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8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严选,近万读者一致好评!诗人黄俊然、严彬以及各大独立书店一致推荐!
★殿堂级桂冠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一段诗人与诗人诗心交融的佳话;
★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你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和美的人们读过、感叹过;
★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绝版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
★全书经译者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校正,师承自冯至先生的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提供专业指导;
★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海报:
《给青年诗人的信》入选豆瓣2016年度读书榜单,被评为"年度再版高分图书"!
豆瓣、网店数千评价,平均分高达9分!上市一年,收获好评无数!
诗人黄俊然、严彬倾情推荐!衡山和集、渡口书店、MUJIBOOKS等独立书店一致推荐!
德语诗歌王者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zui多。"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德语诗人,也用法语写作。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及法国。著作丰富,包括诗歌、小说、书简,代表作《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给青年诗人的信》等。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译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曾被选为或聘为瑞典、联邦德国等国科学院院士,并曾获得歌德奖章等。被鲁迅誉为“中国杰出的抒情诗人”。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
——《纽约时报书评》
里尔克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德国的国民诗人,也可能比其他任何德语诗人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都要高。
——美国Beltway诗歌季刊
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歌德……里尔克是这些德语大师中的一位,且因为其思想更相通于温柔敦厚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被刻骨铭心地记忆。
——里尔克中文网
里尔克使德语转化成了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他灵活、轻巧而有节奏的独特风格。
——Picture-Poems网站
初版译者序
重印前言
收信人引言
第一封信(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第二封信(在根本处,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第三封信(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
第四封信(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
第五封信(昼间泠泠有声,夜晚的声音更为清澈)
第六封信(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第七封信(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
第八封信(我们都是寂寞的)
第九封信(让生活自然进展)
第十封信(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
附录一:里尔克作品
论“山水”
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
里尔克的诗
附录二:冯至论里尔克
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而作
工作而等待
外来的养分(节选)
我与十四行诗的因缘(节选)
《给青年诗人的信》
第八封信(我们都是寂寞的)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想再和你谈一谈,虽然我几乎不能说对你有所帮助以及对你有一些用处的话。你有过很多大的悲哀,这些悲哀都已过去了。你说,这悲哀的过去也使你非常苦恼。但是,请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些大的悲哀并不曾由你生命的中心走过?当你悲哀的时候,是不是在你生命里并没有许多变化,在你本性的任何地方也无所改变?危险而恶劣的是那些悲哀,我们把它们运送到人群中,以遮盖它们的声音;像是敷敷衍衍治疗的病症,只是暂时退却,过些时又更可怕地发作;它们聚集在体内,成为一种没有生活过、被摈斥、被遗弃的生命,能以使我们死去。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因为它们(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
我相信几乎我们一切的悲哀都是紧张的瞬间,这时我们感到麻木,因为我们不再听到诧异的情感生存;因为我们要同这生疏的闯入者独自周旋;因为我们平素所信任的与习惯的都暂时离开了我们;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不能容我们立足的过程中。可是一旦这不期而至的新事物迈进我们的生命,走进我们的心房,在心的最深处化为乌有,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悲哀也就因此过去了。我们再也经验不到当时的情形。这很容易使我们相信前此并没有什么发生;其实我们却是改变了,正如一所房子,走进一位新客,它改变了。我们不能说,是谁来了,我们往后也许不知道,可是有许多迹象告诉我们,在“未来”还没有发生之前,它就以这样的方式潜入我们的生命,以便在我们身内变化。所以我们在悲哀的时刻要安于寂寞。多注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的“未来”潜入我们的生命的瞬间,好像是空虚而枯僵,但与那从外边来的、为我们发生的喧嚣而意外的时刻相比,是同生命接近得多。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将来有一天它“发生”了(就是说:它从我们的生命里出来向着别人走进),我们将在最内心的地方感到我们同它亲切而接近。并且这是必要的。是必要的,--我们将渐渐地向那方面发展,--凡是迎面而来的事,是没有生疏的,都早已属于我们了。……
