他說:“特彆令我動心的是,這個小姑娘起身告辭時輕快地將裙子一甩翩然轉身而去的那種飄灑。”在梁思成的這一迴憶中,其中的關鍵詞是“起身告辭時”,也就是說他們第一次相識時並不在林傢,而是在梁傢。這就從另一方麵驗證瞭梁再冰所說,他們第一次相識是“在梁啓超的書房中”的說法,而不是林洙等人所說的是在林傢,否則哪來的“小姑娘起身告辭”一說呢?
  那麼,關於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時間和地點為什麼會齣現誤差呢?記得,梁思成曾在迴憶文章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話,那就是關於他為什麼會選擇建築這個專業作為自己終生事業的原因,他說:“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迴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林徽因告訴我,那是集藝術和工程技術於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歡繪畫,所以也選擇瞭這個專業。”在梁思成的這段話中,除瞭透露他之所以選擇建築作為自己專業的這一重要信息之外,其中“第一次拜訪林徽因”這幾個字,非常容易給人以誤解,導緻許多人都把“第一次拜訪”當作瞭“第一次相識”,從而演變齣瞭以上關於他們第一次相識的時間和地點的種種誤解。今天在此鄭重聲明: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識,是於公元1919年夏天在北京梁啓超的書房中,請今後切勿訛傳。
  其實,人們對於梁林倆人第一次相識的時間與地點之誤解,不僅絲毫也不妨礙我們瞭解梁林倆人之間的愛情往事,也證明瞭人們對於梁林倆人那段經典愛情的關注,同時還為諸多文學作者留下瞭更多的揣測餘地和想象空間。這豈不是梁林倆人賦予文學的一種魅力?
  拋開以上謎題不贅,現在讓我們對林徽因的身世作一介紹。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閩侯,是林長民與大姨太何雪媛所生三個孩子中唯一存活的。原來,林長民的原配夫人沒能生育,進士齣身的父親林孝恂為瞭接續林傢香火,便讓兒子林長民迎娶瞭浙江嘉興女子何雪媛為“二房”。按照中國的傳統禮數,林長民與何雪媛的結閤隻能算是“納妾”,根本不存在什麼吹吹打打、歡天喜地的“迎娶”。正是因為這樣的尷尬身份,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在官宦之傢的林傢並不受重視和歡迎,再加上她齣身於商人傢庭,不曾受過官傢嚮來看重的琴棋書畫的私塾教育,所以當林長民接著又“納”瞭年輕貌美的“三房”程桂林時,她每天就隻能是活在孤獨、憂悶和怨艾中瞭。
  不過,公公林孝恂和丈夫林長民對於她的女兒林徽因,從齣生到長大成人一直都充滿瞭關愛。例如,祖父林孝恂得知孫女齣生的消息時,默思良久,遂取《詩經·大雅·思齊》中“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之意,為孫女起名“徽音”。後來,因為一男性詩人名叫林微音,在報刊上發錶一些詩歌時常與林徽音的名字相混淆,於是林徽音便改名林徽因。雖然林徽因一直得到祖父林孝恂和父親林長民的特彆疼愛,但舊式的傢庭格局和林傢那種特殊的傢庭環境,對幼年林徽因的性格形成産生瞭巨大影響,敏感、憂鬱而又多思一直伴隨她終生。
  在林徽因8歲和12歲的時候,隨著父親林長民的事業發展和職務變遷,林傢先後搬遷到上海和北京居住與生活,特彆是對於後來居住瞭數十年的北京,林徽因與梁思成一樣充滿瞭無限的關注和感情。這是後話。公元1916年,林傢搬遷到北京之後,林徽因被父親送進瞭一傢英國教會創辦的培華女子學校就讀,接受英國貴族式的西式教育。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幼聰穎靈秀的林徽因逐漸齣落成瞭一個姿容秀麗、恰似仙子一般的青春少女,這使父親林長民更是寵愛有加,視若掌上明珠。公元1919年,林徽因已經15歲瞭,按照中國舊時婚姻慣例,她已經到瞭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她的母親何雪媛就是14歲時嫁給父親林長民的,於是林長民開始考慮女兒林徽因的婚姻問題。其實,關於兒女的婚姻問題,林長民與誌同道閤的摯友梁啓超早就私下討論過,這兩位在政壇和學界都鼎鼎有名的名流,因為在政見、為人做事風格、學術文化及興趣愛好等方麵都極為相近,相互之間的閤作也非常默契,所以早就希望以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結為秦晉之好,從而鞏固和加深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對於林徽因,想來梁啓超早就聽說並親自見過,他認為這個像冰雪一樣的清純女子,實在是兒子梁思成最佳的配偶人選。對於梁思成,林長民自然也是十分的中意,那不僅是因為梁思成的傢庭背景,更因為那時的梁思成已經在清華學堂和“五四運動”中成瞭赫赫有名的“青年纔俊”,這也是他心目中乘龍快婿的標準。
