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係師生,女性主義研究者、愛好者,外國文學愛好者 女性主義研究最負盛名之作,英美文學批評經典
如果筆是對陰莖的隱喻,奧斯汀、瑪麗·雪萊、勃朗特姐妹……靠什麼寫作?
女人,你選擇在世上我行我素,還是隱退於傢庭生活的屏障後?你選擇言說還是沉默,獨立還是依賴?
內容簡介
當簡·愛和羅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異,終於要宣誓結閤時,一個瘋女人的齣現粉碎瞭簡·愛的一切夢想,她就是一直被關在閣樓裏的羅切斯特的妻子。她毀掉瞭莊園,弄瞎瞭羅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瞭簡·愛與羅切斯特。《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傢與19世紀文學想象》從文學史中打撈齣瞭“瘋女人”這一類彆,並使之發揚光大。這些瘋女人公然無視“婦道”,作惡多端。但本書作者卻認為,在每個溫順善良的女人背後,都或多或少拖著一個癲狂的影子。
《閣樓上的瘋女人》被譽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聖經》,也是當代美國文論中的經典。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重讀瞭19世紀著名女作傢如簡·奧斯汀、瑪麗·雪萊、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瞭民族、地域與時間等多方麵限製的疆界,將19世紀的英美女性文學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瞭綜閤研究。此書自問世以來,以其激進的批評姿態和對19世紀英美女性文學的全新闡釋,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研究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 Gilbert)、蘇珊·古芭(Susan Gubar),均為西方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文學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她們是當代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創始人之一。兩人長期閤作,撰寫瞭《閣樓上的瘋女人》《諾頓女性文學選集》《沒有男人的地帶》等女權主義批評論著。
楊莉馨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女性文學及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已齣版學術專著《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研究》《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20世紀文壇上的英倫百閤: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中國》《“我的河在嚮你奔來”:20世紀英語女作傢在中國》等;譯著有《葛特露和剋勞狄斯——〈哈姆萊特〉前傳》《通過身體思考》《閱讀日記:重溫十二部文學經典》《文尼莎與弗吉尼亞》等。
精彩書評
★女性主義破曉之作。重塑女性想象與視界。
——《紐約時報》 ★這本書逼迫我們重新審視英語文學與文化,並使之完全改觀。
——《紐約時報書評》 目錄
初版序言
第二版導言 學術界的瘋女人
第一部分 走嚮女性主義詩學
第一章 王後的窺鏡:女性創造力、男性筆下的女性形象和有關文學父性特徵的隱喻
第二章 句子的影響力量:女性作傢與作者身份的焦慮
第三章 洞穴的寓言
第二部分 在小說之屋內:簡·奧斯汀筆下可能的房客
第四章 關在散文裏:奧斯汀少女時代作品中的性彆與文體
第五章 簡·奧斯汀的覆蓋故事(及其秘密的代理人)
第三部分 我們是如何墮落的?彌爾頓的女兒們
第六章 彌爾頓的幽靈:父權詩歌與女性讀者
第七章 恐怖的孿生子:瑪麗·雪萊陛下的怪物夏娃
第八章 從反麵透視:艾米莉·勃朗特的地域《聖經》
第四部分 夏洛特·勃朗特的幽靈自我
第九章 心房裏有一個秘密的傷口:《教師》中的學生
第十章 自我與靈魂的對話:相貌平常的簡的曆程
第十一章《謝利》中有關飢餓根源的思考
第十二章 露西·斯諾被埋葬的生活
第五部分 喬治·艾略特小說中的監禁與意識
第十三章 由於失落而敏感:喬治·艾略特麵紗背後的幻象
第十四章 作為毀滅天使的喬治·艾略特
第六部分 憤怒的力量:19世紀的女性詩歌
第十五章 放棄的美學
第十六章 女人—白色:艾米莉·狄金森的蛛絲
譯名對照
索引
譯跋 “標齣那新崛起的亞特蘭蒂斯” 楊莉馨
精彩書摘
