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想你,妈妈

我还是想你,妈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晴朗李寒 译
图书标签:
  • 亲情
  • 母爱
  • 思念
  • 回忆
  • 情感
  • 家庭
  • 成长
  • 温暖
  • 治愈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8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97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还是想你,妈妈》为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中文版首度正版引进,根据作者全新修订的完整版翻译。

阿列克谢耶维奇被看作当今世界文坛的“黑马”,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她的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大奖。

海报:

内容简介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我还是想你,妈妈》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对战争的真实再现。
  这是孩子们讲述的战争,不是战士,不是政治家,不是历史学家讲述的战争。孩子是战争公正,也是不幸的见证者。在他们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
  《我还是想你,妈妈》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中女性视角记录的战争更加惊人。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目录

“他害怕回头看一眼……”  001
“我的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香烟……”  004
“奶奶在祈祷……她祈祷我的灵魂能回来……”  009
“他们全身粉红地躺在木炭上面……”  011
“可我还是想妈妈……”  016
“这么漂亮的德国玩具……”  021
“一把盐……这是我们家留下来的全部……”  027
“我吻过课本上的所有人像……”  031
“我用双手收集起它们……它们雪白雪白的……”  034
“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037
“我透过扣眼儿往外偷看……”  039
“我只听到妈妈的喊叫声……”  043
“我们在演奏,战士们却在哭泣……”  047
“死去的人们躺在墓地……仿佛又被打死了一次……”  050
“当我明白这个人是父亲……我的膝盖颤抖不停……”  052
“闭上眼睛,儿子……不要看……”  056
“弟弟哭了,因为爸爸在的时候,还没有他……”  060
“第一个来的就是这个小姑娘……”  062
“我——是你的妈妈……”  065
“可以舔舔吗?”  067
“还有半勺白糖。”  069
“房子,别着火!房子,别着火!”  074
“她穿着白大褂,就像妈妈……”  077
“阿姨,请您把我也抱到腿上吧……”  080
“她开始轻轻摇晃,像摇晃布娃娃……”  082
“已经给我买了识字课本……”  085
“既不是未婚夫,又不是士兵……”  096
“哪怕是留下一个儿子也好啊……”  098
“他在用袖子擦着眼泪……”  101
“它吊在绳子上,就像个小孩儿……”  104
“现在你们就是我的孩子……”  107
“我们亲吻了她们的手……”  109
“我用一双小女孩的眼睛看着他们……”  112
“我们的妈妈没有笑过……”  114
“我不习惯自己的名字……”  116
“他的军便服湿漉漉的……”  118
“好像是她为他救出了女儿……”  121
“他们轮流把我抱到手上……从头到脚地
拍打我……”  125
“为什么我这么小?”  129
“人的气味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131
“为什么他们朝脸上开枪?我的妈妈这么漂亮……”  133
“你求我,让我开枪打死你……”  139
“我头上连块三角巾都没有……”  144
“大街上没有可以玩耍的伙伴……”  148
“我深夜打开窗子……把纸条交给风……”  151
“挖掘一下这里吧……”  158
“人们把爷爷埋在了窗户下面……”  161
“他们还用铁锹拍打了一阵,好让它看起来
漂亮一些。”  163
“我给自己买了条带蝴蝶结的连衣裙……”  166
“他怎么会死呢,今天没开枪啊?”  170
“因为我们——是小女孩,而他——是小男孩……”  177
“如果和德国男孩子玩,你就不是我的哥们……”  181
“我们甚至都忘了这个词……”  188
“你们都该去前线,却在这儿爱我妈妈……”  195
“最后,他们大声叫喊着自己的名字……”  202
“我们四个人都套在这个小雪橇上……”  204
“这两个小男孩变得很轻,像麻雀一样……”  208
“我很害羞,因为我穿的是小女孩的皮鞋……”  211
“我喊啊,喊啊……不能停下来……”  217
“所有孩子都手拉着手……”  220
“我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埋葬死人,而此刻不知怎么
就想起来了……”  223
“他收集到篮子里……”  225
“他们把小猫从家里带了出来……”  228
“你要记住:马利乌波里市,帕尔科瓦亚街6号……”  231
“我听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233
“我跟着姐姐、上士薇拉·列契金娜上了前线……”  237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239
“白衬衫在黑暗中远远地发着光……”  244
“妈妈倒在我刚刚擦洗过的干净地板上……”  247
“上帝是不是看到了这些?他是怎么想的……”  251
“这世间——让人百看不厌……”  253
“他们带回来又细又长的糖果,像铅笔一样……”  259
“箱子大小正好和他差不多……”  261
“我怕做这样的梦……”  263
“我希望妈妈就我一个孩子,只宠爱我……”  265
“他们没有沉下去,像皮球一样……”  268
“我记得蔚蓝蔚蓝的天空……我们的飞机在天上飞过……”  273
“像熟透的南瓜……”  276
“我们吃了……公园……”  280
“谁要哭,就开枪打死谁……”  284
“妈妈和爸爸——金子般的词语……”  286
“把她一块块地叼了回来……”  289
“我们家正好孵出一窝小鸡……我怕它们被弄死……  292
“梅花国王,方块国王……”  293
“一张大全家福……”  299
“哪怕我往你们口袋里塞个小白面包也好啊……”  301
“妈妈清洗伤口……”  303
“他送给我一顶有红带子的平顶羊皮帽……”  306
“我冲着天空开枪……”  311
“是妈妈抱着我上了一年级……”  313
“小狗,可爱的小狗,请原谅……”  316
“她跑向一边,喊叫着:‘这不是我的女儿!
不是我的!’”  321
“难道我们是孩子?我们是男人和女人……”  323
“请别把爸爸的西服给陌生的叔叔穿……”  325
“我在深夜哭泣:我快乐的妈妈在哪里?”  327
“他不让我飞走……”  329
“大家都想亲吻一下‘胜利’这个词……”  332
“我穿着父亲的军便装改成的衬衫……”  334
“我用红色的石竹花装饰它……”  336
“我永远等待着我们的爸爸……一生都在等……”  340
“在天之涯……在海之角……”  342
权作结束语  353

