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醒世恒言/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

三言·醒世恒言/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冯梦龙 著,[明] 可一居士<点评> 编,张明高 校
图书标签:
  • 明清小说
  • 古典文学
  • 文学名著
  • 传统文化
  • 故事集
  • 名家点评
  • 三言二拍
  • 醒世恒言
  • 短篇小说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凡是名著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也会有大量的点评出现。好的点评或揭示作品的深刻思想,或证出作者的微言大义,或挖掘人物的丰富多彩,或分析背景的纷繁芜杂……
  中华书局于2009年推出“四大名著名家点评”系列,深受读者欢迎。这也充分说明当代的更大读者对名家点评类图书的需求。为此,我局继续推出“古典名著名家点评”系列,选取名著,并精选出各书最著名的点评家,加以整合,相信这些点评会帮助读者读出各“古典名著”的三昧,更好地感受名著的魅力。

内容简介

  《三言·醒世恒言/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是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 “三言”中最后刊行的一种,在艺术上更加成熟,成功攀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高峰,是“三言”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部。本书中收录的40篇故事,有的来自史传,有的来自历代笔记小说,有的来自民间传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作者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把一帧帧画卷缓缓铺陈,美不胜收,奇异广博,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每篇故事都以诗开篇,中途多用古诗词来说明总结道理。每一个伏笔都用得恰到好处,让整个故事天衣无缝。
  零零星星散落在各篇中的眉批和夹批更是本书的亮点。这些点评纯属有感而发。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说破世态人情,准确精警,发人深省;有的是对小说情节的安排艺术加以评论,令人浮想联翩,给读者提供更大的审美空间。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子犹,号墨憨斋主人,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冯梦龙用毕生的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民间文学,在通俗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巨大。他编订了《挂枝儿》《山歌》等被誉为“明代一绝”的民歌集,增补改编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当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三言”。
  冯梦龙的点评,涉及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评论,虽寥寥数语,却提纲挈领,抓住了中国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特点。对小说内容方面的评价,或为伤时之语,或为对侠义行为的赞赏,也有对强梁横行、趋炎附势者的辛辣讽刺。总之,这些评语对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可一居士即冯梦龙。

精彩书摘

  ○有怜香的,定有逐臭的;有怜才的,定有欲杀的。此亦阴阳对代之理。
  ○事不干己,而好结闲怨,即施之异类,且不可。
  ○以假为真,定复以真为假,俗眼颠倒,岂独王臣哉?
  ○如此断法,许多丑事化为一段传闻。不然,各家争讼,何时而息。所以善做官者,只是化有事为无事。
  ○不利人之有,非难;能成人之美,为难。千古一孝基也。
  ○纵理纹验于邓通、周亚夫,而独不验于裴公,始知人可回天。
  ○人有德,天委曲护之。人有报德之心,天亦委曲成之,勿云天道无知也。
  ○钱者,泉也,以流而不归为乐。
  ○至爱莫如夫妻,而一劝忠言,犹有不相信者,况他人乎?言不可不慎也。
  ○大凡近理之言,容易入耳,小人所以中君者,往往如此。
  ○易入耳者,必非嘉言;好上口者,必非佳味。愿人凡事多于得意处斟酌。
  ○讵意浊世中瞥见烈妇人,信乎,天地正气皆由人心自出耳。
  ○在家由己,出外由人,游子之苦,大率如此。非身历者不知。
  ○庄子云,吾安知死者不悔夫始之祈生耶?达人了脱生死,无苦无乐。
  ○买臣见弃于其妻,季子不礼于其嫂,男子不遇,真可叹也。
  ○有爵位者,不知怜才惜学,而怜惜反出自下人。才人学士,至此可陨涕矣。
  ……

