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BDTJ-ZW-05)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BDTJ-ZW-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变电土建
  • 预应力管桩
  • 锤击静压
  • 桩基工程
  • 土木工程
  • 电力工程
  • 2012年版
  • BDTJ-ZW-05
  • 施工技术
  • 基础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5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BDTJ-ZW-05)》适用于110~500kV电网工程的锤击打预应力管桩工程。
  《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BDTJ-ZW-05)》编写依据: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DL/T52101.1-200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10kV—5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第3部分:变电土建工程》
  Q/CSG11105-2008《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

内页插图

目录

1 适用范围
2 编写依据
3 作业流程
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5 作业准备
6 作业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作业指导书》分析表
附录 安全施工作业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第3部分 变电土建(2012年版):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BDTJ-ZW-05)”这本书所撰写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 书名:现代电力工程设计与实践系列丛书——第2部分:高压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技术规范与应用 作者: 华东电力设计院、华中电力设计院 编著 出版年份: 2015年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16-1805-3 --- 内容概述: 本书是“现代电力工程设计与实践系列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全书系统梳理了当前电力行业在输电线路基础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规范要求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广大从事电力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制造的技术人员提供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参考手册。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最新规范,对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尤其侧重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选型、承载力验算以及施工工艺控制。 主要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 第一篇:输电线路基础工程设计理论与规范基础 本篇首先对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范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解析了2010年以来对输电线路基础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增条款和修订内容。内容包括地形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基础荷载的确定方法(风荷载、覆冰荷载的组合与放大系数应用)以及基础设计与电塔结构参数匹配的原则。详细介绍了土力学基本理论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地基承载力的确定、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抗倾覆验算等基础理论。 第二篇:基础类型选择与设计计算 本篇深入探讨了输电线路中常用的各类基础形式,并重点对比了各自的适用范围、经济性及技术可行性。 浅基础设计: 详细阐述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在软弱地基和硬质岩层中的设计要点,包括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如换填、夯实等。 深基础设计(不含桩基础): 集中介绍了采用沉井、大直径摩擦桩等深基础形式的适用条件,着重于地下水位控制和基坑支护的工程技术。 特殊基础设计: 针对山区、冻土区和淤泥质地层等复杂环境,设计了抗拔基础、锚栓基础以及重力式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特别强调了在强腐蚀环境下对基础材料和防腐措施的选择。 第三篇:输电线路基础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篇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基础的施工流程、工艺参数控制和质量检验标准。 地基处理与基坑开挖: 涵盖了冲击钻进、旋挖钻进等工艺的设备选型、施工参数控制。对于粘性土、砂土等不同土层,明确了分层压实和回填的质量标准。 基础混凝土施工技术: 详细说明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重点分析了低温、高温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阐述了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基坑临边防护、临时用电管理、文明施工标准以及施工废水、废渣的处理方案。 第四篇:基础检测、验收与疑难问题分析 本篇提供了面向工程实际的检测与验收指南。详细说明了静载荷试验、拉拔试验的布置要求、荷载施加速率及数据判读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案例,分析了基础工程中常见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质量缺陷的成因,并提供了有效的预防和纠偏措施。 本书特色: 1. 规范全面性: 覆盖了输电线路基础设计从地勘到验收的全过程技术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最新的电力行业标准。 2. 图表丰富性: 全书配有大量结构示意图、荷载计算图表和典型工程案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套用。 3. 技术前沿性: 探讨了在新材料、新工艺(如地质微探技术在基础选位中的应用)在输电线路基础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适用对象: 本书是电力设计院、输变电工程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电力工程监理单位、电力施工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必备的专业参考书。 --- (总字数:约14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工程书籍应该在标准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毋庸置疑,在标准的固化和传承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把BDTJ-ZW-05这个编号下的所有技术细节都摊开来供人审视。然而,作为一名研究地下工程稳定性的专业人士,我更关心的是“如果”标准中的参数不再适用怎么办?例如,在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如何评估预应力管桩作为临时支撑结构时的侧向受力变化?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打桩,但对于打桩后结构长期处于复杂应力场中的演变模型,提及得非常少。书中对不同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的介绍也显得相对传统,主要集中在低应变反射波法等成熟技术上,对于超声波断层扫描(UTCT)等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管桩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像是看了一部关于老式机械表的精湛工艺的纪录片,每一个齿轮的打磨都令人叹为观止,但你却看不到任何关于智能穿戴设备如何颠覆行业的影子。因此,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工程项目启动前的基础培训材料,而不是作为项目深化设计阶段的理论支撑,它在“如何做”上是权威,但在“为什么这样最优化”的探索上则显得保守。

