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中国近代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断代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史学
  • 文化
  • 学术
  • 历史研究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5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易中天尊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述变与求真的历史研究之道
  客观的百年中国近代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和日俄战争。前三个部分内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内容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讲义集结而成;后两部分则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领域的进一步深化详解。多角度阐释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15 岁入县学,20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有《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传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中国近代史讲义——001
第一章 绪论 | 002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 003
第三章 传教之始 | 00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 007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 009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 014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 019
第八章 烧烟及中英战事 | 021
第九章 江宁和议 | 023
第十章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 02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 029
第十二章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032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 035
第十四章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 037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 042
目 录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 046
第十七章 各国立约交涉 | 048
第十八章 革新之渐 | 059
第十九章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 063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条约》 | 066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 069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 074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 078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 079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 08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 087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 091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势 | 09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 097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 100
第三十一章 民国以来之政局 | 104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 106
第二篇 中国近世史前编——109
第一章 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 110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 114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 125
第一节 近代西人的东来及中西交通
第二节 近代基督教的输入
第三节 康雍乾时的中俄关系
第四章 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 13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
第二节 咸丰戊午英法交涉
第三节 咸丰庚申英法交涉
第四节 咸丰戊午、庚申中俄条约
第五节 教禁的解除
第五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158
第一节 太平天国以前诸秘密结社的活动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兴亡
第三节 捻党始末
第三篇 中国近百年史概说——179
第一章 总论 | 180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 181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 18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 187
第五章 变动中之中国 | 193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 201
第四篇 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203
第一章 商业篇 | 204
第二章 财产篇 | 205
第三章 征榷篇 | 210
第四章 官制篇 | 226
第五章 选举篇 | 227
第六章 刑法篇 | 230
第七章 学校篇 | 241
第五篇 日俄战争 | 245
第一章 东北形势总论 | 246
第二章 日俄开战之原因 | 249
第三章 日俄战前之交涉 | 256
第四章 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 266
第五章 日俄战事上 | 271
第六章 日俄战事下 | 277
第七章 日俄和议 | 282
第八章 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 | 288
第九章 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 296
第十章 结论 | 302


精彩书摘

  《史记·六国表》曰:“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此为研究历史当略古详今之注脚。盖事易见而理难明,自谓能明原理者,往往所执仍系实事,事已过去而犹欲强而行之,则泥古之祸作矣。世之侈谈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则历史知识信莫贵于现世矣。
  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关系,欲强分之,正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谓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结果,亦非谓全宇宙皆其果不确也。然事之真相难穷,而人之知识有限,就凡人识力所及,原因结果,要不能无亲疏之分,然则举吾侪认为与现在有直接关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为不可也。所谓近世史者,其义如此。然则近世史当自何时始邪?
  中国历史可划分三大时期。羲、农、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来,遐哉尚矣,虽书阙有间,传说要非尽虚诬,此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史公作《记》,始于黄帝,惇史留诒,盖自兹始。斯时部落林立,异族错居,以累代之尽力经营,而林立者始渐合并,错居者始渐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内而为郡县,此自分裂入统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体言之,疆域实无甚变更,政治亦无甚根本变动,四方异族程度皆较我为低,虽亦有时凭恃武力,荐居上国,至于声明文物,终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从我。一再传后,其族且与我同化,泯然无迹焉。文化足以裨益者,惟一印度,亦仅及神教哲学而止耳,此为闭关独立之世,三也。自欧人东来,而局面乃一变,其文化既与我大异,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异族之比,我国受其影响,遂至凡事皆起变化,此为现在所处之时期,就此时期之事而讲述之,此则所谓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为二期:一自欧人东来,至清末各国竞划势力范围止,此为中国受外力压迫之时代;一自戊戌变政起,讫于现在,此则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也。
  ……

