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以历史编年为经,以每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艺术、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为纬,纵横捭闺.勾勒出中华民族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清亡的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简明词条、一片片生动的花絮和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受变迁、战争风云、人物风流和文化艺术剪辑成一部异彩纷呈、雅俗共赏的历由面卷。
目录
第一章史前时期的社会状态早期人类的先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社会经济萌芽状态原始社会手工艺的诞生远古社会的演进和邦国文明
第二章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和发展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三章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商朝的建立商朝走向兴盛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社会经济商朝的工艺与科技
第四章西周政权巩固和经济文化发展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农牧业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衰亡
第五章诸侯崛起与春秋五霸时期王权衰落与齐桓公首霸齐桓公即位春秋的经济与政治春秋的文化科技春秋的结束
第六章大混战中的战国七雄各国变法图强战国七雄战国的社会经济战国的军事战国的结束
第七章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的大一统发动战争秦朝的建筑与雕塑秦朝灭亡
第八章西汉王朝的建立楚汉争霸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西汉盛世西汉中后期的治乱西汉的农业与水利西汉的工商业西汉的艺术农民起义与西汉灭亡
第九章东汉集权统治光武帝励精图治东汉的社会经济东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东汉的文学和艺术东汉的学术思想东汉的科技黄巾大起义东汉的分裂
第十章三国鼎立与西晋建立三国鼎立的形成曹魏的统治蜀汉的统治孙吴的统治
第十一章两晋与十六国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兴衰两晋的文化艺术东晋的灭亡
第十二章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的更迭北魏的统治北朝政权的更迭南北朝的科技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南北朝的结束
第十三章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维新朝政隋初的全面繁荣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科技文化隋朝的灭亡
第十四章唐朝的高度文明唐朝初建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玄宗改革与开元盛世唐朝的衰败唐朝的经济制度唐朝的科举与教育唐朝的科技唐朝的文学和史学唐朝的艺术唐朝的结束……第十五章五代十国时期第十六章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第十七章南宋时期第十八章西夏极盛时期的文明第十九章金朝的建立第二十章元朝的大一统第二十一章明朝的全面改革第二十二章康乾盛世的大清时期
精彩书摘
早期人类的先祖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最著名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等,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他们生活的漫长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原始群时期”。这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始于人类社会的产生,终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占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他们还必须结成一定的群体,互相帮助和抵御野兽的侵袭。 元谋人 我国是最早出现原始人类的国家之一。1965年5月,考古人员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占人类的牙齿化石,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经研究,这种原始人生存于距今170万年前,较接近于南方古猿,也与后来的北京猿人有不少相似之处。因其发现于元谋县,所以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俗称“元谋人”。元谋人具有从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属于早期直立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蓝田人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8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其化石于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公主岭被发现,为一女性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3颗牙齿。蓝田人使用的石器较粗糙、简单,石器类型不规整,但石器的使用已有相当程度的分工。由遗址中的炭末可知蓝田人已会用火。同时,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剑齿虎、剑齿象、大角鹿等动物化石。说明蓝田人生活在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交接地带,以采集食物为主,也从事一定的狩猎活动。 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于距今5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因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而得名。自1927年以来,考古人员在周口店猿人洞多次进行发掘,获得的遗骨分属40多个男女个体。据研究可知,北京人已懂得对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其中小尖状器较精致,是世界上其他同时期遗址中所没有的。遗址中有火烧过的石头、兽骨、朴树籽和木炭,说明北京人已会用火及管理火。北京人居住地点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食物来源较为丰富。他们几十人住在一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丁村人 丁村人生活于距今约10万至6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而得名。1954年发现一个十几岁儿童的3颗牙齿,1976年又发现另一儿童的右顶骨化石。