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vii
卷首语 xi
编者致谢 xiii
前言 xv
第一部分 ● 准备
第一章 歌曲的诞生——作曲与音频制作联手打造的产物3
Danny Cope
第二章 A篇 前期制作21
Russ Hepworth-Sawyer
B篇 对歌曲进行听辨分析的标准 41
Russ Hepworth-Sawyer
第三章 如何激发、捕获并完善精彩的演奏瞬间——在即将开始的录制环节中,录音师所应扮演的角色是什么?47
William Moylan
第二部分 ● 录音制作阶段
第四章 录音 73
David Miles Huber
第五章 A篇 混音阶段:混音是什么?95
Roey Izhaki
B篇 混音的制作过程107
Roey Izhaki
第六章 A篇 什么是母带处理? 125
Russ Hepworth-Sawyer
B篇 均衡处理的技巧 137
Bob Katz
C篇 动态范围1:整体动态149
Bob Katz
D篇 动态范围2:动态的控制 157
Bob Katz
第七章专辑的整合过程 173
Bob Katz
第三部分 ● 向市场前进
第八章 商品的批量化生产:唱片的诞生189
David Miles Huber和Robert Runstein
第九章 宣传报道及电台推广211
Paul Allen
第十章 音乐的发行与销售 229
Amy Macy
第四部分 ● 自己动手DIY
第十一章 DIY的方法 259
Russ Hepworth-Sawyer
第十二章 录音过程指南 271
Bruce和Jenny Bartlett
第十三章 声音音质的评测 279
Bruce和Jenny Bartlett
第十四章 操作经验及技巧301
Craig Golding和Russ Hepworth-Sawyer
我个人对文化史的兴趣更甚于纯粹的技术史,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唱片文化”形成的关键节点。例如,它详尽地考据了早期唱片封套设计如何从最初的朴素牛皮纸袋,一步步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视觉艺术品。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拥有”音乐这一行为的心理变化:音乐不再是短暂的现场体验,而成为了可以被收藏、被展示的实体符号。这种对周边文化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简单的“黑胶唱片”背后,承载着设计史、社会阶层流动史,甚至是早期消费者主义萌芽的影子。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如何制作”,而是深入探讨了“制作出来之后,它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这种宏观的视角非常震撼人心。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敬畏”。这种敬畏感源自于对创造力的赞叹。在那个没有数字工具辅助的时代,面对声音的瞬息万变,前辈们是如何凭借着对声学原理的直觉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去捕捉并固化那些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的?书中对早期母带处理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一场炼金术的记录,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对物理极限的挑战。从最初的录音介质选择,到模具的冲压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难以预料的变数。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早期制片人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噪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那种“为了一点点声音的提升,愿意付出一切”的匠人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唱片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种坚韧不拔、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最高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技术革新的脉动交织在一起。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深入挖掘了那个决定性的时代——当音乐不再仅仅是空气中的振动,而是被固化在黑色的圆盘上时,整个世界是如何悄然改变的。我特别欣赏它对早期录音棚环境的细致描摹,那种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电流味道的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早期工程师们那双满是茧子的手。那种摸索、试错,以及最终成功捕捉到一次完美演奏瞬间的狂喜,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关于“唱片”本身,更是关于工业美学、关于人类对留存声音的渴望的宏大叙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联想到那些早已消逝的录音现场,那些在技术限制下诞生的经典瞬间,让人对“完美”有了全新的理解:完美往往孕育于局限之中。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技术参数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是那种可以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陷入枯燥的技术手册泥潭,毕竟“诞生始末”这个标题听起来就有些学院派。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音乐评论家,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艺术的敬畏感,将那些冰冷的技术名词赋予了生命。它讲述的不是机器如何运作,而是人如何与机器共舞,如何用那个笨重的设备去驯服无形的声波。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商业推广的部分,那种从作坊式生产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转型,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对市场心理的精准把握。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专辑封面、宣传单,其背后的早期营销策略竟然如此复杂而富有创造力。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伟大的艺术形式的普及,背后都站着一群敢于冒险的商业头脑,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早地预见了大众的潜在需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艺术、技术与商业三者共生共荣的初始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程叙事,时而深入到原材料的提炼过程,时而跳跃到音乐家对新媒介的抵触与接受,再穿插一些对早期家庭音响系统的社会学观察。这种叙事上的“跳切”手法,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增强了整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特别是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音乐家如何适应这种新的记录方式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比如,古典音乐家对“忠实度”的苛求与爵士乐手对“现场感”的坚持,在黑胶母带制作工艺上的不同要求,都被解析得鞭辟入里。读完后,我再听任何一张老唱片,脑海中都会自动浮现出那个时代的工厂噪音、刻录机的嘶嘶声,以及那些音乐家在录音室里紧张的呼吸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了解唱片的过程。只不过现在的方式变了很多。
评分可以说,本书既是各位音乐家、半专业人员的简明指南手册,也是那些志向远大的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及音乐专业人士用于了解“音乐是如何从一个灵感火花逐渐通过录制手段变成小样、直至最终进入市场进行发售”等相关事宜的窗口渠道。
评分很好的书,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喜欢喜欢喜欢
评分很好的书,不错。
评分了解唱片的过程。只不过现在的方式变了很多。
评分正版书。挺好滴
评分喜欢喜欢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