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

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鹰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诺贝尔奖
  • 科学巨人
  • 人物传记
  • 科普读物
  • 科学
  • 传记
  • 历史
  • 诺贝尔
  • 科学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ISBN:9787537973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71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巨人的故事》是一套由传记作家松鹰撰写的科学家的故事,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科学的需求。松鹰的文风特色是用房龙的笔触,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讲述科学家的精彩故事,传递科学精神,勉励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一个体弱多病、生下来就差点夭折的瑞典小男孩,是怎么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的?诺贝尔的故事,一定能强烈地打动青少年读者的心弦……

目录

发明家之子
诺贝尔家族
父亲是个“发明狂”
慈爱的母亲
诺贝尔兄弟

燃烧的青春
圣彼得堡的召唤
游学海外
谜一般的初恋
克里米亚战争
父亲再次破产

创造炸药神话
硝化甘油的秘密
发明雷管
惨祸
驯服“烈兽”
诺贝尔安全炸药

世界工厂
艰难的美国之旅
攻克英国
征服法国
走向全世界

诺贝尔炸药帝国
发明炸胶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开创无烟炸药时代
国际托拉斯

战争与和平
一则招聘启事
知音贝尔塔
失之交臂
和平之友

孤独的“老熊”
卖花女索菲亚
苦恋与分手
大爱
文学萝

永远的诺贝尔
痛离法国
力挽狂澜
牵动世界的遗嘱
留给后世的诺贝尔奖

附:诺贝尔生平简历

精彩书摘

  《科学巨人的故事:诺贝尔》:
  诺贝尔家族
  诺贝尔(Nobel)这个姓,曾引起人们很多猜想。有人认为他们是德国或英国移民的后裔,其实,诺贝尔完全是一个瑞典本土姓氏,是从这个家族原来居住的教区——“诺贝纽斯”(Nobelius)的拉丁文简略而来的。
  诺贝尔是瑞典一个古老的家族。有史学家研究了现存的大量家谱资料,从17世纪以来的五代瑞典农民和资产阶级中,找到《科学巨人的故事:诺贝尔》主人公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62名直系先辈。他的祖先来自于斯科纳省(Skane)。这个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南端的波罗的海海岸。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家族中曾有一位先人是瑞典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的大名叫奥洛夫·鲁德伯克,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这位杰出的瑞典科学家,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曾祖父的外祖父。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诺贝尔家族的后代,尤其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显然继承了这位先人身上的一些卓越品质。
  奥洛夫·鲁德伯克(1630—1702)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建筑师,也是一位科学天才。1652年,年方22岁的他发现了淋巴管及其功能,对补充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作出了贡献。奥洛夫·鲁德伯克担任过乌普萨拉大学的校长,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作了许多重大改革。他在校园里建了一座有阶梯座位的解剖室。当时只有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才有阶梯形解剖教室。后来他致力植物研究,曾计划写一部12卷的插图本植物巨著,并创办了瑞典第一座植物园。
  奥洛夫·鲁德伯克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还教授过诸如天文、数学、物理、机械、化学、植物、动物、解剖学、建筑、炮兵科学及烟火制造术等如此截然不同的课程。
  后来诺贝尔家族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也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课题,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灵感正是来自这位伟大的先人。奥洛夫·鲁德伯克晚年时出版了他的历史考古学巨著《大西洋》。1702年奥洛夫·鲁德伯克去世,享年72岁。
  奥洛夫·鲁德伯克的女婿名叫奥拉维·诺贝纽斯,来自诺贝纽斯镇一个农民家庭,靠自学成才,成为一名音乐师,后来改行当了律师,死于1707年。奥拉维·诺贝纽斯的儿子奥洛夫·诺贝纽斯,是一位穷画家,家境贫寒。这位画师死的时候,幼子伊曼纽尔·诺贝纽斯才3岁(他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父)。伊曼纽尔长大后曾学过医,并且颇有医学天赋,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后来辍学从军,在乌普兰德军团里当了一名外科军医,一生不得志。
  奥洛夫·鲁德伯克的这些后代们,因为时运不济等原因,都没有特别杰出的表现。直到鲁德伯克谢世130年后,诺贝尔家族又诞生了一个未来的文化巨星——他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曼斯格坦街9号。这条街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北郊,地处偏僻,房租便宜。诺曼斯格坦街9号是一座简陋的两层建筑,这座房子的后院有一道木楼梯直通二楼,诺贝尔一家就住在二楼:一问起居室,两间卧室,一个小厨房,家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
  阿尔弗雷德降生的时候,他的父亲伊曼纽尔刚申请破产,家里一贫如洗。伊曼纽尔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建筑师,他承建了好几处建筑。由于他喜欢搞发明,心有旁骛,建筑工程搞得并不顺利,家里经常人不敷出。本来伊曼纽尔还有些家产,但这年1月发生的一场火灾,把他在克拉帕斯塔德的资产烧了个精光。关于这场火灾的细节,在诺贝尔的传记里没有记载,但这场大火显然改变了诺贝尔一家的命运。倒霉的伊曼纽尔也因此欠下了11698泰勒的债务,不得不宣告破产。泰勒是当时瑞典使用的货币,10泰勒月租即可租到一套体面的寓所。上万泰勒的债务,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这年7月,伊曼纽尔的破产申请生效,但债务并没有解除,这意味着32岁的他将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直到还清每一个债权人的钱为止。