精彩书摘

  人们转动着无线电收音机。期待着听到斯大林的讲话。人们需要听到他的声音。但是斯大林没有讲话。后来发表讲话的是莫洛托夫……大家都收听了。莫洛托夫说:“战争爆发了。”可还是没有人相信。斯大林在哪里?
  许多飞机飞临到城市上空……几十架陌生的飞机。机身上有十字。它们遮蔽了整个天空,遮住了太阳。简直恐怖极了!!它们投掷下炸弹……传来连续不断的爆炸声。碎裂声。这一切都像是发生在睡梦里。那么不真实。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清楚记得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恐惧感,快速爬遍了全身。爬遍了所有话语。爬遍了所有念头。我们从家里冲出来,在街道上乱跑……我似乎觉得,整个城市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一片废墟。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有人说:应该往墓地跑,因为他们不会轰炸坟场。为什么还要再轰炸死人呢?在我们地区有一个面积很大的犹太人墓地,长满了古老的大树。于是,所有人都奔向了那里,在那儿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搂抱着石头,隐藏在石板后面。
  在墓地我和妈妈一直坐到了深夜。周围没有一个人说出“战争”这个词,我听见的是另外一个词——“挑衅”。大家都在重复这个词。人们都是这么交谈的:什么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要还击了。什么斯大林已经下达命令了。大家对此都深信不疑。
  但是,整个晚上明斯克郊区工厂的汽笛声都低沉地响个不停……
  第一批死者……
  第一个死的……我看到的是一匹被打死的马……紧接着……是一个被打死的女人……这让我很震惊。我一直以为,在战争中只有男人会被打死。
  早晨,我醒了……想起床,然后才想起来——发生战争了,我又闭上眼睛……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街道上停止了射击。突然变得死寂。好几天都一片寂静。后来,突然有了动静……有人在走动,比方说,一个雪白的人,从皮鞋到头发全身上下都是白色的。整个人都沾满了面粉。他肩膀上扛着一个白色口袋。另一个人在奔跑……从他的衣袋里掉下些罐头,他的怀里也抱着一堆罐头。还有糖果……几盒香烟……有人端着一帽子白砂糖……有人抱着一饭锅白砂糖……真是无法描述!一个人拖着一卷子布料,另一个人全身缠满了蓝色印花布。还有一身红色的……非常可笑,但是没有一个人笑。这是产品仓库被轰炸了。一家大商店就离我们家不远……人们都跑去了,疯抢那些剩下来的东西。在糖厂有几个人淹死在了盛满糖浆的大桶里。太可怕了!整个城市都在嗑瓜子。人们不知在哪里找到了一个存放瓜子的仓库。一个女人从我眼前跑过,冲向商店……她手里什么也没拿:没有口袋,也没有网兜儿——她脱下了自己的衬裙。紧身裤。用它们满满地装了荞麦米。拖走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一言不发。没有人交谈……
  当我把妈妈招呼来的时候,只剩下芥末了,黄瓶子装的芥末。“什么也别拿。”——妈妈要求我。稍晚些时候,她承认,她感到很羞愧,因为她一生都是按另外的方式教育我的。甚至当我们忍饥挨饿时,都会回想起这些日子,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会为此感到惋惜。我的妈妈就是这样!
  沿着整个城市……沿着我们的大街小巷,德国士兵们平静地散步。他们把一切都拍摄下来。他们大笑着。在战前,我们在学校里喜欢玩一个游戏,我们画德国大兵。画中的他们都长着巨大的牙齿。长着满嘴獠牙。而如今他们就在我们眼前走来走去……年轻,英俊……他们都带着好看的手雷,塞在结实的长筒靴的靴筒里。他们吹着口琴。甚至和我们的漂亮姑娘开着玩笑……
