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1966年1月—),男,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刑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已出版个人独著10部、主编专著17部、参编法学教材10部,在CSSCI等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三种专业刊物转载论文20余篇。个人论著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次。代表作有《刑法理性与解释论》、《中国当下刑法解释论问题研究》、《保守的实质刑法观与现代刑事政策立场》、《教唆犯研究》、《刑事政策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刑法解释、刑事政策。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思想漫游,而不是一次高效的知识汲取。当我带着对“刑事政策原理”的期盼翻开它时,我设想的是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刑法适用、量刑原则、犯罪预防策略等具体的内容。然而,书中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式的诘问和概念的梳理。它详细阐述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在刑事责任判定中的博弈,探讨了“报应理论”与“功利主义”在刑罚设置上的分歧。 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作者似乎更像是一位引导者,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比如,在讨论“累犯”的刑事政策考量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累犯的构成要件和相应的刑罚加重幅度,而是深入分析了累犯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因素,如教育缺失、就业困难以及不良的社会交往圈等,并由此引申出累犯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矫治”而非单纯的“惩罚”。 这种深度分析,虽然有时会让我觉得有些“曲高和寡”,但却让我对刑事政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开始认识到,许多看似简单的刑事政策,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学和伦理学考量。书中对“社区矫正”的论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并没有将社区矫正仅仅视为一种替代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了社区矫正如何通过社会支持、心理辅导以及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然而,我有时也觉得,这种过于理论化的探讨,让我难以将其直接应用于实践。当我试图在书中寻找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刑事政策案例时,却发现这类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各种理论模型的介绍和批判,以及对刑事政策发展趋势的宏观预测。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理论基础,并希望深入钻研刑事政策背后哲学和逻辑的读者。 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迫使我以一种更批判、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刑事政策。虽然它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方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和“思考”,这或许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更像一本“思想启蒙录”。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从《刑事政策原理》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制定有效犯罪预防措施、如何优化执法流程的“秘籍”时,我所收获的,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刑事政策的视角。它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堆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辩论和反思的理论世界。 书中对“犯罪原因”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犯罪归咎于个体的道德缺陷,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以及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例如,在讨论“贫困与犯罪”的关系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如何可能诱发犯罪,以及相应的政策应该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犯罪现象的表面控制。 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开始意识到,刑事政策的制定绝非易事,它需要综合考量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书中对“刑罚的社会功能”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刑罚视为一种报复手段,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治理的宏观框架下,探讨了刑罚在维护社会秩序、震慑潜在犯罪、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 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震撼”,因为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例如,在讨论“刑事豁免权”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潜在的弊端,并由此引申出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其利弊。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刑事政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有时也让我感到有些“难以企及”。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理论术语和学术争鸣,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虽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但他所呈现的知识体系,更适合那些对刑事政策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的读者。 总体而言,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次深入的思想探索。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理解刑事政策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理论的海洋,让我彻底迷失在其中。当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刑事政策原理》时,我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打击犯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的实用指南。然而,我所面对的是一系列关于犯罪根源、社会结构性矛盾以及各种理论流派的深度探讨。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分析惩罚与改造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古典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最新的社会学解释,各种观点如同潮水般涌来,试图解释为何犯罪会发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因为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多。它迫使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自己原有的认知。比如,在讨论“预防性刑事政策”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加强监控”或“增加警力”这样的答案,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不平等、心理因素以及文化环境在犯罪发生中的作用。这让我开始意识到,刑事政策并非仅仅是执法部门的工作,它更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课题。 然而,尽管过程中充满了困惑,我仍然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刑事司法体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和深层问题。书中对“量刑公平性”的讨论尤为引人深思。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量刑公式,而是强调了司法能动性、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量刑判决的影响。这使得我对刑事司法的运行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涉江湖的侠客,虽然手中并未得“绝世武功秘籍”,但至少学会了如何辨别“上乘功法”与“旁门左道”。书中对“犯罪原因论”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不同学者在解释犯罪现象时的角度和方法。比如,有的学者着眼于个体心理动机,有的则侧重于社会环境压力,还有的则认为遗传因素不可忽视。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虽然有时显得有些分散,但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犯罪的成因远非单一。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而非具体的“工具箱”。我不再期待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审视不同的观点,并尝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更具建设性的思考路径。比如,书中对“刑事政策目标”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刑事政策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惩罚,而是包括了社会安全、犯罪预防、受害者保护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公正等多个维度。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刑事政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深度解构。当我带着对“刑事政策原理”的期待,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具体方法时,我所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关于刑事政策背后哲学基础、社会动因以及理论演变的深刻剖析。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做”,而是邀请我一同思考“为什么”。 书中对“犯罪的社会根源”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犯罪视为个体的道德滑坡,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性矛盾、经济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深层因素。例如,在分析“少年犯罪”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并由此引申出,刑事政策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和干预,而非仅仅是事后的惩罚。 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挑战”,因为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打破了我原有的简单化认知。比如,在讨论“刑罚的威慑力”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其作用,而是深入分析了威慑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情境犯罪预防”等替代性思路。这种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书中对“刑事司法体系的效率与公正”的权衡,也让我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比较,展现了这种平衡的复杂性。例如,在讨论“程序公正”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司法制度在保障被告人权利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整体司法效率的影响。 然而,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有时也让我感到一种“知识的鸿沟”。书中涉及的许多学术概念和理论流派,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虽然作者试图进行解释,但有时我仍然会觉得,自己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而未能完全掌握其精髓。 总的来说,这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指南”,而是一次“思想的远征”。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刑事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刑事政策的制定,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风格,与其说是一本“操作手册”,不如说是一场“理论盛宴”。当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刑事政策原理》,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犯罪治理策略时,我所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关于刑事政策背后逻辑和价值的深入探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而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是否存在更好的方式”。 例如,在关于“犯罪预防”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列举一些成功的预防案例,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预防理论的优劣,如“情境犯罪预防”与“发展性犯罪预防”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种理论层面的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的“操作指南”,但却让我能够理解不同预防策略背后的逻辑,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豁然开朗”,因为书中对许多复杂概念的梳理,为我解开了长久以来的困惑。比如,在讨论“刑罚的公正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用“罪犯罪有应得”来解释,而是从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在复杂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这两者。 书中对“刑事政策的演进”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得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是如何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革的。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刑事政策的形成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判断。 然而,这本书的学术性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涉及的许多理论模型和学术观点,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完全理解。虽然作者努力地进行解释,但有时我仍然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才能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启蒙者”,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它让我对刑事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但同时也提醒我,在实际应用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