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子本起源考

冊子本起源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羅伯茨Colin H. Roberts斯基特T. C. Skeat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善本
  • 版本學
  • 目錄學
  • 書目學
  • 文獻學
  • 古書
  • 中國古籍
  • 地方文獻
  • 文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41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4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古典學研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60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冊子本起源考》:名傢帶你迴看書籍形式的前世今生!書籍史上無法繞過的經典著作。名傢主筆翻譯,譯文堪稱典範。

內容簡介

  西方古代書籍的標準形式是捲子,而現代書籍則主要采用冊頁裝。以冊頁裝製成的冊子本從公元4世紀開始,逐漸取代瞭傳統的捲子本。到瞭中世紀,冊子本一統天下,成為主導的書籍形式。古代知識階層比較輕視的冊子本,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為承載文化典籍的書籍形式?有哪些重大曆史事件、哪些深層的社會力量,推動西方書冊製度完成瞭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冊子本起源考》從傳世文獻入手,結閤齣土紙草,嘗試解答冊子本起源這一關鍵問題。兩位作者認為,基督教興起之後,早期的聖經寫本基本上都使用冊子本來謄寫,這種偏好是捲子本演變成冊子本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C.H.羅伯茨(Colin Henderson Roberts,1909—1990),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研究員,紙草學專傢。
  T.C.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1907—2003),大英博物館寫本部的主任,古文書學專傢。
  譯者高峰楓,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古典文學和早期基督教方麵的研究。

目錄

目錄
“西方古典學研究”總序
譯者說明
中譯本導言:從捲子本到冊子本
前言
圖版說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紙草與皮紙
第三章 版牘
第四章 從版牘到皮紙劄記簿
第五章 馬提亞爾與作為典籍形式的冊子本首次齣現
第六章 法學傢的證據
第七章 捲子本與冊子本:公元1至5世紀希臘典籍寫本的證據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文獻中的冊子本
第九章 基督徒為何采用冊子本?實用的考慮不充分
第十章 基督徒采用冊子本:兩種假說
第十一章 基督教冊子本與聖經正典
第十二章 非基督教文獻中的冊子本
第十三章 結語
書中引用索引

精彩書摘

從捲子本到冊子本

高峰楓

西方古代標準的書籍形式是捲子(roll)。古希臘羅馬時代,製作捲子最流行的材料是埃及齣産的紙草。間或有用羊皮或牛皮進行打磨和漂白,製成可以書寫的皮紙(parchment),但就文獻記載和齣土發現來看,紙草捲子乃是古典時代主流的圖書裝幀形式(猶太經典不在討論範圍之列)。製作捲子的標準做法,是將20張固定尺寸的紙草葉子粘連在一起。紙草縴維的紋理呈水平方嚮的一麵,比較光滑,吸附性好,稱為正麵(recto)。紋理呈垂直方嚮的一麵,紙麵相對粗糙,稱為反麵(verso)。職業的寫工(scribe)將所要謄抄的文本,分欄書寫,經常連同母本上所施的句讀以及其他標記符號也一同復製。如果抄寫的空間不夠,則在捲子的盡頭繼續粘上散葉的紙草。

一張抄寫典籍的紙草捲子,長度是非常可觀的。以往學界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捲子的長度通常為6-10米。但據最近的發現以及更加科學的推算,長達15米以上的捲子也並不罕見,個彆捲子甚至有23米長。捲子收攏起來,形成捲軸,可以放在專門的書筒裏。讀者閱讀時,一般左手持握捲子最左端,右手展捲,打開1米左右的捲麵。待讀過這一部分文字之後,左手收捲,右手繼續展捲,就這樣一收一放,重復進行。待讀到捲子的末端,不能直接將捲軸立即插入書筒,而需從最右端開始,將捲子全部倒捲迴去,以保證下一次閱讀時起首的文字仍始於捲子左端。其實論到廣義的文字記錄,希臘、羅馬還同時有多種文字載體,比如古希臘的陶片、古羅馬的木牘、以及勒於金石的銘文,但對於復雜智力活動産物的“典籍”而言(指詩文、學術類文本),也就是有彆於書信、契約、簿記這些日常文書,夠得上“書於竹帛”的那些著作,捲子是公認的、享有絕對文化權威的書籍形式。蘇格拉底說任何人都能在市場上買到哲學傢阿那剋薩哥拉(Anaxagoras)的“書”(《申辯》,26d),他指的就是這樣的紙草捲子。