  於是,在梁林兩傢父親的有意安排下,終於有瞭公元1919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那次看似普通實不尋常的相識。對於梁林倆人在相識之前,雙方父親是否分彆嚮他們透露過各自的心願,以及倆人初次相識時的具體情景,今天的我們已然不能明瞭瞭。不過,可以想象得齣,風流倜儻的梁傢長公子和美若仙子的林傢愛女第一次相見,相互給對方一定都留下瞭美好的印象。特彆是梁思成,後來在迴憶與林徽因初次相見的情景時,話語裏充滿瞭一種美好和甜蜜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直伴隨瞭他終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氣,廣博紮實的學識,幽默不俗的言談,毫無富傢子弟的輕浮與做作”的梁思成,同樣給年少但較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瞭一種深刻而心動的記憶。
  如果再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或者是林長民的心願,接下來兩傢就應該是進行定親和訂婚等一係列舊時禮數,然後再選定良辰吉日為梁思成和林徽因倆人舉辦婚禮瞭。不過,一生緻力於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梁啓超,並沒有落入俗套,而是希望他們在今後的接觸中自然産生感情,“自定婚姻”。即便是倆人真正的情投意閤,最起碼也要等到他們完成學業之後再舉行婚禮等儀式,這是梁傢嚮來看重的。所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相識之後並沒有影響各自的原來生活,梁思成依然迴到清華學堂繼續他的學業,而林徽因在培華女子學校就讀不久,便於公元1920年初夏隨同父親前往英國學習,並得以遊曆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剋福、柏林和布魯塞爾等歐洲諸多國傢與地區。特彆是在英國倫敦的那段日子裏,林徽因因為結識瞭中國留學生、後來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徐誌摩,從而給梁林倆人本該平靜而美妙的愛情樂章,增添瞭一些看似不和諧但又閤乎情理的、活躍而跳動的音符。當然,對於梁思成來說還有一份苦澀和挑戰。好在在梁林兩傢父親那及時而強有力的翼護下,以及敏感衝動而多情的林徽因在麵對徐誌摩的愛情誘惑時,能夠以理智戰勝多情和往日的衝動,於公元1921年鞦天提前返迴北京,從而暫時擺脫瞭徐誌摩的愛情攻勢,接續和培植瞭與梁思成已經中斷瞭一年多的愛情萌芽。
  不過,梁林倆人的愛情萌芽依然要接受來自多方麵的考驗。考驗,首先來自於梁傢內部,也就是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的反對。前文我們說過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也就是梁啓超中舉時主考大人李端棻親許的堂妹,這位齣身官宦之傢的閨中小姐,雖然不曾接受過係統教育,但自幼熟讀詩書,知書達理,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大傢閨秀。不過,這位大傢閨秀自從嫁給農傢子弟齣身的梁啓超後,不僅沒有半點大傢小姐的壞脾氣,而且在進入梁傢過那種普通的平民生活時,處處體現齣尊長愛幼、相夫教子等傳統婦人的美德來,這使她深得婆母及梁傢人的喜愛和梁啓超的敬重。這樣一位遵守三從四德的舊式婦人,對於自幼接受西式教育、處處充滿青春活力的現代女性林徽因要進入這個傢庭,自然從心裏看不慣也不願意接納。特彆是在梁思成齣車禍住院期間,已經與梁思成“約定婚姻”的林徽因不僅每天陪伴在病床前,而且還落落大方地為梁思成擰毛巾擦汗,使梁思成愉快地度過瞭難挨的病房生活。對此,有著濃厚封建倫理思想的梁母李惠仙認為,當時正值天氣炎熱的夏天,本來就穿著單薄,再加上梁思成還是衣衫不整地臥床養傷,作為待嫁閨中的大傢小姐本應該小心迴避纔是,豈有天天耳鬢廝磨親熱在一起的道理?所以,梁母李惠仙非常不能容忍林徽因這種有悖“婦德”的言行舉止,並明確錶示不能接受她進入梁傢。
  對於梁母李惠仙的堅決反對,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度非常苦惱,但父親梁啓超則對自己為兒子選擇的這門親事極為滿意,多次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提起,並自豪地認為這種由他先選定一人後,再由孩子們自己決定的婚姻方式,實在是天底下“最理想的婚姻製度”瞭。有瞭父親梁啓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隨後不久梁林倆人便攜手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從而遠離瞭來自梁母李惠仙的反對。再後來,梁母李惠仙不幸於公元1924年9月13日因病去世,這無疑在不意中避免瞭梁林倆人婚姻時將會齣現的尷尬。
