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公元976年,太宗趙光義即位。踐祚第二日,頒布“五條意見”(即位大赦詔),不見新格局、新氣象,不見豪言壯語,但讓中原士庶明白瞭一件要緊的大事——天子換瞭,天下沒變。“太平興國”的改元,也預示瞭一代聖賢緻力於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可天下並不太平。
太宗初年,北漢還在割據,吳越也沒有成為大宋本部,南方的清源軍,也還不屬於大宋本部;遠在北境的契丹,前景如何,更是吉凶未蔔;就是大宋轄境內的廣袤土地,也時時齣現自然災害、政治叛逆。盡管如此,為瞭恢復漢唐疆界的偉大夢想,趙光義正在一步步努力。
太宗初年開始,趙光義支齣國帑,治理自然災害,“自焚”祈雨,為民解憂患,懲貪治惡,緻力於天下大治;“分權”藩鎮勢力,兵不血刃,解決漳泉、吳越問題;伐北漢,收復割據政權,追尋“大一統”格局;親徵“燕雲十六州”,近韆裏防綫上,與契丹做拉鋸戰……
太宗初年開始,有收復藩鎮的喜樂之景,也有血流成河的遍地廝殺之戰;有初徵契丹的意氣風發,也有敗退返傢的黯然神傷;有大人物的小算盤,也有小人物的大氣魄。與契丹攻伐,互不可勝之後,大宋進入瞭和平發展的年月。
內容簡介
太宗趙炅,畢生緻力“偃武修文”,推演天下文明:編修大書、奬掖人纔,創下萬世不朽之文化基業;修訂《刑統》,施行“大赦”,收斂天下刀兵之刑。但皇弟趙廷美之死,卻讓恪守“兄友弟恭”倫理大義的士大夫側目,更成為太宗一生椎心之痛。
太宗踐祚,“金匱之盟”的“再傳”版本甚囂塵上。繼續“兄終弟及”模式,或重迴“嫡子繼承”古製,讓注重個人節操道義的太宗焦躁不安。趙普的“一言之建”,不幸成“趙廷美案”導火索,讀懂此案,可懂大宋皇室大半。
太宗一朝,“搜求天下書”,建“崇文院”,珍藏善本、典籍,刊刻十二部經,編撰《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奠定前所未有的文明文化;修正《刑統》,嚴密法條,嚴擇官吏,懲治兵匪,申理冤滯,“以愛民為心”“法當原情”的司法建設,保障瞭盛世的開端;逢災必救、有飢必賑、賦重必減、稅濫必除的國傢治理,更底定曆經三百年的文明更化。
太宗一朝,“仍舊貫”、恪守傳統之理念,延續瞭大宋帝國的榮光,也使太宗成為有道義、有格局的一代賢君。
作者簡介
金綱,原名李金綱,下過鄉,讀過書,曾為北京大學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員,現為思想史研究獨立學者,齣版有《論語鼓吹》等著作多種。“尊德行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一語,常置座右。
本書為宋史研究中一部開天闢地的大作,突破瞭以純研究為本,或以戲說為錶的寫作格局,將曆史陳述與思想探索融為一體,既是一部大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國社會由衰及盛的思想專著。
本書既忠實於曆史,考證渲染相得益彰,又評判縝密,不乏真知灼見,敘事宏大廣闊,生動有趣,餘味無窮,為解讀曆史提供瞭一個新範本,國內外所僅見。
精彩書評
★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林語堂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韆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陳寅恪 ★在這三百多年(宋朝)裏,中國有瞭一定的國傢之目標,朝廷成為一個帶競爭性的機構。
——黃仁宇 ★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阿諾德·湯因比 ★宋朝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羅茲·墨菲 ★宋代漢民族的發達,其健全的程度超齣一般人想象以上。
——日本近代史學泰鬥和田清 ★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
——日本文史傢內藤湖南 ★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當時宋朝的首都在東京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人口達百萬,是世界最先進最繁榮最龐大的城市。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喬納森·斯彭斯 ★宋代中國在重要技術、生産、商業發展方麵和總的經濟發展方麵尤為突齣。
——美國經濟史學傢貢德·弗蘭剋 ★唐宋兩朝蓬勃興起的中國文明,似乎超過歐洲是毫無疑問的。
——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傢費正清 目錄
壹 皇弟之死
“金匱之盟”的“再傳”版本
《建隆遺事》中的顧命大臣
為趙炅辯誣:太宗不會謀害親侄
“但見血山耳,安得假山!”
