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李勇(十年砍柴)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勇敢地承擔起“留得住鄉愁”的責任,把研究的視角投嚮故鄉的人文曆史。
當我們讀完《找不迴的故鄉》書稿時,自然就湧動著對作者的感謝、感動和感慨。故鄉,你不會被遺忘,因為有十年砍柴這樣的優秀纔俊正在付齣和努力,他們不僅沒有忘記故鄉,而且對故鄉人文曆史的追溯和研究超過瞭他們的上一代人。
內容簡介
縱故鄉漸行漸遠,在每一位遊子心裏,她卻是一條永不斷流的長河,流淌在思念深處。
這是一部遊子在遙遠的異鄉尋覓故鄉往昔的文集。寫作的緣起,乃是因為時間和空間上我與故鄉漸行漸遠,害怕有一天和故鄉相互遺忘。
曾國藩、左宗棠、宋教仁、蔡鍔、瀋從文、馬英九、宋楚瑜、蔣廷黻、廖耀湘……書中有風雲際會的大人物、大曆史。
長工爺爺眼裏的地主,老輩人講述的“走長毛”與“走日本”,一座鄉村小廟在大時代中的盛衰,政權更迭引起的校名更改,被鄉人敬為英雄的官傢賊匪……他們不被曆史記錄,僅僅活在這片土地上,長輩們茶餘飯後的故事裏,最終歸於塵土。而現在,他們活在這本書中。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先祖由江西遷湖南後第26代。18歲負笈北上,至今25年。任過公務員、記者,現供職於中國教育齣版傳媒集團語文齣版社。平生最愛讀書、寫作二事,筆端遊走於曆史文化和時事評論之間。
現已齣版
《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
《進城走瞭十八年:一個70後的鄉村記憶》
《閑看水滸:字縫裏的梁山規則和江湖世界》
《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晚明七十年:1573—1644從中興到覆亡》
《閑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
精彩書評
★這部研究故鄉風(南風)、土(熱土)、人(斯人)、情(鄉情)的著作,是作者人文曆史類文章的集錦。近50篇文章,篇篇考證紮實、品評公允、文采飛揚。原以為枯燥無味的地方鄉土曆史,被作者壘成詩意化的文字,引人入勝,趣味盎然。許多篇章,都呈現齣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縱橫捭闔散開去,精準集聚收攏來。
《找不迴的故鄉》是一部有分量、可品味的好書,不僅湖南人、邵陽人應該讀,其他任何有故鄉情結的人都可以讀。因為它給我們提供瞭默默注視、認真品讀故鄉的窗口,許多精闢的見解會給我們的人生許多思想的啓迪。我們祝願作者情溢故園,佳作頻齣。
李勇,纔情可羨,令人感佩。
——全國總工會前副主席周玉清
★這些文章不是曆史學者的學術論文,而是一位離鄉遊子飽含情感的尋路歌、招魂麯,他想替故鄉消逝和正在消逝的美景良俗招魂,他想讓那些被遮蔽的故土人物被更多的現代人瞭解被記住。從這部書,我讀齣瞭濃濃的“黍離之悲”,但哀而不傷,怨而不怒。
今作者打撈他的故鄉那些消逝的人與事,或許可以觸動我們去思考:今天發生在中國大地特彆是廣大鄉村的一切,是有來由的。曆史就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無法切斷。我們打撈鄉村的往昔,也就能夠更加明白地看清楚我們鄉村的齣路在哪裏。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於建嶸 目錄
序一:纔情可羨
序二:記住悲傷故事 尋找美麗未來
第一輯 南風
濂溪一脈餘波尚存否?
瀟湘風拂過海峽
沉到長河裏的湘西
湘軍:耕讀文化最後的守護者
故土地名的變與不變
我從哪兒來?
族譜與鄉村秩序
地主是個什麼樣子?
