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主编,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不必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CEO、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海报: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曾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叹息之壁:浅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
北伐路上的小美好
第一站 丞相的成都
第二站 命运交叉的雒城
第三站 蜀汉的伊谢尔伦——剑阁
第四站 山水广元
第五站 蜀汉陪都汉中(上篇)
第六站 蜀汉陪都汉中(下篇)
第七站 沉睡的诸葛墓
第八站 马超的愤怒
第九站 穿越祁山道
第十站 祁山!祁山!祁山!
第十一站 木门道的悲伤你永远不懂
第十二站 街亭诔
第十三站 关山度若飞
第十四站 秦岭
第十五站 悲喜交加的五丈原
尾声
北伐美食游记
三国梦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曾经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三国里哪一段?我反问道,这得看我多大年纪?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长坂坡》,白袍赵子龙七进七出,豪气冲天,帅到没朋友。十七八岁的时候,正是最中二的时代,喜欢的是舌战群儒的潇洒、千里走单骑的惊险、横槊赋诗的霸气,还有从来不好意思承认的董卓戏貂蝉、曹操戏邹氏……到了二十多岁,读正史的时间多过读演义,兴趣点逐渐转移到了更细节的东西,更痴迷于各种似是而非的阴谋论:曹氏兄弟和甄妃的桃色八卦、宛城之战背后的惊天大阴谋、白帝城托孤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问我最喜欢三国哪一段,我会郑重地告诉他,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诸葛亮在演义里六出祁山,正史里五伐中原,是三国最精彩也是最后一场大戏。国人心目中的三国,在五丈原随着丞相归天就已经结束了。每次研究这一段,我都能找到不同理由去喜欢它。
一开始,看的是空城计,是失街亭,是神奇的木牛流马和更神奇的禳星续命,满眼全是传奇。然后再看,关注的是军阵厮杀、奇谋对决,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史诗对决。慢慢地,演义的衣衫被剥落,露出历史真实的素颜,却依旧无损它的魅力—围绕秦岭地形的战略博弈、苦心孤诣的粮草攻略、殚精竭虑的军政布局……了解得越多,越能感觉其中萦绕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然而,我现在再去审视这段历史,用这些关键词去形容都显得不那么合适。说传奇则失之轻薄,说悲壮则失之滥情,讲忠义过于迂腐,谈军略又太细碎。种种言说,都未能切中腠理。最终所有词汇都逐渐淡出,沉淀下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为了一个事业着迷。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殚精竭虑,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世人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文眼,我倒觉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当初读《出师表》,读出的是颐指气使的权臣味道。后来有了孩子,他重读《出师表》,才发觉这根本是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自己儿子的絮絮叨叨,在絮叨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精神,是真正贯穿整个北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让诸葛亮超越同时代所有人、名成千古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份偏爱,我一直对这段往事念兹在兹。我的第一篇三国小说,就是以《街亭》为题。第二篇三国小说,起名叫《风起陇西》,讲的是北伐期间蜀汉内部发生的故事。我不是诸葛粉,有时候还会黑一下,但在内心深处,我始终对那个人在这个地方做的这些事情无比痴迷。
2013年,一个朋友去了秦岭褒斜道,在微博上晒出照片,说这里真美,丞相当年就是在这里走过的。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诸葛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当年走过的道路,如今还在。到了今年,我的一个朋友邵雪城搞了一次环中国自驾游,从四川进藏的时候发来照片,我忽然心中一动:我为什么不能去秦岭看看呢?
