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丰富,种类众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文类。对这些典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着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典籍,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进行深入的整理。因各类典籍情况差异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书而异,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标点,或注释,或辑佚,详见各书的前言与凡例。《丛刊》的目的,是系统地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承载着中国古代学者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更为准确、使用更为方便的基础数据。我们热切地期待学术界的同仁们参与这一泽惠学林的工作,并诚挚地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指正。
第一册
前言
凡例
唐诗纪事序
目录
卷一——卷八
第二册
卷九——卷十八
第三册
卷十九——卷二十七
第四册
卷二十八——卷三十七
第五册
卷三十八——卷四十七
第六册
卷四十八——卷五十七
第七册
卷五十八——卷六十八
第八册
卷六十九——卷八十一
附录
一、宋嘉定怀安初刻本王禧识语
二、明嘉靖钱塘洪氏本孔天胤序
三、明嘉靖东黄张氏本张子立序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我一直认为,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梳理,才能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唐诗纪事校笺》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唐诗,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些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篇“纪事”,都像是一部微型的传记,将诗人的生活片段、情感经历、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这种“人”与“诗”的结合,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伟大诗篇,变得鲜活而立体。我开始能够体会到,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洒的豪情,杜甫在忧国忧民之时的悲悯,王维在山水田园间的淡泊。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诗,也重新认识了那些伟大的灵魂。
评分收到这套《唐诗纪事校笺》,我感到非常欣喜,也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现有的读物在深度和广度上稍有不足。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它的编排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更全面地把握唐诗的历史价值。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而对于像我一样,只是热爱唐诗的普通读者,它也能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扎实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并非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唐诗的热爱而购买这套书。起初,我有些担心它过于学术化,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实际翻阅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虽然是“典籍丛刊”,但它的“校笺”部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反倒是一种极大的便利。那些繁琐的古籍引用和复杂的考证过程,都被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是用我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都有着如此丰富和动人的故事。这套书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走进唐诗的世界,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
评分刚拿到这套《唐诗纪事校笺》,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镇住了。打开第一卷,扉页上烫金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几个大字,就透着一股子庄重和学术的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色浓郁而不晕染,看得出来是用心选择了材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它们背后的故事、流传的轶事,似乎都在这厚重的篇章中得到了精心的梳理和考证。想象一下,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捧着这套书,在灯光下,细细研读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甚至是被后人不断解读和衍生的不同版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宝藏,等待着我去一点点挖掘。
评分这套书的编辑和校订工作,绝对称得上是精益求精。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诗歌版本差异的详尽考证,对于一个对唐诗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以往阅读唐诗,常常会遇到一些注解上的模糊和出入,总觉得不过瘾。而这套《唐诗纪事校笺》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更为权威和准确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甚至追溯到了文献的源头。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唐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甚至能想象,那些埋首故纸堆中的学者们,是如何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毅力,一点点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的。这份付出,值得所有人尊敬。
评分包装很一般。书不用说了,好!
评分2 本书内容
评分《唐诗纪事》,唐代汉族诗歌资料汇集。凡81卷,南宋计有功编。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
评分《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是书采摘繁富,自唐初至唐末三百年间,共收录一千一百五十位诗人的部分诗作,先后编次,且详略适当,又辑集本事与品评,兼记世系爵里,既是唐代诗歌总集,又是唐宋有关诗评的汇编,此亦见其特色。其规模较大,材料颇丰,为唐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编撰者视野广阔,态度客观,不仅着重对大家名篇多加采撷,而且顾及僧人、妇女乃至地位低微者的佳作,网罗散佚,因此使许多难于传世者得以流存,尤如张为《诗人主客图》一书,“独藉此编以见梗概”(《四库全书提要 》),这是《唐诗纪事》的成就之一。次则,郭绍虞《宋诗话考》云,是书所录,“即脍炙人口者,亦有足资校勘之处”。如吴骞《论诗绝句》自注云:“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吴修龄笃信之,以为的不可易。”再则,摘录前人品评之语,多有参考价值。如李白《 乌栖曲》,贺知章赞曰“可以泣鬼神矣”。如王士源谓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 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其他如谓元稹“善纪事”,谓陆龟蒙“博雅多文,尤善谈笑”,“诗篇清丽”。记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仕履诗事,亦较详实。然由于材料辑掇之多,未免“榛楛勿翦”。自序说凡唐代“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间捧宦牒,周游四方,名山胜地,残篇遗墨,未尝弃去”。胡震亨曰:“计氏此书,虽诗与事迹、评论并载,似乎诗话之流,然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据之详,有功于唐诗不细。”唐诗纪事 编辑
评分不错
评分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丰富,种类众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文类。对这些典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着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评分这类书已经不多了,很好。价格上还是优惠的。
评分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丰富,种类众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文类。对这些典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着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评分有券便买了一堆平时没活动的书,慢慢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