  對梁林倆人愛情發起嚴峻考驗的,還有當年在英國強烈追求林徽因的江南纔子徐誌摩。當年,林長民為瞭避免徐誌摩對女兒林徽因的追求,讓林徽因離開倫敦跟隨他的英國好友柏烈特醫生一傢,前往英國南部小城布萊頓度假,隨後又提前結束自己的工作帶領女兒啓程迴國,且沒有告知也是他自己好友的徐誌摩。自從公元1921年10月林長民父女迴國後,徐誌摩絕情地和幾個月前從中國而來與之團聚的、已經懷孕的妻子張幼儀離婚,隨後他在英國劍橋激烈而孤獨地生活瞭近一年,於公元1922年8月也返迴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徐誌摩之所以迴國就是為瞭林徽因,因為他剛到上海就急切地打聽到瞭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約定婚姻”的消息,這使他一度大為消沉。不過,即便如此徐誌摩依然沒有死心,而是盡快趕往北京前去拜會林長民,雖然林傢通過朋友委婉地告知徐誌摩說梁林倆人已經“約定婚姻”,但徐誌摩卻從另外渠道得知梁林倆人並沒有正式訂婚的真實情況。於是,徐誌摩又燃起瞭追求他心中女神林徽因的希望。
  對於徐誌摩曾在英國狂熱追求林徽因的往事,以及他離婚迴國後依然對林徽因緊追不捨的現狀,老師梁啓超對自己昔日的這個得意弟子徐誌摩不能不提齣嚴厲警告,雖然警告的由頭是針對徐誌摩與妻子張幼儀離婚一事,但作為父親那種對兒子婚姻的良苦用心還是不難明瞭的。公元1923年新年的第二天,梁啓超在寫給徐誌摩的信中說:
  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
  其二,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寜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
  嗚呼誌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齊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摺數次,生意盡矣,鬱悒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誌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對於梁啓超的這番規勸,一生追求完美、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追求浪漫而又堅持己見的徐誌摩,似乎並沒有聽從老師梁啓超的規勸,而是在滿含感情的一封長信中錶達瞭他的不懈追求。徐誌摩在信中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其實,在梁啓超寫信告誡徐誌摩之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經是“互定終身”瞭。這在梁啓超於公元1923年1月7日寫給女兒梁思順的傢信中錶露無餘,他說:“思成和徽因已互定終身,……我告訴他們,訂瞭婚要趕快結婚……”很顯然,梁啓超對梁林倆人的愛情並不放心,他是否對固執的徐誌摩還有所顧忌,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梁啓超畢竟非尋常之人,他雖然希望梁林倆人訂婚後盡快結婚,但又要求他們在訂婚之前一定要完成學業。所以,梁林倆人真正訂婚是在公元1927年從美國畢業之後,之前他們隻是“互定終身”。
  正如梁啓超所顧忌的那樣,徐誌摩始終沒有放棄對林徽因的追求,特彆是在公元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期間,不僅使他有機會頻繁地接觸到林徽因,也使他在對林徽因追求而不得中受盡瞭情感的煎熬。當然,受情感煎熬的還有梁思成,因為林徽因與徐誌摩在擔任泰戈爾在華活動的英語翻譯期間,社會輿論頻傳林徽因與徐誌摩之風采,這豈能讓正處在熱戀中的梁思成安心?記得吳泳當時在《天壇詩話》中有這樣一句經典描寫:“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誌摩,有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而最讓梁思成不堪煎熬的是5月8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是詩人泰戈爾的64歲壽辰,北京文化界為瞭慶祝這位貴賓的壽辰,專門由徐誌摩主持的“新月社”同仁演齣瞭一齣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奇特拉》短劇。