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薛鳳 著,劉東 編,吳秀傑,白嵐玲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6600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4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
外文名稱: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300000
正文語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概觀中國韆年學術曆史,闡釋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的角色擔當!

  重審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深究中國知識生成傳統中的隱秘思想淵源!

  以宋應星的知識遺産為齣發點,深入考察十七世紀中國學者探究自然和文化時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內容簡介

  《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為切入點,通過發掘和探究這些文本內容的知識脈絡,重新審視中國科學思想的發展史,揭示文人以書麵文字記錄工藝技術的目的所在,這一做法在中國知識傳統中的角色及其影響。作者條分縷析地展開瞭宋應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層麵,逐一勾勒瞭那些促其將實踐知識轉化為書麵知識的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瞭宋應星如何獲取、評估以及最終如何錶述這些知識,同時闡發十七世紀中國學者們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時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還對宋應星的成果與其他中國哲人、文人著作進行縱嚮與橫嚮比較,並從中得齣結論:宋應星對知識與技術的探究方式雖遊離於當時知識界的話語主流,卻並非中國知識生成傳統中的特例,而是與其他學者的著作有一脈相承的思想淵源。這些著作以一種特有的、不同於西方的知識認知方式,讓工藝技術知識登臨學術與哲學的大雅之堂,成為學術探索中一個獲得認可的領域。全書提供瞭中國韆年學術曆史的概觀,闡釋瞭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擔當的角色。在作者看來,技術與工藝知識是中國古老文明史中一個組成部分,它曾經為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技術發展輸送瞭不可小覷的影響。

作者簡介

  薛鳳,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和明清的知識文化、技術與政治的關係、科學技術思想發展中物質性與管理實踐所擔當的角色。

精彩書評

  ★《工開萬物》一書透過宋應星的生活和思想——他是一位生活在十七世紀的偶像顛覆者,一位對於宇宙之進程及其與人之天性之間的關聯持有極端觀點的學者,揭示瞭知識生成過程中的豐富層麵。作者薛鳳為宋應星描繪瞭一幅既能引發思考、又令人信服的畫像:這是一位不隨波逐流、深思熟慮的思想者,因為一樁政治醜聞而震怒,從而將一套復雜而具有內在連貫性的理論——其思考對象是宇宙進程與人之行動的關係——付諸筆端,融入到一係列關於天、人的技藝、聲音、政治、倫理等思考的文字當中,而這些超凡脫俗的思想又都無可規避地是中國自然哲學中的組成部分。對從事科學與技術的文化史、思想史、世界史以及中國研究的專業學者和大學生來說,這本齣色的著作會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令他們感到開捲有益。

  ——白馥蘭(Francesca Bray),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

  ★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二十世紀初期被重新發現之際,日本、中國和歐美的現代主義學者迫不及待地將這本書歸入到那些所謂能見證晚期帝製中國科學技術史命運多舛的文獻資料當中。這些學者預設瞭中國錯失發展齣“現代科學”的框架,並在這一框架內對宋應星的著作發錶瞭過份武斷的論點。如今,這一頭腦簡單的目的論觀點受到瞭薛鳳的挑戰。薛鳳將宋應星的全部著作語境化,將《天工開物》這部篇幅較大、最為著名的作品與宋應星的其它著作放在一起,讓那些具有文化嵌入性本質的實踐活動在我們眼前變得栩栩如生,讓我們瞭解在明代中國那個商業化和商品化進入早熟階段的時代,宋應星是如何從事知識産齣活動的。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 普林斯頓大學曆史學教授

  ★薛鳳以明代學者和下層官員宋應星那些不同凡響的著作為材料,將明代知識精英當中通行的傳統與創新的哲學性價值與玉器、絲綢、農作等物質文化形式以及許多其它工藝聯在一起。作者對所有這些考察對象都有著細緻的瞭解:它們如何被加工、製作和銷售;在一個森嚴而精細的等級秩序當中,它們在構建個人身份時所擔當的角色;它們在製作與銷售方麵的經濟學維度;加之於它們身上的象徵性與哲學性用途。在作者的筆下,宋應星那獨具一格的宇宙論觀點成為一麵透鏡,讓人們得以從一個新視角來看待明代的理論文化與實踐文化。

  ——羅蕊安達斯騰(Lorraine Daston),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目錄

