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活动地板(BDTJ-ZW-14)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活动地板(BDTJ-ZW-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变电站
  • 土建工程
  • 活动地板
  • 电力工程
  • 建筑工程
  • 2012年版
  • BDTJ-ZW-14
  • 规范标准
  • 设计手册
  • 施工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字数: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活动地板(BDTJ-ZW-14)》适用于110~500kV电网工程房屋建筑室内地面活动地板的铺设。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活动地板(BDTJ-ZW-14)》编写依据:
  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9-20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DL/T5201.1-200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10kV~5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第3部分:变电土建工程》
  Q/CSG11105-2008《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

内页插图

目录

1 适用范围
2 编写依据
3 作业流程
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5 作业准备
6 作业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作业指导书》分析表
附录 安全施工作业票

前言/序言


《变电土建技术规范汇编:通用设计与施工标准(2012年版)》 前言 本书汇编了2012年版变电站土建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所需遵循的通用技术标准与规范。本书旨在为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参考指南,确保变电站土建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内容严格依据国家现行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规程编制,力求全面覆盖变电站土建工程的各个关键环节。 第一章 概述与基础标准 本章首先介绍了变电站土建工程的范围、主要任务以及设计、施工应遵循的总体原则。重点阐述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1 工程范围与目标: 界定了变电站土建工程(不含特殊结构如地下管廊、大型综合楼等)的边界,明确了工程应达到的结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及抗震设防标准。 1.2 适用规范体系: 详细列举了在变电站土建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引用的国家标准(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面设计规范》等)及电力行业标准。 1.3 场地勘察与岩土工程: 涵盖了场地选择、地形测量、地质勘察的深度和精度要求。明确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特别是针对变电站设备基础荷载的特殊性进行的地基承载力评估方法。强调了对软土地基、不良地质(如滑坡、溶洞)的处理原则。 第二章 结构设计基础 本章深入探讨了变电站主体结构、构支架及基础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确保结构在正常运行及外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2.1 荷载取值与组合: 详细规定了变电站结构所需考虑的荷载类型,包括恒载、活载(操作人员、检修设备)、风荷载、雪荷载及地震作用。特别强调了电气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荷载或特殊荷载(如GIS基础的精确载荷)。 2.2 基础设计: 涵盖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设计参数和验算方法。针对高耸设备(如构支架、高压断路器)的偏心荷载特性,给出了详细的抗倾覆和抗剪切验算步骤。 2.3 构支架设计(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 规定了构支架的材料选用、截面设计、连接节点构造要求。明确了构支架的刚度控制标准,以满足电气设备运行的位移和振动限制。 2.4 挡土墙与边坡支护: 针对变电站场地平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挡土结构,给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设计参数和施工控制要点。 第三章 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 本章侧重于满足变电站生产运行、安全隔离及环境适应性要求的建筑设计规范。 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阐述了变电站站区总平面布局应遵循的“安全距离、分区合理、操作方便、交通顺畅”的原则。重点关注电气设备与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净距要求。 3.2 生产性房屋建筑: 涵盖了控制楼、继保楼、变电站值班宿舍等主体建筑的设计要求。包括建筑功能划分、防火分区、采光通风标准及隔声降噪设计要点。 3.3 构筑物设计: 针对设备基础平台、电缆沟(槽)、电缆夹层、检修通道等构筑物,规定了其结构形式、防水等级、防腐要求及必要的维护空间预留。 第四章 建筑装饰与装修 本章关注变电站附属建筑的内部环境营造和外部防护,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4.1 屋面工程: 详细规定了平屋面和坡屋面的防水构造层次、材料选择及排水坡度要求,强调了屋面荷载(如空调、管线附加荷载)的承载能力。 4.2 墙体与隔热: 规定了外墙的保温、防火、防潮构造。对需要进行电磁屏蔽的特定房间,提出了墙体材料的选用及构造要求。 4.3 楼地面与地面工程: 重点阐述了不同功能区域地面的构造要求。例如,控制区域的饰面材料、重载设备区的地坪强度等级。本章不涉及对设备安装区地面结构层下部的活动地板系统的详细规定。 4.4 门窗与幕墙: 规定了建筑外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等级及防火等级。对安全保密性要求高的区域,提出了特殊门窗的选型建议。 第五章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章系统指导了变电站土建工程的施工流程、工艺标准及验收要求。 5.1 土方工程与地基处理: 规定了基坑开挖、降水、土方回填的压实度标准。对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注浆)的施工监测和效果检验提出了具体指标。 5.2 混凝土工程: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浇筑工艺、养护要求及试件取样标准。强调了超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5.3 钢筋工程与模板工程: 涵盖了钢筋的采购验收、加工绑扎的质量控制点,以及模板的支设、支撑体系的稳定性验算与拆除时机。 