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袁了凡<撰> 著,尚荣,徐敏<评注> 编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82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 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 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 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是一本广泛流行的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

目录

第一篇立命之学
第二篇改过之法
第三篇积善之方
第四篇谦德之效


精彩书摘

  (一)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原出自《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评注)原来,由于了凡先生内心慈悲、宅心仁厚,自从他出任宝坻县知县后,便将田赋减少了。前任知县当政时,每亩田按照二分三厘七毫的标准来收取田赋,了凡先生酌情处理,将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绩导致了凡先生一举完成了一万善行的大愿,可以说是从政为官给了凡先生带来如此好的机遇,在这一举措之下,受惠的民众何止一万。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不勤勉谨慎,在担任父母官的任上,造了恶业也是同样会后果严重和巨大的。
  此时适逢一位称作幻余的禅师从五台山来,了凡先生立刻将他梦中的听闻告诉了禅师,征询禅师的意见,判断此事是否可信。禅师告诉他,如果行善之心真诚迫切,一件善行确实可以抵一万件善行。更何况了凡先生在全县减少田赋,利益百姓苍生,使得万民受福。幻余禅师正面肯定了了凡先生的善举。了凡先生随即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用于五台山斋僧。斋僧就是设食以供僧众。《唐六典》中说:“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五代会要》也说:“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可见斋僧是有历史渊源的,同时,斋僧更是一项大的功德。
  从这一小小举动可以看出,了凡先生能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毫无勉为其难之意,更没有半点吝啬和犹疑。所以他是应该受到福报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一)谌(chen):相信。
  (评注)孔先生算定的是了凡先生在五十三岁上有大厄,寿命将于此时终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只是修身以俟之,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
  ……

前言/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留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宝库。在这座宝库中,既有“二十四史”、诸子百家这些厚重而深邃的经典,又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这样优秀的文学经典,更有一大批涵括人生智慧、社会经验等内容的经典作品。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份记录,更在于它和当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本文库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精选书目,针对不同性质的经典,约请专家通过注释、翻译、点评等方法,引领大家阅读这些经典。除收录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学、历史经典外,本文库还选人大量可读性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生活、智慧类经典,可供广大读者茶余饭后、舟车之间,展卷一读,或如醍醐灌顶,或受当头棒喝,或解颐欢笑,或喟然心动,觉出读书的好处和乐处。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出版本文库,是我局针对社会变化所做的一次尝试,恳切希望社会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也热忱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和我们一起分享经典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4年12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赞?

评分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汉 荀悦 《申鉴·政体》:&ldquo;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rdquo; 唐 韩愈 《与李翱书》:&ldquo;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rdquo;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ldquo;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rdquo; 2.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ldquo; 文惠君 曰:&lsquo;善哉!吾闻 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rsquo;&rdquo; 宋 陆游 《斋居纪事》:&ldquo;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rdquo;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ldquo;同年 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rdquo; .畜养生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ldquo; 赵阅道 为人清素,好养生,知 成都 ,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rdquo;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孙子·行军》:&ldquo;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rdquo; 张预 注:&ldquo;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rdquo; 5.生育。《史记·日者列传》:&ldquo;而以义置数十百钱,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1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ldquo;&lsquo;养生&rsquo;得太多了,就有人满之患。&rdquo; 6.指奉养父母。《孟子·离娄下》:&ldquo;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rdquo; 焦循 正义:&ldquo;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rdquo;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ldquo;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rdquo;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ldquo;送死养生,立后继绝。[1] &rdquo; 2文献编辑通论类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食养类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

评分

中国传统家训的代表作,有启发意义!

评分

装帧印刷极差,粗制滥造。绝不推荐。

评分

书包装比较精致 发货快 物流也给力 赞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次买了三个版本。

评分

挺薄的小册子,方便携带

评分

买回来的时候书完好无损,书的印刷排版都很好,没有错别字,短小精悍的外形可以让我随时捧在手上细细研读,很好很喜欢,好评!

评分

可以的,真不错!书本的大小设计的也很合理,方便携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