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金融法的特点为核心,以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均衡为框架,以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联系为标准,分为金融法总论、金融机构及业务法、金融调控与监督管理法、涉外金融法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都是金融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金融法的知识特色。在总论部分,比较简要地阐明了金融法的产生、特点、渊源、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学生应用金融法奠定法理基础。在具体制度部分,根据金融法专业知识的特点,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关联性强的法律制度,采用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形成比较严密的体例结构。在金融机构及业务法部分,重点探讨了银行机构及业务法、保险机构及业务法、证券机构及业务法、信托机构及业务法、投资基金及业务法、其他金融机构及业务法等金融机构及业务法律制度。在金融调控与监督管理部分,重点介绍了货币政策法和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在涉外金融法律制度部分,主要介绍了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境内资金境外投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法律制度。同时,本教材引入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将理论与制度、原理与案例恰当地结合起来,避免了教材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制度相脱节的弊端。 作者简介
主编 岳彩申,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届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法律顾问等。
主编 盛学军,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马赛第三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主要从事经济法、金融法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
第一篇 金融法总论
第一章 金融法的产生与特点 3
第一节 金融法的产生与发展 3
一、古代社会的金融法 3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法 4
三、中国的金融法 6
第二节 金融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8
一、金融法的概念 8
二、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11
第三节 金融法的特点 13
一、金融法具有宏观调控性 13
二、金融法具有公私兼容性 14
三、金融法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统一 14
四、金融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 14
第二章 金融法的渊源与体系 16
第一节 金融法的渊源 16
一、国内渊源 16
二、国际渊源 19
第二节 金融法的体系 20
一、金融法体系的含义 20
二、金融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21
三、涉外金融法 25
第三章 金融法的原则与功能 27
第一节 金融法的原则 27
一、金融法原则的含义 27
二、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27
第二节 金融法的功能 30
一、金融法功能的含义 30
二、金融法的功能 31
第二篇 金融机构及业务法
第四章 银行机构及业务法 37
第一节 银行机构及业务概述 37
一、银行及其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37
二、银行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38
第二节 中央银行 38
一、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38
二、中央银行的职责 39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 39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40
第三节 商业银行 40
一、商业银行法概述 40
二、商业银行的设立、变更、接管和终止 41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机构 43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 43
第四节 政策性银行 46
一、政策性银行概述 46
二、政策性银行的相关法律规定 47
第五章 保险机构及业务法 51
第一节 保险机构及业务概述 51
一、保险与保险法 51
二、保险经营机构 53
三、保险中介机构 56
第二节 保险合同 57
一、保险合同概述 57
二、财产保险合同 59
三、人身保险合同 61
第三节 保险索赔及理赔 63
一、保险索赔及理赔概述 63
二、保险索赔的要件与程序 63
三、保险理赔的程序与其他规定 64
第六章 证券机构及业务法 69
第一节 证券机构及业务概述 69
一、证券机构的概念和特征 69
二、证券机构的种类及业务活动 70
第二节 证券公司 70
一、证券公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70
二、证券公司的种类和业务范围 71
三、证券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72
四、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72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 73
一、证券交易所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73
二、证券交易所的沿革与功能 74
三、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组织形式 74
四、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与政府监管 75
第四节 证券中介机构 76
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76
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76
三、证券资信评级机构 77
四、其他证券中介机构 78
第七章 信托机构及业务法 81
第一节 信托机构及业务概述 81
一、信托概述 81
二、信托机构及业务概况 83
第二节 信托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 84
一、信托公司的设立 84
二、信托公司的变更与终止 85
第三节 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 85
一、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 85
二、信托公司的经营规则 88
第四节 信托监督管理和自律 89
一、政府监督管理 89
二、信托公司的自律管理 91
第八章 投资基金及业务法 93
第一节 投资基金及业务概述 93
一、投资基金 93
二、投资基金法 96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 97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征 97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功能 97
三、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主体 98
四、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 101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 102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征 102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募集 103
三、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管理 103
四、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模式 104
第九章 其他金融机构与业务法 107
第一节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法律制度 107
一、财务公司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107
二、财务公司的设立 107
三、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 110
四、财务公司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110
五、财务公司重要事项变更、整顿、接管及终止 111
第二节 信用合作组织法律制度 112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 112
二、城市信用合作社 113
三、农村合作银行 113
第三节 金融租赁公司法律制度 115
一、金融租赁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115
二、金融租赁公司的设立 115
三、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 117
四、金融租赁公司的重要事项变更和终止 118
第四节 期货公司法律制度 119
一、期货公司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119
二、期货公司的设立 119
三、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规则 120
四、期货公司重要事项变更、注销 121
第十章 金融机构与业务制度改革 125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业务制度改革概述 125
一、金融机构与业务制度改革的背景 125
二、金融机构与业务制度改革的现有格局 129
三、金融机构与业务制度改革的特点 131
第二节 金融机构制度改革 132
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的制度改革 132
二、政策性银行制度改革 133
三、中小金融机构制度改革 134
四、金融机构退出制度改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构 140