前言/序言


中国史学名著精选:史料钩沉与时代透视 ——聚焦中国古代至近现代转型期的宏大叙事与精微观察 本书系一套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侧重于对关键历史时期进行深入剖析与史料重构的史学丛书的其中一册。本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从上古文明的肇始、夏商周的礼乐构建,直至秦汉帝国奠基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激荡,最终抵达唐宋盛世的辉煌与转型。全书的旨趣在于,通过梳理和整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物等第一手史料,为读者呈现一幅既宏观又细节丰沛的古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国家的构建 (约公元前 21 世纪以前 - 公元前 771 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仰韶、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入手,探讨早期社会形态的复杂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禹迹”到“夏社”的演变,试图在神话传说与考古证据之间搭建桥梁,勾勒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社会结构与礼仪雏形。 夏商之际的权力更迭: 详细考察了商代的祭祀制度、甲骨文所揭示的王权体系,及其与周边部族的互动关系。我们不仅关注殷墟的发掘成果,更着力于解析商代晚期因内耗和外部压力导致的衰亡。 周礼的奠基: 周朝的建立被视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关键转折点。本卷以《周礼》《仪礼》等经典为基础,详尽阐述了“封建亲亲”的宗法制度如何有效地维护了早期大一统的松散结构。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度的运行机制、井田制的经济基础以及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涵的剖析,阐明了周人如何构建了影响后世两千年的“天下”观念与政治伦理。特别对“礼崩乐坏”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为理解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与帝国初创 (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 220 年) 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经历剧烈重塑的阶段。本部分聚焦于“士”阶层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生态的颠覆性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 儒家思想如何从田野走向庙堂,道家的超然智慧如何回应乱世的焦虑,法家的集权理论如何为秦的统一提供蓝图,墨家的兼爱非攻如何挑战传统伦理——本书以思想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各流派的核心观点进行了严谨的辨析,展示了思想解放的巨大能量。 秦的兼并与制度创新: 重点分析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所依赖的军事、经济和战略基础。着重论述了秦朝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上的统一措施,以及郡县制这一中央集权模式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同时,也审视了秦朝短暂而严苛的统治背后,过度集中的权力与庞大工程对社会资源的耗竭。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考察了汉初如何汲取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之术,以“无为而治”恢复生产力。详细分析了汉武帝时期对内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转向,对外通过“罢郡县,推恩令”等手段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开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分裂中的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民族交汇 (公元 220 年 - 589 年) 本部分关注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在政治上,它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时期;在文化上,却是新思想、新艺术和民族融合的高峰期。 士族的崛起与玄学的兴盛: 探讨了东汉末年以来,门阀士族如何通过土地兼并和对官位的垄断,形成事实上的“以地入仕”格局,对中央集权的削弱起到了结构性作用。玄学的兴起,如竹林七贤的言行,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僵化儒家正统的反思与逃逸。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详细梳理了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如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通过石窟艺术(如云冈、龙门)和高僧的译介(如鸠摩罗什),完成了从印度宗教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的转变。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揭示佛教思想如何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民族大融合的驱动力: 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羯、氐、羌、匈奴)的迁徙、内附与定居,如何打破了原有的汉族政治格局。重点考察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如何为隋唐盛世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人力资源储备。 第四部分:盛世的再造与转型:隋唐帝国的格局 (公元 581 年 - 907 年) 本部分聚焦于隋朝短暂却至关重要的制度整合,以及唐朝近三百年的辉煌与内部张力。 隋朝的制度遗产: 详述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在统一南北后所推行的关键制度创新,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初步确立(打破门阀垄断)和对隋朝开创性工程(如大运河)的评价,以及其速亡的教训。 唐朝的政治与社会运作: 剖析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运作模式及其高效性。重点分析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作为支撑盛唐经济的基础如何在中唐以后逐渐瓦解,为两税法的出现埋下伏笔。 文化的万邦气象: 描绘了唐代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盛况。诗歌的巅峰成就(初唐的律诗规范,盛唐的浪漫主义与田园诗派),以及唐代在科技、医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体现了唐帝国兼容并包的胸襟。最后,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的分水岭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性分析,指出其对唐朝政治权力下放和藩镇割据的长期影响。 --- 本卷特点: 本书强调宏大叙事与微观史料的结合,避免使用后世的意识形态框架来审视古代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坚实的古代中国制度、思想和文化演进的知识体系,为理解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逻辑奠定坚实的基础。全书的叙述风格沉稳、论证严谨,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将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的作品抱有戒心,因为往往过于追求戏剧性和流畅性,便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厚度。然而,这部作品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没有刻意渲染煽情,但叙事的张力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不脸谱化,不简单褒贬,而是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人的局限性出发,去剖析他们的选择与挣扎。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奋力挣扎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决绝。这种“写人”而非“写事”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段落的论述,思考它如何与我以往的认知产生碰撞或印证。这种被历史“击中”的感觉,是评价一部史学著作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了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但这份生命力,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而非空洞的想象。

评分

从装帧的精美程度和版式的设计来看,出版方显然也深知这本书的价值。内文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符合其严肃的历史定位。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的历史地图、图表和图片资料的运用,不是敷衍了事地穿插,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阐释。在阅读那些涉及地理或组织结构变化的部分时,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的出现,瞬间打通了我的理解障碍,让我对复杂的历史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把握。总而言之,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研究应有的尊重和对读者智识的体谅。它是一次制作精良、内容扎实、视野开阔的学术成果的体现,是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当代史学精品。它散发出的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这部鸿篇巨制是一个需要付出精力的过程。它不像那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可以轻轻松松地一气呵成,其中的论证链条环环相扣,观点提炼往往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深意。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衡量一部“有分量”工程的重要标志——它不迎合读者的懒惰,而是要求读者与之共同完成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回溯到前文的论据和背景铺垫,总能找到清晰的逻辑支持。这种内在的自洽性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让人对作者的学术信心倍增。它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历史建构。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求知者而言,这种略显“费力”的阅读体验,最终换来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提升,是任何轻松愉快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是在训练你的历史思维,让你学会如何去看待和分析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厚重感,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承载的深邃历史。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阅起来,光是目录就让我感到震撼,那种清晰的脉络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篇章充满了期待。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梳理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晚清的动荡到民国的风云变幻,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绝非一般市面上流传的“通俗读物”所能比拟。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敏感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历史素养和审慎的态度,力求提供一个多角度、尽可能全面的解读。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都能感受到其分量所在。读罢前几章,我便明白,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快速翻完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品读,去思考,去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把握和对宏观趋势的精准拿捏上,这无疑为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一些传统叙事框架的突破和对边缘议题的关注。很多主流的断代史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的顶层叙事,而这部作品则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乃至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使得我们对“近代”的理解不再是局限于帝王将相的更迭。比如,书中对特定时期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到民间,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时代变革的不同反应的描绘,细致入微,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认知层次。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这种由下而上的审视,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强劲的、深入骨髓的时代气息。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图书很棒,价廉物美,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

纸张极差,怀疑是不是正版

评分

不是吕的自著

评分

中国近代史内容博大精深,值得学习

评分

买了一批书,留着慢慢看,质量不错。

评分

吕思勉先生的力作,值得收藏和仔细品读

评分

作者是我们邵东人,现代史的奠基人,我们县的骄傲。

评分

书不错,看着爽!正品!i!,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