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起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最初的动因是我看到一份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表,比如,1976-1977年度开讲的课程是:“中国17世纪一名具有现代思想的人——刘献廷”,以及“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最早反应”;1977-1978年度,他接着讲“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续),又开了一门“传教士写的首批中文著作”;1978-1979年度,他开讲“王夫之著作中的历史与政治”,以及“中国的自然哲学——张载的《正蒙》”。显然,这些都是专题性课程,而且研究性很强。我一直在设想,我们有没有可能开设这样的专题性课程?这可能不太适合本科生教学,但我想值得尝试一下。这不仅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评分研究必备。只是有些图版提供不足。新收一册汉书想对一下,却发现没有图版。如果各个不同时期的图片都提供一下就好了。
评分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评分 评分帮朋友买的,不错~~~~~~~~
评分反正书挺好的,还遇见打折,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本课程的名称叫“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其名称,就与我们熟悉的大多数专题课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还不在于名称的涵盖大小问题,更在于这个题目指明了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差异与空间结构,而不是一个专业领域(如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之类)。或者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门课显然有点特别,所以我想对课程开设的想法作一点交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