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对于学习文学和文化的学生来说是一部无价的参考书,介绍了四十余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术语、主题和概念。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对学习文学和文化的学生来说是一部无价的参考书,介绍了40余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术语、主题和概念。本书对于深入研究和课堂讲解文学和文化理论都具有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介绍了四十余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术语、主题和概念,并为每一个关键词提供重要的思想家和批评家的简短引语。每一项后提供解释性和文献性注释、拓展性阅读书目并提出反思性的实用问题。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对于学习、深入研究和课堂讲解文学和文化理论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于连·沃尔夫莱(Julian Wolfreys),佛罗里达大学维多利亚文学和文化研究教授。
目录
序
关于本书
致谢
批评关键词
卑贱(abjection)
美学(aesthetics)
他性(alterity)
绝境(aporia)
狂欢/狂欢化(carnival/carnivalesque)
阶级(class)
文化(culture)
解构(deconstruction)
欲望(desire)
差异/延异(difference/différance)
话语(discourse)
事件(event)
性别(gender)
霸权(hegemony)
超现实(hyperreality)
超文本(hypertext)
我/身份(I/dentity)
意识形态(ideology)
想象-象征-实在(imaginary-symbolic-real)
召唤(interpellation)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重复/循环重复(iterability/iteration)
享乐(jouissance)
科拉/非位置(Khōra/Chora)
文学(literature)
唯物主义/物质性(materialism/materiality)
现代主义(modernism)
神话/学(myth/ology)
叙事/叙述(narrative/narration)
他者(Other)
多元决定(overdetermination)
施为性(performativity)
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ty/postmodernism)
权力(power)
同性恋研究(queer)
种族(race)
读者/阅读(reader/reading)
性征/性差异(sexuality/sexual difference)
拟像/仿真(simulacrum/simulation)
主体/主体性(subject/ivity)
怪感(uncanny)
无意识(Unconscious)
书写(writing)
后记
文学与文化理论:批评语言或术语、概念和主题的竞技场
引用的著作
术语表
精彩书摘
读者/阅读(Reader/Reading)
一个“读者”可以临时界定为这样一个人,他从思想上评价一个特定的手稿或形象,出于众多的理由理解或阐释其内容或形式,无论这些理由是“消遣”、“教育”、“启蒙”、“愉悦”或所有这些和其他理由的综合。我们所说的“阅读”是积极地参与一篇作品或一个形象以便生产意义,或较普遍而言,是把书或形象(实际上是整个世界)从其潜在符号可见的综合状态“转译”一个文本,使之见证阐释的过程。
即便显而易见,但重要的是注意到阅读需要时间;对符号的分析并不是即刻发生的,哪怕阅读的对象是杂志上一幅宣传画或广告。因此,阅读是一种时间体验,不仅仅限于打开书的时间,站在一幅画前的时间,或看一部电影的时间(无论是在电影院或视频或DVD)。此外,阅读绝不是简单或天真的,即便是为了“愉悦”而读,因为读者,任何读者,总要经历文化、历史、教育、意识形态等的熏陶。
因此,阅读的可能性在个体阅读行为开始之前就以不同方式构成了。我们从来不能按自己的选择阅读。实际上,可以蛮有道理地说,我们从不选择阅读的方式。同时,每一个文本都有其个性,阅读行为应该为这种个性负责,阅读行为应该对这种个性做出反应。读者因此应该避免一方面是简单被动消费的阅读,另一方面是主动强加某种特殊意义而压制或排除其他因素的阅读。这种阅读可能是一种“政治化”的阅读,比如,在讨论阶级再现的问题时,这种阅读会忽视性别或种族的问题。或者形式的阅读,在讨论书写的审美问题时会忽视或低估历史或意识形态的作用,或用价值判断掩盖认识论前提,而这些价值判断可能是文本提倡的,或是我们作为读者带给文本的。因此,阅读的方法不可简约为规定或公式,因为阅读将产生独特性并对那种独特性负有责任。就独特性问题而言,有些批评家认为,按照某些路线(政治的、纯形式的)强加某种“阅读”就是逃避阅读涉及的复杂协商;这是给阅读强加限制,使其倾向于某种限制或视野(“政治的”、“哲学的”、或“历史的”意义),这种阅读根本就不是阅读,而是逃避阅读。
然而,与此同时,阅读的责任在于,如上文所说,你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读;你要注意文本的表达方式,它如何表达思想,如何就一些问题保持沉默。此外,阅读行为是一种不确定的体验。由于这些原因,可以正确地说阅读行为不会结束。阅读总是要到来的,它本身不是文本说明最终会抵达的未来时刻或视野,并因此而期待阅读的结束。相反,阅读始终是未来的,好的读者有责任与独特性、不确定性和他性相遇。
但是,我们想象的阅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当一名读者是什么意思?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的话——究竟是什么?