如果我们再谈到寂寞,那就会更明显,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弃舍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如果我们一旦看出,我们都正在脱开这欺骗的局面。在其间我们自然要发生眩昏;因为平素我们的眼睛看惯了的一切这时都忽然失去,再也没有亲近的事物,一切的远方都是无穷地旷远。谁从他的屋内没有准备、没有过程,忽然被移置在一脉高山的顶上,他必会有类似的感觉;一种无与伦比的不安被交付给无名的事物,几乎要把他毁灭。他或许想像会跌落,或者相信会被抛掷在天空,或者粉身碎骨;他的头脑必须发现多么大的谎话,去补救、去说明他官感失迷的状态。一切的距离与尺度对于那寂寞的人就有了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忽然会有许多变化发生。跟在山顶上的那个人一样,生出许多非常的想象与稀奇的感觉,它们好像超越了一切能够担当的事物。但那是必要的,我们也体验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尽量广阔地承受我们的生存;一切,甚至闻所未闻的事物,都可能在里边存在。根本那是我们被要求的唯一的勇气;勇敢地面向我们所能遇到的最稀奇、最吃惊、最不可解的事物。就因为许多人在这意义中是怯懦的,所以使生活受了无限的损伤;人们称作“奇象”的那些体验、所谓“幽灵世界”、死,以及一切同我们相关联的事物,它们都被我们日常的防御挤出生活之外,甚至我们能够接受它们的感官都枯萎了。……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的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会让你失落。为什么你要把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忧郁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可是你还不知道,这些情况在为你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你要这样追问,这一切是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呢?可是你要知道,你是在过渡中,要愿望自己有所变化。如果你的过程里有一些是病态的,你要想一想,病就是一种方法,有机体用以从生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只须让它生病,使它有整个的病发作,因为这才是进步。亲爱的卡卜斯先生,现在你自身内有这么多的事发生,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许多天,医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这就是(当你是你的医生的时候)现在首先必须做的事。
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不然你就很容易用种种(所谓道德的)谴责回顾你的过去,这些过去自然和你现在遇到的一切很有关系。凡是从你童年的迷途、愿望、渴望中在你身内继续影响着的事,它们并不让你回忆,供你评判。……
如果我还应该向你说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这十封信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 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 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 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 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凡诃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树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我想, 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这是 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 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他们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 腐旧得像是洗染了许多遍的衣衫。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 默,他们要向人告诉,-- 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 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在这样的寻找中几乎是一百个青年有一百个失望了。但是有一人,本来是一时的兴会,写出一封抒发自己内心状况的信,寄给一个不相识的诗人,那诗人读完了信有所会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摩他过去身上的痕迹,随即来一封,回答一封,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一个精辟的回答和分析。-- 同时他却一再声明,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难给以一些帮助的。
可是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 (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欺骗和隐瞒的工具,里尔克告诉我们说,是社会的习俗。人在遇见了艰难,遇见了恐怖,遇见了严重的事物而无法应付时,便会躲在习俗的下边去求它的庇护。它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却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
在这几封信里,处处流露着这种意义,使读者最受感动。当我于1931年的春天,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 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 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禁不住读完一封,便翻译一封,为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的远方的朋友。如今已经过了六年,原书不知又重版多少次,而我的译稿则在行箧内睡了几年觉,始终没有印成书。现在我把它取出来,略加修改付印,仍然是献给不能读德文原文的朋友。后边附录一篇里尔克的散文《论“山水”》。这篇短文内容丰富, 在我看来,是抵得住一部艺术学者的专著的。我尤其喜欢那文里最末的一段话,因为读者自然会读到,恕我不在这里抄引了。
关于里尔克的一生和他的著作,不能在这短短的序中 有所叙述。去年他去世十周年纪念时,上海的《新诗》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曾为他出一特辑,读者可以参看。他的作品有一部分已由卞之琳、梁宗岱、冯至译成中文,散见《沉钟》半月刊、《华胥社论文集》、《新诗》月刊、大公报的《文艺》和《艺术周刊》中。
至于收信人的身世,我知道得很少,大半正如他的“引言”上所说的一样,后来生活把他“赶入了正是这位诗人温暖、和蔼而多情的关怀”所为他“防护的境地”了。
冯至 1937年5月1日
给青年诗人的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给青年诗人的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一直以来,都是在一个人做着事情。一个人看书,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去旅游也好,一个人去尝试着做美味的食物。其实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大家相处的也很愉快,可是就我而言,还是更喜欢一个人生活的方式。马上大学毕业了,可能这种事情让我会处于不太好的地位,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想继续坚持下去
评分内容可以,纸张不行有毛边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物美价廉,推荐购买!!!!
评分距离第一次看到该书已经十多年了,它曾陪着我度过了孤独而又充实的大学求学读书时光,冯至的翻译是最好的。书虽薄小,字字珠玑。
评分jhhgfcvnkjgffescgtrddg
评分好
评分有点难懂 但是还挺好看的 可能会再看一次吧
评分好好好,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看后会依然想读第二遍
给青年诗人的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