正像有關莉莉絲的傳說讓我們懂得的一樣,也正像自弗洛伊德和榮格以來的精神分析學傢已經注意到的那樣,較之更為復雜的文學文本,神話與民間故事常常能以更大的精確性來錶現和強化文化的判決。假如說莉莉絲的故事以一種有用的寓言故事的形式概括說明瞭女怪物的生成的話,那麼,格林童話中有關“小白雪公主”(Little Snow White)的故事則戲劇化地呈現瞭天使般的女性和女怪物之間的那種重要而又曖昧不清的關係,這一關係也是隱含於奧羅拉· 李有關她逝去的母親的睏惑的猜測之中的。“小白雪公主”故事在瓦爾特· 迪士尼版的動畫片中更名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ves),但這個故事的真正名稱應該是“白雪公主和她邪惡的繼母”,因為故事中的中心事件—確實如此,故事中唯一的真實事件—是源自這兩位女性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其中一位美麗、年輕、蒼白,而另一位差不多也是一樣的美麗,但是年紀更大一些,也更為凶惡;其中一個是女兒,另一個是母親;一個甜美、單純、被動,而另一個充滿心計、生機勃勃;一個屬於天使,而另一個則無可否認地是一位女巫。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於這兩位女性之間的衝突的主要發生之地,都是透明的封閉之處,她們兩人都被閉鎖於其中,這一點和我們前麵一直在討論的所有其他女性形象的命運是一緻的:她們一個被閉鎖於有魔法的窺鏡之中,一個被閉鎖於受魔法控製並因而能控製人的玻璃棺材之中。在這裏,兩位女性都操縱著父權製度希望女性用來殺死自己、以便進入藝術的諸種手段,並用它作為武器來對付對方,希望運用心計來殺死對方。影子與影子作戰,一個形象毀壞躺在水晶監獄中的另一個形象,就像奧羅拉· 李母親的畫像中的“惡魔”應該想方設法摧毀那個作為她自己的另一麵的“天使”一樣。
故事在隆鼕季節開始,一位王後坐在窗邊做著針綫活。和其他許多民間故事中發生的情形一樣,她刺破瞭手指,指頭開始流血,於是被認為進入瞭威廉· 布萊剋(William Blake)稱為“創造”的王國的性生活的循環周期,她“很快”生下瞭一個女兒,“(皮膚)白得像雪,(嘴唇)紅得像血,(頭發)黑得像窗框”。在故事最前麵的這一段中齣現的所有母題(motifs)——做針綫活、雪、血、窗框所代錶的封閉—都與女性生命中(因此也在女性寫作中)的關鍵主題發生關聯,因此,它們也是我們在本書中始終需要加以關注的主題。但是,對於我們在此要進行的分析來說,故事的開局僅僅是導引性的,真正的故事開始於王後開始成為一個母親,同時也變成為一個女巫—也就是說,變成一個邪惡的“繼”母之後:“……當孩子生下來之後,王後就死瞭”,然後,“過瞭一年,國王又娶瞭一位妻子”。
當我們第一次見到這位“新”妻子的時候,她正受到一個具有魔力的窺鏡的控製,正像是前麵那位妻子一樣—那位妻子代錶瞭她的自我的較早階段—她當時是被局限在一扇窗戶之內的。然而,由於這位新妻子不是被窗戶而是被一麵鏡子所捕獲,她於是轉嚮對自我的關注,著迷地對自我的形象進行研究,仿佛在尋求一個能夠獨立生存和發展的自我一樣。第一位王後似乎依然還算是有機會的;她還沒有完全沉陷於性生活之中,她嚮外張望,仿佛在遠眺白雪之外還有些什麼。第二位王後則轉嚮瞭內在世界的搜尋,對此,布魯諾· 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這樣的精神分析學傢很苛刻地將之定義為“自戀”(narcissism), 但是,如果說外部的所有機會都被剝奪瞭的話,那麼,這樣的狀態恐怕也是很自然的瞭(正如瑪麗· 伊麗莎白· 柯勒律治在《鏡子的另一麵》中所錶明的那樣)。
外部的所有機會都被剝奪瞭—或者丟失瞭,或者被瓦解瞭—這一點不僅通過王後對鏡子的著迷體現齣來,也通過格林版本中國王在這個故事中的缺席體現齣來。王後的丈夫和白雪公主的父親(根據貝特爾海姆的看法,兩個女性之間所進行的,是一場女性的俄狄浦斯式的戰爭,目的就是為瞭吸引他的注意)在這個故事之中根本就沒有真正齣場,這一事實突齣呈現瞭一種幾乎令人窒息的張力關係,故事正是因此而集中錶現瞭存在於鏡子之中的母親與女兒之間、女性與女性之間、自我與自我之間的衝突。但是,同時,顯而易見地,國王至少還是有一種在場的方式的。那就是他的聲音代錶瞭窺鏡所發齣的聲音,代錶瞭操縱王後—以及所有女性—對自我的價值進行評估的父權製度的判決之聲。首先,是他決定瞭他的配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然後,隨著她變得瘋狂、反叛、具有女巫的性質,她就必須被她那具有天使般的單純和恪盡職守的女兒所取代,這位少女因而被定義為比王後“還要美麗”。於是,從此意義上說,國王,也隻有國王是賦予第一位王後的機會以閤法性的人,他不再需要在故事中齣現,原因在於,女性由於已經認同瞭自己的性生活的意義所在(因此也就變成瞭第二位王後),她實際上已經將國王的規則內在化瞭:他的聲音現在存在於她的鏡子、她的思想之中瞭。
……
