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花间集校注(典藏本 套装全4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花间集校注(典藏本 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后蜀] 赵崇祚 编,杨景龙 校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花间集
  • 校注
  • 典藏本
  • 唐诗
  • 文学
  • 诗歌
  • 古代文学
  • 文化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06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58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词史上第一部词总集《花间集》,对后世词坛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在此后千年的传播史上,出现了较多版本,但迄无一个较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这对《花间集》的阅读,尤其是对于《花间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花间集校注(套装共4册)》包括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等内容,弥补了词学研究领域的这一欠缺。

作者简介

  赵崇祚,字弘基,甘肃天水人。五代后蜀人。后蜀开国功臣赵廷隐之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选集的编者。编集《花间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这也可见选者赵崇祚的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1962年生,男,河南省鲁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阳诗词学会副会长,安阳作家协会理事。河南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硕士课程,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内访问学者,并于2004年11月晋升为教授。

精彩书评

  

  ★南宋以降,《花间集》传本甚火,鲁鱼亥豕之误,时复见之。近代以来,校勘家多有瞩目,李一氓氏《花间集校》尤为精善,而失校、误校难免。至若笺注解析之本,坊间刊布者已不下十数种,李冰若氏《花间集评注》、华锺彦氏《花间集注》问世既早,精义亦多,学林所称,然或病其注释过简,不敷初学之需。其他注本笺解虽详,又或失于浅显,难惬大雅之意。景龙教授遍取海内外传藏诸本详加校勘,今哲未校之本取校之,前贤已校之本复校之,订正失校、误校之处无虑数百,既校是非,兼校异同,诸本文字之出入异同遂了然矣。注释详赡,语典故事,无不追本溯源;句意章法,悉予诠释疏解,覃思精研,新意迭出;序跋评点,尽行搜采网罗。全书一百三十余万言,允称后出转精、集大成之作也。

  ——某网友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产生于唐末五代,成为宋词的先导,在中国韵文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郑文焯先生曾有“词选以花间为古且精”的评价。然而该集的注本鲜有精审者,或失之过简,或失之牵强,或缺乏会通,令人总有抱憾之感。

  杨景龙教授的校注有校记,有笺注,有疏解,有集评,可谓体大思精,完且备矣,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值的阅读收藏。

  ——某网友

目录

《花间集校注·第一册》目录:

