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在历史上不仅是连接中国与印度洋的重要贸易港口,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胜地,汇集了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宋元时期,各地的贸易航海者穿梭在印度洋地区,将印度洋各地的贸易物资销往泉州,很多传教士、僧侣也给带来了不同的宗教文化,泉州嫣然成为印度洋历史的一个缩影,世界文化的融汇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那么,历史上的印度洋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状态呢?泉州与印度洋又呈现出怎样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呢?如何透过泉州认识神秘的印度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探讨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联系和宗教传播,展现此时印度洋历史的发展状态,以及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互动共生,揭开印度洋神秘的历史面纱。
李大伟,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交流史,博士期间主要致力于古代犹太人入华研究,曾在《光明日报》、《历史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犹太研究》、《宗教哲学》(台湾)等发表文章数篇,译作有《旧世界的相遇》(商务印书馆,待出版)。
引子
第一章 泉州与印度洋贸易
第一节 印度洋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泉州港的形成
第三节 泉州与印度洋贸易
第四节 泉州港贸易集散
第五节 泉州市舶司
第二章 印度洋移民与泉州蕃商
第一节 泉州蕃商
第二节 泉州蕃坊
第三节 蕃汉通婚与泉州回族
第四节 蕃学与华化
第三章 世界宗教博物馆
第一节 泉南佛国
第二节 泉州伊斯兰教
第三节 泉州基督教
第四节 泉州印度教
第五节 泉州摩尼教
第六节 泉州犹太教
第四章 泉州民俗与印度洋文明
第一节 印度洋贸易与泉州民俗
第二节 印度洋宗教与泉州民俗
第三节 印度洋民俗与泉州艺术
悦读
印度洋贸易与泉州民俗
自泉州商人踏上印度洋那一刻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的历史情缘。虽然,印度洋常年有稳定的季风,但人们对远洋贸易还是充满敬畏之感,故商人下海贸易在泉州人看来是一件必须慎重以待的事情。为保佑商人旅途平安、顺风顺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海上贸易民俗。
首先,在建造海舶之前,要选择良辰吉日,摆上各种贡品,进行祭祀,然后再请来泉州当地专门的造船师傅(称为“海木匠”)来施工。在待开工之时,海木匠先在船底铺设木板,并鸣放鞭炮、宴请工匠,名曰“铺志”;待海舶建造到船面之时,再以红布包裹铜钱,置入船底,以求吉利;最后在安梁之时,以红布覆盖,并在船上安放“太平钱”,以求太平。建造完毕,待新船下海之前,船主人要选择良成吉日,为海船“点睛”,赋予海舶生命与灵气;然后,在海舶上悬挂各式彩绸,并鸣放鞭炮,以驱除海洋中的妖魔邪气,确保海舶时刻都能顺利航行,远离灾难。
其次,即将出海时,泉州商人要求神灵护佑,并焚香供奉,以保太平。在泉州商人供奉的神灵之中,除了龙王、八仙之外,还要供奉海神妈祖与通远王等当地神灵。泉州人供奉海神妈祖源自于一则民间故事。五代,闽王都巡检之女林默(960-987年),生前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落险的贸易渔民,并传为佳话;林默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其善举,立祠祭祀。之后,林默的事迹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广为流传,久而久之林默便演变成为海洋保护之神妈祖,当地人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诞辰,每到此日便进行大规模祭祀。宋元时期,从泉州出海贸易的商人日渐增多,由于对频繁发生的海难素手无策、心存恐惧,所以祈求妈祖护佑渐成风气,泉州市舶司每年也在天后宫祭拜妈祖,以求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就足够让人沉醉。那些描绘古代港口繁忙景象的古画复刻,色彩虽显陈旧,却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厚重感。尤其是几幅关于海上贸易路线的航线图,标注得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船只在波涛中穿行的场景。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大气又不失古韵,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丝瓷之路”这个概念的重新界定,那种宏大的视野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光是“看”起来就能享受很久的书,绝对值得收藏,无论是书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作为了解那个黄金时代的敲门砖,都做得非常出色。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像这封面一样,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读了开篇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历史学家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文物,更是在尝试重建一种失落的社会图景。比如,他对当时泉州港口功能的多维分析,从纯粹的贸易枢纽扩展到了文化交流中心乃至宗教融合的前沿阵地,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远超我之前对宋元时期某个地方性港口的一般认知。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文献片段,有些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读起来有一种揭秘的快感。尤其是那些关于不同民族商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描述,生动得让人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和香料的气息。作者的笔触在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既有对大时代背景下经济格局变迁的深刻剖析,又不乏对某一户商人家中陈设的细致描摹,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精准,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智力上的满足感,又不至于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但又不失沉稳大气。不同于一些史学著作那种平铺直叙的风格,作者似乎深谙戏剧冲突的张力,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设置悬念或抛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当描述到某一重要商品在不同文明间流转时的价格波动和政治影响时,那种紧张感如同在看一部历史悬疑剧。更吸引人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中心视角的观察角度,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东方世界的互联互通上,挑战了我们对“全球化”起源的固有理解。读到某些篇章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码头边,目送船队远航的船东或官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对风险的敬畏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传递了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试图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技术传播时,穿插了关于冶金学、陶瓷烧制工艺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没有被简化为大众化的科普,而是以一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真正想钻研学术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看似分散的考古发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造船技术演进的那一部分,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船只的结构图谱,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造船技术如何适应远洋航行的需求,这种技术史与文明史的结合,是很多同类题材书籍所缺乏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贸易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环境互动演化的史诗,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个知识领域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作者在全书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交流的复杂性”——贸易的背后是文化、信仰、甚至疾病的交换,这是一个远比简单的“买卖关系”要复杂得多的网络。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观,让我对很多过去被简单化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陷入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呈现出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的历史常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史”的理解被拓宽了边界,不再局限于陆地上的帝国兴衰,而是认识到了海洋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那个关键且常常被低估的角色。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思考相关议题时,必然会反复查阅的案头经典。
评分很好 很有用
评分很不错嘛,值得研究
评分丝瓷之路博览系列,通俗性读物,不过不缺乏学术价值。两辑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没货。
评分泉州文史,泉州人都爱
评分泉州文史,泉州人都爱
评分热爱祖国哦……
评分很不错嘛,值得研究
评分丝瓷之路博览系列,通俗性读物,不过不缺乏学术价值。两辑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没货。
评分包装很好,内容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