  一个上了年岁的德国人拖着一只装什么的箱子。箱子很沉重。他招呼我过去,示意我:请帮下忙。箱子上有两个把手,我和他一人抓住一个把手,抬着走。当我们抬到目的地,德国人拍了拍我的肩膀,从衣袋里掏出一盒香烟。给你,他说,这是报酬。
  我回到家。坐在厨房里,忍不住抽了起来。甚至都没有听到屋门开了,妈妈走了进来:
  “你在抽烟?”
  “嗯……嗯哼……”
  “香烟是谁的?”
  “德国人的。”
  “你在抽烟,抽的还是敌人的烟。这是背叛祖国。”
  这是我抽的第一支香烟,也是最后一支。
  我不想……我不想再重复“战争”这个词……
  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我们这里。7月9日,才过了几个星期,我记得,为争夺我们的地区中心塞诺市就展开了激战。出现了许多难民,那么多啊,人们都没有地方安置,房子不够用。比如说,我们家,就安置了六个带着孩子的家庭。每一家都是这样。
  首先涌来的是人潮,然后转移的是牲畜。这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简直太可怕了。恐怖的画面。离我们最近的车站——博格丹车站,现在还有这个车站,位于奥尔沙和列佩里之间。往这里,往这个方向转移的牛羊,不仅是来自我们的农委,而是来自整个维捷布斯克州。夏天的天气炎热,大群的牲畜:奶牛,山羊,猪,小牛。马群是分开来驱赶的。那些驱赶牲口的人,简直累极了,对他们来说,牲畜怎么样都无所谓了……那些饥饿的奶牛,冲进院子,要是不驱赶它们,会一直涌到台阶上。路上给它们挤奶,挤到地上……特别是猪,它们忍受不了炎热和漫长的道路。走着走着,就倒在了地上。因为天气炎热,这些死尸在膨胀,简直太吓人了,我甚至晚上都不敢走出家门。到处躺着死去的马……羊……牛……人们来不及掩埋它们的尸体,每天都因为炎热而腐烂膨胀……不断涨大……像被吹得鼓鼓的……
  那些农民,他们知道养大一头牛需要付出多少劳动。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看着,哭,就像死去的是亲人。这不是草木,倒下了,不出声,这是活物,它们叫唤着,呻吟着。痛苦地死去。
  我记得爷爷说过的话:“哎,这些无辜的牲畜,它们为什么要死?它们甚至都不会说些什么。”爷爷在我们家是最有学问的,他经常在晚上读书。
  我的大姐战前在区党委工作,她被留下来做地下工作。她从地区党委图书馆带回来许多书,画像,红五星。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埋藏在园子里的苹果树下。还有她的党证。我们是在深夜挖坑掩埋的,可我有一种感觉,红色,鲜红的颜色,埋在地下也会看得见。
  德国人是怎么到来的,不知为什么,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他们早就在这里了,驱赶着我们,整个村子的人。用机枪在前面押解着,讯问:游击队员在哪里,去过谁家?大家都不说话。于是,他们就找出三分之一的人,带走枪杀了。枪杀了六个人:两个男人,两个妇女和两个少年。然后,他们就走了。这天晚上下了大雪……新年快到了……在这场新雪下面躺着打死的人。没有人给他们下葬,没有人给他们打棺材。男人藏到了森林里。老年妇女点起木头,想让上冻的土地化开些,好挖掘坟墓。她们用铁锹在封冻的土地上敲打了很久……
  很快德国人就又回来了……才过了几天……他们召集起所有的孩子,一共有13个人,让站在他们队伍的前面——他们害怕游击队的地雷。我们走在前面,他们跟在我们的后面。如果需要的话,譬如,他们安营或打水的时候,会首先把我们下到井里去。就这样我们走了15公里。男孩子们不是太害怕,女孩们边走边哭。敌人跟在我们后面,坐在车上……你不能跑……我记得,我们是光着脚走路,而那时春天刚刚来临。战争最初的那些日子……
  我想忘记……想忘记这些……
  德国鬼子一家一家地搜查……把那些有孩子参加游击队的家庭集合起来……在村子中间砍掉了他们的脑袋……有一家一个人也没找到,他们就逮住了他家的猫,吊死了。它吊在绳子上,就像个小孩儿……
  我想忘记这一切……
  那么近距离地看见了第一个德国人……高高的个头儿,蓝色的眼睛。我非常吃惊:“这么漂亮的一个人,却在杀人。”也许,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我对战争最初的印象……
