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

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广 著
图书标签:
  • 木材
  • 珍稀木材
  • 木材鉴赏
  • 木制品
  • 工艺品
  • 收藏
  • 家具
  • 建筑
  • 设计
  • 林木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918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89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中围绕和紧扣《红木》国家标准和红木家具市场存在的混乱现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全面、系统地向读者介绍树种的学名、俗称、科、属、种类、产地、分布、特征、价值、鉴别方法和要点、木材现状和与其他相类似木材的区别等红木和珍稀树种方面的知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香枝木
第1节 香枝木概论
1.1 重点介绍越南香枝木的理由
1.2 香枝木主要产地和分类
1.3 香枝木与其他相似木的对比图
1.4 香枝木种类与区别
1.5 降香黄檀树名之来历
1.6 越南香枝木也濒临绝迹
1.7 香枝木的鉴别
1.8 海南香枝木与越南香枝木的区别
1.9 香枝木与白酸枝、花梨木和“非洲黄花梨”的区别
1.10 目前红木家具市场的香枝木主要来自越南
1.11 “草花梨”与“黄花梨”
第2节 香枝木与紫檀木对比
2.1 香枝木与紫檀木谁为第一
2.2 香枝木家具
第3节 红木知识
3.1 红木家具的历史源流和红木定义
3.2 椅子的起源
3.3 床的演变过程
3.4 红木家具的发展趋势
3.5 怎样识别红木家具的真假
3.6 怎样辨别真品与修复性的仿制红木家具
3.7 怎样鉴别作伪包浆
3.8 怎样识别红木家具用材的优劣
3.9 怎样修理红木家具
3.10 红木家具的四季保养
3.11 红木家具保养“三要”“八忌”
3.12 红木家具要三思而后买

第2章紫檀木
第1节 紫檀木概论
第2节 紫檀木与其他红木对比
2.1 紫檀木木纹与其他红木木纹对比
2.2 紫檀木家具与其他红木家具对比
2.3 紫檀木浅谈
2.4 紫檀木与黑酸枝木的鉴别
笫3节 紫檀木家具
3.1 檀木的种类和分类法
3.2 紫檀木和紫檀木家具的鉴别方法
3.3 老紫檀木家具的鉴别
3.4 新紫檀木家具的鉴别
3.5 紫檀木与大叶紫檀
3.6 紫檀木与声氏黑黄檀的区别
第4节 红木知识
4.1 中国红木家具的两个重要时期
4.2 古典家具装饰特点
4.3 古典、仿古红木家具的价值主要看树种
4.4 仿古红木家具的市场状况
4.5 不同树种的红木家具价格比较
4.6 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和享受价值
4.7 仿古红木家具升值快,有较好的收藏前景
4.8 如何收藏红木家具
4.9 红木家具收藏三忌

第3章 黑酸枝木和红酸枝木
第1节 黑酸枝木概论
1.1 黑酸枝木
1.2 黑酸枝木的种类
1.3 越南黑酸枝和黑黄檀的区别
1.4 刀状黑黄檀、黑黄檀和卢氏黑黄檀的六大区别
1.5 阔叶董檀、亚马孙黑黄檀和伯利兹黑黄檀的六大区别
第2节 红酸枝木概论
2.1 红酸枝木
2.2 交趾黄檀的来历
2.3 交趾黄檀
2.4 红酸枝木的种类
2.5 红酸枝木和白酸枝木
2.6 巴里黄檀与奥氏黄檀
2.7 巴里黄檀和奥氏黄檀材质对比分析
2.8 交趾黄檀与微凹黄檀
2.9 交趾黄檀与微凹黄檀对比分析
2.10 “非洲酸枝”和“南美酸枝”不属于红木