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更加进步。遗址中发现的两千余件石器,普遍粗大厚重,但石器类型已较为明显,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以大三棱尖状器最具特色。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三棱尖状器则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以猎鹿类动物为主,也采集一些厚壳蚌为食。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特征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辈分根据母系来计算。这时普遍实行族外婚制,就是不许同一氏族内部的男女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结为夫妻。后来逐渐发展为对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子女仍是“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氏族财产由氏族成员共同拥有。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8万年,因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而得名。出土的化石有头骨3个及下颌骨、脊椎骨、肢骨、牙齿等若干,至少代表8个个体。遗址中发现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 ……
前言/序言
《大唐风云录:盛世背后的权力与文化》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朝代——唐朝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通过对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对外交流等多个维度的精细梳理与深入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大唐世界”。 第一部分:王朝的建立与初唐的奠基(618-700年) 本部分将从隋末的天下大乱讲起,详述李渊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建立唐朝。重点分析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如何塑造了初唐的政治格局,并详细阐述“贞观之治”的内涵与实质。我们不仅会描摹唐太宗作为雄主如何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更会探究其背后统治集团的阶层构成、军事改革(如府兵制的建立与运作),以及对突厥等周边民族采取的怀柔与征服并济的“天可汗”战略。 紧接着,我们将细致考察武则天这一独特历史人物的崛起过程。不同于传统史书中仅关注其“残暴”或“女性统治”的刻板印象,本书将武则天视为一位高超的政治家,分析她如何利用科举制度打破士族垄断,提拔寒门人才,以及她如何巧妙平衡佛教与传统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初唐的文化遗产,如初唐四杰的诗风转变、书法艺术(欧阳询、虞世南)的风格定型,也将被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盛世的极点与转折——开元与天宝的辉煌与危机(701-755年)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前期,即“开元盛世”。我们将深入探讨唐玄宗如何继承并发展前朝的成果,以及他本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举措。重点解析盛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两税制的初步形成、以及完善的户籍与均田制度如何支撑起庞大帝国的运转。 文化方面,我们将详细描绘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伟大诗人的创作,不再被孤立地看待,而是与边塞战争、江南经济的崛起、以及士大夫阶层复杂的心态紧密联系。我们将分析盛唐的开放性,包括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景象,胡乐、胡风、胡商如何渗透入唐帝国的肌理之中,展现出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与包容性。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往往潜藏着结构性的危机。本书将重点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而非仅仅归咎于杨贵妃或奸臣。我们将剖析藩镇割据的萌芽、节度使权力的高度膨胀、以及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这些都是导致帝国从内部松动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挣扎与蜕变(756-907年) 安史之乱如同历史的巨大切割面,将唐朝划分为前后两段。本部分将重点探讨战后帝国的重塑与“中晚唐的‘次生’政治”。我们将分析代宗、德宗时期为恢复中央权威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核心内容集中在藩镇割据的固化、宦官专权的恶化,以及对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如黄巢之乱)的分析。本书将详细梳理晚唐时期中央政权的权力结构如何被重组——皇帝的权威被架空,实际权力落入宦官、地方节度使和新崛起的士大夫集团手中。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理解晚唐的关键。我们将考察“两税法”的深化,白居易等诗人笔下反映的社会矛盾,以及江南经济地位的急剧上升,这为五代十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埋下了伏笔。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晚唐的文化特征,如晚唐诗歌的感伤基调,以及对佛学、道学思潮的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唐帝国的遗产与终结 最后,本部分将总结唐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国家制度(三省六部制的成熟)、法律体系(唐律疏议的典范意义),到文字、艺术、对外关系(如鉴真东渡、遣唐使的影响),唐朝构建的庞大文明框架如何被后来的宋朝继承并改造。 本书将以黄巢起义对唐朝的致命一击和朱温篡唐的最终结局作结,探讨唐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一个以平衡为艺术的帝国,在面对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时,最终如何走向瓦解的悲剧。 本书特色: 超越政治史: 将文化、社会、经济史深度融入政治叙事,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 微观与宏观结合: 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局把握,也有对长安城内生活细节、官员日常的细致描绘。 史料的再审视: 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对传统史观进行审慎的修正与补充。 通过对唐朝这一“全盛帝国”的全面扫描,读者将不仅了解到它辉煌的顶点,更能理解其衰亡的内在逻辑,从而获得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