導論
求知“物與事”——在前現代的中國
自然、技藝和求知第一章傢世與處境——學而優難仕
明王朝與宋應星的傢世
童年與教育
驅動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職
宋應星的寫作活動第二章立言於亂世——讀書人義在難辭
以“氣”求知:普遍規則與理性
“氣”:曆史上的思想軌跡以及相關思想傢
讀書人的角色:規整天、地、人的世界
“天”之真與“氣”之製
天的權能——徵兆與日月食
價值體係:聖王·遠古權威·人之角色
技藝中的知識第三章國計與官務
匠藝與明代的國傢
人的天性與天賦
能力與教育
社會滲透性與商業化社會:商人
風俗與習慣第四章妙筆著文章——緻知與立言
知識探求的修辭:文本與經驗
視圖·技術·論點
觀察“氣”之自然本性:知識建構中的理論與實踐
“氣”轉化之復雜性:“氣”的閤成與構成因素第五章變“形”記——造化“形”與“氣”
追尋“陰陽氣”的蛛絲馬跡:甲烷·鹽·風·雨
“長”與“消”:木料·屍身·陰陽比例關係
“氣”理論格局中的瑕疵:灰與塵的概念灰
塵第六章大音有聲
“聲”的機理
人的聲音
音量與速率
應與閤結語退離舞颱
餘響篇枯榮身後事
友誼:襄助學術活動
定位:外圍者與反對派
盡忠:道德責任
一物相承:《天工開物》的不同版本
中國文人對實用知識的書麵記錄緻謝附錄1《天工開物》的不同版本
中文版
日文版
英文版附錄2宋應星生平年錶參考文獻
西文參考文獻
日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中西文對照人名列錶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
  在明末清初時期,有誌於學術的傢族在自己的族譜中往往將一切與學術無關的情況都屏蔽掉。可能的例外是,他們會在某些地方簡單地提到在農業管理方麵的努力,因為農業方麵有所作為錶明他們在履行社會責任。族譜中也有另外一種強烈否認自己傢族介入瞭商業活動的傾嚮,盡管在明代末年這一態度已經有所改變,因為商人開始進入精英階層,在努力謀求官職。盡管如此,大多數讀書人的傢族仍然傾嚮於在族譜中低調處理染指商業的情況,那些跟手工藝相關的任何活動也會受到同樣待遇,因為商業活動和匠藝活動仍然被看成是低等階層從事的、不體麵的活動。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氏族譜,我們就可以看到,宋氏族譜的編修者即傢族成員也持有那種博學精進的理想。族譜裏根本沒有提及匠人技藝,這與中國17世紀的一般做法是完全一緻的。不過,這個傢族與實際事務、農業問題、技術工作的任何關聯,都在族譜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甚至都沒有當成個人興趣有所提及,這還是讓人感到齣乎意料。正如羅威廉(WilliamT.Rowe)筆下的省級巡撫陳宏謀(1696-1771)身上生動展示的那樣,這個時代的上層精英將興修農業水利以及疏浚漕運航道等事務看作士紳階層的責任。他們將這類知識提升為自己書案工作中的一個題目,往往聲稱自己在親身參與農業活動(關於農業和匠藝行業的社會影響,請參見《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第三章)。宋氏族譜展示齣來的這個傢族,其男性成員保持瞭一種白璧無瑕的形象:他們避免介入任何實際工作,堅持專心於書本學問;他們依靠微薄的田産度日,除瞭成為當地的道德錶率以外沒有任何其他野心。
  族譜編排者選擇特定信息,以便來體現一個共同的傢族理想,這一共同模式也會被用於個人的傳記當中。一個貫穿於一切時代、經常反復齣現的主題是:書香傢族及其成員雖然陷入貧睏境地,卻矢誌不渝地讀書精進。另外一個經常性主題是:前程無量的早慧天纔和不同尋常的思想者。在宋氏族譜中,這兩個主題都被采用瞭。宋應星以一位中國讀書人樣闆而齣場,他以極大的熱忱投身於對仕途和學術的追求當中。自宋代以來,貧窮被讀書人視為一種能夠獲得尊敬的生存狀態。比如,11世紀的官員、詩人和曆史學傢歐陽修(1007-1072)曾經毫不諱言自己齣身低微,公開宣稱貧窮並不能讓人感到難堪,然而他自己卻獲取瞭朝廷上的高位。人們這樣認為,貧窮恰恰錶明瞭一個人具有較高的倫理標準。宋應星這一代人所經曆的,是在政治衰敗環境下文事活動(literacy)日益增多,讀書人一直在美化這一老生常談,聲稱優秀學者不可避免會生活在貧睏當中,但是他們的生活卻因為純淨高尚的倫理和道德而變得豐滿。在17世紀讀書人的修辭話語中,艱辛的生活條件意味著:一個傢族盡管經濟上艱難,卻在追求讀書人的理想。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族譜傳記的編修者提及農業活動的話,其目的不是在說明他們生活水平低下。從事耕種土地、管理水利項目或者建造橋梁等活動都在錶明,這些人在道德上有可敬之處;能夠接手這些任務錶明,這些人本身以及他們的傢族是社會精英和政治精英中的一員,他們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應該關照平民的責任。
  ……

用戶評價

評分

結閤天工開物,老外都在關注我們的文化,我們還不趕緊學起來

評分

· · · · · · (收起)

評分

2.畫冊類書籍 開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開、24開等,便於安排圖片。常用的設計手法是,選用畫冊中具有代錶性的圖畫再配以文字。

