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罗荣桓(1902—1963)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衡东县人。早年组织通城秋收暴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红一军团(兼东路军)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山东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人民检察署署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民兵工作小组组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等。
作者简介
《罗荣桓传》编写组,由中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批准立项、《罗荣桓传》编写组撰写。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童年
第二节 中学时代
第三节 在北京和青岛
第四节 在“五卅”运动中
第五节 从广州到武汉
第二章 投身秋收起义
第一节 通城暴动
第二节 从秋收起义到文家市集结
第三节 三湾改编
第四节 进军井冈山
第三章 从连党代表起步
第一节 在茶陵和遂川
第二节 朱毛会师前后
第三节 在基层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第四章 古田会议前后
第一节 古田会议以前
第二节 在第二纵队
第三节 深入第三纵队
第四节 在打AB团的日子里
第五章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一节 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第二节 进军漳州
第三节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
第四节 总政治部巡视员和动员部长
第六章 万水千山
第一节 在红八军团
第二节 雪山草地
第三节 回到第一军团
第四节 在陕北
第七章 奔赴抗日前线
第一节 在晋东北
第二节 开创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第三节 向山东进军
第八章 齐鲁大地及时雨
第一节 从樊坝战斗到太河惨案
第二节 陆房突围
第三节 梁山战斗
第九章 微山湖畔挽狂澜
第一节 从鲁西到鲁南
第二节 湖西“肃托”的由来
第三节 快刀斩乱麻的处理
第四节 余波
第十章 开创鲁南新局面
第一节 建立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团结万春圃,争取孔昭同
第三节 联络东北军,挤走李长胜
第四节 三打白彦
第五节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
第十一章 桃峪会议前后
第一节 桃峪会议
第二节 北上沂蒙区
第三节 东进滨海
第四节 加强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
第十二章 严峻的考验
第一节 留田突围
第二节 回师沂蒙山,坚持反“扫荡”
第三节 刘少奇来山东与四年工作总结
第十三章 冲破拂晓前的黑暗
第一节 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
第二节 政治攻势
第三节 翻边战术
第四节 三打甲子山
第十四章 一元化领导的历史重任
第一节 抱病受命
第二节 淮南之行
第三节 送于出鲁,阻李入鲁反共
第四节 有准备有计划的反“扫荡”
第五节 黄骅被刺和邢仁甫叛变
第十五章 “为反攻和战后作准备”
第一节 击破日军的重点主义
第二节 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
第三节 秋季攻势
第四节 冬春攻势,争取大股伪军起义
第十六章 “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
第一节 减租减息
第二节 军事工作
第三节 经济工作
第四节 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
第五节 整风和审干
第十七章 指挥大反攻
第一节 准备大反攻
第二节 猛烈发展,控制山东全局
第三节 临沂战役
第十八章 渡海北征
第一节 调兵遣将
第二节 奉命北上
第三节 渡海
第十九章 艰难创业
第一节 从貔子窝到沈阳
第二节 撤出大城市,把工作中心放在建立根据地上
第三节 增强团结,艰苦奋斗
第四节 心系前线
第二十章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第一节 《七七决议》通过前后
第二节 去莫斯科治病
第三节 回国立即投入战斗
第二十一章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织者
第一节 土改、诉苦和组建二线兵团
第二节 军工生产和后勤建设
第三节 加强纪律性
第四节 做好荣誉军人的政治思想工作
第二十二章 在辽沈战役中
第一节 决策南下
第二节 在列车上
第三节 在牛亡牛屯
第四节 攻锦、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
第二十三章 在平津战役及其以后的日子里
第一节 进关
第二节 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
第三节 解放北平
第四节 四野高干会议和天津之行
第二十四章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节 出任总政治部主任,组建总干部部
第二节 精简整编和组建领导机构
第三节 向文化进军和政治理论教育
第二十五章 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征途中
第一节 创办政治学院
第二节 提倡学习苏军经验要切合中国军队的实际
第三节 在实行军衔制中
第四节 一身正气的监委书记
第二十六章 思想修养中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过好“亲属关”
第二节 简朴的生活,高尚的情操
第三节 慈祥而要求严格的父亲
第二十七章 在“左”倾浪潮袭来的时候
第一节 在反右派运动中
第二节 在“大跃进”中
第三节 主持民兵工作
第二十八章 再任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节 复出
第二节 提出向地方反映情况问题建议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对林彪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方针的异议
第四节 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十九章 同林彪的一次原则斗争
第一节 在军委常委会议上
第二节 林彪的报复
第三节 实事求是,发扬民主
第四节 在政治和业务关系上同林彪的分歧
第三十章 人类庄严一典型
第一节 同疾病作斗争
第二节 弥留
第三节 逝世
罗荣桓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罗荣桓传(4版 精装)》:
第五章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几万大军集中在大山里头,刚过了几天,给养便发生了困难。每人每天只能发几分钱菜金,菜还没有地方买,柴火得靠自己上山打。罗荣桓在这一期间一手抓训练,一手抓生活,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拂晓,他带领机关干部和部队一起爬山,练习抢占山头。晨雾还没有退尽,他便和战士们一道,一人背着一捆柴火走下山来。他号召大家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每逢休息时间,他便利战士们一起挖竹笋、捉泥鳅、摸田螺、挑野菜……到了夜晚,常常可以见到“满田灯火摸螺蛳”的情景。实在没有菜吃,打些米面糊糊,放一点盐就算是菜。