《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傢與19世紀文學想象(套裝上下冊)》 一部探索女性文學在19世紀黑暗角落中綻放的史詩 書籍概述 《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傢與19世紀文學想象》是一套雄心勃勃的學術巨著,深入剖析瞭19世紀女性作傢如何在保守的社會規範、有限的教育機會以及普遍存在的性彆歧視的夾縫中,以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為文學世界注入瞭獨特而持久的生命力。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嚴謹的研究,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揭示瞭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或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女性聲音,以及她們如何通過文字打破沉默,塑造瞭19世紀文學想象的豐富圖景。 上冊:掙脫束縛,初露鋒芒——早期女性作傢的探索與挑戰 上冊聚焦於19世紀上半葉,這個女性寫作尚處於摸索與抗爭的階段。作者首先追溯瞭女性寫作的社會文化背景,詳盡描繪瞭19世紀英國女性所麵臨的嚴峻現實:從婚姻作為女性唯一齣路的社會期待,到缺乏係統性高等教育的普遍睏境,再到社會對女性智識能力的普遍質疑,這一切都構成瞭女性作傢必須逾越的重重障礙。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壓抑環境中,一批纔華橫溢的女性作傢卻以驚人的韌性,開始瞭她們的文學創作之旅。作者深入分析瞭像簡·奧斯汀這樣的先驅者,雖然她的創作年代略早於19世紀,但其對社會現實的精妙描摹和對女性命運的深刻洞察,無疑為後來的女性作傢奠定瞭基礎。接著,作者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19世紀初嶄露頭角的女性作傢,她們的作品雖然可能在當時未被廣泛認可,卻蘊含著革命性的思想和藝術探索。 書中特彆關注瞭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安妮)的崛起。作者詳細解讀瞭《簡·愛》中簡·愛對獨立人格和情感自由的強烈追求,分析瞭《呼嘯山莊》中凱瑟琳與希斯剋利夫之間超越社會藩籬的熾烈愛情,以及《艾格尼絲·格雷》等作品中對社會不公和女性悲慘命運的直白揭露。這些作品以其強烈的情感張力、獨特的視角和對女性內心的深刻挖掘,在男性主導的文學界投下瞭一顆顆震撼的石子。作者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她們如何運用哥特式元素、心理現實主義等手法,挑戰傳統的愛情敘事和道德觀念,為女性角色賦予瞭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自主性。 此外,上冊還探討瞭瑪麗·謝莉的《弗蘭肯斯坦》。作者不僅將這部作品視為科幻小說的開創之作,更深入地分析瞭其中關於創造、倫理、父權製以及被排斥者的主題,認為它預示瞭19世紀女性對知識、權力以及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 本書的研究視角並非僅僅停留在對作品內容的解讀,更著力於揭示女性作傢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策略與睏境。例如,作者探討瞭女性作傢如何選擇使用男性筆名以獲得更廣泛的讀者群和評論界的尊重,如“喬治·艾略特”(瑪麗·安·伊文思)和“艾米麗·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這種匿名或假名策略本身就摺射齣當時社會對女性寫作能力的深刻偏見,以及女性作傢為瞭能夠發齣自己的聲音所付齣的努力。 上冊的分析還觸及瞭當時文學齣版的機製,以及女性作品在市場流通中可能遭遇的阻礙。作者通過對書信、日記、傳記等一手資料的梳理,還原瞭女性作傢與齣版商、評論傢之間的互動,以及她們在爭取齣版權、獲得經濟獨立過程中所付齣的艱辛。 總而言之,上冊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生動而復雜的19世紀早期女性文學圖景,展現瞭這些先驅者如何在重重阻力下,以其獨特的纔華和勇氣,為女性文學的獨立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並為後來的文學發展注入瞭全新的可能性。 下冊:聲音的擴散,想象的拓展——女性作傢與19世紀文學的多元革新 下冊將視角延伸至19世紀中後期,此時女性寫作已逐漸展現齣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作者在此部分,進一步探討瞭女性作傢如何利用已有的文學傳統,同時又不斷突破與創新,為19世紀文學的多元化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書重點分析瞭“喬治·艾略特”的作品,如《米德爾馬契》和《亞當·比德》。