  为了节省开销,诺贝尔一家搬到了偏僻的诺曼斯格坦街9号。伊曼纽尔夫妇和两个儿子(4岁的罗伯特、2岁的路德维希)一起挤在破旧的后院二楼里。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艺术与建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深入研究的学术氛围,且不涉及您提及的“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的相关信息。 --- 巨石与信仰:中世纪欧洲艺术与建筑的宏伟叙事 本书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驱动力的视觉文化与空间构建史诗。 中世纪,一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漫长跨度,实则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富于象征意义、最富于精神力量的艺术形式与建筑奇迹。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间迷雾,深入理解这一时期艺术作品和宏伟建筑背后的社会结构、神学思想、技术创新以及手工艺人的不朽精神。我们不仅仅是欣赏那些令人屏息的彩色玻璃和高耸入云的拱券,更重要的是揭示它们如何作为“信仰的教科书”和“上帝的殿堂”,深刻地塑造了当时欧洲人的世界观和集体记忆。 第一部分:早期与过渡——罗马的余晖与蛮族的融合 (约公元500-1000年) 本部分将审视古典文明衰落后,艺术与建筑如何在地方性力量中艰难地重塑自我。我们将考察拜占庭帝国对西方的持久影响,特别是在细密画和马赛克技艺上的传承。 墨洛温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重点分析查理曼大帝时代对古典典范的自觉回归,从阿亨宫礼拜堂的平面布局到手抄本插图对线性叙事的强调。我们细致剖析了在缺乏统一中央权威下,手抄本工作室(Scriptoria)如何成为知识和艺术风格的“孤岛”,探讨了动物纹样(Interlace)在盎格鲁-撒克逊和爱尔兰艺术中的地域性表现,例如《凯尔斯人书》中复杂交织图案的象征意义与工艺难度。 加洛林雕塑的复兴与局限: 探讨这一时期雕塑的稀缺性,并将其置于对偶像崇拜(Iconoclasm)恐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我们将比对实物遗存与文献记载,重建早期教堂的木制装饰与壁画的初步面貌。 第二部分:罗马式——坚实的基础与朝圣的足迹 (约公元1000-1150年) 随着欧洲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复苏以及朝圣路线的开辟,一种更具规模、更具防御性的建筑风格——罗马式——应运而生。 建筑的逻辑:体积、重量与安全: 详细解析罗马式教堂在解决跨度与采光矛盾上的创新,如厚重的墙体、小型的窗户以及筒形拱顶和交叉拱顶的早期应用。我们选取了圣塞宁教堂(图卢兹)和比萨大教堂群作为典范,分析其地方性差异和共同的结构语言。 叙事性的浮雕与图解神学: 罗马式艺术的核心在于“教化大众”。本章深入研究圣像的功能性。在几乎文盲的社会中,教堂的门楣(Tympanum)和柱头成为解读末日审判、圣徒生平以及《圣经》故事的视觉剧场。分析莫扎克(Moissac)和维泽莱(Vézelay)浮雕的动态构图,以及它们如何引导朝圣者在空间中进行精神漫游。 金属工艺与圣物箱: 探讨在缺乏大型石雕的年代,金银器、珐琅工艺(如林堡的黄烧制珐琅)在宗教礼仪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圣物箱(Reliquaries)如何体现财富、权力与信仰的结合。 第三部分:哥特式——直指天穹的信仰与技术的革命 (约公元1150-1500年) 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技术与神学最完美的结合,它彻底颠覆了罗马式的厚重感,追求极致的高度、光明与轻盈。 结构革命:飞扶壁、肋拱与尖拱: 这是本书的结构核心。我们将系统剖析支撑哥特式奇迹的三大技术支柱:尖拱如何重新分配压力、肋拱如何引导重量至点状支柱,以及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如何使墙体“解放”出来,不再承担主要承重功能。我们将以圣丹尼教堂(作为起源地)和沙特尔大教堂(作为典范)为例,进行详细的结构图解分析。 光线的神学意义:彩色玻璃的宇宙: 哥特式建筑的“墙壁”几乎完全被玻璃取代。本章探讨约翰·狄奥尼修斯关于“光与美的神学”如何指导了玫瑰窗和圣窗的设计。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玻璃着色剂的化学变化,以及光线穿过玻璃后,如何将世俗空间转化为超凡的“天堂景象”。 雕塑的解放与人性的涌现: 哥特式雕塑从罗马式僵硬的形象中解放出来,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然主义和情感深度。从兰斯大教堂的“天使报喜”组雕到勃艮第雕塑家克劳斯的细腻作品,我们追踪了人物姿态从建筑约束中脱离,转向更具三维动态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演变过程。 晚期哥特式的精细化与世俗化: 探讨查理五世时期在法国和德意志地区,哥特式风格如何发展出更复杂、更注重装饰性的“火焰式”(Flamboyant)和“垂直式”(Perpendicular)风格。同时,我们将考察城市生活和富裕商人阶层兴起对艺术赞助的影响,如荷式祭坛画的兴起,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结语:遗产与再现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世纪艺术和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影响,从巴洛克对哥特式垂直性的重新诠释,到19世纪的哥特复兴运动,证明了这些“巨石与信仰”的叙事从未真正沉寂。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图像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敬意的中世纪艺术史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大师们充满敬意,他们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宏大而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背后,去感受那些科学家们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对未知的不懈追求。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其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肯定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的生活经历、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中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科学成就,更能体会到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启迪和力量,激发我对科学的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这个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了。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人物充满好奇。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是更侧重于那些科学巨匠们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深度。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腻地描绘出这些人物在面对重大科学难题时的思维方式,他们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到本质,又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诺贝尔奖的背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科学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的杰出人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成就的罗列,而是能够展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们对科学事业纯粹的热爱和执着。也许,通过这些故事,我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以及其中蕴含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类智慧极限的探索。

