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重新考察“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以及西周之所以將“philosophy”對譯為“哲學”的原因。選齣“性”與“理”這兩大西周哲學譯名中既與中國傳統哲學密切相關又與對西方哲學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具有代錶性的關鍵詞,將西周在翻譯過程中對它們的處理方法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哲學範疇進行比較,明確瞭西周在東西方思想相互衝撞中對於傳統思想的繼承、藉鑒與發展,闡明瞭傳統思想在其譯介西方哲學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讓讀者對西周哲學思想有*加深入的把握與理解。
作者簡介
孫彬,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外文係副教授。1972年生於黑龍江省友誼縣。本科就學於山東大學東語係日語專業,獲學士學位;碩士就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獲語言學文學碩士;博士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專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嚮為日本近世近代思想史、中日思想史比較研究。曾在《清華大學學報》《日本問題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等核心雜誌上發錶論文多篇。另參與編寫教材與譯著多本。主要作品有:《新世紀日本語教程》(閤編,2001年)、《日本社會的惡與罪》(譯著,2005年)、《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閤譯,2008年)、《日漢雙解大辭典》(參編,2009年)。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章
第一節 西周其人
第二節 西周的哲學譯名與中國傳統哲學概念
第三節 學界的研究與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關於“哲學”一詞的翻譯
第一節 學術界的看法
第二節 從“philosophy”到“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
第三節 “philosophy”之所以譯為“哲學”的原因所在
第四節 哲學之於西周
第三章 西周譯名中齣現的“性”及其對“性”的認識
第一節 譯語之外的“性”
第二節 作為譯語的“性”
一、“性”“nature”與“自然”
二、“性”與“faculty”
三、“性”與“property”
四、“性”與“attribute”
第三節 “性”和“本能”與“instinet”
第四章 西周對“理”的翻譯及認識
第一節 “理”之於中國哲學
第二節 西周對“理”這一概念的理解
第三節 作為譯語之外的“理”
第四節 作為譯語的“理”
一、“理”“reason”與“理性”
二、“理”“law”與“理法”
三、“理”“principle”與“元理”或“道理”
四、“理”“idea”與“觀念”
五、“理”“tmtll”與“真理”
六、“理”與“relation”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西周年譜
後記
前言/序言
西周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他創造瞭“哲學”等一係列的漢字譯詞,最早把西方哲學譯介到日本,並進而經黃遵憲、康有為、嚴復等思想傢和西學大傢之手傳播到中國,我們中國始有“哲學”。除“哲學”這一譯詞外,西周還創建瞭諸如“理性”“感性”“悟性”“主觀”“客觀”“現象”“抽象”“演繹”“歸納”等大量漢字哲學用語,其中約有一半左右得到普遍認同,一直沿用至今,已經成為漢字文化圈國傢和地區標準的哲學範疇,這是同時代的其他學者都比不上的他在東亞哲學史上的卓絕貢獻,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到目前為止,中日等國學者研究西周的論著雖然不少,但多著重其哲學思想或其哲學譯詞的語言學等方麵,而對其哲學譯詞創立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些譯詞與中國傳統思想的內在聯係,則缺乏深入的探究。孫彬博士的學術專著《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以西周的著述、論文、書信、講義、日記、筆記等第一手文獻資料為依托,通過關鍵詞的查找,提煉齣其在不同時期、不同著述及不同語境中所對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譯齣來的不同哲學譯詞,並在此基礎上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相關概念加以比較,追根溯源,條分縷析,取得瞭顯著的新成果,彌補瞭上述西周研究中的一大薄弱環節,頗有學術價值。在我看來,這部著作至少在三個重要的方麵超越瞭以前的相關研究。其一,關於西周將“philosophy”定譯為“哲學”的過程,綜閤瞭學術界既有的研究成果,提齣瞭自己的新見解。西周“哲學”譯名的誕生,對東亞哲學的建立與發展影響巨大。關於“哲學”譯詞確立的前前後後,學術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若乾必須弄清楚的疑點。本書作者在通讀《西周全集》的基礎上,廣泛參考相關方麵的資料和先行研究,綜閤學術界的不同看法,做齣瞭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對西周不同時期對“philosophy”提齣過的不同譯名仔細考察,以把握西周翻譯“philosophy”的基本思路,從而對西周“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給齣瞭新的解釋。作者認為,西周將“philosophy”翻譯為“哲學”的全過程是:“ヒロソヒ”(“ヒロソヒー”)?“儒”“儒者”“希哲學”?“斐鹵蘇比”(斐魯蘇非)?“哲學”。“而由於‘儒’或‘儒者’這樣的譯名隻是齣現在其留學荷蘭的筆記記錄中,並沒有在其公開發錶的文章或著作中有所體現,所以,西周翻譯‘philosophy’這一概念的正式譯名的過程應該是:‘ヒロソヒ’(或‘ヒロソヒー’)?‘希哲學’?‘斐鹵蘇比’(或‘非’)?‘學’。”這就是說,西周對“philosophy”一詞,先以日文片假名音譯,後意譯為“希哲學”,再以漢字音譯,最後定格為“哲學”。作者對有學者提齣的西周曾將“philosophy”譯為“西洋之性理之學”的說法提齣瞭異議,並詳細申述瞭自己的理由;又明確指齣,有學者提到的“儒”“儒者”之譯名,僅齣現在西周的筆記中,不見於他公開發錶的論著中,並對此種情況闡發瞭自己的觀點;還進一步提到,在西周將“philosophy”譯為“哲學”之前,與西周同時代的學者曾提齣過“窮理學”“理學”或“性理學”等譯名,這些譯名西周都未認可,反映齣他對東方儒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關係的深度思考,以及對譯名的審慎態度。這些論述考證,多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處。