前言口

凡例

花间集序

花问集校注卷一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

其二水精帘裹颇黎枕

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

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鹳

其五杏花含露团香雪

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

其七凤凰相对盘金缕

其八牡丹花谢莺声歇

其九满宫明月梨花白

其十实函钿雀金鸂鹈

其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其十二夜来皓月纔当午

其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日

其十四竹风轻动庭除冷

更漏子柳丝长

其二星斗稀

其三金雀钗

其四相见稀

其五背江楼

其六玉炉香

归国逼香玉

其二双脸

酒泉子花映柳条

其二日映纱窗

其三楚女不归

其四罗带惹香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其二海燕欲飞调羽

其三细雨晓莺春晚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其二南内墙东御路傍

其三苏小门前柳万条

其四金缕筑筑碧瓦沟

其五馆娃官外邺城西

其六两两黄鸜色似金

其七御柳如丝映九重

其八织锦机边莺语频

南歌子手裹金鹦鹉

其二似带如丝柳

其三鬣堕低梳髻

其四脸上金霞细

其五扑蕊添黄子

其六转眄如波眼

其七懒拂鸳鸯枕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其二孤庙对寒潮

其三铜鼓赛神来

女冠子含娇含笑

其二霞帔云发

玉胡蝶秋风凄切伤离

花间集校注卷二

温庭筠

清平乐上阳春晚

其二洛阳愁绝

遐方怨凭绣槛

其二花半拆

诉衷情莺语

思帝乡花花

梦江南千万恨

其二梳洗罢

河传江畔

其二湖上

其三同伴

蕃女怨万枝香雪闭已遍

其二碛南沙上惊膺起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其二镜水夜来秋月

其三楚女欲归南浦

花间集未收词

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

新添声杨柳枝一尺深红朦曲尘

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

存目词

题跋叙录

总评

皇甫松

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

其二踯躅花开红照水

浪涛沙滩头细草接疎林

其二蛮歌豆蔻北人愁

杨柳枝春入行官映翠微

其二烂熳春归水国时

摘得新酌一巵

其二摘得新

梦江南兰烬落

其二楼上寝

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

其二船动湖光澄澄秋

花间集未收词

竹枝槟榔花发

其二木棉花尽

其三芙蓉并蒂

其四筵中蜡烛

其五斜江风起

其六山头桃花

抛球乐红拨一声飘

其二金蹙花球小

怨回纥白首南朝女

其二祖席驻征棹

存目词

题跋叙录

总评

韦庄

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其二欲上秋千四体慵

其三惆怅梦余山月斜

其四绿树藏莺莺正啼

其五夜夜相思更漏残

菩萨峦一红楼别夜堪惆怅

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

其三如今却忆江南乐

其四劝君今夜须沉醉

其五洛阳城里春光好

归国逼春欲暮

其二金翡翠

其三春欲晚

应天长绿槐阴裹黄莺语

其二别来半岁音书绝

荷叶杯绝代佳人难得

其二记得那年花下

清平乐春愁南陌

其二野花芳草

其三何处游女

其四莺啼残月

望远行欲别无言倚画屏

……

花间集校注卷三

花间集校注卷四

花间集校注卷五

花间集校注卷六

《花间集校注·第二册》

《花间集校注·第三册》

《花间集校注·第四册》

精彩书摘

  山枕之名《花间集》屡见,如『山枕上,私语口脂香』。『金明减』者,谓枕上金线之花纹随螓首之转侧时可见时不可见也。此金线与下文『金鹧鸪』同,参见『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云:「『小山』是指眉毛(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样式,有远山眉、三峰眉等等。小山眉是十种眉样之一),『小山重迭』即指眉晕褪色。『金』是指额黄(在额上涂黄色叫『额黄』,这是六朝以来妇女的习尚)。『金明灭』是说褪了色的额黄有明有暗。」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曰:「中晚唐时,妇女发髻效法吐蕃,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一棒槌,侧向一边,加以花钗梳子点缀其间……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来把的。……『小山重迭金明减』,即对当时妇女发问金背小梳而咏。……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问重迭闪烁情形。」综合诸家,计有「小山屏」、「小山枕」、「小山眉」、「小山髻」四说,似均可通,而以「小山屏」较胜。细绎词的层次,首句先写遮护女子卧榻之屏风,而后及于榻上已醒未起之女子,是为第二句所写内容。

