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305-2013):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nsformer Oils Dissipation Factor Tester]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305-2013):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nsformer Oils Dissipation Factor Test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标准
  • DL/T 1305-2013
  • 变压器油
  • 介损测试
  • 测试仪
  • 通用技术条件
  • 绝缘油
  • 高压设备
  • 电力测试
  • 电气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56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nsformer Oils Dissipation Factor Test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305-2013):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通用技术条件》规定了变压器油介质损耗测试仪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等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305-2013):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通用技术条件》适用于变压器油等绝缘油介质损耗测试仪(简称测试仪)的生产、检测、使用及维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8 供货成套型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容量和介质损耗误差校验接线图

前言/序言


《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 书籍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关键设备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需求,力求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并重,为电力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著作。 第一章 绪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地位与发展 本章首先界定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定义、基本任务和重要性。电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设备损坏甚至引发连锁性事故。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其作用至关重要。本章详细分析了继电保护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层级结构(主保护、后备保护、断开装置等),并回顾了从早期基于电流/电压的纯模拟保护到现代微机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可靠性、速动性、选择性和灵敏度这四大基本判据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现方式和技术侧重。同时,章节对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入继电保护领域带来的变革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对“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变电站概念下,继电保护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了初步论述。 第二章 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与元件特性 继电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对故障电流、电压、频率等电气参数的准确测量、比较和逻辑判断。本章深入剖析了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 首先,详细介绍了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器(PT)作为二次回路的关键前端设备的工作原理、误差来源、正确选择与安装要求。特别关注了CT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正常、饱和)对二次侧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分析方法。 其次,阐述了继电器(Relay)的基本工作原理。从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电流、电压、功率继电器)的机电转换过程入手,过渡到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最终聚焦于当前主流的微机保护装置内部的核心算法实现。章节详细介绍了傅里叶分析法、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在周期性量测量提取中的应用,为后续的保护定值计算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第三章 典型电力元件的保护技术 电力系统中不同性质的元件(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电机)具有独特的电气特性和故障模式,因此需要定制化的保护方案。 3.1 输电线路保护: 重点阐述了阻抗式(距离)保护原理,包括阻抗的计算、阻抗元件的极性和闭锁元件的配合。详细分析了短路故障(单相接地、相间短路)和接地故障(如接地阻抗)的识别方法。针对高压/超高压长输电线,深入讨论了电气量传输延时对距离保护准确性的影响,引出基于光纤通信的纵向/横向电流差动保护在主站保护中的地位和技术实现。 3.2 变压器保护: 变压器保护的复杂性在于其多绕组结构和励磁涌流的辨识。本章详细介绍了瓦斯保护(基于油流和气体累积)和比率差动保护(RDB)。RDB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设置比例系数和制动特性曲线来有效区分正常时的励磁涌流(涌流大、频率低、存在直流分量)与内部故障电流。对于中性点接地情况,会介绍接地阻抗保护的应用。 3.3 母线与发电机保护: 母线保护要求极高的速动性和可靠性,通常采用分区零序电流保护或差动保护。对于同步发电机,则需要考虑多方面保护,包括定子绕组保护(差动、过电流)、定子接地保护(采用高低频注入法或零序电压法)、励磁系统异常保护(过/失磁、不平衡电压)以及对机组转子的保护措施。 第四章 微机保护装置的原理与配置 微机保护是现代电力系统的核心装备。本章从硬件结构入手,分析了微机保护装置的组成:高性能A/D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存储器和通信接口。 重点解析了软件算法的实现:故障录波、数据采集、特征量提取、逻辑判断与输出控制。本章详细对比了瞬时电流保护、限时电流保护、距离保护以及故障录波功能在微机平台下的优化实现。同时,系统介绍了微机保护装置的定值整定流程、试验方法(包括二次回路注入试验和现场冲击试验)以及常用的通信规约(如IEC 60870-5-101/104, IEC 61850)在设备互联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与系统配合 继电保护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单个保护装置的性能,更依赖于整个保护系统的协调配合。 本章集中讨论保护配合原理,包括主保护与后备保护(就地与远方、相邻元件保护)之间的时间和定值配合。以输电线路为例,详细分析了远方保护、就近保护、故障点两侧保护之间的动作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确定依据。 此外,章节深入探讨了失灵保护与闭锁技术。失灵保护用于应对保护装置本身或其二次回路发生故障时,防止“漏判”故障的发生。闭锁技术,例如零电压闭锁、低阻抗闭锁等,是提高保护选择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用于在非故障状态下阻止保护动作。 第六章 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电网和柔性直流输电(HVDC)技术的兴起,继电保护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 本章讨论了故障测距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基于暂态过程的故障选线技术和高频阻抗法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故障录波与事件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作用,分析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录波数据反演故障过程。 最后,对报文化保护(IEC 61850标准下的过程层通信)和宽带阻抗保护(利用远方量进行更精确的故障定位)等前沿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展示了未来继电保护向数字化、网络化和自组织方向发展的趋势。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旨在培养读者独立分析电力系统故障、正确设计和校验继电保护装置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电力行业标准的内容,对于我日常维护工作来说,更像是一个“幕后英雄”般的存在。它定义了测试仪的“骨架”和“生命线”,但我们使用者真正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更偏向于“软件交互”和“数据报告”的部分,比如仪器的固件更新机制、数据导出格式的兼容性、以及用户界面设计是否直观友好。这些关乎日常工作效率的细节,在这份侧重于硬件性能和核心技术指标的通用规范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如何快速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报告模板,或者设备连接不同上位机系统的便捷性,这些都在标准的主要篇幅之外。所以,虽然我明白这份标准的重要性,它保证了我们手中的仪器具备可靠的测量基础,但它也无形中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了那些宏观、基础的参数上,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用户体验优化”。它是一个完美的“技术基线”,但距离一份“完美操作手册”还有不小的距离。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常年与现场设备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我更喜欢那些能直接解决问题的工具书。这份标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理论研究者的结晶,它详尽地规定了测试仪的各项性能指标,从测量范围到重复性误差,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代表着行业对安全和精度的严格要求。但当我真的需要校准一台新采购的测试仪时,翻阅这份标准的过程是极其枯燥的。它没有生动的图示来解释某个参数偏离标准会有什么实际后果,也没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佐证为什么必须将某个指标设定在当前这个精确的范围内。它只是冷峻地陈述着“必须如此”。这就好比看一份极其详尽的零部件清单,你知道缺了哪一个都会出问题,但你很难从这份清单中想象出最终机器运转起来的壮观景象。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质量控制的把关人,而不是一个利用工具提升效率的实践者,阅读过程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的“DL/T 1305-2013”条款。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305-2013):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通用技术条件》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充满了行业规范的严肃感,但坦白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翻开它。我刚开始接触电力设备检测工作时,对各种测试仪器的具体要求一窍不通,光是“介损”这个词就让我感到云里雾里。当初拿到这份标准时,内心是抗拒的,想着里面肯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参数,什么波特、皮法,看着头都大了。我更关心的是,这个设备到底好不好用,能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结果,而不是关心它内部的电路板采用了哪种设计规范。我期望的,可能是一本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常见故障排除的指南,而不是这样一份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技术底线文件。它更像是工程师们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写下的细则,而不是给“玩家”看的快速上手说明书。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理解这些“通用技术条件”背后的深层含义,着实花了我不少时间去摸索和消化,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砖头,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过程却不那么愉快。