阅读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逃跑,就是对他者的拒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和写作完全一样是一种孤独的行为。我们并不总是这样想,因为我们不再阅读。我们在儿童时期常常阅读,懂得阅读有多么暴力——写作和阅读是不分家的,阅读是写作的一部分。真正的读者是作者。真正的读者已经开始写作了……[阅读]也是秘密的逃亡的行为。我们不承认阅读……阅读不像我们所声称的那样不重要。首先,我们必须把图书馆的钥匙偷来。阅读是一种刺激,一种叛逆:我们打开书的大门,假装那是简单的平装书,在光天化日之下逃跑。我们已经离开那里:这就是真正的阅读。如果我们还没有离开那个房间,如果我们还没有跨过那道墙,我们就不是在阅读。如果我们只是相信我们在那里,如果我们在家人眼前装腔作势,那么我们就是在阅读。我们在吃。阅读是偷吃。阅读是偷吃禁果,偷偷做爱,改变时代,改变家庭,改变命运,把白天变成黑夜。阅读是完全按照我们所需“偷偷地”做每一件事。
伊莲·西苏(HélèneCixous,1993:19-22)
……
前言/序言
本书探讨的术语、概念和主题共计四十有余,均程度不同地用于文学和文化理论。较特殊的是,这里所探讨的关键词都间接或直接地承认认识领域中的一些兴趣和研究,它们已经充斥于文学和文化研究之中。它们是:精神分析学、哲学、语言学、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同性恋研究和同性恋理论,以及人们所说的“身份政治”。毋庸讳言,这样的术语和比喻还有很多,本书当然不予穷究。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讲解而让读者了解特定术语的复杂性,在每一关键词项下,都有来自不同批评家的一系列引语。希望读者将看到的绝不是简单地容易定义的不同术语,它们在语义和概念上都是不确定的。词在不同语境中改变意义,而语境本身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可穷尽的。
因此,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并不是解决悖论、矛盾或含混性,而是要强调甚至肯定这些属性。实际上,本书的组织和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语言不是稳定不变的;不能简单地说“理论的语言”——即使幼稚地假定“理论的语言”这种东西真的存在,有别于或可区别于普通语言的话——难于理解,因为语义不可确定;相反,人们最终会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理论的语言”仅仅说明了所有语言的一个方面。大多数的即便不是全部的文学研究的讽刺意义就在于,当人们要集中关注特殊形式的语言运作时,所说的话都基于一种拒绝,拒绝阅读干扰全部意义生产的那种不可确定的状况。我认为,面对这种理解,最合适的回应就是对这种不稳定性不持怀疑的而持开放的态度,对所说的“理论”语言中的那些流动和凝结予以肯定,因为这样一种“语言”(再次假定它作为一种可区别的语言或身份而存在)不是由于作为一种特定术语才是可理解的,而恰恰是由于它是词语运作的最透明的例子。
每个关键词都配有最小限度的现行评论,与不同的引语交织起来。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本书所提供的绝不是浓缩的定义,而常常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即所论的术语和概念拒绝定义,而且往往几乎没有真正的一致意见——除非通过某种模糊的包含,就连性别、身份、后现代主义、性或书写这样看似最直接的术语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我们都习惯于把词语看作是名称,仿佛它们为我们创造了简单完整的身份,仿佛这些名称和身份都能从事思考的工作一样。这就等于说,就批判性思维而言——或权且称之为思维——传统上理解的词汇,及其批注和利落的语义包裹等机制,现在都不适用了,恰恰因为传统上理解的词汇的量已经被简化、压缩,并通过这样一个错位的观念运作,即思想可以被归结为一个词。就一些思想或观念的组合而言,词汇或字典式的定义毫无用处,面对持续的张力、流动和凝结的矛盾以及语言本身,这种定义已不再发挥作用了。
