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中国绘画史: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中国绘画史: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师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美术史
  • 民国大师
  • 艺术史
  • 绘画艺术
  • 文化艺术
  • 历史文化
  • 经典作品
  • 学术著作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517601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0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中国绘画史》是作者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自先秦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雅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内容简介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中国绘画史》内容是:历数自远古至今,中国画之变迁、发展。三代春秋战国先秦两汉的稚气丹青,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魏晋南北朝隋唐逐是丰腴润泽;五代宋元高远超妙;又有明清韵味悠长。一代画师陈师曾,一如描摹一幅丹青,将性灵之气融贯文理,绘就中国画之长卷,意趣盎然,蕴藉深厚。兼论中国画人物、花卉、山水之历史演绎,更添点睛之笔。画之为画,无由脱离历史情境之左右,然更有其自津之品性。陈氏画论,既述兼论,每发前人之未发,概妙文尽数中国绘画之精妙者也。虽兹概述,是为问道之津梁。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1923),江西义宁人。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目录

第一编 卜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第一节 唐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
第五节 王维
第六节 鞍马画家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
第八节 周防与赵公祜一家
第九节 花乌画与论画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第一节 五代绘画概论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第一节 宋朝文化总论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第一节 元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
第三节 四大家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第一节 明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
第四节 浙派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
第六节 吴派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第一节 清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
第四节 花乌及杂画

附录
清代山水之派别
清代花卉之派别
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
绘画原于实用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文入画之价值
中国画是进步的

精彩书摘

  刘宋之武帝受东晋之禅位以统御南方,而北地为拓拔氏所盘据,是谓南北朝。声名文物、风俗习惯因地势而生差别,书画亦然。雄峻峭刻成为北派,软美蕴藉成为南派,亦自然之势也。南方陆探微、张僧繇声名最著,北方则曹仲达、杨子华、萧放、刘杀鬼等颇为世所称。
  陆探微事宋明帝,常在侍从。其画多佛像及古圣贤像,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画有六法,自古鲜能足之,至探微得法为备。又作一笔画,连绵不断。盖王献之有一笔书,因创一笔画,以书法移于画,其用笔之妙,当可想像也。其子绥洪及绥肃,并传乃父之法。袁倩、顾宝光皆出其门。
  陆家一派之外,则有吴隙,刘胤祖、绍祖兄弟,谢庄、谢灵运兄弟。顾景秀(字骏之)亦刘宋武帝时有名者,创赋彩之新制,能变古法。又宗炳、王微皆为山水名手。宗炳字少文,亦有一笔画。东坡《书宗少文一笔画》诗云:“宛转回纹锦,萦盈连理花。何须郭忠恕,匹素画缫车。”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丘壑,各有画序,意远迹高,盖为文人画之先率者也。当时北魏如蒋少游、扬乞德、王由等,皆善佛道人物,为北方画苑之名家。
  南齐谢赫,尤长人物,不俟对看,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研精意,存形似,毫发皆无遗失。别体细微,多自赫始。盖顾恺之以后,貌写人物,其法至此大备。尝作《古画品录》,品第陆探微、曹不兴等画家二十五人为六品,以六法为标准。其所谓六法,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摹移写。此六法乃古来画家对于画之心得,而谢赫综合安排,成为条件,为后来评画之所祖。
  谢赫之外,毛惠远、惠秀共事武帝,官至少府卿,师法顾恺之,画体周赡,意匠不穷。武帝将北伐,画《汉武帝北伐图》以备观览。其子棱亦善画。刘填篆隶、丹青并为当世所称。惠远善画马,瑱画妇人,并为当世第一。姚昙度以魑魅鬼神著。章继伯、蘧道愍并善寺壁,兼长画扇。沈标、沈粲专工绮罗屏障,笔迹调媚。
  萧衍受南齐之禅即位,是为梁高祖武皇帝。为人英迈,通文学,好绘事。其子绎,字世诚,是为元帝,元帝之长子方等,皆能画。元帝尝作《山水松石格》,有《职贡图》及《游春白麻纸图》。方等尤能写真,座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
  武帝之世,张僧繇为古今之巨擘,六朝艺苑放一异彩。僧繇,吴中人。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唐李嗣真《后画品》云:“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兼备,实亦万类皆妙。”其画今日虽未得见,然当时佛法盛行,印度、西方之美术确有所传染,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其法不用笔墨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开一新生面,所谓没骨法也。其法盖由印度染晕法脱化得来。其子善果、儒重并师其法。
  张氏之外,当时名手有袁昂、焦宝愿、嵇宝钧、解倩、陶弘景等。宝愿画树色皆出新意,点黛施朱,不失轻重;宝钧意兼真俗,赋彩鲜丽。又萧贲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至陈之文帝,锐意搜求古画,所得八百余卷。陈亡,遂归于隋之皇室。陈之名手为吴郡之顾野王,字希冯,善草木虫类。
  ……