5.4 砌筑与装饰施工: 对砖石砌体、砌块墙体的施工质量、灰缝饱满度和垂直度偏差进行了明确控制。 第六章 结构试验与验收 本章提供了变电站土建工程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6.1 隐蔽工程验收: 明确了地基处理、基础防腐、暗挖结构等隐蔽工程的检查内容及验收表格要求。 6.2 结构实体检验: 规定了混凝土强度检测(钻芯取样)、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UT/MT)的抽样比例和评定标准。 6.3 竣工资料与移交: 概述了竣工图的编制要求,包括设计变更的完整归档,以及结构安全性的最终确认文件。 附录 常用变电站土建工程计算表格 主要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清单 工程常见质量缺陷与处理措施参考 本书特色: 本书专注于变电站土建工程中涉及的结构主体、建筑围护、场地基础及常规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技术规范体系。全书内容逻辑严密,图文并茂,是进行110kV至500kV级变电站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必备参考书。本书严格遵循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确保了技术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无法理解设计者的意图。页面布局混乱不堪,字体大小不一,行间距时而拥挤时而松散,让人阅读起来非常吃力。更别提那些模糊不清、几乎看不出细节的图纸了。明明是技术类的书籍,最关键的图示部分却如此敷衍,很多关键的节点和连接方式都需要读者反复揣摩,耗费了大量时间去猜测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作为一本专业的指导手册,清晰度和准确性是生命线,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我尝试对照图纸去理解施工流程,结果发现很多标注都缺失或者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使得任何实际操作都变得极其冒险。我甚至怀疑这些图纸是不是经过了专业的校对,还是随便从某个旧资料里拼凑出来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劝退利器;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需要不断“翻译”的谜题集。我期待的是一份详尽、易懂的指南,结果拿到的是一本需要极强个人解读能力的“玄学”读物。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组织和逻辑衔接上存在明显的断裂感,读起来非常跳跃和不连贯。前一章还在详细讨论基础的沉降观测方法,下一章却突然跳到了设备安装前的场地清理要求,中间缺失了大量关于结构主体施工的过渡性内容。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阻碍了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认知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堆满了零件的仓库里摸索,而不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作者似乎是把不同阶段的技术文件随意地捆绑在了一起,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项目生命周期视角。对于需要系统学习变电站土建全流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是碎片化的,读者需要自己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挫败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专业术语的统一性表示非常失望。书中似乎汇集了多位不同背景的作者的成果,导致术语的表述在不同章节间出现了令人困惑的不一致。例如,对“二次电缆沟”的描述,在A章节用了“辅助管道”,在B章节则变成了“信息通道”,虽然意思相近,但在正式的技术文件中,这种随意性是不可接受的。更糟糕的是,一些关键的专业词汇在首次出现时缺乏明确的定义或解释,读者只能依靠上下文去猜测其确切含义。这对于需要精确沟通的工程领域来说,是严重的技术失职。我需要的是一种权威、统一、严谨的语言标准来指导我的工作,而不是一本充满了地方口音和个人表达习惯的混合文本。这种不专业性,使得我对书中其他所有内容的严谨性都产生了怀疑。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坦白地说,让我感到有些浮于表面,缺乏对核心工程问题的深入剖析。它似乎更热衷于罗列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却很少触及这些规范背后的工程力学原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比如在讨论到承重结构的设计裕度时,全书仅用了寥寥数语带过,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荷载传递路径的详细分析,更别提有限元分析的应用实例了。这对于指导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的非标情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技术书籍,应该能教会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知“应该”怎么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提供了一份高精度的菜单,告诉你这道菜需要放多少盐,但从没告诉你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变性过程。如果只是为了查阅规范条文,我完全可以直接去查阅国家标准本身,何必花钱买一本经过“二次加工”却明显“减配”的解读本呢?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更新程度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标注是2012年,但土建和设备安装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涉及到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和智能化监控系统的集成方面。书中的很多案例和材料选用标准,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非常陈旧和过时了。例如,关于现代变电站的接地网设计,书中介绍的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均匀土壤模型,完全没有考虑现代高密度布线和电磁兼容性(EMC)对接地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新不及时,对于一本技术参考书来说是致命伤。它非但不能帮助我们与时俱进,反而可能在潜意识中引导读者沿用已经被证明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过时工艺。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反映近十年技术发展趋势的、与时俱进的专业文献,而不是一本停留在十多年前技术水平的“古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