作者強調瞭艾略特作為一位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傢,她對鄉村生活、宗教改革、社會變遷以及個體道德睏境的細膩描繪。她不僅僅是一位觀察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傢,她的作品展現瞭女性作傢在宏大曆史敘事和復雜社會議題中發聲的能力,並且對哲學、倫理學等領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另一位不可忽視的女性作傢是夏洛蒂·勃朗特,她在《維萊特》中對女性主人公在異國他鄉的獨立生存與情感掙紮的深刻描繪,展現瞭女性在麵對跨文化衝突和性彆壓迫時的堅韌與智慧。作者認為,夏洛蒂的作品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對女性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如何確立自我身份的有力追問。 除瞭對現有女性作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下冊還著力於揭示女性作傢在不同文學體裁上的突破。例如,作者探討瞭女性在兒童文學領域的貢獻,以及她們如何通過童話、故事等形式,傳遞兒童的視角和對世界的理解。此外,在社會小說領域,女性作傢也發揮瞭重要作用,她們的作品深刻地反映瞭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如貧睏、階級分化、女性勞動等,並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齣瞭質疑和反思。 下冊的一大亮點在於,作者深入挖掘瞭那些可能未被主流文學史充分記錄的女性作傢群體。這包括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她的作品如《瑪麗·巴頓》、《北方鄉村》等,以其對工人階級生活和女性睏境的寫實描繪,為文學注入瞭強大的社會關懷。作者還關注瞭安東尼·特洛洛普的作品中常常被忽視的女性角色,以及她們在社會交往中的智慧和策略。 本書並非僅僅將女性作傢視為一個孤立的群體,而是將她們置於19世紀文學發展的宏觀脈絡中進行考察。作者分析瞭女性作傢與男性作傢之間的對話、競爭與相互影響。她們的作品不僅迴應瞭當時文學思潮,也在某種程度上引領瞭新的文學潮流。例如,女性作傢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思潮中的獨特錶達,以及她們對哥特小說和感傷小說的繼承與創新。 下冊還重點探討瞭女性作傢如何通過其作品,構建和解構“女性氣質”的時代想象。作者分析瞭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樣性,從溫柔順從的傳統女性,到獨立自主、甚至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瞭19世紀女性自我認知和社會期望的復雜變化。 此外,本書還觸及瞭女性作傢在詩歌和戲劇領域的成就,雖然在19世紀,詩歌和戲劇領域男性作傢更為強勢,但仍有許多傑齣的女性詩人和劇作傢,她們的作品同樣展現瞭非凡的纔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最後,下冊的結尾部分,作者總結瞭19世紀女性作傢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她們的作品不僅為20世紀及以後的女性主義文學奠定瞭基礎,更重要的是,她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極大地豐富瞭人類文學的寶庫,拓展瞭文學錶現的可能性,並永遠改變瞭我們對文學、社會以及人性的理解。 總結 《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傢與19世紀文學想象》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的力作。它不僅是一部梳理19世紀女性文學史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解讀,一次對被壓抑聲音的重新發現。通過對大量作品的精細分析和對時代背景的深刻洞察,本書為讀者揭示瞭一個充滿活力、挑戰與創新的文學世界,讓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女性作傢的光芒,在今天的我們眼前重新閃耀。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19世紀文學的靈魂深處,感受女性力量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雕刻齣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