  敌人把我们驱赶到队长家的房子前……整个村子的人……天气温暖,草也晒得暖和。有人站着,有人坐着。女人们蒙着白色的头巾,孩子们光着脚丫。把我们赶到的这个地方,经常搞一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大家唱歌。举行收割仪式,收割完庄稼的庆祝仪式。也是这样——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着。在这里还举行群众集会。
  现在……没有一个人哭泣……没有一个人说话……当时,这种情形让我很惊讶。我从书里读到过,人们痛哭,叫喊,在临近死亡之前——我不记得人们掉过一滴泪。甚至一点点泪星儿……如今,当我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也许,在那一刻我聋了,什么也没有听到?为什么没有人哭泣流泪呢?
  孩子们单独围拢成一群,尽管谁也没有把我们同成年人分离开来。不知为什么,我们的母亲都没有把我们拉到自己身边。为什么?直到如今我也不明白。以前我们男孩通常很少和小女孩交朋友,都这样以为——对她们只能是揍一顿,或揪揪她们的小辫子。而此时,我们却都紧紧挤在了一起。您知道吗,甚至家里养的狗都一声也不叫唤。
  在距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竖起了一挺机关枪,在它旁边坐着两个党卫军士兵,他们平静地不知交谈着什么,开着玩笑,甚至还笑了。
  我清楚地记住了这些细节……
  一个年轻军官走过来。一名翻译官把他的话翻译出来:“军官先生命令大家说出与游击队保持联系的人员名字。你们要是不说,就全部枪毙。”
  人们像从前那样,还是那样继续坐着或站着。
  “给你们三分钟时间——不说就打死你们,”翻译官说,举起三根手指头。
  现在,我一直在盯着他的手。
  “还有两分钟——不说就打死你们……”
  我们大家挤得更紧了,有人说了些什么,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手势,眼神儿。比如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会打死我们,我们再也活不了了。
  “最后一分钟,你们就要完蛋了……”
  我看见,一个士兵拉开枪栓,装好子弹夹,端起了机枪。离有的人两米,离有的人10米……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共有14个人。发给了他们铁锹,命令他们挖坑。把我们赶得近了些,看着他们挖坑……他们挖掘得很快,很快。尘土飞扬。我记得,坑很大,很深,有一个大人的身高那么深。就在房子前,地基下,人们挖了几个这样的大坑。
  他们每次开枪打死三个人。让站在大坑边——直接开枪。其他的人就这样看着……我不记得,是父母和孩子们告别,还是孩子们和父母告别。一位母亲掀起裙子下摆,蒙上了女儿的眼睛。但是,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没有哭泣……
  杀死了14个人。人们开始埋坑。而我们又站着,看着,他们怎么填土,怎么用皮靴上去踩踏。他们还用铁锹在土堆上拍打了一会儿,好让它们漂亮一些。整齐一些。您知道吗,他们甚至把边角也切割好,清理干净了。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德国人用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就像是刚刚在田间劳动了一样。一只小狗跑到了他的跟前……谁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跑来的,是谁家的小狗。他抚摸着它……
  过了20天,才允许人们挖出死者。弄回家,安葬。只是到了这时候,女人们才叫喊起来,整个村子都在哭诉。哭悼死去的人。
  有许多次,我拿起画笔。我想画下这些……可是,画出的却是一些别的东西:村庄,花草……
  ……