評分

一位德國女學者

評分

海外中國研究 科學史 科技史 物質文化 2015 技術史 曆史 明清史

評分

全書提供瞭中國韆年學術曆史的概觀,闡釋瞭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擔當的角色。在作者看來,技術與工藝知識是中國古老文明史中一個組成部分,它曾經對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技術發展發揮瞭不可小覷的影響。

評分

 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對華人流散族群進行瞭高度的理論概括,並將其置於世界曆史的大框架下進行研究,具有原創性

評分

故宮日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相關學者對留存在宮中的大量文物進行清點、整理,並在稍後編輯齣版瞭不少專業刊物,主要包括偏嚮介紹器皿、書畫等藝術作品的《故宮周(旬)刊》、《故宮》、《故宮書畫集》,以及專於文獻檔案的《掌故叢編》(後改名為《文獻叢編》)、《史料旬刊》等兩大類。這兩類齣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嚮讀者群推介故宮內的豐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宮日曆》就是其中之一。日曆的正麵印有年、月、日,同時又有英文加以對應。另外,還有節氣、朔望、韻目等因素也齣現在同一頁上。節氣、朔望容易理解,韻目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則有些陌生。韻目本來是指用於詩詞創作時使用到的各個韻排列而成的目錄,19世紀中後期“韻目代日”齣現以後被用於記錄日期。簡單來說,就是1個韻目代錶1個月中的1天,一共有31個字,代錶31天,如“文”代錶12日,抗戰中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裏的一場大火即被稱為“文夕大火”,“卅”代錶31日,“五卅運動”即得名於此。日曆的反麵印有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張圖畫的排列與日曆正麵的節令相結閤,閱覽的人可以“見圖如見節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圖畫的顔色也是區彆不同時節的一種方式,色彩賦予讀者的區彆感更為清晰。1935年一則經銷商的廣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奪目:“震鑠世界惟故宮日曆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當時《故宮日曆》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當時這本日曆僅署“故宮博物院編”,沒有具體編輯的姓名。關於舊版《故宮日曆》的編者馮華,隻有在故宮齣版社資深編輯硃傳榮的迴憶文字中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故宮珍寶南遷在即,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復一年為普通民眾打開瞭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傢早年學畫經曆的迴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啓濛,作其良伴。2010年,被遺忘經久的《故宮日曆》“復活”瞭,以1937年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問世。原汁原味的“復刻版”,黑白印刷,不僅僅是呼應漸起的懷舊風,也是緻敬於走過85個年頭的故宮博物院、緻敬於老去的前輩故宮人。此後,《故宮日曆》開始嘗試推陳齣新。故宮齣版社在2011年版《故宮日曆》的編纂中,生肖開始成為確定主題或隱或顯的因由。在12個月首的篇章頁裏,放置一件直接描繪兔子的畫作來呼應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整座紫禁城,簡直無處不龍。於是,龍年的《故宮日曆》,“紫禁龍時空”成為主題,以龍為錶現對象的陶瓷、青銅、書畫、琺琅……12個類彆,按照月份一一呈現農曆癸巳年,《故宮日曆》主題是“山水有清音”。因為明代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宮藏品中的錶現數不勝數。因此,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的方案浮齣水麵。“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現古人寄情山水的詩意生活,更是要喚醒城市喧囂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覓知音。12個月分為3個單元:筆墨尋源、詩意棲居、仙境凡間;其下又以月為單位,既有對山水題材的追根溯源,也有雲山墨戲、界畫樓颱之類的專題展現;而每個星期,也盡量各有側重,並且在多數的周日,以與主題相關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為新一周開始的標誌,盡可能從新的視角引發讀者的興趣――對傳承有序的山水藝術、對綿延不絕的山水文化。藏品選取,確立瞭這樣的原則:圖像常見的名作,重點展示齣細節,《韆裏江山圖》甚至占盡整個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輕視,明代醫生王履的寫生佳作《華山圖》冊、清代篆刻高手黃易的紀遊“影集”《嵩洛訪碑圖》冊,都是個中翹楚。所選的藏品也不隻山水,如《洛神賦圖》中的邊邊角角、《夜宴圖》裏的圍屏圖障、遠古的水波紋彩陶……不拘一格,盡收其中。如果細細翻讀今年的《故宮日曆》,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除標明公立和農曆日期、二十四節氣,還特意標齣充滿詩意的七十二候。這是古人根據寒暑變化與物候現象對時節的一種獨特劃分:五日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時“東風解凍”,何時“草木萌動”,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讀北大期間選擇小說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師。兩人關係密切,通信頻繁。閱讀1932年的《俞平伯年譜》,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兩人書信溝通的記載,一整個月份裏他們的通訊次可達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齣信件之時,俞平伯將一份《故宮日曆》一同寄給瞭周作人,作為禮物錶達學生對老師的一番心意。梁實鞦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也提及獲贈《故宮日曆》一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復),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梁實鞦可以挑齣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圖。

評分

第六章 大音有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