賣直取名
“八大王”趙元儼
“駙馬升行”
荊國大長公主恪守“古禮”
趙普失寵三案
“普由是憤怒”
黎桓襲殺侯仁寶
柴禹锡告發秦王
密奏中的“權幸”
雷德驤與雷有鄰父子
“金匱之盟”的悖論
金明池未遂政變
“兄終弟及”集團
幾韆個耳光子
貳 趙普與盧多遜
李符與趙廷美之死
陳國夫人耿氏之謎
“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彆是一乾坤”
小胖孩和小瘦孩
盧多遜的大見識與小聰明
“倒盧”“倒趙”與“倒秦”
“月頭銀”之變
寇準簪花
禳災祈福的趙普
半世評語
“天倫為重,大位為輕”
《宋論》中的四個觀點
瘋癲長子趙元佐
讓國四賢人
趙元佐被廢
“德不孤,必有鄰”
“晉邸舊人”柴禹锡
“公當偏霸一方”
江湖險,廊廟更險
叁 文治
搜求天下書
“人之嗜好,不可不戒”
《太平禦覽》
太宗論劉義隆、楊素、許敬宗
“仁者之愚”
“萬歲”與“眉壽”
人君當淡然無欲
“飛白”
契丹的學術成果
《淳化閣帖》盡顯大宋風韻
《孝經碑》與《雍熙廣韻》
“十六字教”
“傢法”與“傢學”
李覺講《泰卦》
“羈縻文人論”
肆 法製
不完美的聖賢大義
刑罰“鼠彈箏”
好“言事”者王濟
修《刑統》,重“聽斷”
擊登聞鼓“民告官”
申理冤滯,感召和氣
爛蔥案
禮治未病,法治已病
“法當原情”
叔叔告侄內有隱情
寬大兵痞,護持工人
皇子被推問
安崇緒疑案
“采牲”殺人以死罪論
禁“生祠”
鑽法律空子的“刁民”
伍 名臣·名流
大宋精英
“弭冤白謗,第一天理”
“等身書”
賢者賢,薦賢者尤賢
宇宙小,一身大
人民,本也,疆土,末也
偶像李大亮
畫地十策
法貴有常,政尚清淨
仍舊貫
食料羊
“居官弛慢”與“清淨之理”
願得製度狹小
廣開言路與楚文王
呂濛正與太宗的博弈
不可奪之誌
呂相四故實
風浪中端坐
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
麯突徙薪,方為真智者
君臣際會的動人之處
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奇纔寇準
剛猛宰輔不敢自辯
君臣選太子
價值製衡
若水雪冤
李昉不朝宋太祖
一錢不值
善人君子,父子相繼
陸 王禹、柳開、潘閬
磨麵為生要緻君堯舜
《端拱箴》與《禦戎十策》
道安尼姑案
以夷製夷
“讖詩”與“勢利”
貶謫文化
白體詩《佘田詞》
餿主意
謝泌兩批太宗詔書
差點挨闆磚的大臣
大言柳開
柳開為官三事
亦俠亦匪
拜求徐鉉“賜之一言”
衛道者與米舒卡
嘲柳開
弩下逃箭
潘閬“隱身”
手把紅旗旗不濕
精彩書摘
“金匱之盟”的“再傳”版本
太宗趙炅,一生吞咽瞭三大苦果:高梁河之敗,岐溝關之敗,皇弟趙廷美之死。這最後一個苦果,讓恪守“兄友弟恭”倫理大義的士大夫側目,有一種誅心的說法甚至認為是他暗算瞭兄弟趙廷美。
趙弘殷和杜太後生有五個兒子。趙匡胤是傢中老二,老大早夭;趙炅是老三,趙廷美是老四,還有一個老五,也早夭。按照以杜太後為主角的“金匱之盟”說法,趙匡胤之後,帝位傳兄弟趙光義,而不傳兒子趙德昭。這樣,執掌乾綱者在二代之後,還是成年君主,不至於齣現後周柴榮之後,孤兒寡母無法控製最高權力那種弱勢格局,大宋似可因此避免因權力失衡導緻的國傢動亂。
太宗之後呢?於是,“金匱之盟”的故實中,又有瞭另外一個“再傳”版本。也即由太祖傳太宗,太宗再傳兄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太祖之子趙德昭,由此大宋帝王重新迴到太祖譜係。
這個說法來自於時人王禹偁。
王禹偁是太宗、真宗兩朝的文人,有一部傳為他所著的《建隆遺事》,“再傳”說,就是由此書發端。
書中講述瞭一個近於傳奇的故實。
說趙匡胤對杜太後非常孝順,對兄弟非常友愛,這種孝順和友愛,幾乎“曠古未有”。
有一次,趙匡胤在“萬機之暇”,抽空召來晉王趙光義、秦王趙廷美,皇子南陽王趙德昭、東平王趙德芳,以及皇侄、公主等,到杜太後的房閣飲宴。書中有解釋說,秦王趙廷美,乃是宣祖趙弘殷的第三子,也是杜太後親生。有傳言認為趙廷美是太祖的乳母所生,從王禹偁的說法來看,顯然不是。
一傢人聚會非常和睦。“酒酣”,太祖對杜太後說:
“我百年之後要傳位給晉王,讓晉王百年後再傳位給秦王。”
杜太後聞言大喜,說:“我久有此意,但不願意說齣來。我要萬世之下,人們會傳頌一個婦人生瞭三個天子!你這番話真是大孝,‘成吾之誌’!”說罷,讓晉王、秦王趕緊離席,拜謝大哥。太後又對太祖兩個兄弟說:“今天的皇上,過去以布衣身份侍奉周室,曾經多次力戰爭取功名,那真是‘萬死而遇一生’,這纔做到節度使。等得到天命,做瞭皇上,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徵討,沒有一個月不在打仗,真可以說是‘曆盡艱危,方成帝業’。你們倆沒有功勞卻安享尊榮,成就大的爵賞,應該知道幸運。以後,各自都不得有負於陛下!”然後,對秦王趙廷美說:“我不知道秦王百年後,又將基業托付何人?”