前言/序言


《月落惊梦》 简介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一个平凡家庭的宁静。主人公林晓,一个看似普通的青年,却背负着一段尘封的往事。在一次意外的契机下,他被卷入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中,而这些事件,似乎都与他那位早已离世的母亲,以及一段被刻意掩埋的真相息息相关。 故事的开端,林晓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平静中却暗藏着难以言说的愁绪。他的父亲,一位沉默寡言的修理厂老板,总是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对林晓避而不谈他的母亲。母亲的离世,对于年幼的林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也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他模糊的记忆中,只有母亲温柔的笑容,和那些未曾说完的话语。 命运的齿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悄然转动。林晓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音乐盒。当他轻轻转动发条,一段悠扬而带着一丝哀伤的旋律在房间里回荡。然而,这音乐盒并非寻常之物,它似乎隐藏着某种秘密。随着旋律的流淌,林晓的脑海中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那是他从未有过的记忆碎片,模糊不清,却又异常真实。 这些碎片,如同一把钥匙,逐渐打开了林晓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之门。他开始追寻母亲的过往,每一次的探索,都像是在迷雾中艰难跋涉。他拜访了母亲曾经的故友,翻阅了泛黄的书信,走访了她生活过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母亲形象。她并非他记忆中那样单纯,她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挣扎,甚至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发现,母亲的离世并非一场意外。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背后,隐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势力。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似乎都与母亲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晓开始意识到,他所追寻的真相,远比他想象的要凶险得多。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遇到了几个关键的人物。有同样背负着秘密的神秘女子,她的出现,让林晓的生活更加扑朔迷离,也让他对真相有了更深的怀疑。有曾经与母亲有着密切联系的老人,他的话语如同谜语,指引着林晓前进的方向,却又让他更加困惑。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试图阻止他继续追查的人,他们的威胁,让林晓不得不步步为营。 随着调查的深入,林晓发现,母亲似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在为某种正义而奔走。她可能发现了某个巨大的阴谋,并且试图揭露它。而他的父亲,也似乎在尽力保护着什么,或者是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只是他一直不曾告诉林晓。 故事的高潮,在于林晓终于接近了真相的核心。他发现,他母亲的研究,涉及到一个足以颠覆某些人利益的项目。这个项目,可能关乎着环境的破坏,或者是一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而他的母亲,正是因为发现了其中的猫腻,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林晓的父亲,在得知真相后,也终于卸下了长久以来的伪装。他年轻时,曾是母亲的得力助手,两人一起致力于环保事业。母亲的死,让他心灰意冷,也让他对那些残害真相的人充满了恐惧。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隐藏,只是为了保护年幼的林晓,让他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最终,林晓在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利用母亲留下的证据,揭露了那些黑暗的交易和阴谋。这并非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而是一场艰难而充满勇气的自我救赎。他不仅为母亲讨回了公道,也为自己赢回了内心的平静。 《月落惊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复仇和真相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亲情的故事。林晓从一个迷茫无助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黑暗,追求正义的男人。他理解了母亲的伟大,也学会了如何去爱和守护。 故事的结尾,当一切尘埃落定,林晓再次来到母亲的墓前。他手中不再是冰冷的证据,而是温热的鲜花。他抬头仰望夜空,月光如水,洒落在他沉静的脸上。他知道,母亲的离去,带来了痛苦,但也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炬。他将带着这份希望,继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那些他珍视的一切。 这部小说,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悬疑、温情与震撼的故事。在层层剥茧的真相背后,你会看到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在绝望中绽放的勇气之花。它将引发你对人性、对正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更多细节: 人物塑造: 林晓的性格转变是故事的核心。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探寻、坚定不移,他的成长过程充满张力。他的父亲,虽然话语不多,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着内心的挣扎和对家庭的保护。神秘女子“月”的加入,为故事增添了浪漫与危险的色彩,她与林晓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情节设计: 故事中设置了多个反转和悬念。例如,最初的线索可能指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让读者和林晓一同陷入困惑。那些看似无意的对话,可能暗藏玄机。音乐盒、老照片、泛黄的信件,这些物件都成为了解开谜团的关键。 情感描写: 作者将细腻地描绘林晓对母亲复杂的情感。有童年模糊的记忆,有成年后的猜测,有探寻真相过程中的痛苦与愤怒,更有最终理解与释怀的温情。父子之间的隐忍的爱,以及林晓与“月”之间萌生的情愫,都将为故事增添更多层次。 环境渲染: 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宁静却又暗流涌动的小镇,将通过细致的描写得到展现。老旧的街道,斑驳的墙壁,静谧的郊野,都会烘托出故事的氛围。而那些隐藏在幕后的人物,他们的出现会带来一丝寒意,让读者感受到潜在的危险。 主题升华: 除了对真相的追寻,小说还将探讨亲情的力量,勇气的重要性,以及在黑暗中坚持正义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忘记心中所爱,不能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月落惊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悬疑小说,它将带给你一个充满惊喜与感动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繁复的象征主义和略显晦涩的哲学思辨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在解一道非常高深的数学题,需要反复回溯前文才能捕捉到作者埋下的伏笔。但正是在这种“困难”之中,我发现了它迷人的地方。它拒绝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意义的拼图。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庞大且自洽,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尖锐批判,但这种批判并非是生硬的口号,而是通过精巧的寓言和超现实的意象巧妙地渗透进情节之中。那些关于记忆、身份认同以及时间流逝的探讨,让人不得不审视自己生活的根基。我必须承认,为了完全理解某些章节的深层含义,我不得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背景,这在近些年的阅读经历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读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在读完之后,仍需要一段时间来“排毒”,让那些奇特的意象和强烈的哲学思辨从脑海中缓缓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评分