  ……

前言/序言


词藻的晚霞:品读《花间集》的锦绣千年 穿越历史的烟云,当那温婉的词句再次在指尖流淌,仿佛能听见盛唐晚期,甚至是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时期,歌女们在酒楼茶肆中轻声吟唱的靡靡之音。它们如同一抹抹绚烂的晚霞,映照着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落寞,情感的幽微与缠绵。《花间集》,便是这样一部汇聚了中国词史上一道独特风景的选本。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社会风貌以及文人心绪。 《花间集》的诞生,本身便带有传奇色彩。由赵崇祚于公元960年前后在后蜀编纂,它搜集了晚唐至五代时期18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共计1852首词。这些词人,大多是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或是与宫廷有着密切联系的文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理念,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留下了印记。与此前以诗为主流的文坛景象不同,《花间集》的出现,标志着词作为一种独立且成熟的文学体裁,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启了中国词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这句千古名句,或许能触碰到《花间集》所营造的某种意境。这里的“花间”,并非实指,而是象征着一个精致、雅致、充满感性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词人们抒发着他们的情怀。相较于诗的慷慨激昂,词的笔触更加细腻婉约,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含蓄委婉。《花间集》的词,多以描写女性的生活、情感和容貌为主,尤其是闺阁之思、离愁别绪、相思之苦,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描绘女子梳妆打扮的情景,捕捉她们细腻的心绪变化,刻画出她们在寂寞、思念、期盼中的种种状态。这种对女性世界的深入关注,使得《花间集》的词作充满了女性化的特质,也因此被后人称作“花间体”。 《花间集》中的词,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其语言极为讲究,用词精炼,句式灵活,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词人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铺陈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微妙的心绪描绘得生动形象。例如,温庭筠的词,以“妖艳”、“绮丽”、“秾艳”著称,他的笔下,色彩斑斓,香气四溢,将女子之美描绘得如梦似幻。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美人沐浴后梳妆的画面,香气氤氲,光影迷离,充满了感官的诱惑。再如,韦庄的词,则更为清丽婉约,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自然。他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则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情感的流露更加朴实动人。 《花间集》所表现的题材,虽然多聚焦于男女情爱,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五代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社会秩序混乱,文人的生存状态也充满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文人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私人的情感世界,试图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词,以其婉转曲折的表达方式,恰好能够承载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对感官享乐和情感抒发的追求也日益增长,《花间集》的流行,也正是迎合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需求。 然而,《花间集》并非没有受到过批评。后世的一些评论家认为,其内容过于琐碎,情感也略显颓靡,未能体现出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宋代,词风转向了更为豪放、更具时代精神的方向,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更是将词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花间集》的婉约之风,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靡弱”、“伤感”的代名词。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花间集》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文人心绪,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并为后世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花间集》的编纂,也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一种文化品味和价值取向。赵崇祚作为一位敏感的文化人,他选择的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词坛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他将这些词作汇编成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传播和传承。可以说,《花间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词的规范化和发展,使其从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逐渐成长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 今天,当我们翻开《花间集》,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婉约之美。那些词句,如同精心打磨的玉器,温润而光洁;那些情感,如同陈年的美酒,醇厚而绵长。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逝去的时代,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次品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蕴,体会到词人情感的细腻之处,感受词句的巧妙安排。它提醒着我们,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也在于其情感的温度和艺术的雅致。 《花间集》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和情感的窗口。在那个男权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声音往往被忽视。而《花间集》中的词作,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的爱恋、她们的忧愁、她们的等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在封建礼教之下,女性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生活。 当然,对《花间集》的解读,也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有人沉醉于其香艳旖旎,有人欣赏其语言的精妙,也有人对其内容进行批判。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本,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所代表的婉约词风,影响了后世无数词人,并在漫长的文学演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而言之,《花间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它不仅是词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花间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审美情趣。它是一首婉约的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一段缠绵悱恻的情,值得我们细细聆听,静静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花间集校注(典藏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扎实的重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学精华的重量。从外包装到内页的设计,都透着一股精工细作的考究劲儿。封面那低调奢华的质感,以及内页清晰的宋体印刷,都让我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敬意。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典故,过去只能通过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来解决,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而这套《花间集校注》则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提供的详尽注释,是我见过的最系统、最全面的。每一句、每一个字,在作者的笔下都得到了细致的考量。 我尤其欣赏的是,校注者在处理不同版本差异时的严谨态度。他们会清晰地标明哪些是通行本的写法,哪些是根据其他古籍考证出的更准确的版本。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研究《花间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读到的每一个字,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一段漫长的文字流变史。 阅读过程中,我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术功力。作者的注释虽然详细,但却不显得冗长或晦涩。他们往往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复杂的词义或典故。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读着这些注释,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浩瀚的书海中跋涉,最终为我们整理出这样一本清晰、可靠的《花间集》。 这套书不仅仅是《花间集》的呈现,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解词作的钥匙,更激发了我对整个唐宋词时代及其文学演变的兴趣。我真心觉得,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是一份送给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的珍贵礼物。

评分

当我收到这套《花间集校注》时,我被它那古朴典雅的包装深深吸引了。深邃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打开盒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书香,让人心生宁静。这套书的触感也非常好,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字迹流畅,翻阅起来十分舒适,也减少了视觉疲劳。 一直以来,《花间集》在我心中都是一个既熟悉又有些神秘的存在。那些婉转低回、香软缠绵的词句,常常让我沉醉,却又在一些词语的理解上感到困惑。这套《花间集校注》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词境深处的大门。 我非常喜欢它对每一首词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包含了对词作背景、情感、意象以及创作手法的深入剖析。例如,对于一些用典,作者会详细地追溯其出处,并解释它在词中产生的具体作用。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校注者还会引用不同的观点进行辨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校订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了解到,《花间集》流传至今,存在不少版本差异,而这套书的校注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对不同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并提出了自己更为合理的考证,这对于想要了解《花间集》文本演变过程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阅读这套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温度。它让我想起那些为保存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文献而默默付出的学者们。这套书的严谨、细致和权威,都让我对作者充满敬意。 这绝对是一套集学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身的佳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花间集》,更能提升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认知水平。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花间词感兴趣,或是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