环境这样艰苦,罗荣桓在抓训练、抓生活的过程中,始终把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予以高度重视。在他领导下,部队经常上课,党团员经常开会,以制订个人和班排的作战计划,讨论在即将来临的反“围剿”战斗中如何发挥模范作用和先锋作用。每个连队都布置了列宁室,出了墙报,到处都可以听到暸亮的歌声。
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红四军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对此,毛泽东十分满意。原来,在决定罗荣桓任四军政委吋,因为林彪过去同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不少人都为罗荣桓捏了一把汗,连毛泽东也有点放心不下。罗荣桓到任后,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把四军的政治:正作、军事训练、供给工作抓得井井有条,与林彪配合得不错。林彪除了负责作战指挥外,对部队的日常工作索性不怎么过问了。毛泽东放了心,他高兴地对身边的同志说:“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5月14日,敌两个师离开富田向东固前进。有利战机出现了。16日下午,四军抢占九寸岭、观音崖两处隘口,与敌激烈战斗,歼敌1个多师。红军随即向东横扫700里,15天打5仗,俘获人枪2万余,胜利粉碎了第二次“围剿”。
7月1日,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三次“围剿”。30万大军像洪水一般,由北而南,汹涌而来,一下子几乎占领了全部中央根据地。红军冒着酷暑,绕道千里,从闽丙经根据地底部到瑞金再到兴国高兴圩地区集中。8月7日清晨在莲塘全歼上官云相师1个旅,下午在良村又将敌郝梦龄师2个多团歼灭。
良村战后,红四军又转向东面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在良村只留下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部队正在转移,敌第十九路军又紧追上来!红军打扫战场的部队来不及疏散。一些俘虏、枪支又重新被敌人夺了回去,红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罗荣桓认为自己作为四军军委书记和政委,应该负责。
在历次战斗中,罗荣桓都非常注意做好伤兵的政治工作。每次战斗结束,他都要亲自检查伤兵的安置,走到担架旁对伤兵进行慰问,逐个询问伤员,伤在哪里,感觉怎样,及时将前线的胜利消息告诉给伤员,鼓励他们到后方安心养伤,痊愈以后再返回前线杀敌。他还组织政治部做好担架队的鼓动工作,沿途准备开水、干粮,工作非常细致周到:在第二次反“围剿”一次战斗结束后,罗荣桓在路上碰到十一师的干事邓逸凡,便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邓逸凡回答:“组织担架队救伤员。”罗荣桓点点头,拍拍邓逸凡的肩膀,鼓励他说:“这一项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负伤的阶级弟兄全部救回来。”“一定要把负伤的阶级弟兄全部救回来”,罗荣桓把这件事看成是巩固部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经常亲自动手去做,但是良村战斗后,部队马上要去打黄陂,军情急迫,他把这件事交给了政治部和供给部,不料出了岔子。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但他心情仍然十分沉重,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8月11日,罗荣桓等率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相配合,冒雨进攻黄陂,歼灭毛炳文师四个团。随即转到兴国枫边、城冈地区隐蔽休整,静观敌人的动向。
这一期间,在城冈召开了红四军军委会议,为贯彻王明路线而于4月间抵达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一位负责人出席,会上又扯起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罗荣桓主动承担了责任,再次作了严格的检讨。可是,林彪未作检讨。会后,罗荣桓被免除军委书记的职务,由林彪接任,罗荣桓对于受到不公道的批评,毫无怨言。后来也从未汁较此事。
9月间,寻找红军主力一再扑空的敌人开始撤退。红四军和三军团攻击高兴圩之十九路军,打成对峙:十一师师长曾士峨壮烈牺牲。这一仗罗荣桓因脚伤末到前沿阵地。对曾士峨的牺牲,他感到十分悲痛,决心为曾士峨和一切牺牲的烈士报仇。当时他脚伤已经化脓,行动十分不便,未愈便又上前线,与林彪率部于9月15闩在方石岭将敌五十二师歼灭。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四军奉命到石城地区开展工作,这时政委办公厅已与政治部合并,罗荣桓任第四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政治部主任彭祜调到江丙省军区。林彪虽己任四军军委书记,但仍然只管作战,很少过问部队整训、群众工作。同往常一样,这一切主要仍由罗荣桓来抓。
第二节进军漳州1931年11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左”倾宗派主义开始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12月间,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宁都起义,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932年1月上旬,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认为,“夺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已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局多数人不顾毛泽东的异议,决定红军围攻赣州。林彪、罗荣桓奉命率红四军在南康、大庾一带发动群众并防止广东军阀增援赣州。
……
前言/序言
null
《铁血雄师:一位元帅的戎马生涯与光辉岁月》 内容提要: 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林彪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建立新中国,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重要历史片段的恢弘画卷。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深入剖析了林彪作为战略家、战术家的非凡才能,以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复杂心路历程与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特质。 第一章 湘南烽火与早年求索 (1907-1927) 林彪,原名林育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充满进步气息的知识分子家庭。童年的经历,特别是对新思想的接触与早期革命思潮的熏陶,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本章详细叙述了林彪在蔡公时创办的浚新小学接受启蒙教育,以及在武昌备修学堂、南京美以美中学求学期间,思想上的迅速成熟与革命倾向的日益明显。 重点描绘了林彪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经历。在黄埔军校这个革命熔炉中,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结识了日后将共同战斗多年的战友。毕业后,他迅速投身于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洪流,参与了平定广东的叛乱,并随军北伐。