陋村小廟的興衰
第二輯 熱土
邵陽佬和新化佬
鳳凰紀行,兼懷一個民族
市、縣同名之惑
二十年前婁底市郊的橘園之夜
沅澧之畔尚有芷蘭乎?——常德印象
故鄉的虎跡
“走長毛”與“走日本”
梅山深處訪南村
被數字化的老學堂
第三輯 斯人
王朝末路一位士人的選擇
做官後的曾國藩讀書之積纍
吊死問生 無非人情
流氓無産者的輝煌與敬畏
一位書生殘破的英雄夢
盡忠的學者和他“叛逆”的曾孫
百年前的僻鄉留洋生
車過桃源 想起宋教仁
蔡鍔早年所遇的“貴人”
曾鯤化的鐵路夢
相隔五十年的抗日接力
有史遷之纔而懷張騫之誌的蔣廷黻
死於籠中的“中國虎”——廖耀湘
一個被故鄉遺忘的名人——尹仲容
唐麟和李申之、李化之兄弟
不容於國共兩黨的“二把手”
凋落在血雨腥風中的百閤花
兩位“梅山蠻”的人生選擇
一位創辦學校的“匪首”
成為剿匪英雄的“匪首”
鄉紳李潤餘
第四輯 鄉情
讀族譜 看鄉村
民工兒女已長成
北京寶慶會館的寂寞
兩位老師“民國範兒”的由來
歸鄉三韆裏 隻為上炷香
發酒瘋的老叫花
關於湘味的誤會
後記:尋覓故鄉舊影
精彩書摘
蔡鍔早年所遇的“貴人”
吾鄉湖南邵陽,近世仍有楚風遺留,鄉民信巫鬼,命相、風水之學盛行。小孩子特彆是男孩齣生,傢裏的長輩多半會請八字先生為其算命。有些小孩命中帶“將軍箭”——即成長過程中有各種暗藏的危險,祛除之法則是請石匠打一塊“指路碑”,上麵刻著小孩的生辰八字,以及“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左通某地,右通某地”等字,實質上是做公益來祈福,祈求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遠離災禍,關鍵時刻有“貴人相助”。
如果是“官二代”,本身就降生在“貴人之傢”,自然意義不大。而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對自己兒子的成長,沒能力提供更多的幫助,隻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在關鍵時刻遇到貴人幫一把。
邵陽一百多年來最知名的偉人是蔡鍔將軍。蔡鍔,字鬆坡,1882年誕生在寶慶府。寶慶府的轄地和今天邵陽市大抵相當,蔡氏齣生地有兩說:一說是齣生在今屬於邵陽市大祥區的原邵陽縣親睦鄉(即蔡鍔成人後所填的籍貫);一說是其齣生前全傢已從邵陽縣親睦鄉遷移到武岡州山門鎮,鬆坡即誕生在山門鎮(今屬洞口縣)。2006年有鄉民在山門挖齣其父母為兒子蔡艮寅(蔡鍔的原名)所立的指路碑。
看來蔡鍔剛齣生時,有算命先生告訴其父母,此男孩身帶“將軍箭”,其父母采取當地流行的風俗化解。但不知道當時算命先生是否告訴蔡鍔雙親,此男孩命中有“貴人相助”。考諸蔡鍔的一生,其早年總是在重要時期有重要人物賞識他、幫助他。
蔡鍔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是當地秀纔劉輝閣。鬆坡幼時即顯露齣天資聰穎、有膽有識,秀纔劉輝閣認為此兒非池中物,在蔡四歲時便將侄女劉俠貞許配給蔡鍔——劉是蔡的原配夫人。蔡六歲時,劉資助蔡鍔在自己開辦的私塾開濛讀書,親自督導課業。
蔡的第二個貴人是邵陽赫赫有名的維新派人士樊錐。樊錐自幼好學且具狂生意氣。戊戌變法前,他齣麵組織強學會邵陽分會,並上書湖南巡撫陳寶箴倡議變法維新。蔡鍔十二歲考中秀纔,入縣學。樊錐一見此兒,驚異非常,立刻收他為學生,並帶到傢裏悉心教導。鬆坡跟著樊錐通習周秦諸子之學,打下瞭堅實的國學功底。
第三位貴人是時任湖南學政的江標。江標,字建霞,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任湖南學政時,其緻力於改革學風,興辦新學,以輿地、掌故、算學、方言諸科選拔人纔。蔡鍔十三歲參加府試,主持府試的正是巡考至寶慶的學政江標。江標欣賞其纔華,蔡鍔得以補廩貢生。江標並讓他和其他兩位學子一起進官署與其交談,勉勵他以另一位邵陽士人前輩魏源為榜樣——這也為後來蔡鍔去長沙進時務學堂埋下伏筆。
另外幾位貴人是當時署理湖南按察使的黃遵憲、湖南鳳凰籍的探花熊希齡和名滿天下且鬆坡一生師事之的梁啓超。樊錐因在邵陽組織強學會,當地守舊的縉紳指責他,“丁酉科拔貢樊錐,首倡邪說,背叛聖教,敗滅綱常,惑世誣民,直欲邑中人士盡變禽獸而後快”。不得不避禍遠走長沙,蔡鍔也跟隨老師到瞭長沙。師徒二人參加丁酉年(1997)的湖南鄉試,雙雙落第。當時陳寶箴任湖南巡撫,陳為人開明,在其子陳三立的影響下倡導新學,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並指派黃遵憲、江標、熊希齡負責具體事宜,梁啓超被聘請為中文總教習。丁酉年八月二十八日,學堂第一次招考,錄取學生四十名,於九月正式開學。蔡鍔投考,以第三名的成績錄取。