秦王當即迴答:“願立南陽王趙德昭。”
杜太後聞言又是一喜,道:“是瞭!是瞭!”又說:“傳位事,陛下能有此意,我能料到,但這也是天意!他日,你們各自都要按照今天說的這個約定做,不得逾越——逾越這個約定,‘罪同大逆,天必殛之’!”
趙匡胤聽到這裏,馬上要兒子趙德昭來拜謝杜太後。
在一場傢宴中,“再傳”模式被建構起來後,杜太後還不放心,又對趙匡胤說:“可以替我將趙普呼來,令他以今天的約定寫一篇《誓書》,與你們兄弟依次傳而收藏。還要選擇一個吉日,將這個約定上告天地、宗廟。陛下認為是否可行?”
趙匡胤答應下來,當即召趙普入宮,讓他來草擬這篇《誓書》。但趙普推辭說自己不善於作文,於是又召翰林承旨陶榖前來擬文。
王禹偁書中說,這篇《誓書》交給晉王趙光義也即太宗趙炅收藏;等到趙匡胤駕崩,趙炅又將《誓書》交付秦王趙廷美收藏。但後來趙廷美“謀不軌”,“幽死”(幽囚或幽憤而死),《誓書》藏於禁中,最後不知道下落。太祖之子南陽王趙德昭也因為犯事,被“逼令自殺”,於是“傳襲之約絕矣”。
這個傳奇故實,講述的“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再傳模式,有很多漏洞,與後來發生的“史實”,有難於理清邏輯的地方。譬如,讓陶榖來草擬《誓書》,天下幾乎無人相信。陶榖有躁進之習,品德不佳,乃是太祖太宗都不喜歡的人物,怎麼會召他來做如此機密大事?此外,趙普也並非不能擬文,他有若乾上疏,文辭典雅豐贍,也是一纔子,如有這大功勛,他更不當推讓。此外,陶榖若做此事,他留下的各類傳世文件中,當有透露,但迄今找不到星點蛛絲馬跡。故陶榖擬文事,必假。
傳奇故實中還說秦王趙廷美先“幽死”,南陽王趙德昭後“自殺”,這個時間就不對,因為趙德昭自殺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趙廷美齣事被罷官是在趙德昭自殺三年後的三月。《建隆遺事》記錄的這個故實,在時間、人物、身份說明上,都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所以此事曆來被人打量,不敢肯認。《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李燾就在引用這個故實後說,書中語言很多鄙陋之處,不像王禹偁的風格,因此“不可據信”。但李燾也同時認為:史上記錄太宗之事,趙廷美做開封尹、趙德昭領貴州防禦使,正與太祖傳太宗之前,讓太宗先領睦州防禦使,後又做開封尹的行跡一樣。先領一個防禦使,而後再做開封尹,這樣經由曆練,就可以順利接近帝位。因此李燾說:“恐昭憲及太祖意或如此,故司馬《記聞》亦雲太後欲傳位二弟。蓋當時多有是說也。”恐怕昭憲太後也即杜太後和太祖當時的本意確實如此,所以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說太後要傳位給太祖的兩個弟弟,那是因為當時很多人有這樣的傳說。
李燾的結論性意見是:雖然這個傳奇故實不可據為信史,但也“不可全棄”。他給齣的方法就是“兩存其說”,並且相信太祖太宗的盛德,自能在後世為人明瞭,哪裏是誣言,應該有人知道。
我的結論性意見是:“金匱之盟”可信。杜太後確有趙匡胤之後傳趙光義之提議;而趙光義傳趙廷美,再傳趙德昭,這個約定則未必為真;但一定是有一種宮內說法,涉及這個模式。而趙廷美、趙德昭也應該知道有此一說。比較有意味的是:趙廷美可能在認真期待此說的現實實現,在後來的記錄中,他甚至也有推演此說成真的努力。這樣,就有瞭覬覦皇位的權力再分配心思和動作。按照後來的邏輯倒推,趙廷美可能做事不謹慎,且有被他人“陰謀擁戴”的絕大可能性。但故實邏輯開始有瞭起點的時候,那就隻能走嚮一個個節點,最後走嚮終點。邏輯起點,是“業”是“因”,節點與終點,是“果”,一個個“果”。在地球上,在金星與火星之間的這個星球上,無人能逃避因果。因果是宇宙絕對規律。趙廷美“覬覦”是“造因”之始,“幽死”是“結果”之終。
而趙普與盧多遜,這兩位大宋名相,則是趙廷美“幽死”的大力推手。
……
前言/序言
大宋帝國三百年5 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