这一时期,林彪崭露头角,其沉稳、冷静的性格特点开始显现。 第二章 星火燎原: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磨砺 (1927-1930) 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林彪作为叶挺的参谋长,首次站在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线。起义受挫后,他坚定地追随朱德、陈毅的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赣南闽西地区进军,最终成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林彪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参与了著名的“朱毛红军”早期游击战术的探索,特别是针对敌人的“围剿”与“进剿”,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战术,如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实践与发展。本章详细分析了“黄洋界保卫战”等经典战例,展现了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 第三章 浴血长征:战略决策与军事指挥的飞跃 (1931-1936) 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壮大,林彪在红军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他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关键职务,成为红军最核心的指挥员之一。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后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压力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林彪的军事思想开始展现出更成熟的战略眼光。 长征的开始,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在遵义会议前后,他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上。行军途中,他指挥了湘江战役的艰难突破,以及四渡赤水中的灵活机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直罗镇战役中,林彪作为前线总指挥,指挥红一军团一举歼灭东北军一个师,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本章着重剖析了林彪在长征中展现出的卓越的战场掌控力和对运动战的精妙运用。 第四章 抗日烽烟:平型关的辉煌与八路军的组建 (1937-194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将红军时期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后游击战相结合,实施了开创性的战略部署。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初期取得的首次大捷,标志着中国军队在正规战中对日军的一次重大胜利。本章详尽还原了平型关战役的筹划、部署与执行过程,分析了林彪如何利用地形、时间差和集中优势兵力,成功伏击日军的运输队和主力部队。随后,本书描述了林彪在晋察冀边区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努力,以及他如何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红军部队,迅速转型为一支适应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现代新式军队。在这一时期,他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对地方政权建设的关注,预示了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潜力。 第五章 逐鹿中原:三大战役的指挥与军事思想的集大成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林彪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东北野战军)的最高领导人。东北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国民党军队的重兵云集,使得这里的较量成为决定全国命运的关键战场。 本章重点围绕东北战场展开,详细阐述了林彪指挥的“三下江南、三下江北”,以及“辽沈战役”的决策与实施。林彪在东北,将运动战推向了极致,通过连续的攻势,将兵力占优的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歼灭。尤其在辽沈战役中,他果断抓住时机,在锦州关键节点的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基础。随后,在平津战役中,他与罗荣桓、刘伯承等将领协同作战,以极小的代价和平解放了拥有百万大军的华北重镇,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军事谋划能力。 第六章 建国初期与军队建设 (1949-196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出任国防部长。这一时期,他肩负着将一支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历史重任。 本书详细介绍了林彪在推动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组织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的军事理论与技术;推动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的结合;以及主持起草和修订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法规和训练大纲。他大力推行“大练兵”运动,强调实战化训练,对提升解放军的整体作战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也探讨了林彪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高决策者之一,在战略部署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七章 晚期思想与历史沉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聚焦于林彪在共和国高层生活中的后期。这部分内容基于可信史料,客观梳理了林彪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动态和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其留存的讲话、指示和工作报告,力求还原一个在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阶段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复杂人物形象。 结语: 林彪元帅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以卓越的军事天赋和超乎常人的坚韧,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征途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兼具历史厚重感的林彪形象,供后人研究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