第三节 金融业务经营制度改革 145
一、金融业务经营模式及制度变迁 145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代表模式及比较分析 146
三、我国现行金融业务经营制度的形成与改革 148
第三篇 金融调控与监督管理法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法 159
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159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159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159
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160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160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般规定 160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162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162
一、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162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 165
第十二章 金融监督管理法 173
第一节 金融监管法概述 173
一、金融监管法的定义 173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 173
三、金融监管体制 175
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176
第二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176
一、监管对象 177
二、监管机构 177
三、监管职责 177
四、监管内容 178
第三节 证券业监督管理法 180
一、监管主体 180
二、证券发行监管 180
三、市场交易监管 181
四、机构监管 182
第四节 保险业监督管理法 182
一、监管主体及其职能 182
二、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183
三、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管 184
第五节 其他金融业监督管理法 184
一、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 184
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 184
第十三章 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 189
第一节 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关系概述 189
一、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具体内涵 189
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190
第二节 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关系的理论争议 193
一、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督管理分离论 193
二、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督管理兼容论 194
第三节 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的经验考察 195
一、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关系的国际趋势 195
二、西方国家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分离的客观条件 196
三、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制度分离抑或兼容的考量因素 197
第四节 我国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 198
一、我国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关系的历史演进 198
二、我国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分离的依据 198
三、我国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分离的制度保障 199
第四篇 涉外金融法
第十四章 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法 205
第一节 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概述 205
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205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法律特征 205
三、外资对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类型 206
四、外资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流程 208
第二节 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的主要法律规定 208
一、外资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制度框架 208
二、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的专门法律规定 209
三、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215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若干法律问题 216
一、QFII制度下跨境投资者证券权利的保护 216
二、我国证券法律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217
第十五章 境内资金境外投资法律制度 221
第一节 境内资金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221
一、境外投资的概念 221
二、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 222
第二节 境内资金境外间接投资法律制度 227
一、境内资金境外间接投资概述 227
二、QDII概述 228
三、QDII分类 228
四、QDII运作流程 229
五、QDII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229
六、QDII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其应对 231
第三节 境内资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 233
一、境内资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发展 233
二、《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233
三、《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存在的问题 236
第十六章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法 238
第一节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概述 238
一、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类型 238
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地点的选择 240
第二节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法律制度的发展 242
一、行政监管阶段(1990~1999年) 242
二、“异议函”监管阶段(1999~2004年) 242
三、规范监管阶段(2005年至今) 243
第三节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法律制度 244
一、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及返程投资 245
二、“特殊目的公司”外汇登记程序的调整 246
三、完善返程投资外汇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247
第四节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外资并购法律制度 247
一、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外资并购的模式 247
二、特殊目的公司并购的监管措施 248
三、特殊目的公司并购的审批程序 249
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评析 249
第十七章 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 252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与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的目标选择 252
第二节 我国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实践 253
一、放松管制 253
二、加强审慎监管 256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258
第三节 深化我国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 260
一、目前我国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260
二、中国涉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路径 261
精彩书摘