评分

收到这套《花间集校注(典藏本)》真的让我惊喜万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唐宋词黄金时代的时光之门。首先,它的装帧就极具收藏价值,硬壳封面、精致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庄重与典雅。打开书页,那柔和的纸质触感,搭配着清晰的排版和细致的注释,瞬间就吸引了我。 我一直对花间词派的绮丽词风情有独钟,但零散地阅读总觉得不过瘾,总想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作的深层意蕴。这套《花间集校注》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收录了大量花间词,并且每一首词都配有详细的校注。我特别喜欢它的校注部分,它不仅解释了词句的字面意思,更进一步探讨了词语的用法、典故的出处,甚至还有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这些注释简直是学习的宝库,让我得以拨开那些古老词句的迷雾,体会到词人当时的情感与艺术匠心。 而且,这套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它不是简单地将词作罗列出来,而是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了整理,有的段落还会附带一些简要的介绍,比如某个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某个词作的创作缘由。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连贯和流畅,也更容易建立起对整个花间词派的整体认知。 最令我称道的是,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严谨,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过度阐释,完全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这部重要的文学遗产。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谦逊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到了中华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这套《花间集校注(典藏本)》绝对是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拥有的。它集学术性、欣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还是作为闲暇时细细品味的读物,都堪称上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这套书的陪伴下,沉醉于那婉转低回的词句之中,感受千年前的柔情与风韵了。

评分

刚拿到这套《花间集校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在”。厚实的书页,坚固的装帧,无一不透露出用心打磨的气息。对于我这样对古典文学抱有热情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这样一套精心制作的书,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文本魅力所折服。花间词的词句本身就如珠似玉,而这套书在呈现这些词句时,更是做到了极致的清晰与典雅。每一首词都配有详尽的注释,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阅读时,总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或者典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而有了这套注释,我仿佛拥有了一位随身的古典文学向导。 我尤其欣赏这套书的注释风格,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注释者并没有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堆砌上来,而是选择性地挑选了对理解词作最有帮助的内容。比如,对于词中的一些隐晦的表达,注释者会从唐宋时期的社会风俗、文人交往等方面进行解读,让词作中的情感跃然纸上。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校订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注释,我了解到《花间集》存在着很多版本上的争议,而这套书的校注者正是凭借扎实的功底,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考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套书的权威性有了充分的信心。 这套书的意义,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花间集》的读本,更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部经典,如何去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去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套《花间集校注》是一部制作精良、内容充实、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图书。它让我对花间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更进一步的探索欲望。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推荐它。

评分

收到这套《花间集校注(典藏本)》之后,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整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品位,既显庄重,又不失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造的。 我一直以来都对唐宋时期的词坛,特别是花间词派的风格颇为着迷。那些词句,如同明珠一般,闪耀着唐宋时代独特的光辉。但说实话,对于许多词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蕴,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这套《花间集校注》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套书的校注部分做得极其出色。作者不仅对词句的字词进行了细致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挖掘了词作所处的历史背景、词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这些背景介绍,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词作中那些婉约情深的表达。 而且,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版本差异时的严谨态度。我了解到,《花间集》经过千年的流传,在文本上存在着不少讹误和差异。而这套书的校注者,在仔细辨析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力求给出最准确、最可靠的文本。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对古典文学的敬畏之心。 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不仅仅是阅读了《花间集》,更是跟随校注者一同进行了一场学术的探索之旅。它让我明白了,理解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需要细致的考证,更需要一颗热爱和尊重历史的心。 总而言之,这套《花间集校注(典藏本)》是一部集学术性、阅读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花间词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品味那些经典之作。我非常推荐给每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京东这次搞活动终于有点诚意了,不光便宜买到,而且还是太白全集,纸箱包装,书都完好,快递速度一流,服务一流,非常满意!

评分

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已经收了好几套了,一版二印,中华书局的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

因为科学本身也有其局限

评分

此书品相精美,装帧极佳,读书可以入手,非常好

评分

《楚辞补注》为《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撰。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鹅,野鹅也。”《离骚》补注“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读作“苏故切”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

评分

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杰出的词人,也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评分

书的装帧、印刷、纸张等各方面都不错,用纸非常厚实,只是听说不如上古的典藏系列做的精美,可惜上古的典藏系列只有4套,有机会入一套比较一下。

评分

本次整理出版的《南唐二主词笺注》,系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在前贤校勘基础上,对南唐二主词所做的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评分

确实值得深思,阅读的功利化明知贻害无穷,却有心无力,很久没能安静纯粹的读一本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