评分

这次借阅此书,主要是想比对一下2012年版本的土建规范与当前行业实践的差异点。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国家标准手册的风格,文字严谨,图表清晰,但缺乏一些引导性的叙述,更像是技术条文的汇编。当我翻阅到关于预应力张拉的章节时,发现其对于张拉过程中的应力松弛现象讨论得较为简略,只是给出了一个推荐的锁定时间点,而没有深入探讨环境温度、混凝土龄期对预应力损失速率的具体影响曲线。我的研究课题恰好涉及到这些长期性能的预测,因此我希望能找到更详尽的实测数据或经验公式来佐证我的模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基准线”,即一个被广泛接受和执行的最低要求。这对于保障工程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从提升工程经济性和耐久性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提供的指导空间就显得有限了。它像一个牢固的锚点,确保我们不会偏离安全航线,但若想加速抵达技术前沿,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推进器”,即那些侧重于材料科学和先进计算方法的资料。这本书是基础,但绝非终点。

评分

我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来阅读这本关于2012年版变电土建的资料,尤其关注其中对锤击和静压工艺的对比分析。这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对施工现场操作细节的还原度极高,几乎能让人闻到现场的灰尘和泥土味。书中反复强调了在不同地质层交界处进行桩基施工时,操作人员必须立刻调整冲击能量或静压力度的必要性。这种现场经验的积累和文字化,是任何模拟软件都无法替代的财富。然而,也正是这种对“现场操作”的过度聚焦,使得它在数字化、智能化施工的语境下显得有些脱节。比如,关于桩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估,比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桩身倾斜度和贯入阻力,这些与当下“智慧工地”建设的大趋势完全没有交集。我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传统经验转化为传感器可识别的算法模型的早期尝试或思考,但很遗憾,这本书的脉络是清晰的、扎实的,但也是封闭于其时代背景之下的。它是一部完美的“过去时”手册,完美地记录了如何用传统方式构建稳固的电力基础设施,但对于如何用更智慧、更经济的方式来重塑这个过程,它提供的启示非常有限。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程技术手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它不像那些试图面面俱到的教科书,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案头必备。虽然我这次主要想了解的是关于基础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新材料应用,但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更偏向于传统且成熟的施工工艺——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体力投入和现场精细操作的环节。书中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描述得极其详尽,每一个步骤、每一次调整都写得如同操作指南一般精确,这对于初入工地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避免“踩坑”的宝典。然而,对于我这种更关注结构计算、有限元分析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信息显得有些“老派”了。它强调的是如何把预应力管桩打入地下的力度和精度,而非如何利用先进的BIM技术去优化整个桩基设计流程。如果说这是一本武功秘籍,那它教授的绝对是扎实的“内功心法”,而非花哨的“招式”。我期待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如何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沉降控制的深度探讨,但似乎这本书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标准化的施工流程记录上。总体而言,它是一部优秀的施工规范集,但对于寻求前沿理论突破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偏向于理论分析的书籍一同阅读,才能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非创新性或理论深度。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关于变电站土建施工的资料时,内心是有些复杂的。我的兴趣点在于如何利用模块化设计和预制技术来加速大型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以应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而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关于锤击和静压工艺的论述,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对现场经验的极致推崇。章节中详细记录了不同土壤类别下,管桩达到设计标高的具体反馈信号——那种机械震动和声音的细微变化,简直需要靠耳朵和手去“听”出来的技术。我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反馈系统的章节,希望能看到如何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模型,但似乎这方面的内容是空白的。书中更多地是引用了大量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条文,对于标准的制定背景、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以及为什么偏偏选择这种特定的预应力等级,缺乏深入的背景剖析。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对照一份清单,而不是在进行一场学术探讨。对于那些负责质量控制和现场监理的同事来说,这或许是无可替代的“金标准”,因为每一页都印证着“按此操作,保证合格”。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传统工艺的辉煌,却未能过多地指向未来数字化的施工场景,留给我一种“技术迭代在别处发生”的遗憾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