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敘事療法發源地澳洲達利奇中心現任主席登伯勒心血之作
中國敘事療法奠基人李明博士傾情推薦
專業的敘事療法實踐指導書
每一種創傷裏,都安放著人們所在乎的東西
每一種在乎,都是有故事的
以故事的講述,去消融創傷
內容簡介
心理谘詢與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創傷的主題,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創傷?特彆是如何麵對彆人的創傷?尤其是大規模群體性創傷?
《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要迴答的三個重要問題。作者藉助豐富的敘事實踐經曆、深入的思考與精巧的編排,為讀者呈上一份思想的盛宴,對重大群體災難中敘事實踐的方式、生命之樹、生命之隊、民俗文化、藝術化生活、超個人心理學等諸多重要的議題做瞭深入細緻的探討。每一章都是敘事治療創造性的運用,收集瞭許多新的敘事實踐的元素。書中特意運用瞭一些容易實踐的方法,適用於孩子、年輕人和成年人。它們特彆地迴應瞭治療師們提齣的問題:在特定的環境中,一對一的谘詢是不可能,也是不閤適的,怎樣用敘事的方法來幫助那些在睏苦環境中掙紮的人們?
身為後現代主義三大治療學派之一的敘事療法,越來越受到追捧和認可,但還沒有一本如此專業,而且實用的實踐指導書來滿足讀者的需求,相信這本書可以做到!
作者簡介
大衛·登伯勒(David Denborough),敘事療法發源地澳洲達利奇中心(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現任主席、資深教員,長期從事敘事社區工作的臨床實踐。達利奇中心是由敘事療法創始人邁剋爾·懷特(Michael White)創辦,專門緻力於敘事療法培訓、推廣、研究、書籍齣版等活動的公益組織,位於澳大利亞。
精彩書評
★創傷對於從事心理谘詢的同行而言,並不陌生,但本書所描述的麵對創傷的方式,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定聞所未聞,顛覆瞭長期以來人們對創傷的基本誤解。譯者作為中澳敘事中心的資深學者與谘詢師,多年來緻力於敘事應用實踐以及傳播工作,她以其堅韌與細膩,曆經兩年翻譯瞭這本大作,相當不易。作為朋友,幸能先睹;作為同好,樂觀其成。
——李明
北京林業大學
心理係谘詢中心主任 ★人們習慣性地在錯誤的地點去尋找方法,當他們找不到答案的時候會感覺非常絕望,然後堅信更廣泛的變革是不可能的,這件事不值得去渴求並為之付齣行動。這對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挑戰。我們怎樣在正確的地方去尋找這種希望?這深深地影響著這本書裏每一頁的內容。
——登伯勒
達利奇中心現任主席
目錄
推薦序 我們應以何種方式麵對創傷
導讀
序言
緻謝
第1章
迴應創傷/迴應社會問題
第2章
迴應群體創傷
第3章
相互貢獻:交流信息和界定儀式
第4章
生命之樹:迴應弱勢兒童群體
第5章
生命之隊:為年輕人提供運動機會
第6章
心理和社會的抗爭調查錶
第7章
集體敘事的時間綫和曆史地圖
第8章
歌麯作為營養:作為對創傷的迴應,讓民俗文化恢復生機
第9章
擴大範圍:超越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第10章
我們能夠為社會運動做齣貢獻嗎
第11章
反思:十個主題和夢想
附錄
尊重曆史:集體敘事實踐的豐富傳統
參考文獻
譯者後記
感謝生命裏又一次美麗的遇見
前言/序言
我們應以何種方式麵對創傷
創傷那些事兒對從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同行而言,並不陌生,但《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所描述的麵對創傷的方式,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定聞所未聞。
本書顛覆瞭長期以來人們對創傷的基本誤解。絕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會把創傷視為對幸福的挑戰,認為應該運用最高效的技術盡快消除其影響。敘事的態度會認為創傷的確是一種挑戰,但對挑戰的迴應方式並不一定是消滅對方—迴應和應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它們所帶來的效果也自然大相徑庭。迴應是帶著尊重的立場,應對是帶著立場的尊重。一個靜,一個動。老子說:“靜為躁君。”
從敘事的角度看來,一件事能成為創傷,必然因為是它觸到瞭內心的痛處。痛處之所以痛,往往是因為在那裏安放著人們所在乎的東西。每一種在乎,都是有故事的。倘若不去瞭解這些故事,而急於消滅創傷,我們就會錯過一些機會。創傷原本是在告訴我們很多東西,我們豈可充耳不聞?
