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近代史讲义——001
第一章 绪论 | 002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 003
第三章 传教之始 | 00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 007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 009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 014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 019
第八章 烧烟及中英战事 | 021
第九章 江宁和议 | 023
第十章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 02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 029
第十二章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032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 035
第十四章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 037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 042
目 录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 046
第十七章 各国立约交涉 | 048
第十八章 革新之渐 | 059
第十九章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 063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条约》 | 066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 069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 074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 078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 079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 08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 087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 091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势 | 09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 097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 100
第三十一章 民国以来之政局 | 104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 106
第二篇 中国近世史前编——109
第一章 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 110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 114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 125
第一节 近代西人的东来及中西交通
第二节 近代基督教的输入
第三节 康雍乾时的中俄关系
第四章 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13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
第二节 咸丰戊午英法交涉
第三节 咸丰庚申英法交涉
第四节 咸丰戊午、庚申中俄条约
第五节 教禁的解除
第五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158
第一节 太平天国以前诸秘密结社的活动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兴亡
第三节 捻党始末
第三篇 中国近百年史概说——179
第一章 总论 | 180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 181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 18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 187
第五章 变动中之中国 | 193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 201
第四篇 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203
第一章 商业篇 | 204
第二章 财产篇 | 205
第三章 征榷篇 | 210
第四章 官制篇 | 226
第五章 选举篇 | 227
第六章 刑法篇 | 230
第七章 学校篇 | 241
第五篇 日俄战争 | 245
第一章 东北形势总论 | 246
第二章 日俄开战之原因 | 249
第三章 日俄战前之交涉 | 256
第四章 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 266
第五章 日俄战事上 | 271
第六章 日俄战事下 | 277
第七章 日俄和议 | 282
第八章 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 | 288
第九章 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 296
第十章 结论 | 302
我向来对那些将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的作品抱有戒心,因为往往过于追求戏剧性和流畅性,便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厚度。然而,这部作品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没有刻意渲染煽情,但叙事的张力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不脸谱化,不简单褒贬,而是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人的局限性出发,去剖析他们的选择与挣扎。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奋力挣扎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决绝。这种“写人”而非“写事”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段落的论述,思考它如何与我以往的认知产生碰撞或印证。这种被历史“击中”的感觉,是评价一部史学著作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了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但这份生命力,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而非空洞的想象。
评分从装帧的精美程度和版式的设计来看,出版方显然也深知这本书的价值。内文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符合其严肃的历史定位。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的历史地图、图表和图片资料的运用,不是敷衍了事地穿插,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阐释。在阅读那些涉及地理或组织结构变化的部分时,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的出现,瞬间打通了我的理解障碍,让我对复杂的历史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把握。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研究应有的尊重和对读者智识的体谅。它是一次制作精良、内容扎实、视野开阔的学术成果的体现,是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当代史学精品。它散发出的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坦率地说,阅读这部鸿篇巨制是一个需要付出精力的过程。它不像那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可以轻轻松松地一气呵成,其中的论证链条环环相扣,观点提炼往往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深意。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衡量一部“有分量”工程的重要标志——它不迎合读者的懒惰,而是要求读者与之共同完成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回溯到前文的论据和背景铺垫,总能找到清晰的逻辑支持。这种内在的自洽性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让人对作者的学术信心倍增。它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历史建构。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求知者而言,这种略显“费力”的阅读体验,最终换来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提升,是任何轻松愉快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是在训练你的历史思维,让你学会如何去看待和分析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厚重感,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承载的深邃历史。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阅起来,光是目录就让我感到震撼,那种清晰的脉络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篇章充满了期待。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梳理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晚清的动荡到民国的风云变幻,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绝非一般市面上流传的“通俗读物”所能比拟。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敏感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历史素养和审慎的态度,力求提供一个多角度、尽可能全面的解读。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都能感受到其分量所在。读罢前几章,我便明白,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快速翻完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品读,去思考,去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把握和对宏观趋势的精准拿捏上,这无疑为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一些传统叙事框架的突破和对边缘议题的关注。很多主流的断代史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的顶层叙事,而这部作品则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乃至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使得我们对“近代”的理解不再是局限于帝王将相的更迭。比如,书中对特定时期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到民间,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时代变革的不同反应的描绘,细致入微,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认知层次。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这种由下而上的审视,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强劲的、深入骨髓的时代气息。
评分书不错
评分图书很棒,价廉物美,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纸张极差,怀疑是不是正版
评分不是吕的自著
评分中国近代史内容博大精深,值得学习
评分买了一批书,留着慢慢看,质量不错。
评分吕思勉先生的力作,值得收藏和仔细品读
评分作者是我们邵东人,现代史的奠基人,我们县的骄傲。
评分书不错,看着爽!正品!i!,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