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秦岭之间的地势通路,区区千年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动。如果我现在去的话,大体和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围绕北伐的种种分析和疑问,在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说不定便可迎刃而解。即使解不了,也没关系。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体验。
这个念头从萌发时起,就越发强烈,无法抑制,于是一贯懒散的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行动力,总算赶在秦岭落雪之前,规划好了计划。
是的,我要出发了,我要重走一次丞相的北伐路线,请允许我用一串惊叹号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目前大概的规划是这样:我将于2014年10月20日从成都驾车出发,然后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游过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
当然,这是个粗略规划。北伐路线涵盖太广了,一次根本走不完,所以走到哪算哪。比如路过江油的时候,说不定一高兴就去阴平小道转转。总之随走随看,不搞得像工作安排那么精确赶人。沿途我会在微博上做直播,晚上在微信上有比较详细的游记,期待大家如果知道当地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食和隐秘的三国小景点,能偷偷告诉我。
顺便说一句,朋友听完我的计划,说你这不是诸葛亮北伐路线,那到五丈原就结束了。你最后回了西安,严格来说是刘禅路线,所以还得去趟洛阳……
好啦好啦,一提到这个我就收不住话,换个话题。
这次自驾游,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当是一次脑残粉的朝圣之旅吧,开开心心地走走偶像走过的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诸葛亮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不同于以往我阅读过的关于诸葛亮北伐的书籍,这本书没有将重点放在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更加侧重于“文化”的维度。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我看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之外,他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和推动者的形象。在北伐的漫漫征途中,他不仅留下了军事的足迹,更播撒了文化的种子,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书中对这些文化影响的细致分析,让我对诸葛亮的伟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影响力,并非仅仅体现在权力和战争上,更在于他对思想、对文明的贡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失败的征程,也可能孕育出不朽的文化遗产。它是一次关于历史的解构,也是一次对文化生命力的赞颂,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那个时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当下的一些思考。在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现实的困境和失败,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我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看到了智慧与命运的较量。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和变数。书中对沿途文化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了解到,诸葛亮的北伐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他所到之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理念,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将这些文化印记一一展现出来,让我对“文化不苦旅”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精神的传递,是智慧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文化”这两个字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住过去,更在于启发未来。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这本书时,“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特别是诸葛亮这位传奇人物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智慧的化身。这本书以“重走”为关键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古战场遗迹,那些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串联起那些零散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事件,用一种非学术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读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我期待着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去感受当年的风云变幻,去触摸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石头,去聆听那些在风中低语的传说。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游记,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历史对话,一次对智慧与勇气的现代追溯。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对当时地形地貌的细致描绘,对军事策略在现实地理条件下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后世文化如何受到诸葛亮北伐事件影响的探讨。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既有历史厚度又不乏文学色彩的画卷。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追寻历史真相的渴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开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了鲜活的文字,让我能够深入地体会到当时将士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书中对沿途地貌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崇山峻岭、险峻关隘,无不诉说着北伐之路的艰难。每当读到书中描绘的特定地点,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马蹄声声,旌旗猎猎,将士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地理描述,而是将这些地理特征与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战略决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对他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仁政”和“民心”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更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如何在战争的间隙,关注民生,安抚百姓,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不同于一般武将的胸怀。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来自于宏大的叙事,更来自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来自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坚守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那个伟大的灵魂。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越时空的迷雾,漫步在古老的战场遗迹之上。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去感受,去思考。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无论是对古战场遗址的细致描绘,还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挖掘,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着那段往事。书中的一些篇章,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去体会那种历史的回响,去感受那种时空的交错。它让我跳出了书本的束缚,走进了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去寻找那些被时间湮没的痕迹。我发现,历史并非仅仅存在于纸张之上,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山川河流之中,隐藏在那些古老的村落里,隐藏在人们的记忆和传说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重走”,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再发现,一次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它激发了我走出书斋,去亲身探索和体验的冲动,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诸葛丞相诸葛丞相诸葛丞相啊
评分还没看,不知道内容如何
评分一直对北伐这段历史充满好奇 京东物流很快 马上开始阅读
评分不错啊,追忆历史,不忘初衷。学习先烈之旅
评分打开书就这么惊喜,这个排版不要更喜欢。亲王的书啊~
评分包装很扎实,价格优惠力度也不错,物流也快,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宝贝质量很好
评分书不错,以前买的!问题是我的书去哪儿了?
评分之前扔购物车里的,正好特价就买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