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10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名人传记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2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第10册)》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目录

丁玲(1904—1986)
于非闇(1889—1959)
王震(1867—1938)
王伯群(1885—1944)
王德昭(1914-1982)
王怀庆(1876—1953)
史良(1900—1985)
朱洗(1899—1962)
朱生豪(1912—1944)
朱光潜(1897一1986)
何柱国(1898—1985)
吕公望(1879—1954)
吕瑞英(18901943)
宋郁文(1917—1985)
杜品山(1908—1984)
李详(1859—1931)
李生达(1887—1936)
李光前(1893—1967)
李服膺(1896—1937)
李竞容(1887一1947)
李云杰(1893—1935)
李铭鼎(1903—1948)
吴曼君(1912—1986)
吴贻芳(1893—1985)
吴慎机(1896—1985)
吴浊流(1900—1976)
岑维休(1897—1985)
辛志平(1912一1985)
周雍能(1895—1986)
周锡年(1903—1985)
林虎(1887—1960)
林子丰(1892—1971)
林义顺(1879—1936)
金岳霖(1896—1984)
胡愈之(1896—1986)
胡献群(1906—1966)
倓虚大师(1875—1963)
凌纯声(1901—1978)
孙震(1892—1985)
徐梁(1899—1977)
高廷梓(1895一1984)
许世贤(1908—1983)
曹廷杰(18501926)
梁宗岱(1903—1983)
张东凯(1901—1979)
张效良(1906—1982)
张纯明(1903—1984)
张翼鹏(1882—1944)
庄蕴宽(1866—1932)
陈垣(1880一1971)
陈烈(1903—1940)
陈六使(1897一1972)
陈达元(1905一1981)
陈嘉祐(1881一1937)
陈静涛(1887—1967)
鹿钟麟(1884—1966)
童书业(1908—1968)
童第周(1902—1979)
叶灵凤(1905—1975)
杨树达(1885—1956)
董树藩(1932—1986)
褚辅成(1873—1948)
刘永济(1887—1966)
刘成勋(18857一1945)
郑宗海(1892—1979)
郑通和(1899—1985)
鲁英麐(1894—1948)
钱苹(1911—1985)
钱松苗(1899—1985)
卢醒(1911一1947)
卢光舜(1918—1979)
赖名汤(1911一1984)
谢缵泰(1872—1937)
钟理和(1915一1960)
萧振瀛(1886—1947)
缪凤林(1898—1959)
蓝啸声(1907—1982)
阙汉骞(1902—1972)
罗庸(1900—1950)
罗福颐(1905—1981)
谭何易(1897一1962)
谭浩明(1871—1925)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10册)》:
  二十六年一月,《红色中华》易名为《新中华报》,《红中副刊》同时改称《新中华副刊》(共出两期);二月,陪史沫特莱至共产党中央新所在地延安,同月任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三月(一作四月),参加革命回忆录《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三十一年十一月出版时易名为《二万五千里》)之编选工作;四月,任“红军历史编委会”委员,又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兼校长林彪)听课,同月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创刊号发表抵达陕北后第一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五月,白光书店出版《丁玲杰作选》,全球书店出版《丁玲代表作选》,同月在《解放》周刊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东村事件》,至第九期刊毕(有绿叶书屋单行本);六月,筹备并主持延安“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七月,抗战军兴,与吴奚如(席儒)等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八月十一日,中央军委组织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成立,任主任(副主任舒群、周立波,宣传股股长陈明,陈明早年学戏剧,著有《平妖传》等书,二十岁加入共产党,二人相识于是年),后兼党支部书记,为该团赶写独幕话剧《重逢》;九月,短发、军装、草鞋、裹腿,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由延安出发前往山西、陕西两省十余县作文艺宣传,团员大多为“抗大”学生、文艺青年,有田间(童天鉴)、史轮、邵子南等三十三人,同月任延安“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委会委员;十月,在山西太原以“西战团”团长、副团长、全体团员名义发表《致前方将士书》。
  ……
《民国风云录:近代中国精英群像》 一、本书概述: 本书并非《民国人物小传(第10册)》的延续或替代,而是一部聚焦于民国时期特定群体、特定议题的独立研究著作。它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涌现出的各类精英人物,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变迁与历史抉择,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侧影。全书不以时间或简单的人物罗列为纲,而是采取主题性、结构化的叙事方式,力求呈现民国历史的复杂肌理。 二、核心内容板块与人物选取: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共计涵盖了约五十位重量级人物的群像描摹与深度分析: 第一辑:思想的拓荒者与启蒙的先声 本辑聚焦于那些在“五四”前后,肩负起思想启蒙重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下的弄潮儿,他们的言论和著述,为现代中国的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张力: 不仅关注其作为旗手的角色,更深入探讨其后期思想的转向及其对不同政治思潮的接纳与批判。 胡适与自由主义的艰难实践: 侧重分析其“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的实践困境,以及他在学术建构中对西方现代性的本土化尝试。 鲁迅(周树人)的思想脉络: 从早期的“立人”到后期的“韧的战斗”,梳理其文学批判如何与社会改造的诉求交织,重点分析其杂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批判锋芒与受众变化。 李大钊的信仰之路: 探讨其从改良主义到激进主义的转变过程,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在北大和《每周评论》中的活动。 第二辑:军阀时代的权力光谱与地方势力 本辑关注盘踞在不同地域、代表不同政治光谱的军事与地方实力派人物。他们是塑造民国初期政治版图的关键变量,其权力运作模式深刻影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直系、皖系、奉系的权力结构解析: 选取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核心人物,分析其政治联盟的形成与解体,以及他们与中央政府间的复杂博弈。 西南诸强的独立建构: 重点探讨以唐继尧、蔡锷等为代表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如何利用联邦制思想和地方资源,构建事实上的“国中之国”,并在维护地方自治与服从中央间寻求平衡。 滇系卢汉集团的区域性影响: 分析其在抗战胜利后对西南边陲的实际控制力,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微妙关系。 第三辑: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技术官僚与金融巨擘 本辑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经济、财政、教育等领域,运用专业知识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技术精英。他们是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孔祥熙与宋子文的财政手腕: 对比分析二人对国家财政系统的改革、外债的筹措以及在战争经济中的角色,揭示其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 张伯苓与南开模式的教育实践: 探讨其如何将“知行合一”的理念付诸实践,培养出大量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实干人才,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对教育资源的坚守。 