评分

哇,这本书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那种泛着淡淡光泽的纸张,配上“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科学史和那些改变世界的伟人充满敬意,总觉得他们的故事里隐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启发。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装帧和标题来看,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本内容扎实、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在各自领域闪耀的科学巨星,了解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灵感萌发,到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诺贝尔奖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巅峰,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此,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窥探科学探索的奥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科学家的性格特点,他们是如何面对质疑和挑战,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好奇心、毅力与创新的伟大旅程,我对此深信不疑。

评分

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是灵光一闪的顿悟,还是日复一日枯燥的积累?“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这个书名,似乎给了我一个探索的入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那些科学巨匠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不仅仅是他们成就的光环,更重要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蜕变。我想象着,作者会不会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那些科学史上的经典瞬间,比如某一个伟大的理论是如何被提出,某个实验是如何被设计,而每一个关键的突破背后,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诺贝尔奖的设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那就更具吸引力了。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记集合,而是能够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关于科学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那种能够点燃读者求知欲,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的内容,正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扑面而来。书名“科学巨人的故事 诺贝尔”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光辉。我一直相信,伟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供人仰望的传说,更是能够引导我们前行的明灯。我猜测,这本书会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画卷,将那些在科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一一呈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科学巨匠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诺贝尔奖的视角,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独特的价值,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发现本身,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探索精神以及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至高认可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科学进步的曲折与辉煌,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对未知世界保持更加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