这本小说着实是让人欲罢不能,故事的铺陈细腻得像是老电影的慢镜头,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带着一种刻意的、近乎于诗意的停顿。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达到了令人心惊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他笔下那些复杂到无法用简单“好”或“坏”来定义的角色,他们活生生地挣扎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那种内心的拉扯和最终的选择,带来的冲击力是持久的。比如,书中对主角在面临职业生涯重大抉择时,那种犹豫不决、反复权衡的心理描写,简直就是把我自己的影子投射了进去。那种对“完美”的追求与对“现实”妥协之间的永恒矛盾,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合上书,盯着天花板很久,消化那种巨大的情感能量。叙事节奏上,时而如同疾风骤雨般紧凑,高潮迭起,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放缓下来,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拂过,让人沉浸在对往昔片段的缓慢回味中。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极富层次感,绝非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式阅读可以比拟。它需要的,是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品味那些隐藏在对话之下的潜台词,去感受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更深层次的伤痛与渴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让我感到既敬佩又困惑。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轴像是被打碎的镜子,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视角在不同的章节里来回跳跃,如同水银泻地般无法预测。初看之下,这种破碎感确实带来一种强烈的眩晕感,仿佛你手里拿着一块残缺的地图,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版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结构恰恰是作者表达主题的有力工具——它完美地映照了创伤和记忆的本质:它们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反复、交错地涌现。这种叙事上的高难度挑战,使得作品的整体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迫使读者放弃传统的期待,主动参与到“重建故事”的过程中去。每当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因为一个共同的意象或一次偶然的回声而连接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带来的阅读满足感,远远超越了线性故事的简单完结。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充满了令人惊艳的词藻和不落俗套的比喻,读起来简直就是一种感官的盛宴。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用极其精炼的句子描绘出宏大的场景,也能用冗长而富有韵律感的排比句,构建出主角内心那份无边无际的孤独感。我尤其钟爱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环境描写,即便是虚构的地点,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那里潮湿的泥土气息和远方燃烧的香料味。这种强大的画面感,使得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内心独白。美中不足的是,有时这种对语言的过度雕琢,稍微拖慢了叙事的步伐,使得某些情节的推进显得有些拖沓。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对文字本身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人,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大呼过瘾,你会忍不住停下来,一遍又一遍地摩挲那些措辞精妙的段落,感叹“原来语言可以这样被使用!”