需要考虑的另一点是,一个孤立的词的意义(但这种情况不会真的发生;即便你在页面上或屏幕上只看到孤零零的一个词,你还是想要为其提供语境或定义,你还是要为这个孤零零的词提供你所学到的复杂的语言、语义和概念的网络)看起来毫无问题,但围绕和通过这个术语表达的思想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即便没有别的原因的话,这些思想也常常期待读者去检验来自相当不同视角的价值和信仰。这可能就是促成文章模糊或混乱的原因——这也成了人们抨击所谓的文学理论的理由,尽管往往没有正当的理由或认真阅读的迹象,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对读者的视角和理解予以重新引导的思想是无法简约地复杂;真正的理解,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也只能通过对透明性的抵制才能实现。即便有的话,也只有极少数作家或批评家写作不是为了让人理解的。但所说的理解往往涉及读者的耐心和专注——作为调整方向的重读——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读者必须对文本的复杂性持开放的态度。她或他必须愿意回到文本上来,并认识到语言以及语言表达的思想如果要具有任何持久的价值的话,就不必是透明的或一看就懂的。一看就懂的文本能是什么样的文本啊?这样的文本存在吗?没有瞬间就能读懂的东西——即便只包含一个单一形象的、只有最小限度的词语或图表的广告画——如果没有高度复杂的解码过程的话,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的。
有些人所说的可接近性也同样有简化和简约的危险。以此为目的的作家会极力摧残思想,低三下四地以为她或他懂得读者。我怎么能知道谁读这本书呢?即便出版者告诉我这本书是针对特殊的读者群的,我又怎么能从一开始就认定我了解每一个读者或她或他所掌握的知识呢?(甚至不可能假设有一个被称作“读者”的实体。)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批评语言也即“文学理论的语言”的各种人造危机已经流传开来,并将继续流传,它们往往都是围绕这种可接近性的,以“为绝大多数人说话”为由的。本书不想把“简明表达”神秘化,拒不相信最小公分母这类神话。相反,本书提倡以任何方式开放地自愿地参与,且不论接受情况如何,也不论会有什么样的读者。如果本书的市场目标是高等教育这样的特殊语境,那就的确存在着一个信任的问题,这种信任也将变成一种信念,即不管本书的读者是谁,都必将具有构成本书的那种精神。无论教育指的是什么,都不能存有类似于匆忙的新闻所具有的直接性、透明性或可接近性的幻想,这种幻想所付出的代价是思考。本书把一切赌注都压在了对思考的信念和思考的开放性上,而这始终是思考的差异;不仅是思考和非思考(假设或偏见)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不同的思考,一种差异的思考。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包装和送货都很满意。书的内容安排很有条理,讲解易懂,附有的思考题有助于理论的应用,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
☆☆☆☆☆
这几天买书很实惠,支持京东。
评分
☆☆☆☆☆
书很好,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
《批评关键词 文学与文化理论》对于学习文学和文化的学生来说是一部无价的参考书,介绍了四十余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术语、主题和概念。
评分
☆☆☆☆☆
陈永国翻的,呵呵了。做活动买的,不然真的买不起,被题目所心仪,肯定是本好书。不是很深奥,读起来很顺畅。良心作品,学术大作,可做鉴考。买书就得多看书,囤书是一种病。
评分
☆☆☆☆☆
满意度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订单完成3个月内有效)
评分
☆☆☆☆☆
没有京豆还要20个字才行,我吃多了撑的。
评分
☆☆☆☆☆
可以和威廉斯的关键词对照着看,有些新的变化反映了学界的变化
评分
☆☆☆☆☆
包装和送货都很满意。书的内容安排很有条理,讲解易懂,附有的思考题有助于理论的应用,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