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处,失在哪里,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内容简介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朱元璋铁腕治官出于什么考虑?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凝结了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与问题意识。《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中央和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纵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周期律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本制度通史。
作者简介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精彩书评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明代的立国建制
一、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二、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三、后宫制度之一 ——后妃的管束
四、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五、以内制外——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以唐代为例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五、卫所制的前身——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十一、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十二、柳宗元其人其文,他写《封建论》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影响
十三、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十四、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十五、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十六、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二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十、结束语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明代的特种刑讯(即承办诏狱的机构)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七、空印案
八、郭桓案
九、《大诰》四篇
十、胡惟庸案
十一、蓝玉案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二、明朝中后期的那十二个皇帝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变相的丞相制度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九、由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勾心斗角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十二、关于周期律问题的题外话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后 记
精彩书摘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君王也不例外,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之药,所以没有尽早及时地确定他的交接班问题,他死得突然,结果交接班的问题被赵高一手操纵,弄了一个胡亥作为接班人,二世而亡。所以汉帝国建立以后,便把接班人问题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汉初的贾谊有一篇名为《保傅》的文章,后来也收在《大戴礼记》中,就大讲接班人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是东宫的建制,认为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各个王朝,一旦称王立国,往往首先把立世子或太子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明代朱元璋兴起时也不例外。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集庆即吴王位,立其元配马皇后的长子朱标为世子,那一年朱标十三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明,复立世子朱标为太子,那一年朱标十七岁,中书省和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为东宫挑选官员班子。东宫官制的历史沿革,在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有二千余年。东宫班子的组成,在各个王朝反反复复,经验教训很多。詹同,元末明初的饱学之士,《明史》有传。他是浙江金华人,原是陈友谅那儿的翰林学士,陈友谅败,为朱元璋录用,教习功臣子弟于内府,史称其“学识渊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涌泉,一时莫与并”。(《明史·詹同传》)朱元璋让他来讲述历代东宫官制的沿革,当是想在总结历代东宫沿革的基础上,弄清东宫该如何建制的原则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组建东宫官员。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