第10章 香榧木及制品
1.1 香榧木
1.2 形态特征
1.3 木材特征
1.4 香榧木用途

第11章 红豆杉及制品
1.1 红豆杉
1.2 形态特征
1.3 木材特征
1.4 红豆杉用途
1.5 红豆杉药用价值

第12章 黄杨木及制品
1.1 黄杨
1.2 形态特征
1.3 木材特征
1.4 黄杨用途

第13章 黑心楠及制品
1.1 黑心楠
1.2 形态特征
1.3 木材特征
1.4 其他特性
1.5 黑心楠种类
1.6 黑心楠用途
最新十二种非红木和亚红木的学名、俗称、产地及价格参考表
最新三十三种国标红木学名、俗称、产地及价格参考表
《红木》国家标准(节选)
最新世界珍稀木材原材参考价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不涉及“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的内容,力求自然流畅,符合出版物简介的风格。 --- 图书名称:《光影间的建筑诗篇: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空间叙事与光线运用》 导言:凝视空间的呼吸 在这部深度剖析现代建筑实践的著作中,我们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如何通过结构、材料的组合,以及对自然光线的精准捕捉与引导,将冰冷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载体。 《光影间的建筑诗篇》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或建筑史的流水账,它是一场关于建筑如何与居住者进行无声对话的哲学探索。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对空间感知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我们相信,真正的建筑杰作,其力量并非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突破,更在于它如何巧妙地编织光影的织物,定义时间的流逝。 第一部分:解构现代主义的光学逻辑 第一章:从柯布西耶的“光之屋”到密斯·凡德罗的“玻璃皮肤”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主义建筑早期对于“光”的结构性理解。我们分析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如何通过“光之城”(Ville Radieuse)的规划理念,以及对“光、空间、绿地”三位一体的追求,将自然光视为构建立体主义体块关系的关键元素。书中细致描绘了萨伏伊别墅中光线如何随着一天的时间在墙面和地面上游走,形成动态的、非静止的视觉体验。 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他的“少即是多”哲学在光影的应用上达到了极致——通过极致的纯粹性,让光线本身成为主要的“装饰材料”。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及西格拉姆大厦的案例分析显示,密斯如何利用反射、穿透和漫射,将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无缝引入室内,模糊了内部与外部的界限。 第二章:后包豪斯时代的材料与媒介 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建筑师们开始探索除传统混凝土和玻璃以外的材料如何影响光线的传播。本章重点关注了极简主义对“白箱子”美学的推崇,以及这种美学如何迫使建筑师在光线的强度、色温和方向上进行更为精妙的调控。 我们引入了对日本“暗之美学”的初步探讨,对比了安藤忠雄早期作品中对混凝土表面纹理的磨砂处理,如何使光线变得“柔顺”和“可触摸”。这与纯粹反射表面的高对比度形成了鲜明的张力,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光线质量的不同追求。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光线与居住体验的交织 第三章:垂直城市的阴影游戏——高层建筑中的光照策略 高层建筑的崛起带来了独特的光照挑战:如何在保障底层采光的同时,利用自身高度创造戏剧性的阴影效果。本章通过对北欧和北美几栋标志性摩天大楼的剖析,探讨了建筑体量本身如何成为一个巨大的光影发生器。 例如,对某些办公塔楼的案例研究表明,通过错层设计和引入中庭结构,建筑师可以有效截留天空中的散射光,并将其引导至远离窗户的内部核心区域,从而平衡了不同楼层间的照明均匀性。这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考量,更是一种对“尺度感”和“序列感”的营造。 第四章:室内“场域”的创造:光线作为情绪调节器 一个优秀的室内空间应当能够引导和安抚居住者的心绪。本部分聚焦于具体的使用空间——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居住空间。 在博物馆设计中,光线往往被用作“聚焦”的工具,将观众的注意力精确导向展品,如同舞台聚光灯。我们详细分析了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某些作品中如何利用“天窗”与“光井”的精确几何关系,使光线以一种近乎神圣的、非直接的方式进入空间,营造出冥想般的氛围。 在居住建筑中,光线的自然变化是时间的记录者。本章通过对一系列当代住宅项目的对比研究,阐释了如何通过可调节的遮阳系统、内部隔断的透明度,以及对不同朝向房间的特定光线处理,使居住者能够“感知”到季节与时辰的微妙更迭。 第三部分:前沿探索:光与数字化的未来 第五章:数字工具对光线分析的革新 随着参数化设计和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对光照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本章探讨了先进的日光模拟软件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从早期的经验主义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布局。然而,我们也警示,技术的高精度不应导致“过度优化”而消除了光线的自然随机性。真正的设计智慧在于平衡可预测性与惊喜感。 第六章:人造光与自然光的共生:夜间建筑的身份重塑 现代建筑不再仅仅是白天的雕塑。随着城市夜生活的丰富,人造光如何与建筑结构互动,成为定义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本章考察了动态照明系统如何被应用于建筑表皮,使建筑在夜晚展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第二张面孔”。我们区分了“照明”与“泛光”的概念,强调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室内灯光布置,使建筑在远观时展现出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层次,而非仅仅是表面的一层光晕。 结语:永恒的对话 《光影间的建筑诗篇》旨在激发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光线是无形的,但它的效果却是物质的、可测量的、更是情感的。本书为建筑师、设计师以及所有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理解那些伟大的建筑如何通过光影的魔法,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诗篇。