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颐和园测绘笔记》是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梁雪带学生近距离观察、测绘颐和园后,以笔记形式呈现的作品。
书中有师生测绘生活的真实记录,并通过专业目光,将颐和园的时空由眼前景物引申到清漪园时期的繁盛面貌。
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来说,了解颐和园的园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园方法仅仅是理解这座园林的基础,而深入了解真实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则可以看到从晚清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引言:叠石与缘分_1
01 游园,分配测绘任务_003
02 仁寿殿,九卿房_012
03 仁寿殿和北配殿的内部_020
04 北九卿,北配殿,仁寿殿_027
05 仁寿殿,转轮藏,涵虚牌楼_033
06 北配殿,涵虚牌楼,东宫门外影壁_042
07 仁寿门,东宫门,戊戌变法_050
08 北配殿,东宫门门匾,观赏石_060
09 德和楼,涵虚堂,北配殿,多宝塔_066
10 北配殿,仁寿门_076
11 花承阁遗址,赅春园遗址,二龙闸遗址_083
12 西堤,畅观堂,耕织图,北大未名湖_093
13 景福阁,补测数据_099
14 花承阁遗址,宜芸馆,玉澜堂_108
15 玉澜堂,宜芸馆_117
16 养云轩,无尽意轩,北宫门,后溪河,鉴远堂_128
17 后溪河,苏州街_143
18 十七孔桥,玉带桥,景福阁_151
19 介寿堂,听鹂馆,画中游_162
20 福荫轩,样式雷,假山_176
21 安顿住处,熟悉测绘点_186
22 谐趣园,瞩新楼_192
23 谐趣园,霁清轩_204
24 文昌阁,琉璃塔,清可轩,霁清轩_214
25 鱼藻轩,西所买卖街,大船坞_221
26 玉琴峡,霁清轩一角,谐趣园假山_231
27 谐趣园,畅观堂,西堤上的桥_240
28 谐趣园里的知春堂,养云轩与无尽意轩_250
29 霁清轩的垂花门,乐寿堂_257
30 谐趣园宫门前,清华轩,画中游_266
31 画中游,听鹂馆,益寿堂_277
32 劝农轩,益寿堂_286
后记:隔湖相望,六桥锁烟水_293
“二龙闸”距离我们居住的三队小院很近。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外面找,可以发现石制围墙的下部与外部京河的交界处有一道圆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龙闸”三字。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的内部看,出了颐和园食堂的过道门折而向南,沿着东堤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在东堤和东侧院墙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水道上架着两座小桥:架在东堤上的为两孔平桥,架在两者之间的是两孔的八字桥。现在,当年的水闸铁制构件已经难觅踪影,石桥的侧面也长满了藤本植物,但这个当年的水利设施遗址却保留了下来。
由于两孔的八字桥部分位于东堤平桥的下方,如果想仔细观赏就得顺着一段台阶绕到东侧低于八字桥的平面上,上上下下地有点麻烦,使得跟着导游游览的游客并不会留意这个地方。倒是有时看到几个老人会依着上面的桥栏对下面的遗址指点一番。
晚饭后,以门廊下嬉戏的小猫为模特画速写。
开始时还好,猫儿吃饱后洗脸、舔毛,这时它的身体主干基本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的幅度较小,只是头部的姿势变化较大;清理完毛发后就躲在石阶上趴下休息,看来它也怕热,这样趴着可以多借些石头上的凉气。
一个带过设计课的女生看它跑远了就过去把它抱过来,好让我接着画,但它并不情愿在人多的地方休息,过了一会儿就又离开了。
带测绘的老师中还有几位喜欢小猫。一位老师在家里养猫,也很喜欢院子里的猫,看着大猫带着几只小猫在院里玩,就想过去接近小猫,把它抱在怀里。不想这里的小猫不是家养的宠物,不仅对人不信任,而且充满野性,见人就跑,他追了几次也未得手,逗得大伙笑个不停。
现在由于学生使用不透明的绘图纸画仪器草图,就失去了可以“叠合起来比对”的便利,只能凭借老师的经验和尺规来判断各个分段图是否正确。
北配殿的剖面一看就知道有误,主要是屋面举折关系没画出来;后来详细检查测稿,确定梁架里面的檩下皮到采步金上皮的尺寸没错,两次测量的尺寸误差在一厘米左右,但一部分的梁架被画高了。
九卿房的正殿是小王老师上去测量,我在下面记录采集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画出的剖面基本正确;而次间剖面的屋面曲线画得过缓,正间和次间的屋面曲度有不一样的地方,决定第二天再到现场核实一下。
因大牌楼的正脊高度未测,立面和剖面都有未完成的感觉。想到测量时是小女生爬高测量,为了防止再次爬高出现意外,我
晚上在临时住地与其他带队老师检查同学们画的测稿。
1860年景明楼被毁,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未修。目前的景明楼是1992年依据原来的式样重建的,联系三栋阁楼的连廊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重建。
曾经看到一张傍晚时在东堤上拍的照片,中景的景明楼与远处的玉泉山、西山构成一个完美的山水风景。在湖中的船上拍照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景观。
……
在古典园林中,池塘、树木、叠石和建筑是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叠石具有模拟自然山水的意象,以达到园主脱离尘世,与自然景物相通的目的。品评一段园林叠石的层次,主要是欣赏它是否搭建出真山真水的脉络气势以及是否符合山水画法中的皴法向背。在园林史中,从清初发展起来的叠山家,如张南垣、计成等,他们运用石包土的土石山手法再现了大自然的真山一角,创造出有如截溪断谷的“平岗小坂”、“陵阜陂陀”等意境,有别于宋元以来叠山家对真山全貌的小尺度模仿和缩移。