在這齣短劇中,林徽因應邀扮演公主奇特拉,而徐誌摩則扮演愛神瑪達那,因為劇情講述的是充滿瞭浪漫色調的愛情故事,所以演齣人員都十分投入,情感錶露得淋灕盡緻,觀眾也反響強烈。對於颱上演員的精彩錶演,擔任舞颱布景設計的梁思成作何感想,今天已經無法得知瞭。不過,正是因為這一齣短劇所引起的轟動,再加上徐誌摩曾請求貴賓詩人泰戈爾代為嚮林徽因錶示愛意,使林徽因與徐誌摩之間的傳聞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林徽因這時已經心屬梁思成,並明確拒絕瞭詩人泰戈爾代傳的徐誌摩的愛意,但這還是引起瞭梁林兩傢人的特彆重視。於是,在梁啓超的安排下,梁思成與林徽因於一個月後便前往美國留學去瞭。
  那麼,林徽因對於徐誌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首先,梁從誡先生曾在一篇迴憶文章中寫道:“當徐誌摩以西方詩人的熱情突然對母親錶示傾心的時候,母親無論在精神上、思想上、還是生活體驗上都處在與他完全不能對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産生相應的感情。母親後來說過,那時,像她這麼一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傳說的那樣去同一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母親當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歡和敬佩這位詩人,尊重他所錶露的愛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後來分析的:徐誌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齣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個人。”
  其次,費慰梅在多年後聽林徽因談起徐誌摩時,說:“她對徐的迴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傢的名字,如雪萊、濟慈、拜倫、曼殊斐兒、伍爾芙。我猜想,徐在對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覺地扮演瞭一個導師的角色,領她進入英國詩歌和英國戲劇的世界,新美感、新觀念、新感覺,同時也迷惑瞭他自己。我覺得徽因和誌摩的關係,非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還是文學關係。”對此,我們還有理由相信,和父親林長民一樣天生具有詩人氣質、當時年僅16歲的林徽因,雖然很容易受到渾身充溢著浪漫氣味而又狂戀她的詩人徐誌摩的迷惑,但“她不過是父親身邊的一個女學生而已”,她不可能對徐誌摩的熱烈追求有對等的反應,因為她還隻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女孩子,“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般世故”。
  其實,對於梁林倆人愛情的最大考驗來自於他們自己,也就是來自於他們強烈而截然不同的性格。例如,林徽因性格外嚮,為人熱情,善於交流,容易激動,個性鮮明而強烈,脾氣稍顯急躁;而梁思成則性格內嚮,待人沉穩,感情含蓄,做事認真,雖幽默但不夠活潑。對此,熟悉和瞭解他們的人都知道,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上的巨大差異,導緻他們幾乎一生都在爭吵,這似乎也驗證瞭中國一句古老而帶有哲理性的俗語——“不是冤傢不聚頭”。不過,梁林倆人是一對“歡喜冤傢”,爭吵一生也恩愛一生。他們的這種愛情範例,並不是個彆現象,在中國傳統愛情婚姻模式裏幾乎比比皆是,隻不過他們屬於比較典型的一對罷瞭。
  當然,按照中國人戀愛的普遍心理習慣,兩個人最初的相識與交往,展現給對方的幾乎都是性格陽光的一麵,所以戀愛之初相互之間或人們見到的都是倆人的恩恩愛愛,因為這是他們都被愛情的美妙濛住瞭眼睛,根本不可能發現對方的缺點,或者根本就不想發現什麼不和諧的愛情因素。而當戀愛雙方真正進入中國人稱之為“圍城”的婚姻現實中之後,彼此性情中曾經隱藏的那些缺陷就開始逐漸暴露齣來,愛情的陰雨天也就該多瞭起來。於是,埋怨、挑剔、指責、爭吵,乃至於相互之間的譏諷和謾罵,幾乎凡是能想到的傷害方式都不惜使用在對方身上,直至最後破裂無補拆毀“圍城”,各自再去重新尋找自認為完美的愛情,但最終結果還是要迴到最初的來路上。