阅读本书,即是学习如何“看”光,并学会在自己的创作中“使用”光。 --- 本书适合人群: 建筑学专业学生、室内设计师、城市规划研究者、艺术史爱好者,以及对当代建筑美学有深入探究需求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家具修复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提供的实用性和专业深度,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虽然重点在鉴赏,但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却非常扎实。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木材名称,而是细致区分了不同产地、不同处理方式(如窑干、气干)对最终成品性能的影响。例如,关于某种热带硬木在不同湿度环境下收缩率的对比分析,数据呈现得非常直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传统木材接榫工艺与现代胶合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比较,这种跨越时代的技术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鉴赏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材料科学、结构力学深刻理解之上的审美活动。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木材“脾性”的匠人或收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地理和时间的感官旅行。作者的文字风格极为老道,带着一种沉静的叙事力量,不炫技,但字字珠玑。他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来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木材特质。比如,他形容某种巴西紫檀的香气是“带着雨后泥土气息的古老记忆”,这种富含诗意的表达,使得枯燥的物性描述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叙事上的层次感,让读者在了解木材的同时,也沉浸在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氛围之中。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中那些不起眼的木制品,不再仅仅视为家具或摆设,而是视为一种有故事的载体。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文化的引导,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它成功地将“鉴赏”提升到了“体悟”的层面,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初拿到手时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木纹的细腻触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极其考究,那种微哑的光泽完美地衬托出了图片中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深度。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对于木材纹理美学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不同珍稀木种的介绍,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充满了对材料生命力的赞颂。比如,对于非洲花梨木那种深邃、富有层次感的红褐色调的描摹,文字的韵律感仿佛让人能“听见”木材在时光中沉淀的声音。装帧上的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而不失奢华,让人联想到那些经过精湛手工艺打磨的木制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让人忍不住想时常触摸和翻阅,去感受那种材质本身的温度和力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关注,为后续对木材知识的探索奠定了非常高雅的基调。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坦白说,达到了摄影艺术的级别。我之前接触过不少木材图鉴,很多都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色彩失真或者光影处理僵硬。但《世界珍稀木材与制品鉴赏》中的摄影作品,真正捕捉到了木材的“灵魂”。无论是横截面的微观结构放大,还是成品家具在特定光线下反射出的温润光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有一张描绘老挝金丝楠木的特写,那金色的丝缕在深棕色的底色上蜿蜒流淌,仿佛凝固的河流,让人屏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使得即便是对木材学知识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立刻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力,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它直接绕过了知识储备的门槛,用最原始的美感直击人心,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收藏欲。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遗产保护”的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这本书在介绍珍稀木材时,虽然侧重于鉴赏,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信息和历史背景也同样引人深思。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人类文明与这些宝贵自然资源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例如,书中对一些已近枯竭的木材品种的记载,那种近乎挽歌式的笔触,让人在惊叹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深感一种历史的紧迫感。它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展示这些木材的稀有性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变迁,巧妙地传递了保护的必要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探讨,它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思考如何在尊重材料特性的前提下,进行负责任的创新应用。这种既有情怀又具远见的叙事角度,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充实和具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