前 言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发展,金融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重要选修课程,同时也是经济学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为了提高金融法的教学水平,国内近年来出版了不少的金融法教材,推动了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金融法具有较强的时势性、开放性及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与传统法律部门相比较,不仅具有更强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体系化程度与规范性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如何针对金融法的特点及本科生的需要,编写一部适合他们学习使用的金融法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教材由西南政法大学岳彩申教授和盛学军教授牵头,组织西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长安大学、温州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从事金融法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及部分博士研究生,在充分考虑金融法特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教材以金融法的特点为核心,以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均衡为框架,以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联系为标准,分为金融法总论、金融机构及业务法、金融调控与监督管理法、涉外金融法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都是金融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金融法的知识特色。在总论部分,比较简要地阐明了金融法的产生、特点、渊源、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学生应用金融法奠定法理基础。在具体制度部分,根据金融法专业知识的特点,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关联性强的法律制度,采用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形成比较严密的体例结构。在金融机构及业务法部分,重点探讨了银行机构及业务法、保险机构及业务法、证券机构及业务法、信托机构及业务法、投资基金及业务法、其他金融机构及业务法等金融机构及业务法律制度。在金融调控与监督管理部分,重点介绍了货币政策法和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在涉外金融法律制度部分,主要介绍了外资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境内资金境外投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法律制度。同时,本教材引入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将理论与制度、原理与案例恰当地结合起来,避免了教材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制度相脱节的弊端。
本教材还突出了以下特色:一是强调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回归到金融法的核心知识体系上来,不搞“大杂烩”;二是强调体系与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性与科学性;三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原理深入理解;四是将基本理论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后三篇分别专门用一章介绍和评价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改革状况,便于学生更为全面和及时地了解金融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
...... ...... 前言/序言
刑法总论(第三版) 作者: 李晓明,法学博士,著名刑法学家 出版社: 华夏法律出版社 ISBN: 978-7-5036-1234-5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刑法总论(第三版)》 是著名刑法学家李晓明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研究中国刑法学理论前沿和司法实践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对既有理论成果进行的系统性、批判性反思与升级的权威专著。本书旨在为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司法工作人员及所有关注刑法理论与实践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体系化的刑法总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本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着重对近年来刑法学界最具争议和活力的理论焦点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和深入的辨析,尤其关注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刑法原则的重构与适用。 第一编 刑法基础理论的再审视 本书伊始,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刑法基本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对刑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刻的解构与重构。 一、 刑法的本质与机能: 本编详细探讨了刑法的社会控制、价值保障与人权限制的三重机能的内在张力。李教授对“法益保护论”进行了发展性的阐释,强调在社会风险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抽象法益与具体法益的保护边界,特别是对“超法益侵害”概念的界限进行了精准的勾勒。 二、 刑法渊源与效力范围: 详细梳理了我国刑法的历史演进脉络,并以大量篇幅聚焦于刑法溯及力、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冲突解决机制。特别增设了关于涉外刑法适用中“保护主义”原则的现代妥当性分析,结合最新的国际司法协助实践,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 三、 犯罪构成理论的深化研究: 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建立在严谨的犯罪构成理论之上。第三版对行为、不作为、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修正和细化。重点攻克了复杂系统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难题,引入了“风险关联度”作为重要的辅助判断工具。在主观方面,对“故意”的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进行了细致区分,并专门探讨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共同故意”的形成与认定,这对于理解聚合犯罪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编 犯罪的实质化考察 本编是刑法理论由抽象走向具体实践的关键桥梁,聚焦于犯罪的成立与排除。 四、 违法性: 详细分析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限制条件。相较于前版,本版对“超越限度”的界定提供了更具情境化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针对“义愤行为”在紧急避险中的地位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论述。 五、 责任理论的重构: 本章对责任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学理阐释,强调“无责任即无刑罚”的内涵。在限制责任能力方面,本书引入了最新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探讨“可期待性理论”在判断行为人责任能力时的适用边界,并着重分析了“醉酒状态”下责任认定的疑难。对于“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在刑法责任中的作用,提供了扎实的论证。 六、 未遂与中止: 本编对犯罪未遂的“着手”标准进行了辨析,特别是针对网络犯罪中“着手”的认定困境,提出了“虚拟行为介入点”的判断路径。中止犯部分,强调了“自动性”的判断标准,并结合司法实践中对“积极防止结果发生”的要求,给出了详细的行为指引。 第三编 共同犯罪与特殊形态 共同犯罪是司法实践中的高频难点,本书在这一部分投入了大量篇幅进行梳理和深化。 七、 共同犯罪的理论基础: 明确区分了“教唆犯”与“引诱犯”的界限,并对“共谋”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八、 复杂共同犯罪形态: 重点剖析了“犯罪集团”的组织性与结构性特征,并详细论述了“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普通成员”的认定标准,为打击有组织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本书对“特殊正犯”与“一般正犯”的身份关系在共同犯罪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回归分析,明确了身份要件的传导限制。 第四编 刑罚论 作为刑法总论的收官之作,本编对刑罚的本质、目的和种类进行了全面梳理。 九、 刑罚的目的与机能: 深入讨论了“报应论”与“特殊预防论”的融合进路。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单一目的论,主张在维护法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合理矫正。 十、 刑罚的裁量与适用: 详细阐述了量刑情节的法定与非法定标准。特别关注了“初犯”、“偶犯”的认定标准,以及在量刑时如何平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对“数罪并罚”和“想象竞合”的适用顺序,提供了清晰的逻辑路径。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务的完美融合: 本书不仅具有深厚的法理学基础,更紧密结合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确保理论的活力和指导性。 2. 问题导向的研究视角: 针对刑法学界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难题(如网络犯罪的归责、人工智能行为的刑法定位等),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论证视角。 3. 清晰的逻辑结构与严谨的论证风格: 全书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精确、专业,是提升法律思维的绝佳教材。 --- 目标读者: 法学院校各层次学生、检察官、法官、律师、法律研究人员及企业合规专业人士。 推荐语: “《刑法总论(第三版)》不仅是一部教材,更是一部引领我国刑法学界思考未来方向的理论指南。其对复杂问题的穿透力,令人叹服。”——张伟(某知名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