前言/序言


《三言·醒世恒言:拨开迷雾,洞悉世情》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星空中,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尤其是其中的《醒世恒言》,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丰富的人物群像、深刻的社会洞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情画卷,一部洞悉世态炎凉的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理解《醒世恒言》这部不朽的古典名著,探究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品味其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感受古人的人生悲欢离合,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获得一份清醒的认识与启迪。 《醒世恒言》,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醒世”,即唤醒世人,使其看清人生的真相,避免被欲望、命运或社会的阴暗面所蒙蔽。小说集收录了四十个独立的短篇故事,每一篇都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到官场士绅的尔虞我诈;从男女情爱的缠绵悱恻,到命途多舛的跌宕起伏;从因果报应的深刻寓意,到世事无常的警世箴言,《醒世恒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一种极为生动、极为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冯梦龙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通过这些故事,并非简单地讲述传奇,而是借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上演一幕幕引人深思的人生剧目。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善恶美丑,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他们或聪慧过人,或愚昧可欺;或仁厚善良,或奸诈狡黠;或情深义重,或薄情寡义。他们的命运,或因自身的德行而得以善终,或因一念之差而坠入深渊。这些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庞杂而真实的人类社会图景,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醒世恒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誉为古典名著,离不开其精妙的叙事艺术。冯梦龙善于抓住故事的核心冲突,设置悬念,层层推进,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的人物刻画也极为生动传神,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之跃然纸上。同时,他对语言的运用也颇具匠心,既保留了北方白话的鲜活生动,又融入了文言的典雅精炼,形成了既通俗易懂又韵味无穷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使得《醒世恒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典范。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视角。在那个礼教森严、等级分明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往往被历史的洪流所掩盖。《醒世恒言》却将目光投向了这些被忽视的群体,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抗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婚姻制度、官场生态、民间信仰,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它像是一本活的历史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古代中国。 而“名家点评”的部分,更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它集结了当代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和评论家,他们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醒世恒言》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点评,不仅仅是对故事内容的梳理和解读,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艺术技巧、历史价值的提炼和升华。点评者们或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醒世恒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内涵;或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阐释故事所传递的普世价值和人生智慧。这些名家的点评,如同为读者提供了一副副锐利的透镜,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醒世恒言》的丰富内涵,领悟其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醒世恒言》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对照名家点评,进行思考和对照。在品味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更要体味其背后的人生哲理。例如,在阅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个人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因果报应的民间信仰的体现。名家点评会引导我们深入探讨这些主题,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又如,《卷打鸳鸯》中对人性贪婪的刻画,在名家的解读下,其警示意义更加凸显,让我们在对比古今的社会现实时,能有更深刻的警醒。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人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焦虑。《醒世恒言》所倡导的“醒世”精神,恰恰是当下最需要的。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人性的复杂,辨别是非善恶,不被虚幻的表象所迷惑。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名家点评的加入,更是将这种“醒世”的智慧,以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醒之道。 总而言之,本书《三言·醒世恒言: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深度挖掘与全新呈现。它不仅是《醒世恒言》这部不朽名著的忠实载体,更是通过名家精辟的点评,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智慧的传承,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亦或是在人生道路上寻求指引的智者,《醒世恒言:古典名著 名家点评》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将引领您在经典的海洋中航行,收获智慧的宝藏,最终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扇尘封已久的扉页,与古人对话,与智慧同行,在《醒世恒言》的世界里,找回那份久违的清醒与洞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选得非常考究,带着微微的暖黄色调,摸上去有种恰到好处的粗粝感,让人立刻联想到古籍的韵味。装帧设计上,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封面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但又没有丝毫的俗气,反而透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尤其是那些手写的批注和点评的字体,摹写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当年大家执笔时的神态。我尤其喜欢他们对留白的把握,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版面显得疏朗有致,绝非那种把内容塞得满满当当的廉价版本可比。拿到这本书,仿佛就拥有了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都是一次对传统的虔诚致敬。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我对古典文学的接触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选段上,对于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总是感到迷茫。但这本汇集了多位评点大家的版本,巧妙地解决了“如何阅读古典名著”这一大难题。它就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学习地图。在关键的转折点,你总能看到不同评家的角度迥异的侧重,有人关注道德教化,有人侧重文学技巧,还有人着眼于当时的社会风俗记录。正是这种多元的视角,避免了单一解读可能带来的偏颇或僵化。我不再是孤军奋战地去解读那些古老的文字,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学术研讨会。这种“群英荟萃”式的批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本的理解边界,甚至激发了我自己去尝试分析和预测后续情节的兴趣,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

评分

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境的沉淀。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完整地捕捉一个长篇故事的脉络。这本书,却奇妙地拥有了一种“定心丸”般的力量。它的叙事节奏,虽然不似现代小说那般快刀斩乱麻,但其娓娓道来的铺陈,反而像是一种温柔的牵引,将读者的心绪缓缓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强制性的“数字排毒”。我关掉了手机通知,泡上一壶清茶,任由那些市井百态、爱恨情仇在眼前徐徐展开。书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但最终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恒常”的思考——世事变迁,人心不变的某种规律。这种沉浸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朴素真理。

评分

坦白说,最初入手这套书,是带有一丝“打卡式”的文化消费心态,想凑齐传统经典系列。但读完第一卷后,我对它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完成任务”变成了“期待重逢”。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它讲述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寻常日子里的人性”——那些邻里之间的锱铢必较、夫妻间的柴米油盐、以及小人物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口号,只有真实到令人心悸的烟火气。这种朴素的力量,比任何矫饰的辞藻都更具穿透力。读完某个篇章,常常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联系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这套书真正做到了“以古鉴今”,让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人们,在面对生存、欲望和情感时的挣扎,竟与我们并无二致,这才是古典文学永恒的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各种网络文学和现代小说的读者,我起初对这种“老派”的作品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文字晦涩,节奏缓慢,难以沉浸。然而,这套书的点评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那些名家的解读深入浅出,他们不仅仅是在解释故事的字面意思,更是在剖析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比如,对于某个特定人物的贪婪或义举,点评者会引经据典,将其放置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一下子就让人物的形象立体饱满了许多。这就像是请了一群博学的“导游”陪同你游览一座古老的博物馆,没有他们,你只能看到展品的表象;有了他们,你才能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这种精妙的互文关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学术深度,不再是枯燥的阅读,而是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

多读书,可以让你增加一些知识。可以让你感到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价格小贵。京东能选到好的出版商,我很喜欢,前几天在当当买了一本书换了三次,价格是低,质量不保证呀。

评分

很好很好,谁买谁知道!

评分

看着封面色彩非常赏心悦目 挺好的书

评分

多读书,可以让你增加一些知识。可以让你感到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评分

评点三言二拍通行本市面上不多见,且收一套看看

评分

不错的东西,我很喜欢,很好看。

评分

非常好,名家点评,一版一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