其二,通過自己的深入研究,對當代有學者批評“哲學”譯詞的觀點作齣瞭有說服力的迴應。作者指齣,西周在《西洋哲學史之講案斷片》之中,將“philosophy”譯為“希哲學”,他同時說明,“philosophy”一詞的原意是“熱愛賢哲”“愛智慧”“熱愛賢德”的意思。西周在《生性發蘊》中對“哲學”一詞作注釋時則明確地說:“哲學一詞原意為愛賢者,其學問稱作‘philosophy’,正是周茂叔所謂的‘士希賢’之意。”然而,西周為什麼不直接將“philosophy”譯為現成的“希賢學”,而偏偏要譯為“希哲學”?日本學者就曾提齣過這樣的問題。本書作者分析指齣,西周對“philosophy”含義的理解,有一個深化的過程,起初把它視為與其他各學科並列的一個單獨的學科,後來則視其為統一諸學科的學問,所以他經過長期縝密的思索,纔創齣“希哲學”一詞,認為“哲學者,廣而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言之,學術之一統。”“位在百學之上,所謂學中之學。”而“希
賢學”等不足以錶達此意。然而,西周並不滿足於“希哲學”這一譯名,最後,他刪去瞭“希哲學”中的“希”字,而定譯為“哲學”。此後,這一譯名被眾多的學者沿用並傳承下來,成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philosophy”一詞的正式譯名。然而現代有些學者對“哲學”這一譯名提齣瞭批評,他們認為,“哲學”一詞沒有準確、充分地錶達齣“philosophy”一詞的原意,丟掉瞭“愛”或“追求”的含義。本書作者基於西周實際的翻譯過程,說明“哲學”譯詞的確立是西周參照瞭前人將“窮理學”與“究理學”省去動詞“窮”“究”等字譯為“理學”,以及將“窮物理學”省去動詞“窮”字約略譯為“物理學”的做法,而將“希哲學”省去動詞“希”字,最終定譯為“哲學”,這不僅符閤漢字組詞的傳統習慣,而且是對其內涵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因此纔能得到普遍的認同,纔能久遠傳承。這些分析和看法都是很有見地的。
其三,作者在西周的哲學譯詞中,挑選齣“性”與“理”這兩個既與中國傳統思想密切相關又與對西方哲學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具有代錶性的關鍵詞,把相關的翻譯詞匯與中國傳統思想中原有的概念進行比較,闡明瞭西周對於傳統思想的繼承、藉鑒與發展,以及傳統思想在他譯介西方哲學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達到瞭對西周的哲學思想更加深入的把握與體察。在西周所翻譯、創造的哲學語詞中,可以找到許多中國傳統思想中固有的概念與範疇,例如“性”“理”“觀”“覺”“識”“象”“天”等,其中“性”和“理”最為重要。與“性”關聯的譯詞有“理性”“悟性”“感性”“屬性”“植性”“動性”“記性”“性質”等,與“理”關聯的譯詞有“理性”“性理”“物理”“元理”“心理”“實理”等。西周是在何種意義上將西方哲學中的何種概念對譯為儒學的傳統概念“性”與“理”的?這與他對“性”“理”的理解有什麼聯係呢?他又是在何種意義上將這些關鍵詞配以其他詞匯從而創造齣各種新的漢字哲學詞匯的?他創譯齣來的這些新的漢字哲學詞匯又是如何被中國學者所接受、引進並繼承下來的呢?作者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對西周與“性”“理”相關聯的對譯詞匯進行瞭深入探討。作者全麵係統地考察瞭西周對於“性”與“理”的翻譯與理解情況,首先指齣,西周將“性”對譯為“nature”“faculty”“property”與“attribute”等英文語詞,將“理”為“reason”“law”“principle”“idea”“truth”及“relation”等西文語詞,接著論述瞭其中各自不同的內涵。作者特彆說到,“性”與“理”在儒學思想中是作為形而上的概念來使用的,而西周在翻譯過程中賦予瞭它們新的含義,除瞭繼承東方傳統思想中形而上的意義之外,還賦予“性”和“理”這兩個概念以形而下的意義。西周對於“philosophy”的理解,與其對“性”和“理”這兩個概念的翻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正是基於對於作為“學問之一統”的“philosophy”的正確理解,纔使得西周給“性”與“理”這兩個傳統的儒學概念賦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予新的含義。作者還談到,宋學“性即理”的觀點對西周産生瞭很大的影響,西周正是基於“性即理”這一思考,纔將原本應該對譯為“道”或“理”的“nature”對譯為“性”這一概念。這些論證有理有據,見解十分精到,揭示齣西周對東亞傳統思想和西方哲學兩個方麵的深刻理解,闡明瞭西周在融會貫通東西思想方麵的創新精神。另外,本書從“性”和“理”這兩個關鍵詞入手,剖析西周譯介西方哲學的理路,研究方法新穎,這給瞭我們一個啓示:運用這樣的方法,還可以對西周其他一些關鍵的譯詞進行類似的考證,很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新收獲。當然,本書值得稱道的地方並不限於以上三點。這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要完成這樣一部著作是不容易的,一方麵要有語言的功底,須熟練掌握日語、英語等外語,另一方麵還必須對中國、日本以及西方的哲學思想都有較深入和準確的把握。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於研究西周的新進展、新成果,而且還在於對於今人理解中西哲學的關係,乃至理解中西文化的關係,有著重要的現實啓發意義。
魏常海
2015年4月30日於北京大學
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Nishi Amane ' s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Nishi Amane ' s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Nishi Amane ' s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