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瓷之路博览: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

丝瓷之路博览: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大伟 著
图书标签:
  • 泉州
  • 宋元
  • 丝绸之路
  • 海丝
  • 印度洋
  • 文化交流
  • 陶瓷
  • 历史
  • 考古
  • 海外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07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们常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在历史上不仅是连接中国与印度洋的重要贸易港口,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胜地,汇集了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宋元时期,各地的贸易航海者穿梭在印度洋地区,将印度洋各地的贸易物资销往泉州,很多传教士、僧侣也给带来了不同的宗教文化,泉州嫣然成为印度洋历史的一个缩影,世界文化的融汇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那么,历史上的印度洋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状态呢?泉州与印度洋又呈现出怎样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呢?如何透过泉州认识神秘的印度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探讨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联系和宗教传播,展现此时印度洋历史的发展状态,以及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互动共生,揭开印度洋神秘的历史面纱。

作者简介

  李大伟,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交流史,博士期间主要致力于古代犹太人入华研究,曾在《光明日报》、《历史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犹太研究》、《宗教哲学》(台湾)等发表文章数篇,译作有《旧世界的相遇》(商务印书馆,待出版)。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泉州与印度洋贸易

第一节 印度洋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泉州港的形成

第三节 泉州与印度洋贸易

第四节 泉州港贸易集散

第五节 泉州市舶司

第二章 印度洋移民与泉州蕃商

第一节 泉州蕃商

第二节 泉州蕃坊

第三节 蕃汉通婚与泉州回族

第四节 蕃学与华化

第三章 世界宗教博物馆

第一节 泉南佛国

第二节 泉州伊斯兰教

第三节 泉州基督教

第四节 泉州印度教

第五节 泉州摩尼教

第六节 泉州犹太教

第四章 泉州民俗与印度洋文明

第一节 印度洋贸易与泉州民俗

第二节 印度洋宗教与泉州民俗

第三节 印度洋民俗与泉州艺术

精彩书摘

  悦读

  印度洋贸易与泉州民俗

  自泉州商人踏上印度洋那一刻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的历史情缘。虽然,印度洋常年有稳定的季风,但人们对远洋贸易还是充满敬畏之感,故商人下海贸易在泉州人看来是一件必须慎重以待的事情。为保佑商人旅途平安、顺风顺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海上贸易民俗。

  首先,在建造海舶之前,要选择良辰吉日,摆上各种贡品,进行祭祀,然后再请来泉州当地专门的造船师傅(称为“海木匠”)来施工。在待开工之时,海木匠先在船底铺设木板,并鸣放鞭炮、宴请工匠,名曰“铺志”;待海舶建造到船面之时,再以红布包裹铜钱,置入船底,以求吉利;最后在安梁之时,以红布覆盖,并在船上安放“太平钱”,以求太平。建造完毕,待新船下海之前,船主人要选择良成吉日,为海船“点睛”,赋予海舶生命与灵气;然后,在海舶上悬挂各式彩绸,并鸣放鞭炮,以驱除海洋中的妖魔邪气,确保海舶时刻都能顺利航行,远离灾难。