  不過,這是中國大眾婚姻的一般軌跡,對於梁林倆人而言並不適用,但爭吵幾乎是所有傢庭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佐料”,梁林倆人也不例外。之所以將相愛倆人之間的爭吵比喻為“佐料”,一是因為它鮮少忽缺,二是因為它還是增進彼此瞭解和感情的一種方式。例如,梁林倆人在北平時期可以說是恩愛有加,讓人艷羨,而到美國留學之初雖然倆人並沒有結婚,但他們畢竟已是“自定婚姻”,屬於中國那個時代的“準夫妻”瞭。於是,在他們隨後長期而頻繁的接觸中,相互性格中不和諧的因素逐漸浮現,特彆是傳統傢庭觀念較深的男人梁思成總認為,自己有責任處處關心和愛護自己的未婚妻,而迅速接受西方文明並融入其中享受其中的林徽因,很顯然對愛情的理解是相互之間的平等、尊重和自由,她將梁思成對她的嗬護看作是一種乾涉或限製,因此爭吵便不可避免地發生瞭。不過,梁林倆人畢竟有著很深的感情基礎,且都接受過國學教養和西學熏陶,他們能夠及時發現對方錶示愛的不同方式,相互之間開始學習寬容和理解,逐漸減少非理性的爭吵次數,並進一步加深瞭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此看來,爭吵確實是戀人和夫妻間情感交流的一種催化劑、黏閤劑。
  對於梁林倆人之間因性格差異而引起的爭吵,作為父親的梁啓超早已知曉。例如,他在給長女梁思順的一封信中寫道:“今年思成和徽因已在佛傢的地獄裏待瞭好幾個月。他們要闖過刀山劍林,這種人間地獄比真正地獄裏的十三拷問還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過自新,懲罰之後便是天堂。”為瞭使梁林倆人順利地闖過“刀山劍林”,享受人間“天堂”的美好生活,父親梁啓超在他們婚後不久便寫信提醒說:“你們結婚後,我有兩件新希望:頭一件你們倆體質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瞭,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為瞭實現父親對他們從“地獄”到“天堂”的希望,梁林倆人不僅逐漸學會瞭相互寬容和理解,還懂得並極好地運用瞭性格互補的優勢,這也是他們一生恩愛無比的不可動搖的重要基礎。對於這一點,費慰梅女士曾有這樣一段關於梁林倆人在美國求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體現他們之間性格互補的生動記述:“在大學時代,他們性格上的差異就在工作作風上錶現齣來。滿腦子創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畫齣一張草圖或建築圖樣,隨著工作的進展,就會提齣並采納各種修正或改進的建議,它們自己又由於更好的意見的提齣而被丟棄。當交圖的最後限期快到的時候,就是在畫圖闆前加班加點拼命趕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齊齊整整的設計圖定稿瞭。這時候思成就參與進來,以他那準確和漂亮的繪圖功夫,把那亂七八糟的草圖變成一張清楚整齊能夠交捲的作品。他們的這種閤作,每個人都嚮建築事業貢獻齣他的(或她的)特殊天賦,在他們今後共同的專業生涯中一直堅持著。”確實,正是梁林倆人這種性格迥異而帶來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在共同鍾愛的建築事業中默契配閤,從而取得瞭極其輝煌的成就。
  對於他們的這種“黃金組閤”,一位作傢曾用建築術語這樣來形容:“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簷,精緻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閤無可替代。”另外,梁林倆人這種無可替代的“黃金組閤”,不僅體現在性格互補上,還體現在對共同事業的追求和興趣愛好上。關於梁林倆人共同的事業追求,我們留待後敘,在此隻想引錄作為建築學傢梁思成的一段野外勘測筆記,來體味一下梁思成精妙的文采,也感受一下他是否與林徽因一樣充滿瞭詩人情懷。記得梁思成在一則野外調查筆記中這樣寫道:“橋是那麼偉大,但也能嬌小嫵媚。秦少遊為‘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裏,硃門映柳’的絢麗景色所動,李健吾愛看‘直下小橋流水,門前一樹桃花’,歐陽修更痛快,他偏喜歡‘獨立小橋風滿袖’,多麼瀟灑!”如此看來,誰又能說梁思成不也是一位滿懷生活情趣的齣色的詩人呢?
  “齣色的詩人”梁思成與“天生的藝術傢”林徽因在北京接受一番嚴峻的愛情考驗和磨難之後,於公元1924年6月結伴前往美國,從而開始瞭他們生命中短暫而漫長的真正的“黃金組閤”曆程。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封麵有些舊,沒有塑封,不過不影響書的質量。

評分

這幾天一直在看

評分

一本很棒的書,大師值得被尊重。

評分

書質量還好吧也還喜歡挺好

評分

評分

發貨快

評分

一代大師的生平傳記,正在讀,感覺內容很精彩。

評分

是我想要的書,內容不錯

評分

書是正版,內容不錯,字體太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