评分

与其他流行的畅销书相比,这部作品的“重量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没有提供简单的情感宣泄出口,更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安慰或明确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的全是这个时代下,个体在面对巨大社会洪流时的无力和疏离感。我发现自己读完后,并没有感到“解脱”,反而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挥之不去的沉重感,仿佛背负起了书中人物的集体宿命。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对一些严肃议题的看法,让你开始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它不是一本读来让人心情愉悦的书,但它无疑是一本重要、深刻,并且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如果你渴望阅读一些能真正挑战你思维边界,让你在合上书后依然能进行长时间内心辩论的作品,那么这部小说绝对值得你投入精力去探索。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读者推荐!!!

评分

那,非常好的内容极其的真实,看的让人,毛骨悚然,可是真实的故事给编出来得更加残忍

评分

还没开始读,包装好,送货快。

评分

这是孩子们讲述的战争,不是战士,不是政治家,不是历史学者讲授的战争,孩子们是最公平的竞争,让孩子们眼中,战争有了不同的面孔,在卫国战争期间,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但如幸存者的口述实录,看着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真正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平,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严重的战争要比我,要比,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中,女人的视角所记录的战争更差劲了,也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和平,我们的幸福永恒的和谐,为了她老公的坚固,需要,无辜的孩子留下哪怕仅仅一滴泪水,我们是否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回答道,这一刻泪水并不能宣告任何进步,任何一场革命,甚至于一场战争的无罪,他永远都永远都无法,地上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滴眼泪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sa,沙列克谢涅,为期

评分

京东618物超所值,质量好,价钱低,值得拥有

评分

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期待,只是当作普通口述历史,配合苏联历史来读。断断续续看了两三百页以后,突然感觉极为震撼。苏联解体基本就在我出生前一点点,而如今已经二十多年。这次人类伟大的实验算是以一种极为壮烈的形式结束了,而很多『薅社会主义羊毛』的人成为了石油天然气寡头,知识分子和做『诚实工作』的人活得一塌糊涂。随之消失的,还有俄罗斯的『大国梦』以及和大国梦和无产阶级理想相配合的高尚理想(比如,种族平等)。这不禁让我想起过去一个历史教授说的话,革命恐怕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在苏联的意义上来说,无非是一群寡头,换成了另一群寡头。我很庆幸中国还是有一个摇摇欲坠的中产阶级,并未成为苏联的样子,但不得不说,我多次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子。

评分

不错,做工很好,比书店便宜多了

评分

龚自珍天纵英才,他儿子龚孝琪也不简单,不但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连当时人视为鸟语的英语都能说的极为顺溜。只是天妒英才,混的不是很好。最后直接连最心爱的小妾也养活不了,只好送走了事,还外带送了一批书画和金石古董。小妾本身风尘女子,现在又要出来混,没办法活命,只好重操旧业,又干起了卖肉的营生。但毕竟在老龚家呆过几年,又随身带了这么多宝贝,不屑交接俗人,故迎来送往的客人也都是当时的公务员或准公务员。一日,新科状元洪钧借她家开茶会,看到满屋子的东西都非凡品,就知道她是个有来历的主,两人你来我往聊得热乎,小妾就把老东家的私密事抖露出来了不少。

评分

很不错,活动给力,价格实惠,够看几个月了,不太好懂,慢慢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