我从少年时开始习练书画,对山水画与画论均有涉猎,为认识和理解古典园林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在我读本科三年级时(1983年),建工出版社曾组织过一场针对全国建筑系学生的论文竞赛,以提高工科同学读书和关注学术研究的热情。记得当时国内高校中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不多,评委会最后共收到来自二十五所大专院校的论文三百三十篇,最后选出三十五篇论文作为优秀作品发表在次年出版的《建筑师》杂志(总18期)。当时我写了一篇题为《试论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的文章投给评委会,后来与天大的其他九篇论文一起被评为优秀作品,很让当时关心我们的老师高兴。应该说,这次活动既是我研究古典园林的开始,也是亲近颐和园的开始。
那时候的杂志都是黑白胶版印刷,除非是专业摄影师所为,很多黑白版照片的拍照、洗印条件都不好,印刷出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时系里的胡德君老师、彭一刚老师看到我写的初稿后曾建议:如果论文插图一律改为手绘,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人看起来也更舒服。得此高见,我就把设想的插图一律改成手绘,大部分是钢笔画,一些引用的大幅古画也被我改画在小幅宣纸上,最后印刷出来的效果还真不错。
在给论文绘制的二十八幅插图中,有两幅插图涉及颐和园,一幅题为“颐和园借景玉泉山”,是根据在鱼藻轩西望的实景
改绘的,用以验证《园冶》中提及的“巧于因借”的提法;另一幅插图题为“颐和园谐趣园里的寻诗径”,画面中景是山石和寻诗径小路,远处可见“兰亭”、游廊和知春堂建筑,用以说明画论中的一些提法如何转化成造园理论并影响到造园实践。这两张照片不是我拍的,是借用了一些可以看到的相关出版物中的插图。
后来为了探访这两幅插图的实地情况,我曾与几位同学利用暑假结伴借住在北大的学生宿舍,同时找机会参观北京的一些新建筑。记得有一次进颐和园北门时已近黄昏,园内游人极少,那时的苏州街还未恢复,很有荒凉、萧瑟之感,当几人翻过万寿山来到长廊时,附近的少量建筑中已有灯光泛出,在群青色的背景中透出点状的橘黄色。此时,尽管大家依然说笑,但这时的颐和园景物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时候去了几次颐和园,但没有机会或时间去谐趣园北侧去找寻诗径附近的叠石。
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中,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实例;在目前可见的研究成果中,除了清华大学几位老师在常年测绘基础上写出的《颐和园》专著,其他对颐和园的专题研究不多,更多地是作为某些论点的佐证,如园
林中的借景、园中园等。在对颐和园的描述中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园林景物展开,很少涉及清漪园时期的原始设计。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颐和园主要是1885年经过多次维修以后的面貌,而被英法联军破坏前的清漪园,从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兴建,经过十五年的建设,曾经具有比后期颐和园更壮观的面貌和一些原始性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古典园林,从最初的清漪园到现在的颐和园,不仅时间上经历了二百六十四年的风雨变化,影响到实体环境也必然出现几经兴废的变化。将这些遗址和原始设计与今天的景物进行对比,相信每个游览颐和园的人都会加深对这个园林的理解和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颐和园内对一些清漪园时期建筑群进行复建,如苏州街、耕织图、景明楼和澹宁堂,并对昆明湖进行的大规模清淤(1990—1991年),据介绍有18万北京市民参加了义务劳动,清淤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基本占了湖区总面积(226。7万平方米)的一半,平均挖深57厘米,如此大的工程量据说是清漪园建园以后二百四十年间的第一次清淤,我想就是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后也会惊叹后人对保护这座历史名园所做的工作。每当我们国家比较强盛的时候都会大兴土木,重视园林建设和文化发展,而每当国家衰败之时,往往会伴随外族入侵或内乱频发,人们为了保命而逃难,这时的园林与建筑经常处于无主的状态而任其荒废,所以才有了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
颐和园测绘笔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颐和园测绘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不错,如果其他古建筑也能有类似笔记就好了。
评分一般逛颐和园一边翻,有点意思,工作日记,非专业书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很快,希望京东继续保持优质服务!
评分看着是三联出的,以为里面会有大量的测绘图纸。没想到打开一看,竟然是散文。大失所望,简直标题党!
评分还好吧,是正版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
评分等了几天才到,还可以
评分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收藏
评分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来说,了解颐和园的园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园方法仅仅是理解这座园林的基础,而深入了解真实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则可以看到从晚清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颐和园测绘笔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