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伯庸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诸葛亮
  • 北伐
  • 文化
  • 旅行
  • 游记
  • 历史地理
  • 三国
  • 探险
  • 古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4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13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不苦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家马伯庸主编,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不必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CEO、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海报:

内容简介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作者简介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曾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叹息之壁:浅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

北伐路上的小美好

第一站 丞相的成都

第二站 命运交叉的雒城

第三站 蜀汉的伊谢尔伦——剑阁

第四站 山水广元

第五站 蜀汉陪都汉中(上篇)

第六站 蜀汉陪都汉中(下篇)

第七站 沉睡的诸葛墓

第八站 马超的愤怒

第九站 穿越祁山道

第十站 祁山!祁山!祁山!

第十一站 木门道的悲伤你永远不懂

第十二站 街亭诔

第十三站 关山度若飞

第十四站 秦岭

第十五站 悲喜交加的五丈原

尾声

北伐美食游记

三国梦


精彩书摘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曾经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三国里哪一段?我反问道,这得看我多大年纪?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长坂坡》,白袍赵子龙七进七出,豪气冲天,帅到没朋友。十七八岁的时候,正是最中二的时代,喜欢的是舌战群儒的潇洒、千里走单骑的惊险、横槊赋诗的霸气,还有从来不好意思承认的董卓戏貂蝉、曹操戏邹氏……到了二十多岁,读正史的时间多过读演义,兴趣点逐渐转移到了更细节的东西,更痴迷于各种似是而非的阴谋论:曹氏兄弟和甄妃的桃色八卦、宛城之战背后的惊天大阴谋、白帝城托孤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问我最喜欢三国哪一段,我会郑重地告诉他,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诸葛亮在演义里六出祁山,正史里五伐中原,是三国最精彩也是最后一场大戏。国人心目中的三国,在五丈原随着丞相归天就已经结束了。每次研究这一段,我都能找到不同理由去喜欢它。

  一开始,看的是空城计,是失街亭,是神奇的木牛流马和更神奇的禳星续命,满眼全是传奇。然后再看,关注的是军阵厮杀、奇谋对决,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史诗对决。慢慢地,演义的衣衫被剥落,露出历史真实的素颜,却依旧无损它的魅力—围绕秦岭地形的战略博弈、苦心孤诣的粮草攻略、殚精竭虑的军政布局……了解得越多,越能感觉其中萦绕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然而,我现在再去审视这段历史,用这些关键词去形容都显得不那么合适。说传奇则失之轻薄,说悲壮则失之滥情,讲忠义过于迂腐,谈军略又太细碎。种种言说,都未能切中腠理。最终所有词汇都逐渐淡出,沉淀下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为了一个事业着迷。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殚精竭虑,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世人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文眼,我倒觉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当初读《出师表》,读出的是颐指气使的权臣味道。后来有了孩子,他重读《出师表》,才发觉这根本是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自己儿子的絮絮叨叨,在絮叨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精神,是真正贯穿整个北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让诸葛亮超越同时代所有人、名成千古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份偏爱,我一直对这段往事念兹在兹。我的第一篇三国小说,就是以《街亭》为题。第二篇三国小说,起名叫《风起陇西》,讲的是北伐期间蜀汉内部发生的故事。我不是诸葛粉,有时候还会黑一下,但在内心深处,我始终对那个人在这个地方做的这些事情无比痴迷。

  2013年,一个朋友去了秦岭褒斜道,在微博上晒出照片,说这里真美,丞相当年就是在这里走过的。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诸葛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当年走过的道路,如今还在。到了今年,我的一个朋友邵雪城搞了一次环中国自驾游,从四川进藏的时候发来照片,我忽然心中一动:我为什么不能去秦岭看看呢?

  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秦岭之间的地势通路,区区千年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动。如果我现在去的话,大体和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围绕北伐的种种分析和疑问,在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说不定便可迎刃而解。即使解不了,也没关系。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体验。

  这个念头从萌发时起,就越发强烈,无法抑制,于是一贯懒散的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行动力,总算赶在秦岭落雪之前,规划好了计划。

  是的,我要出发了,我要重走一次丞相的北伐路线,请允许我用一串惊叹号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目前大概的规划是这样:我将于2014年10月20日从成都驾车出发,然后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游过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