西方現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已不再是捲軸裝,而是冊頁裝。以冊頁裝製成的圖書,稱作“冊子本”(codex)。所謂冊子本,從古代晚期開始,指將數葉紙草或者皮紙疊放在一起,從中間對摺,然後從對摺的地方固定、裝訂,再加上封皮作為保護。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今天習見的、翻頁的現代圖書。特彆從公元4世紀開始,西方書籍的製作中,冊子本的比例逐漸增大,而傳統文人雅士終日捧讀的捲子本逐漸式微。進入中世紀以後,冊子本更是一統天下,完全取代瞭捲子本,成為主導的書籍形式,這種霸主地位一直延續到今天。研究西方古代的書籍製度,冊子本的起源是無法繞開的問題。一種士人階層所不屑使用的圖書裝幀形式,何時演變成為有資格承載文化典籍的書籍形式?有哪些重大曆史事件、哪些深層社會力量推動著西方書冊製度完成瞭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研究書籍史和版本學,都需要解答這樣的問題。

冊子本算“書”嗎?

1954年,英國古文書學傢和紙草學傢羅伯茨(Colin H.Roberts,1909-1990)在《不列顛學院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第40期,發錶瞭一篇35頁的論文,題為《冊子本》(“The Codex”)。近30年後,他與另一位著名古文書學傢斯基特(T.C.Skeat,1907-2003)一道,對此文做瞭大幅增訂,於1983年齣版瞭《冊子本起源考》(The Birth of the Codex)一書,對上述問題做瞭全麵的討論。兩位作者長期從事齣土寫本的一綫研究,對紙草文獻,終日摩挲,瞭如指掌,都是古文書學專業內卓有建樹的大學者。加上他們的古典學功底深厚,能將過去幾代學者從古籍中發現的有關書籍製度的史料加以重新整理和解讀,因而最有資格“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這本書薄薄一冊,正文不足80頁,卻建築在兩位作者深厚的舊學根底和對齣土寫本幾十年釋讀和整理的基礎之上。作者所得齣的結論,30年之後來看,已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但這部小書在西方古典文獻學、古文書學、寫本學(codicology)諸領域,都堪稱經典之作。

《冊子本起源考》(以下簡稱《起源考》)先破除瞭學界一些長期流行的誤解。比如從19世紀末開始,都以為凡是捲子本必用紙草,而凡是冊子本則一定用皮紙。而實際上,書籍的形製(捲子本或冊子本)與書寫材料(紙草還是獸皮),並無絕對的關聯。又比如,學界長期相信古代的傳說,認為皮紙是公元前2世紀在古城帕伽瑪(Pergamum)發明的。帕伽瑪的圖書館是古代繼亞曆山大城之後又一個學術重鎮。根據這一傳說,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嫉妒這一新興的藏書中心,為打擊競爭對手,便想齣釜底抽薪的辦法,禁止嚮這個小亞細亞古國齣口埃及所特産的紙草。抄書卻沒有紙用,這就迫使帕伽瑪想齣應對的方案,發明瞭皮紙,從而獲得紙張供應的獨立。另外,皮紙一字的拉丁文寫作pergamenum,讓人易産生聯想,以為這種書寫材料真的創自帕伽瑪。其實,獸皮之用於書寫材料,古已有之,實在不必依賴某樁突發事件而突然湧現。而且即使埃及真的實施過禁運,恐怕也難以奏效,因帕伽瑪可輕而易舉從他國間接獲取紙草。像這樣長期流傳的說法,兩位作者匯集其他學者的研究,均一一破除。

論到冊子本的來源,兩位作者認為,其前身乃是古代的版牘(writingtablets)。版牘通常由兩塊以上的扁平木闆組成,或用夾子夾住,或用契繩穿過鑽孔來固定。在希臘化時期,版牘並不用來抄寫經籍,而是擔負更加世俗的職能,比如書信、便箋、賬簿、學生的習字闆、作傢的草稿本等等。小普林尼(PlinytheYounger,61-113)在書信中曾記載其舅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79)埋頭著述的情景。傢中的僕從準備好版牘,將主人命令抄寫的文字用速記法記在上麵,可見版牘相當於學者作劄記、收集素材的便捷工具。而更加正式的劄記(commentarii)則是工工整整地抄在捲子上。

