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类文明史既有宏大叙事,也充满了生动细节;既见证着民族国家的兴盛与衰败,也反映了英雄个人的梦想和血泪。事实上,真正决定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那些恒常存在的日常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等,它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彼此关联而又催生变化,并裹挟一切外部因素,使之转变成自身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因此,那些关乎全球文明发展和彼此共生性因素,无一不成为研究的对象,无一不成为大众阅读的焦点。生态、交往、和平、安全、人口、疾病、食品、能源、犯罪等问题,凡此种种,既是不同信仰、不同制度和不同文化的文明发展需要直面的,又是它们之间彼此交流、进行合作乃至相互促进的基础。在这种文明史的叙述中,阶段性的政治内容相对淡化,长时段文明形态发展的基础——文化和社会生活得以凸显。文明史的目的是介绍、传播人类文明、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通过文明史的阅读明了人类尊严获得的历史,从而塑造自己的生活理念。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往来日益密切,这一方面需要我们阅读文明史以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域外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文明史也可以培育人们更加开阔的思维、更加完善的人格。多读文明史,不仅能让人们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使人们能以兼容并包的思维看待世界和人生,而且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多变中汲取有益的智慧,训练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文化多元交融的全球化时代,了解、掌握人类文明知识和理念是当代国人应该补上的一课。因此,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象牙塔,虽然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形态转变为普通民众也能接受的大众文化。况且,普及大众文化,才能不断出现更多的人才参与研究工作,文化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出现更丰富的精英文化。这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
本丛书专注于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一系列人类历程和制度,其目的就是严肃认真(即便很简单)地讨论一些重要议题,以作为教科书和文献集的补充。相比教科书,这类书籍可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到人类历史的某一特殊层面,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对历史学家的分析方式及其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有更全面的认识。每一议题都是按时间顺序被论述的,这就使关于变化和延续性的讨论成为可能。每个议题也都是在一系列不同的社会和地区范围内被评估的,这也使相关的异同比较成为可能。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作者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最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
在这部有关世界农业发展史的力作中,作者探索了如地中海地区、中国等国家和区域从古典文明至21世纪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内,农民、农业生产及其与非农业人口的关系等问题。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将农民视为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联系的最为重要的人类媒介,探讨了城市社会如何剥削或者支持着农民,如何共同应对威胁粮食生产的环境变化和危机等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农业的起源与双重剥削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业:土地与自由之间第一次大规模冲突
第三章 后古典社会的农业
第四章 前近代的农业及欧洲农业统治(1500-一1800年)
第五章 19世纪的农业:民族解放、现代化与殖民主义
第六章 农业与危机(1900—1940年)
第七章 繁荣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1世纪的农业
第八章 结论
精彩书摘
地球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冰期变迁的历史是这些变化发生的动因。最后一次冰川扩张在大约20000年前达到顶峰,之后停止。公元前14000年,地球进入一个温暖的冰期间隔期,但是大约在公元前11000年,在新仙女木期,出现过一次短暂的寒冷回潮期,并持续了几百年。公元前10000年,气候再次回暖,全新世开始。
全新世时期,冰川停止扩张,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冰川覆盖的面积仍然略小于今天。赤道附近和温带地区的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公元前6000年时,撒哈拉沙漠仍然有植物生长。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十分适合农业生产。流动人群、前农业时代和最早的农民
从灵长目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四处流动以获取他们的食物。他们组成人数较少的集团,在某些地方短暂停留,之后又开始迁徙。在旧石器时代的大多时间里,人类活动的遗存主要是较大型动物的骨骼。大约从50000年前开始,大型动物数量减少,鸟、鱼和其他小动物的数量增加。近东地区遗址的发现证明,最晚在23000年以前,人类开始采集众多种类的植物,包括后来人工栽培成功的野生谷物。这个进步——“广谱革命”——发生的原因是流动人121生活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也因为“更新世结束”导致冰期后大型哺乳动物消失,许多学者遂将其归咎于早期人类的过度捕猎。
广谱革命时期最后1000年的遗存证明,人类已经参与到前农业时代的生产中,他们浇灌植物、清除不需要的杂草、采集储存食物、烧荒保墒、播种采集来的种子。尼罗河上游卡丹(Qadan)遗址群的发现说明,约公元前13000年这里有人类居住,他们使用打磨的石器和石刀收割、碾磨野生作物。公元前11000年后,这些工具消失,人类重新回归原始的流动生活,由于新仙女木时期气候日益干燥寒冷,该遗址被废弃。在该遗址还发现了被箭簇和其他武器杀害的人类的遗骨,由此说明遗址废弃可能是因内部战争或外敌入侵所致。
中美洲、亚洲和近东地区已经发现众多准农业生产活动的证据,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动物物种遗存,它们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数千年就已经出现。广谱革命与前农业时代的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其中最为关键的进步就是人工栽培和驯养。
人类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的历史在时间和地点上均有所不同。尽管考古证据有众多不确定之处,但是农业在近东地区起源的时间应该早于其他地区,发展也比较充分。在其他地区,大致在相同的年代也有人工栽培的证据,但是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和南美洲),农业发展、城市产生和进入历史时期的时间要晚得多。
关于农民的考古发现与以前不同。驯养的动物遗存表明这些动物的骨骼比它们的野生祖先略小,另外还有众多幼仔和病死的牲畜的骨骼,原因是人类驯养动物也导致疾病在动物间传播。人工栽培的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黍、水稻等与野生物种的差异很小。粮食作物与其他草种~样都是穗类作物,种子体积较小,重壳,极小的叶轴与植物的根部相连。野生作物根部一般比较脆弱,这样成熟的种子比较容易脱落,种子的外壳较长,种子能够在下一个季节顺利发芽。人工栽培的作物种子经过农民选检,因而种子较大,外壳轻薄,根部较牢固,种植比较安全可靠。
考古记录表明,人类在地中海东部内陆地区各个遗址定居,包括今土耳其南部、黎凡特地区(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以及两河流域上游低矮的山脉地区,公元前9000一前8500年,人工栽培或驯养的物种有小麦、黑麦、绵羊、山羊和猪,牛的驯养范围比较有限。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异常丰富。拥有众多野生动物物种,比如绵羊和山羊,它们是群体“放养”的动物,适宜驯养。由于环境变化,众多野生粮食作物、蔬菜以及兵他植物种类发生基因突变,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物种。新仙女木期之后,这个地区气候变化不大,栽培和驯养的动植物的各种变化在可控范围内。
……
专题文明史译丛:世界历史上的农业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书的内容不错,很实用
评分
☆☆☆☆☆
很好哦 喜欢这套书
评分
☆☆☆☆☆
包装精美,边边角角都包起来了,正品。
评分
☆☆☆☆☆
第七章 繁荣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1世纪的农业
评分
☆☆☆☆☆
评分
☆☆☆☆☆
一本小书,还算可以的。
评分
☆☆☆☆☆
还好!
评分
☆☆☆☆☆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Mark B.Tauger所著《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该书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最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该书从农业视角解读世界文明史,是关心研究世界文明史读者的必读物,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世界农业和粮食危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评分
☆☆☆☆☆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世界历史上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