蔡鍔在時務學堂僅僅讀瞭一年書,但這一年對其影響巨大。比起偏處邵陽一隅師從樊錐,時務學堂使他眼界大為開闊,而且所接觸的師長都是當時中國的一流人物。那時候清廷的官員多數是真的愛纔、惜纔。以黃遵憲為例,當時蔡鍔纔是個未滿16歲的少年,黃遵憲年長其34歲,且齣使過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此時署理按察使(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可黃一點官架子都沒有,常邀請蔡鍔和同學李炳寰、唐纔質(唐纔常胞弟)去官捨談話,對他們諄諄教誨,態度和藹。戊戌政變後黃遵憲居上海,而三位少年追隨恩師梁啓超去瞭日本。已入暮年的黃遵憲寫詩懷念三位少年:“謬種韆年兔園冊,此中沒埋幾英豪。國方年少吾將老,青眼高歌望爾曹。”兔園冊,原指五代時教育童濛的私塾課本,此乃黃公批評舊式教育埋沒英纔,感嘆自己即將老去,而“國方年少”,希望寄托在那幾位遠在東瀛的弟子身上。
1900年蔡鍔迴國參加唐纔常組織的自立軍起義,起義失敗後唐纔常被殺,蔡鍔再次流亡日本並改學軍事。蔡氏以後精彩的人生故事已為世人熟知:1911年領導雲南“重九起義”首造共和,1915年底在雲南領導“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稱帝再造共和。
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俊纔生在偏僻山鄉或貧寒傢庭,又有多少人因為環境被埋沒而泯然於眾人。蔡鍔的傢境貧睏,父親是個窮裁縫,降生在這樣的傢庭,無法和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然而在外侮內睏交加的清末,他在十六歲以前卻碰到那麼多“貴人”提攜。今天,天資過人的少年,齣生在貧寒之傢,有多少人可能在小學、中學時代遇上樊錐、江標、熊希齡、黃遵憲、梁啓超這樣的老師和前輩提攜他?
……
書名:流光碎影:一部關於現代都市人的生存寓言 作者: 陳墨 齣版社: 遠方文化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塵封的鏡麵與破碎的坐標 《流光碎影》並非一部簡單的都市浮世繪,它是一份對當代人精神睏境的深度剖析,一麯獻給在高速運轉社會中迷失方嚮的靈魂的挽歌。陳墨以其標誌性的冷峻筆觸和細膩的心理刻畫,構建瞭一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暗流湧動的現代都市群像。 本書聚焦於三個主要人物——建築設計師林遠、數據分析師蘇薇,以及一位神秘的街頭藝術傢“渡鴉”。他們的生活軌跡看似平行,卻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城市文化遺産保護爭議中被偶然地交織在一起,最終揭示齣在效率至上的社會結構下,個體情感與真實連接是如何被一步步蠶食殆盡的。 第一部分:垂直的迷宮 林遠,一位纔華橫溢但極度追求“完美結構”的建築設計師。他設計的作品常常在各大國際奬項上嶄露頭角,然而,在他那象徵著成功與秩序的摩天大樓內部,他自己的生活卻是一片狼藉。林遠無法處理任何模糊不清的情感關係,他將一切都視為需要被精確計算和優化的“項目”。 小說開篇,林遠正在為一個耗資巨大的新CBD項目做收尾工作。他發現,為瞭滿足投資方的“視覺衝擊力”,一項原計劃用於保留社區記憶的小型曆史建築,將被無情地拆除。這種“為瞭宏大敘事而犧牲細節”的邏輯,從建築學上升到瞭他對人生的態度。他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懷舊情緒,將其歸類為“非生産性的負荷”。 然而,當他迴到他那極簡主義的頂層公寓時,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空洞。他的交往對象多是社交場閤的完美配對,缺乏任何深層次的共鳴。作者通過對林遠每日日程的精確描繪——從晨跑的心率到咖啡的精確剋數——來反襯他內心對失控的恐懼和對“意義”的無望追尋。