金融界领袖的命运沉浮: 考察如萨辳存、陈光甫等实业家和银行家,如何在政局动荡中维持金融秩序,以及他们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辑:文化抵抗与时代的回响 本辑关注在政治动荡中,以文化形式进行抵抗、记录时代伤痕的文化群体。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批判者。 左翼文学运动的阵地战: 梳理茅盾、巴人等人在文学团体中的理论构建与创作实践,探讨其如何将阶级意识融入叙事。 林语堂与幽默哲学的构建: 分析其如何通过《论语》等杂志,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寻找一种适宜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哲学,作为对激进主义的一种温和对冲。 岭南画派的时代风格: 考察高剑父、徐悲鸿等在艺术领域对传统范式的革新,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摒弃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侧重于“功能性分析”。每一位人物的选入,皆是为了阐释民国某一特定历史功能或思潮的侧面。研究方法上,结合了社会史、思想史与政治史的交叉视角,力求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社会结构变迁之中进行考察,强调人物之间的互动、竞争与思想的渗透。 四、本书特色: 1. 主题聚焦,结构清晰: 避免了人物众多的散乱感,通过四大主题板块,引导读者系统理解民国精英群体的多元性。 2. 史料扎实,论证审慎: 广泛参考了当事人的回忆录、私人信函、档案资料,避免了单一立场的偏颇,力求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3. 超越脸谱化: 拒绝将历史人物简单标签化,深入挖掘他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在矛盾与挣扎,揭示他们作为“人”的真实困境。 《民国风云录:近代中国精英群像》旨在为希望全面、深入理解民国历史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一套有别于传统人物传记的、更具学术深度与结构清晰度的阅读体验。它不是对某个特定“小传”系列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民国时代精神风貌的独立、系统性重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与旧友的重逢,又或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投入,他对于民国人物的情感,以及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偶尔流露出的感慨与思考,这些都让冰冷的史实变得富有温度,让人物的生命轨迹更加鲜活。我在这里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与失落,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看到了人性中永恒的光辉与阴影。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与我们今天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是我在书海中寻得的一处宝藏,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文献价值,更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选取人物时,也很有自己的考量,并非只关注那些名留青史的伟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虽然不为大众熟知,但却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或者经历过跌宕起伏人生的个体。正是这些“小人物”,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带着作者独特的见解,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恰恰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历史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让我穿越了时光的洪流,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代。我从未想过,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书页中、或是被电影电视戏剧化处理的人物,能以如此鲜活、真实的姿态展现在我眼前。翻开书页,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里面走出的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理想有困惑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失对人性的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描绘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被那些故事深深吸引,时而为他们的才华与抱负感到惊叹,时而为他们的命运多舛感到惋惜,时而又为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气所鼓舞。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选择的深刻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涩感,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悠长的回甘。作者的叙述风格并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轰轰烈烈,而是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人最柔软的内心。他对于人物的描摹,往往不是从功绩出发,而是从那些细微之处着眼,比如他们的家常生活、他们的个人情趣、他们与亲友的关系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人物最真实的面貌,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非仅仅是历史舞台上的符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客观,他不会过度拔高或贬低,而是尽量还原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个体。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大势面前,他们的选择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又留下了怎样的遗憾。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人物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是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与一些侧重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不同,它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个体,通过他们的生平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作者在史料的考证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许多细节都显得十分扎实,让我感受到了研究的严谨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跃然纸上。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大宅院里的谈笑风生,也能感受到他们在战乱中的焦虑与不安。书中的人物众多,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学术等各个领域,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光彩与故事,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却又丝毫不觉杂乱。它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画卷,将民国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一一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书实惠,内容怎样毕竟短时间是看不完.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