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顾海良,丁俊萍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5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3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卷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首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总主编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本卷主编 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曾兼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共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等研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或合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史》、《“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新阶层与统一战线》、《高校统战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之路》、《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及走向
导论
一、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及走向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想及其影响
三、旧有阶级的应对及其失败
四、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运动
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第二章“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二、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界的启蒙
三、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
四、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指导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最初结合
一、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及其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六章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影响
二、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的论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七章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回答
二、井冈山斗争经验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
四、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第八章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转折
一、“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二、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想的提出
四、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和推进
一、《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
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十章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思想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阐释
四、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十一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举措
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三、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抗战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一、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概括
三、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与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运用
第十四章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理论思考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和协商民主思想的
酝酿及实践
四、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后记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想及其影响

三、旧有阶级的应对及其失败

四、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运动

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第二章“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二、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界的启蒙

三、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

四、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指导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最初结合

一、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及其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六章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影响

二、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的论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七章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回答

二、井冈山斗争经验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

四、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第八章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转折

一、“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二、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想的提出

四、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和推进

一、《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
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十章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思想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阐释

四、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十一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举措

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三、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抗战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一、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概括

三、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与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运用
第十四章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理论思考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和协商民主思想的
酝酿及实践

四、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一、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42~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47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历史趋势。在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多样性和生动性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主题是一致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国弱民穷,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已经宣告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破产,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武器,所以在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70、1469页。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态度积极而虔诚,学习的内容也相当全面,从生产技术到思想文化再到社会制度并逐步深入。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对此,毛泽东做过这样的描述:“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513~1514页。“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同上书,1470页。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危机,使不少中国人产生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怀疑。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也必然对中国革命产生深刻影响。它在革命的方向和革命的方法上,给予正在黑暗中摸索苦斗的中国人以榜样力量,也给予先进中国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送来了革命的精神武装,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进而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及其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同上书,1471页。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纷然杂陈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开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命运,来探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同上书,1516页。。“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70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实际上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此,毛泽东在1941年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795~796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基本国情则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1949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实际和特殊国情。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面对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使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要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时,就在客观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逐步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是造成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最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封闭和落后;封建势力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帝国主义以封建势力为其在中国统治的基础,二者相互勾结并催生了官僚买办资产主义,由此构成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新中国,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只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毛泽东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254页。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各种脱离实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对城市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夺取城市的中国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哈

评分

好书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哈

评分

评分

这次买了1500多的书,加上京东的活动,已经非常划算了,都是正版好书,送货快,调配也快,越来越信赖京东,自营的有保障!希望越来越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