他開始在深夜裏,不自覺地拿起已經泛黃的舊設計圖紙,那上麵有他年輕時對“人性化空間”的執著,與現在冰冷的作品形成瞭強烈的反差。 第二部分:算法的囚籠 蘇薇,是互聯網巨頭“脈衝科技”的核心數據分析師。她的世界由0和1構成,她擅長預測用戶行為,並據此優化産品體驗。在蘇薇眼中,人類的情感不過是一係列可被量化的變量。她甚至用一套復雜的模型來管理自己的生活,包括戀愛和友誼的“投資迴報率”。 蘇薇的生活高效且精確,她幾乎不需要與人進行“無用”的社交。她依賴算法推薦的資訊、算法安排的健身計劃、甚至算法篩選齣的潛在伴侶。然而,這種被優化到極緻的生活,卻讓她感到自己越來越像一個正在被監控和分析的“數據點”。 衝突發生在她負責的一個項目——一個旨在通過大數據“優化城市情感連接”的社交APP。在收集和分析海量用戶數據時,蘇薇無意中接觸到瞭一批關於城市邊緣群體、特彆是那些在拆遷和城市更新中被邊緣化的人群的原始、未經過濾的反饋。這些“噪音數據”充滿瞭憤怒、不捨和無可奈何的悲愴,它們無法被她的模型準確歸類,卻像一根根尖銳的刺,刺破瞭她構建的理性屏障。她開始在深夜裏,關閉一切屏幕,試圖聆聽真實的城市“呼吸聲”。 第三部分:塗鴉的低語 “渡鴉”,是隱藏在城市霓虹燈光無法觸及的角落裏,一位身份神秘的街頭藝術傢。他從不露麵,隻在被拆除的舊牆上,或者即將在推土機下消失的建築廢墟上,留下充滿諷刺和哀悼意味的巨大塗鴉。他的作品往往是巨大的、眼睛特寫,仿佛在審視著這座正在“遺忘”的城市。 渡鴉的作品,成為瞭城市記憶的最後一道防綫。它們被社交媒體迅速傳播,被解讀,被追捧,但創作它們背後的痛苦和對“失去”的感受,卻鮮有人真正理解。他代錶著那些被主流敘事排除在外、隻能通過非官方渠道發聲的群體。 林遠和蘇薇,在各自不同的路徑上,都注意到瞭“渡鴉”的作品。林遠在拆除現場看到渡鴉留下的最後一幅作品——一隻正在融化的鍾錶,象徵著時間的錯位。蘇薇則通過復雜的IP追蹤和行為模式分析,鎖定瞭渡鴉可能齣現的幾個“熱點區域”。 第四部分:記憶的碰撞與消散 故事的高潮,是圍繞那座即將被夷為平地的老教堂展開的最後一次“對峙”。林遠負責監督拆除工作,蘇薇則受命分析公眾對拆除事件的輿情走嚮。渡鴉則計劃在拆除前夜,進行一場終極的“行為藝術”。 當林遠站在冰冷的施工現場,麵對著昔日與他有過片刻溫情的角落時,他內心那層精心維護的理性外殼開始龜裂。他意識到,他所追求的“永恒的結構”,在人類短暫而脆弱的記憶麵前,是多麼不堪一擊。 蘇薇帶著她的分析設備來到現場,她本想利用大數據來預測並控製可能齣現的抗議。然而,當她看到渡鴉在昏暗的燈光下,用最原始的顔料,描繪著那些被算法拋棄的、充滿缺憾的人臉時,她第一次切身體會到,有些東西是無法被數據化的。 小說沒有提供一個廉價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城市依然在嚮前推進,拆除工作如期進行。林遠最終沒有阻止推土機,但他辭去瞭那份光鮮的工作,開始研究城市更新中“人文保留”的課題,盡管前路渺茫。蘇薇辭去瞭高薪職位,轉而投身於一個研究“數字貧睏與信息隔離”的小型非營利組織,她學會瞭如何去“傾聽”那些被噪音掩蓋的真實聲音。 而“渡鴉”,在完成他最後的塗鴉後,像一陣風一樣消失瞭,隻留下一個象徵著“未被命名之物”的符號,懸掛在城市新的玻璃幕牆上,成為所有在都市中穿梭者偶爾瞥見,卻無法言說的、關於“缺失”的永恒提醒。 主題探討: 《流光碎影》深入探討瞭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異化、記憶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效率與情感的悖論,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下如何保有自我坐標。它迫使讀者審視自己生活中的“留白”和“噪音”,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更清晰的未來時,正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方式,遺失瞭腳下堅實的根基和心靈的真實迴響。陳墨用這本小說告訴我們:真正的城市,是由那些我們努力想要遺忘的碎片共同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