  当然,这是个粗略规划。北伐路线涵盖太广了,一次根本走不完,所以走到哪算哪。比如路过江油的时候,说不定一高兴就去阴平小道转转。总之随走随看,不搞得像工作安排那么精确赶人。沿途我会在微博上做直播,晚上在微信上有比较详细的游记,期待大家如果知道当地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食和隐秘的三国小景点,能偷偷告诉我。

  顺便说一句,朋友听完我的计划,说你这不是诸葛亮北伐路线,那到五丈原就结束了。你最后回了西安,严格来说是刘禅路线,所以还得去趟洛阳……

  好啦好啦,一提到这个我就收不住话,换个话题。

  这次自驾游,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当是一次脑残粉的朝圣之旅吧,开开心心地走走偶像走过的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诸葛亮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言/序言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 序章:一场跨越千年的回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的品德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一生中最为人熟知的壮举,莫过于那几次北伐,那是一段充满理想、坚持与无奈的漫漫征途。本书《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并非简单地复述史料,也不是流于表面的英雄赞歌,而是试图以一种沉浸式的、人文关怀的视角,追随诸葛亮的足迹,踏上他那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北伐之路,去体味这条道路上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回响。 这是一场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我们将抛开历史书本的冰冷文字,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去触摸那段历史的肌理,去聆听那片土地的呼吸。本书将带领读者,从蜀汉腹地出发,沿着诸葛亮曾经挥师北上的路线,一步步深入三国时期的腹地,去感受地理环境对战略的影响,去理解军事行动背后的文化考量,去探究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及其北伐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出发地:蜀汉的根脉与情怀 北伐的起点,是蜀汉。这个以“仁德”立国,以“汉室正统”自居的政权,承载着刘备的宏图大志和诸葛亮的理想抱负。我们将从成都出发,探访那些与蜀汉兴衰紧密相关的遗迹,如武侯祠,那里不仅是诸葛亮忠魂安息之地,更是后人寄托敬仰的圣殿。然而,武侯祠的庄严肃穆背后,我们更想挖掘的是蜀汉建立的文化基石。 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为蜀汉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我们将探寻那里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汉室复兴”的理解和期望。诸葛亮为何选择以蜀汉为根据地,其战略考量固然重要,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凝聚力,也必定是他考量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章,我们还将审视蜀汉政权所面临的内外困境。狭窄的地理空间,落后的生产力,以及来自曹魏的强大压力,都构成了北伐的巨大阻碍。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诸葛亮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如何将蜀汉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如何凝聚人心,为北伐的理想注入不竭动力?这既是历史的叙述,也是文化的解读。 第二章:关隘重重:巴蜀的险峻与挑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古老的诗句,精准地描绘了蜀地险峻的地理特征。而对于诸葛亮的北伐而言,这些天然的屏障既是保护,也是束缚。本书将带领读者,沿着古栈道的遗迹,穿越那些如今依然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川峡谷。 我们将实地探访剑门关、昭化古城等地,想象当年蜀军将士们如何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行军,如何在隘口设防,抵御曹魏的进攻。这些地理的险峻,不仅是对军队体力和耐力的考验,更是对战略布局的严峻挑战。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蜀地的险峻,建立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又是如何克服补给困难,保证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在这一章,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巴蜀民间的智慧。古蜀人民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的建筑、交通方式,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了诸葛亮的决策。我们将试图从这些细微之处,捕捉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到“民之所向”的重要性。 第三章:战略要地:秦岭的脊梁与风云 秦岭,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分隔带,更是诸葛亮北伐军事行动的关键所在。这条横亘在中原与巴蜀之间的巨大山脉,既是曹魏南下的天然屏障,也是蜀汉北上突围的必经之路。本书将沿着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进军路线,深入秦岭腹地。 我们将探访诸葛亮曾屯兵练兵的街亭、祁山等地,感受当年战火纷飞的痕迹。这些地方,不仅是军事部署的节点,更是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发生地。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关注军事战役的细节,更要思考这些战役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诸葛亮为何选择在祁山屯田,他在这里推行的屯田政策,对当时的经济和军事有何影响?他与后方的曹魏大将郭淮、司马懿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博弈,更是不同文化理念和治国方略的碰撞。我们将试图理解,在那个时代,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一个庞大的军队,如何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四章:文化交锋:汉魏的碰撞与融合 诸葛亮的北伐,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汉朝正统思想与曹魏新秩序之间的一场文化较量。虽然曹魏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但“复兴汉室”的理想,依然是诸葛亮号召和激励蜀汉军民的精神旗帜。 我们将深入探究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所倡导的“仁政”理念,以及他如何试图在北方推广蜀汉的文化。他所颁布的法令,他与当地民众的互动,都折射出他对于“德治”的追求。而曹魏方面,又如何通过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并与蜀汉的文化影响力抗衡? 在这一章,我们将穿越古战场,探访一些曾经发生过激战的古镇和遗址,比如褒斜谷、散关等。我们不仅仅是去追寻历史的硝烟,更是去感受不同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产生的微妙变化。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是否也意味着某种文化理想的暂时受挫?又或者,他的坚持,在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基因? 第五章:遗韵悠长:历史的沉淀与启示 时光荏苒,千年已逝。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如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带领读者,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回归到当下,去感受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诸葛亮印记。 我们将探访一些与诸葛亮北伐相关的古迹,它们或许已经残破不堪,但在人们心中,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我们将倾听当地居民的故事,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如何传承与他相关的传说和文化。 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兵法谋略,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道德的追求。