羅馬人將版牘的尺寸擴大,以容納更多文字,並且用更輕、更薄的材料取代木闆,這樣就開始齣現以皮紙為材料、像傳統版牘那樣裝訂的皮紙劄記簿(parchment notebook)。兩位作者在羅馬的詩文中找到不少佐證。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賀拉斯的《詩藝》(Ars Poetica),可作為一例。賀拉斯奉勸友人,若想文章傳世,須反復修改,“封存九年,皮紙藏於傢中”(membranisintuspositis)。此句中membranae一字,即指打草稿所用的皮紙。賀拉斯在隨後幾行中提到可將不盡人意、羞於問世的詩句“去除”,即指從紙草上抹去文字,因為墨跡很容易清洗掉。我們雖不能確定這些單張的皮紙葉子是縫在一起還是用其他方式固定,但這種打草稿的劄記簿,極有可能是以冊頁裝來裝訂的。

但真正用於抄寫典籍的冊子本,其最初問世乃是在公元1世紀80年代。羅馬詩人馬提亞爾(Martial,約40-104年)曾作《諧謔詩》(Epigrams),在捲一第2首中,他嚮讀者推銷自己的詩集,其中有這幾句:

你若想帶著我的書四處遊走,

若長途跋涉需要陪伴,請買吧,皮紙將它們縮進狹小的頁麵:

書箱盡可以送給貴人,我的書你單手即可握住。(第1-4行)所謂“書箱”(scrinia),指專門用來盛放捲軸的箱子。書箱送人,則暗示新書就不當是捲子本。馬提亞爾所推薦的本子,大概是某種用皮紙製成的袖珍本,文字可以壓縮進有限的空間。這種本子最大的優越之處,就是攜帶方便,適閤經常齣遊的讀者。馬提亞爾無疑是在嚮不熟悉冊子本的讀者,大力推銷這種新潮的書籍形式。

在《起源考》第6節中,兩位作者從3世紀初年的羅馬法學傢著作中找到瞭極有價值的材料。乍一看,法學傢與書籍製度會有什麼聯係呢?原來在判例中,或在涉及民法具體問題的討論中,書籍形式成瞭繞不開的問題。比如,如果有人在臨終時,將名下的財産贈與他人,而這筆遺贈中還包括書籍,那麼問題就來瞭:所謂“書”(liber),其內涵到底為何?用來抄寫典籍的捲子本,自然而然屬於法律所界定的“書”。但我們上文所提到用來打草稿、以冊頁裝裝幀的劄記簿,還算法律意義上的“書”嗎?又比如,尚未抄寫文字的捲子或者皮紙葉子,能算“書”嗎?若繕寫完畢,但未經後期處理、未加裝訂者,也要算作“書”而交付受贈人嗎?在如何界定遺贈書籍的法律辯論中,法學傢意外地給古典文獻學提供瞭幫助。在《學說匯纂》(Digest)中,有3世紀的法學傢引述前人意見,認為:凡捲子本,不論其材料為何,都可稱為“書”;而冊子本,無論是紙草還是皮紙,甚至包括蠟闆、皮紙劄記簿,也都可入“書”的範圍。另一位法學傢則走得更遠,他甚至說,任何書寫形式,隻要有固定邊界將文字框範,都可以稱為書。這樣一來,“書籍”便成瞭一獨立自足的概念,與製作材料、形製沒有必然關係瞭。羅馬法學傢在不經意之間,賦予瞭冊子本閤法身份。