  其次,即将出海时,泉州商人要求神灵护佑,并焚香供奉,以保太平。在泉州商人供奉的神灵之中,除了龙王、八仙之外,还要供奉海神妈祖与通远王等当地神灵。泉州人供奉海神妈祖源自于一则民间故事。五代,闽王都巡检之女林默(960-987年),生前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落险的贸易渔民,并传为佳话;林默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其善举,立祠祭祀。之后,林默的事迹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广为流传,久而久之林默便演变成为海洋保护之神妈祖,当地人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诞辰,每到此日便进行大规模祭祀。宋元时期,从泉州出海贸易的商人日渐增多,由于对频繁发生的海难素手无策、心存恐惧,所以祈求妈祖护佑渐成风气,泉州市舶司每年也在天后宫祭拜妈祖,以求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丝瓷之路博览: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一书内容的详细介绍: 《丝瓷之路博览: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图书简介 本书以宋元时期(约10世纪至14世纪)的泉州为核心地理坐标,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泉州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及其所孕育的多元文明交融现象。全书旨在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考古发现的审慎解读,重构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宋元世界贸易图景,揭示泉州如何成为当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繁忙、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之一,以及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港城崛起——宋元泉州的地理与制度基础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宋元时期泉州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背景。泉州,古称“刺桐”,地处福建沿海,天然良港的优势在唐末宋初逐渐显现,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地理禀赋与航运条件: 详细分析了泉州湾的自然条件,包括其避风、水深适宜的港口特征,以及与内陆交通网络的连接方式。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其发展为世界性大港的基础。 宋代的官方治理与商业激励: 重点阐述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政策导向,特别是设立市舶司的制度创新。市舶司的设立不仅规范了贸易秩序,更通过征税和提供管理服务,极大地刺激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度。通过对《宋会要辑稿》等文献的梳理,展现了泉州作为“蕃埠”的行政管理体系。 城市空间结构与商业设施: 基于考古学和文献记载,重现了宋元泉州城区的商业布局,包括主要街道、行会组织、外商聚居区(蕃坊)的形态。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如码头、仓储、金融服务机构,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国际贸易体量。 第二部分:贸易脉络——陶瓷、香料与大宗商品流动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剖析宋元时期泉州所参与的商品交换网络。泉州并非仅仅是一个转口贸易港,更是重要的生产和消费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载体: 集中研究了泉州作为外销瓷集散地的地位。这部分内容将细致分析泉州港出水的沉船遗址中发现的各类瓷器,包括景德镇、龙泉窑、德化窑等地的产品。通过对这些瓷器风格、纹饰及产地类型的断代和分类,揭示了中国陶瓷艺术在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轨迹和适应性演变。重点探讨了龙泉青瓷在东南亚和西亚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香料、药材与珍稀物产的交换: 详细描绘了“香料之路”在泉州交汇的情景。泉州从印度洋沿岸引入的香料(如沉香、乳香、胡椒)如何影响了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医药和宗教仪式。同时,探讨了泉州出口的丝绸、茶叶、漆器等商品在异域的价值体现和文化意义。 贸易网络的可视化构建: 综合利用航海志、贸易记录和港口考古数据,勾勒出泉州与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诸国的直接或间接的贸易航线图,展现了宋元时期全球化贸易的初步形态。 第三部分:文明的熔炉——泉州的多元宗教与文化融合 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其包容性是宋元时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本部分着力于展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如何在同一城市空间中共存与互动。 蕃商群体的社会结构与生活: 聚焦于阿拉伯、波斯、印度、爪哇等地的商人社群。通过对“蕃坊”遗址、宗教建筑碑刻(如清净寺的碑文)的解读,还原了蕃商的社会组织、内部法律体系以及他们与本土社会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信仰的共存与本土化: 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在泉州的传播与定居情况。详细考察了泉州现存或文献记载的宗教遗迹,如清净寺的建筑特征、东西塔(开元寺)所体现的文化交融,论证了宗教的传播并非单纯的征服,而是在贸易互动中逐步适应本土环境的过程。 语言与技术交流: 探讨了商业活动带来的语言借用和技术扩散。宋元时期,汉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在港口贸易中相互影响,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使用、造船术的进步)也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得到了提升和普及。 第四部分:历史的遗产与影响 最后一部分,本书总结了宋元泉州作为国际都会对后世及全球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朝贡体系的补充与挑战: 考察了泉州贸易在维护宋元政权与周边政权关系中的实际作用,展示了市场力量如何与官方外交体系相互作用。 对后世航海史的启示: 总结了泉州模式在组织、管理和维护大规模跨海贸易方面的经验,并将其置于全球航海史的坐标系中进行比较研究。 物质遗存的现代价值: 强调了海底考古和陆地遗址对重建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认为泉州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更是全球文化遗产的活态体现。 全书基于扎实的史料和最新的考古发现,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宋元时期泉州如何通过连接陆地与海洋,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和文明对话的关键节点。本书不仅对历史地理、世界贸易史和宗教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普通读者展现了古代中国“开放与包容”的黄金时代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就足够让人沉醉。那些描绘古代港口繁忙景象的古画复刻,色彩虽显陈旧,却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厚重感。尤其是几幅关于海上贸易路线的航线图,标注得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船只在波涛中穿行的场景。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大气又不失古韵,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丝瓷之路”这个概念的重新界定,那种宏大的视野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光是“看”起来就能享受很久的书,绝对值得收藏,无论是书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作为了解那个黄金时代的敲门砖,都做得非常出色。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像这封面一样,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

读了开篇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历史学家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文物,更是在尝试重建一种失落的社会图景。比如,他对当时泉州港口功能的多维分析,从纯粹的贸易枢纽扩展到了文化交流中心乃至宗教融合的前沿阵地,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远超我之前对宋元时期某个地方性港口的一般认知。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文献片段,有些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读起来有一种揭秘的快感。尤其是那些关于不同民族商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描述,生动得让人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和香料的气息。作者的笔触在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既有对大时代背景下经济格局变迁的深刻剖析,又不乏对某一户商人家中陈设的细致描摹,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精准,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智力上的满足感,又不至于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但又不失沉稳大气。不同于一些史学著作那种平铺直叙的风格,作者似乎深谙戏剧冲突的张力,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设置悬念或抛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当描述到某一重要商品在不同文明间流转时的价格波动和政治影响时,那种紧张感如同在看一部历史悬疑剧。更吸引人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中心视角的观察角度,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东方世界的互联互通上,挑战了我们对“全球化”起源的固有理解。读到某些篇章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码头边,目送船队远航的船东或官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对风险的敬畏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传递了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试图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技术传播时,穿插了关于冶金学、陶瓷烧制工艺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没有被简化为大众化的科普,而是以一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真正想钻研学术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看似分散的考古发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造船技术演进的那一部分,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船只的结构图谱,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造船技术如何适应远洋航行的需求,这种技术史与文明史的结合,是很多同类题材书籍所缺乏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贸易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环境互动演化的史诗,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个知识领域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作者在全书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交流的复杂性”——贸易的背后是文化、信仰、甚至疾病的交换,这是一个远比简单的“买卖关系”要复杂得多的网络。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观,让我对很多过去被简单化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陷入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呈现出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的历史常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史”的理解被拓宽了边界,不再局限于陆地上的帝国兴衰,而是认识到了海洋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那个关键且常常被低估的角色。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思考相关议题时,必然会反复查阅的案头经典。

评分

很好 很有用

评分

很不错嘛,值得研究

评分

丝瓷之路博览系列,通俗性读物,不过不缺乏学术价值。两辑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没货。

评分

泉州文史,泉州人都爱

评分

泉州文史,泉州人都爱

评分

热爱祖国哦……

评分

很不错嘛,值得研究

评分

丝瓷之路博览系列,通俗性读物,不过不缺乏学术价值。两辑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没货。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