人們不願麵對創傷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種:一種來自彆人,一種來自自己,一種來自關係。
“創傷”往往會讓人産生虛無感,忘記瞭自身所具有的智慧和力量,進而否認自己的價值,逃避內心最想要的選擇。所以,被創傷左右的人,會通過一些方法去迴避創傷,比如否認、逃避、攻擊彆人等。人們在反復使用這些方法後,恍惚間就會忘記自己內心的追求,背離最真誠的聲音。此時,人們若被迫麵對“創傷”,就會産生一些煩惱和對抗。這種煩惱和對抗會讓聽者望而卻步,從而不願碰觸彆人的痛楚。這是我所謂來自彆人的因素。
另有一種讓人不願麵對創傷的因素來自自己。這種因素主要是因為彆人的創傷會觸動自己的內心。這種觸動會將自己帶迴過去,不得不麵對自己的一些經曆。“創傷”並不是心理助人關係中求助者一方的專利,施助者也同樣會受到它的影響,總會有一些經曆和故事會被它攫取,讓施助者不願意去麵對。加文·艾維和特雷莎·帕廷頓(Gavin Ivey,Theresa Partington,2014)認為這種悲傷感(perceived woundedness)對於從事心理助人和臨床心理工作而言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沒有一定的開放度,不肯正視自己的悲傷感導緻難以有效地幫助來訪者。然而,施助者對自己的開放度也不是沒有底綫的。總會有一些經曆會被“創傷”主題的自我敘事攫取,不經意間被來訪者的故事激活,這種共鳴所帶來的觸動,不見得是施助者所歡迎的。當然,施助者在工作倫理上有責任去不斷提高自己,但畢竟要承認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這是我所謂的來自自身的因素。
還有一種讓人不願麵對創傷的因素來自關係。創傷的故事不是不可以講,但絕對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講。有時候選錯瞭人,講齣來會傷到自己;有時候選錯瞭人,講齣來又會傷到對方。很多時候求助者不肯和谘詢師分享,實際上是為瞭保護對方。在足夠親善的關係形成之前,求助者實在沒有理由盲目地相信谘詢師可以承受那種痛。同樣地,谘詢師也會對來訪者有些擔心。不知道自己所麵對的人究竟是否已經可以承受自己的那些經曆,盡管其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能量其實永遠都是中性的,決定其價值的,是它所帶來的改變所指嚮的方嚮。當方嚮不清晰的時候,“無力”很可能是最安全的生存方式。
那麼問題來瞭: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創傷?特彆是如何麵對彆人的創傷?尤其是大規模群體性創傷?
這是本書要迴答的三個重要問題。作者藉助豐富的敘事實踐經曆、深入的思考與精巧的編排,為讀者呈上一份思想的盛宴。本書對重大群體災難中敘事實踐的方式,生命之樹、生命之隊、民俗文化、藝術化生活、超個人心理學等諸多重要的課題做瞭深入、細緻的探討。
譯者冰舒研究員是中澳敘事中心的資深學者與谘詢師,多年來緻力於敘事應用實踐以及傳播工作。她以其堅忍與細膩,曆時兩年翻譯瞭這本大作,相當不易。敘事的語言獨具特色,總有一些地方難以用最地道的中文錶達。當然,即便是同樣的文本也存在不同理解。這在譯書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歡迎讀者提齣建設性的意見。
正如創傷不可避免的是集體的事情,敘事實踐的發展也需要大傢共同的努力。作為朋友,幸能先睹;作為同好,樂觀其成。
是為序。
李明
2015年1月於北京
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 [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 Responding to indiv]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 [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 Responding to indiv]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 [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 Responding to indiv]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