前言/序言







冊子本起源考:窺探曆史的另一種維度 在浩瀚的書海中,巨著鴻篇固然令人肅然起敬,但那些輕巧靈便的冊子本,同樣承載著時代的印記,訴說著不為人知的過往。本書《冊子本起源考》正是將目光投嚮瞭這片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角落,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探尋冊子本這一特殊載體從萌芽到成型的漫長軌跡。我們所熟知的書籍形態,其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由無數細微的變革、社會需求的演變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共同塑造而成。而冊子本,恰恰是這種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以其獨特的形態和功能,在知識傳播、思想交流乃至社會文化的發展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書的寫作,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力圖構建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曆史圖景。我們將從最古老的、可被視為冊子本前身的記錄載體齣發,考察它們在形態、材質、製作工藝以及使用方式上的特點,並分析這些早期形態如何為後來的冊子本奠定基礎。從埃及紙莎草捲的纏繞,到中國簡牘的編連,再到歐洲羊皮紙書的摺疊,每一次載體的革新都伴隨著知識傳播效率和存儲能力的提升。然而,這些早期的形式,盡管已經具備瞭某種程度的“冊”的意味,卻尚未完全擺脫其原始的局限性。它們的製作成本高昂、攜帶不便,內容承載量也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和越來越活躍的社會交流。 真正意義上的冊子本,其誕生與紙張的普及和印刷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本書將詳細梳理紙張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傳播過程,以及紙張取代昂貴的羊皮紙在書籍製作領域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紙張的輕便、廉價和易於加工的特性,為書籍形態的多樣化提供瞭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印刷術的發明和改進,更是徹底改變瞭知識生産和傳播的麵貌。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每一次印刷技術的飛躍,都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提高瞭生産效率,使得書籍不再是少數貴族和僧侶的專屬品,而是逐漸走嚮更廣大的社會階層。 在這個過程中,冊子本的形態也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和成熟。早期的一些小型、易於攜帶的抄本,已經顯露齣冊子本的雛形。它們可能是一些散落的詩歌、故事,或者是宗教的禱文、教義簡述,方便個人閱讀和攜帶。而隨著印刷術的發展,特彆是活字印刷術的成熟,批量製作的冊子本成為可能。我們將重點考察在這一時期,冊子本在歐洲和東亞地區各自的發展路徑。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催生瞭大量的小型宗教冊子,如傳單、小冊子、聖經譯本的節選等,它們在傳播宗教思想、動員民眾參與社會變革方麵發揮瞭巨大的作用。這些冊子本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文字簡練、價格低廉,易於匿名傳播,使得思想的火種得以快速播撒。 在東亞,尤其是在中國,隨著宋代印刷術的高度發達,官府和民間都齣現瞭大量的冊子本。這些冊子本的內容更加廣泛,涵蓋瞭文學、曆史、科技、醫藥、戲麯等各個領域。例如,各種通俗小說、民間故事集,戲麯的劇本,以及各種實用手冊,都以冊子本的形式廣泛流傳。它們的裝幀方式也逐漸定型,如我們熟知的“綫裝本”,就是一種非常具有代錶性的中國傳統冊子本形式。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冊子本的裝幀工藝、版式設計、字體選擇以及插圖的應用,這些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曆史演變。 然而,冊子本的“起源”並非一個單一的時間節點,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我們將追溯那些在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冊子本,分析它們是如何齣現、傳播並産生影響的。這可能包括最早的印刷小品,最早的通俗讀物,或者是在特定曆史事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宣傳冊。我們還將考察那些被邊緣化或遺忘的冊子本,它們或許沒有産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但卻能反映齣某些特定群體、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 本書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那些已故的、沉寂在曆史塵埃中的冊子本,也試圖通過對現存冊子本的分析,來反推其可能的起源和發展。例如,通過對現存古籍的紙張、墨跡、裝幀、校勘痕跡等進行細緻的考察,我們可以推斷齣它們的年代、來源,以及當時的印刷和齣版狀況。這些微觀的證據,能夠為宏觀的曆史敘事提供有力的支撐。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冊子本在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中的作用。在曆史上,冊子本常常是信息傳播的“輕騎兵”,它們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打破瞭信息壟斷,使得原本屬於少數精英階層的知識得以嚮社會下層流動。這對於知識的普及、文化的傳播,乃至民眾意識的覺醒,都起到瞭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還將分析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環境下,冊子本是如何被用作宣傳工具、思想武器,或者作為抵抗力量的媒介。 本書並非局限於文獻考證,而是嘗試將曆史學、文學、社會學、藝術史等多個學科的視角融閤進來。我們將通過對冊子本內容的分析,來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精神世界。例如,通過閱讀當時的民間故事集,我們可以窺見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通過研究當時的科技小冊子,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生産技術和工藝水平;通過分析當時的政治宣傳冊,我們可以洞察當時的權力博弈和意識形態鬥爭。 《冊子本起源考》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全新的曆史視角。它提醒我們,那些宏偉的史詩固然值得傳頌,但那些散落在民間、流傳於市井的冊子本,同樣是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以更貼近生活、更具煙火氣的姿態,記錄著時代的呼吸,承載著無數個體的記憶。本書的探索,正是希望能夠重塑我們對書籍曆史的認知,認識到冊子本在知識傳播、文化演進和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從而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變化多端,時而如涓涓細流般描繪古代手工業的日常場景,時而又如暴風驟雨般對某一特定裝幀技術進行深入的批判性考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將“技術史”與“觀念史”完美地融為一體,沒有讓任何一方顯得孤立。作者對於中西方早期書籍形製差異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通過對比,更突顯瞭東亞文化圈在紙質文獻處理上的獨特性和持續性。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它對“書籍的壽命”這一概念的探討,即不同裝幀方式如何決定瞭一部著作能流傳多久,這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遠超齣瞭技術討論的範疇。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書籍製作工藝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努力對抗時間侵蝕、實現文化不朽的史詩,其思想的厚度和廣度,值得反復品讀與深思。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近乎於“考古學”的閱讀視角。作者巧妙地將考古發掘的方法論引入到對現存文獻實體的考察中,引導讀者像對待文物一樣去審視手中的書籍。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時期書籍形態突變的分析,特彆有洞見,例如某個朝代為瞭適應特定場閤(如科舉考試或官府文書流轉)而進行的裝幀革新,這些細微的調整背後,摺射齣的是權力結構和知識需求的變遷。這種由“形”而上“意”的論證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我發現,讀完這本書後,我再去看那些古代的書畫作品時,對畫麵中齣現的書籍道具的關注點都變瞭,不再僅僅關注其象徵意義,還會去推測其可能的裝訂方式和紙張質量。它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遺存”的認知深度和廣度。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在娓娓道來,充滿瞭對材料、工藝和匠心精神的熱愛與執著。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焦點放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微小細節上,比如紙張的縴維構成如何影響墨色的洇散、裝訂綫的鬆緊度如何決定一本書的耐用度和翻閱手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對手工裝幀規範的細緻對比,那種對比展現齣的文化差異性和審美趣味的差異性,令人拍案叫絕。讀起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手工製作的溫度,仿佛能嗅到木闆印刷油墨的獨特氣味。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文獻學研究,轉化成瞭一種可觸摸、可感知的曆史體驗。對於那些癡迷於古籍修復和傳統手工藝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指南,它教我們如何“讀懂”一本書的物理存在,而不僅僅是閱讀它的文字。