他的故事,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本书并非要为诸葛亮北伐的成败下定论,而是希望通过重走这条“不苦”的文化之路,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传承,以及精神的力量。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旨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与传承。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不同于以往我阅读过的关于诸葛亮北伐的书籍,这本书没有将重点放在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更加侧重于“文化”的维度。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我看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之外,他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和推动者的形象。在北伐的漫漫征途中,他不仅留下了军事的足迹,更播撒了文化的种子,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书中对这些文化影响的细致分析,让我对诸葛亮的伟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影响力,并非仅仅体现在权力和战争上,更在于他对思想、对文明的贡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失败的征程,也可能孕育出不朽的文化遗产。它是一次关于历史的解构,也是一次对文化生命力的赞颂,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那个时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当下的一些思考。在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现实的困境和失败,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我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看到了智慧与命运的较量。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和变数。书中对沿途文化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了解到,诸葛亮的北伐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他所到之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理念,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将这些文化印记一一展现出来,让我对“文化不苦旅”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精神的传递,是智慧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文化”这两个字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住过去,更在于启发未来。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这本书时,“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特别是诸葛亮这位传奇人物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智慧的化身。这本书以“重走”为关键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古战场遗迹,那些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串联起那些零散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事件,用一种非学术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读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我期待着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去感受当年的风云变幻,去触摸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石头,去聆听那些在风中低语的传说。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游记,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历史对话,一次对智慧与勇气的现代追溯。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对当时地形地貌的细致描绘,对军事策略在现实地理条件下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后世文化如何受到诸葛亮北伐事件影响的探讨。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既有历史厚度又不乏文学色彩的画卷。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追寻历史真相的渴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开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了鲜活的文字,让我能够深入地体会到当时将士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书中对沿途地貌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崇山峻岭、险峻关隘,无不诉说着北伐之路的艰难。每当读到书中描绘的特定地点,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马蹄声声,旌旗猎猎,将士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地理描述,而是将这些地理特征与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战略决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对他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仁政”和“民心”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更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如何在战争的间隙,关注民生,安抚百姓,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不同于一般武将的胸怀。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来自于宏大的叙事,更来自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来自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坚守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那个伟大的灵魂。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越时空的迷雾,漫步在古老的战场遗迹之上。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去感受,去思考。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无论是对古战场遗址的细致描绘,还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挖掘,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着那段往事。书中的一些篇章,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去体会那种历史的回响,去感受那种时空的交错。它让我跳出了书本的束缚,走进了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去寻找那些被时间湮没的痕迹。我发现,历史并非仅仅存在于纸张之上,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山川河流之中,隐藏在那些古老的村落里,隐藏在人们的记忆和传说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重走”,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再发现,一次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它激发了我走出书斋,去亲身探索和体验的冲动,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诸葛丞相诸葛丞相诸葛丞相啊

评分

还没看,不知道内容如何

评分

一直对北伐这段历史充满好奇 京东物流很快 马上开始阅读

评分

不错啊,追忆历史,不忘初衷。学习先烈之旅

评分

打开书就这么惊喜,这个排版不要更喜欢。亲王的书啊~

评分

包装很扎实,价格优惠力度也不错,物流也快,不错。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宝贝质量很好

评分

书不错,以前买的!问题是我的书去哪儿了?

评分

之前扔购物车里的,正好特价就买了。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