前言/序言

  民国时期的中国,东西文化碰撞,新学旧学融汇,涌现出不少大师级的学者。这些学者以簇新的理论工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对中国历史重新阐释,为现代学术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他们的著作是后人传承治学传统、接近文史经典的桥梁,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用精致的文化艺术丰富自己的内心,希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即使是年轻一代,对文史知识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鉴于此,我们特意从众多民国学术著作中遴选出一些篇幅较小、雅俗共赏的作品,编成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其中有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嘈伯韩的《国学常识》等,这些作品大都是学问家写给普通读者的,运笔举重若轻,文字明白晓畅,历经岁月的磨洗和时代的考验,已成经典,值得阅读和收藏。
  这套丛书为精装本,首批推出十册,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开了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西方电影美学发展史》 导言:流动的银幕,变幻的时代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西方电影艺术的演进历程,通过深入剖析各个关键时期和流派的电影美学思想与技术革新,系统梳理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如何从早期探索走向成熟,并最终深刻影响了全球文化景观。我们不只是记录事件和导演的名字,而是致力于探究光影背后的哲学意图、社会语境以及观众感知方式的转变。 第一编:萌芽与奠基(1900s - 1920s)—— 叙事、奇观与现代性焦虑 本篇深入探讨了电影作为新兴媒介的初期形态。从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魔幻叙事到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对现实的客观捕捉,电影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记录”与“构建”的张力。重点分析了美国早期制片厂制度的形成,以及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如何通过蒙太奇理论确立了经典好莱坞的叙事语法。此外,我们详细考察了欧洲前卫电影运动,特别是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如何通过布景、灯光和表演,将内在的心理状态投射到银幕之上,预示了现代主义对非理性世界的关注。 第二编:声音的革命与黄金时代(1930s - 1940s)—— 风格的成熟与意识形态的张力 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一次断裂性变革。本部分将讨论声音如何重塑了叙事节奏、表演方式以及电影配乐的地位。经典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达到顶峰,我们分析了如约翰·福特(John Ford)、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等导演如何在其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电影等)中,巧妙地平衡了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二战时期电影的宣传功能及其对现实政治的深刻介入。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兴起,以其复杂的道德困境和阴郁的视觉风格,成为对战后社会焦虑的独特回应。 第三编:战后反思与现代主义浪潮(1950s - 1960s)—— 作者论的崛起与对传统的颠覆 二战后,欧洲电影界爆发了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反思。本篇将焦点置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Italian Neorealism)的田野式拍摄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以及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对电影制作规范的彻底挑战。我们重点阐述了“作者论”(Auteur Theory)如何将导演提升为电影的唯一核心创作者,以及新浪潮导演们如何通过跳接、手持摄影和即兴表演,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这一时期的电影美学强调主观性、开放式结局以及对“电影语言”本身的自觉反思。 第四编:新好莱坞与全球性的对话(1970s - 1980s)—— 权力转移与风格的折衷 随着传统制片厂制度的瓦解,一批受欧洲现代主义熏陶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掌控了美国电影的制作权。本书分析了这一“新好莱坞”时期如何融合了欧洲的实验精神与好莱坞的制作资源,创造出既有深刻个人印记又极具市场影响力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日本电影如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作品中内敛的东方美学,以及如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等大师对现代社会中主体性危机的持续探索。 第五编:数字时代的审视(1990s至今)—— 虚拟现实、后现代解构与跨媒介叙事 进入后现代时期,电影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特效的普及、全球资本的流动以及观众注意力碎片化的问题。本篇探讨了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等导演如何运用拼贴、戏仿等手法解构既有的电影类型;分析了数字影像技术如何拓宽了视觉表达的边界,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讨论。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了非西方电影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西方中心主义美学范式的冲击。 结语:未完待续的影像哲学 本书最终结论认为,电影美学的发展并非线性进步,而是一系列对“观看”与“理解”的不断提问与重塑过程。从胶片时代的光学奇迹到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电影始终是捕捉和批判时代精神的最有力媒介之一。 --- 目标读者: 电影研究者、艺术史学生、资深影迷以及所有对视觉文化和二十世纪艺术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对基本电影术语的了解,但力求以清晰、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电影美学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艺术史的认知比较碎片化,知道几位大家的名头,但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结构帮我搭建起了一套坚实的“骨架”。它用一种非常精炼但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各个流派的源流与特征,而且在每一个阶段的收尾处,总能用一个精妙的小结来提纲挈领,让读者能迅速抓住重点,避免了知识点的过度堆砌带来的晕眩感。即便是面对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概念,作者也用非常朴实和形象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笔墨精神”、“写意与工笔”的区别有了更直观、更扎实的理解,不再是云里雾里了。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和印刷的色彩处理都透着一股匠心。尤其是那种略带复古的墨色调,与内容本身的古典气质十分契合。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流露出一种温润的书卷气。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不会因为字体太小或者排版太拥挤而感到疲劳。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读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体验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境平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的编年体介绍,而是将历史脉络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之中,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特别是对几个关键转折期的阐述,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如何渗透进笔墨之间,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文人士大夫内心的挣扎与寄托。这种“以人带史,以史证画”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枯燥的教材,而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留白”艺术。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试图穷尽所有信息,而是明智地选择了一些最富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精选出的范例,往往是那种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体会。这种克制反而凸显了其力量,它引导着读者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既定的结论。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高阶”,它给予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我的想象力可以随着文字的引导,自由地徜徉于那些丹青妙境之中。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害怕的就是阅读门槛过高,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引经据典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雅致,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文气”。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散文般的优美和韵律感,简直是文笔和学识的完美结合。我甚至会摘抄一些描绘画作意境的段落,因为那些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成功地消弭了艺术史研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让高雅的艺术鉴赏,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乐趣。

评分

好收藏

评分

经典,耐读

评分

很好!趁活动买的,超值超划算!买买买,到京东!

评分

硬装的书还是被折了一个角,爱书之人感觉不太爽

评分

挺好的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的書,很好地作家,值得閱讀。

评分

如果单纯填充书架的话,还有更多的选择。

评分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中国绘画史》是作者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简明雅洁的美术史读本: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自先秦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雅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