评分

坦白讲,这份标准为我们采购和验收设备设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明确的“通用技术条件”,市场上的产品才不至于鱼龙混杂,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硬指标来拒绝那些性能不达标的低端仪器。从这个角度看,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捍卫了整个电力行业的测试精度。然而,作为一份规范文件,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国家标准体——严谨、冗长、句式复杂,充满了被动语态和大量的术语定义。初次阅读时,我不得不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去解码其中的含义,生怕理解偏差导致后续的验收出现问题。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缺少了那种信息流畅带来的愉悦感。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攻克”的法律条文,而不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技术读物。我希望出版方未来能考虑推出一个“应用解读版”,用更贴近现场工程师的语言来阐释这些关键技术要求的实际意义。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份标准似乎完全没有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它假设了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深厚的理论背景和相同的操作环境。当我在一个偏远、环境温湿度波动较大的变电站使用设备时,标准中那些对环境适应性的描述,虽然有提及,但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针对极端工况下的具体处理建议。如果设备在低温下数据漂移严重,我很难在这份通用技术条件中找到明确的“降级”操作指引或者故障排除的快速索引。这份文件更像是实验室环境下的“理想蓝图”,而不是野外高压环境下的“实战手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等级的户外作业,哪些参数可以适当放宽,哪些功能必须保持绝对稳定。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份“合格证”的依据,而不是一份“好用”的参考指南。因此,每次现场遇到突发状况,我总感觉这份厚厚的技术文件,在关键时刻的作用,还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几句经验之谈来得直接有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