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尽管现在我们可能有了更新的技术和更先进的微机保护设备,但这本书所记录的2012年前后的技术状态和工程实践方法,却是理解现代保护技术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一环。很多老旧但依然在服役的设备和系统,它们的初始设计理念和参数设置逻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溯源。我将它与其他一些更新的资料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时,更能清晰地看到技术迭代的轨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包含最新的算法,而在于它对“如何将复杂的保护原理转化为可靠的现场工程”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从事设备检修和故障分析的同行来说,重温这些经典的做法,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突发故障时,能够更迅速地判断出问题是出在设计阶段的理解偏差,还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执行失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陈旧但又充满专业气息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年代电力工程的严谨与厚重。我之前在寻找一些关于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厚厚的专著,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技术性,但它所涵盖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关注了它在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配置方面的论述,特别是针对110kV等级系统所提出的具体实践方案。书中的图示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复杂的电气原理图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施工步骤的。而且,书中对不同厂家继电器型号的兼容性和现场调试的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份实战手册,把书本知识与电网运行的实际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一股“知行合一”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显得非常沉稳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每一句话似乎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技术语言”,这对于我们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所展现出的严密结构,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运行维护,层层递进,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它不是那种零散的论文集,而是一部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的工程学著作。当我翻到关于保护定值的整定计算部分时,我发现它不仅列出了公式,还结合了具体的线路参数案例进行了实操演示,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这种“带着读者走一遍流程”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参与了一次完整的110kV线路间隔保护的从设计到投运的全过程。对于希望系统提升继电保护专业技能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对于一个刚踏入电力系统保护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稍高,需要一定的电气工程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我仍然会向他们推荐这本书,不过会建议他们将其作为进阶读物,而不是入门教材。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工匠精神”的体现。书中对施工细节的关注,例如电缆的敷设要求、端子的压接标准,甚至是现场调试时对不同电压等级的隔离操作步骤,都描述得一丝不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保证高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它教会我们,技术的高深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场每一个螺丝钉的拧紧程度上。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对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场工艺的严格把控,永远是继电保护工作的核心。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间隔保护”这一核心概念的系统化阐述,尤其是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上,它所反映的技术前沿性是值得肯定的。在那个时期,随着电网的日益复杂化,对线路故障的快速、准确切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书恰好抓住了这一痛点,深入剖析了不同保护逻辑的优劣。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了关于距离保护与纵差保护在间隔应用中的配合策略,书中给出的几种典型场景下的配置逻辑,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且具有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止步于规范的解读,而是融入了许多工程实践中的“小窍门”和“陷阱提醒”。例如,关于二次回路的屏蔽和接地处理,书中几页内容的详尽描述,解决了我之前在调试中遇到的好几个棘手问题,这些内容往往是标准规范里一带而过却至关重要的细节。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在你身边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