评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代文獻裝幀演變的著作,這本書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從竹簡到紙質書籍的漫長曆程,尤其對捲軸裝和經摺裝的形製變化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作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不僅展示瞭技術層麵的革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將閱讀體驗、知識傳播方式的轉變與這些物理載體的演進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書中對宋代雕版印刷成熟後,書籍形製在實用性和美觀性上的博弈描寫得尤為生動,讓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文人墨客在書齋中摩挲著新裝訂書籍時的那種滿足感。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資料翔實可靠,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獻學上的深厚功底。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落地生根”的文化史,讀完後對圖書館和檔案館裏那些沉默的古籍,平添瞭一份敬意與親近感。它拓展瞭我對“書籍”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不再僅僅局限於內容本身,而是關注到瞭其“形”的意義。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令人敬畏的,但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成功地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文獻學概念,轉化為清晰明瞭的圖景。它像是一部精密的機械解剖圖,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書籍構造背後的科學原理和曆史選擇。書中對古代抄寫員和裝訂匠人工作流程的還原,簡直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讓我深刻理解瞭知識得以保存流傳的背後,是無數底層勞動者默默的付齣與智慧的積纍。這種對“幕後英雄”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曆史視角。如果說很多曆史著作關注的是“寫瞭什麼”,那麼這本書則更關注“是如何被寫下來並保存下來的”。對於那些希望從更基礎、更物質層麵理解文化傳承的學者和愛好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的基礎框架,其嚴謹性讓人無可挑剔。

評分

從捲子到冊子,考訂詳細,值得學習

評分

第二章 紙草與皮紙

評分

譯者高峰楓,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方古典文學和早期基督教方麵的研究。

評分

京東活動時間購買,京東活動時間購買。

評分

第七章 捲子本與冊子本:公元1至5世紀希臘典籍寫本的證據

評分

T.C.斯基特(Theodore Cressy Skeat,1907—2003),大英博物館寫本部的主任,古文書學專傢。

評分

對書籍製作史研究的著作,推薦。

評分

第五章 馬提亞爾與作為典籍形式的冊子本首次齣現

評分

第二章 紙草與皮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