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讲文学与天文
天文是古人日用所知
古人生活中的天文知识
类书、蒙学书中文学性的天文知识
《天问》分化出的文学形态及影响
第二讲文学与岁时
什么是岁时
文学关注下的时间
中国人重节气、节日
文人笔下的节日、岁时
四季变化为文人所重
第三讲文学与地理
《禹贡》与九州地理观
《山海经》、《穆天子传》启发下的文学想象
《诗经》中的具体生活场域
楚辞、地理志、辞赋中文学与地理的关联
地理文学化的诸多体现
以地理视角看《乐府诗》
第四讲文学与饮
中国人更重视的是饮
《诗经》里的酒
《楚辞》中丰富多样的饮
与文学相关的酒
饮茶法的变迁
与文学相关的茶文化
僧家对茶道的推动
文人对茶饮的影响
第五讲文学与食
文学中的农事稼穑
文学作品祭祀中的食物
《诗经》开创食物描写的三大类型
《楚辞》中的离俗之食
汉代歌诗辞赋里的佳肴
第六讲文学与衣
中西方服饰观之不同
《诗经》之衣多在《国风》中
着衣之礼及各种衣服
《楚辞》超凡脱俗之服饰
文学里的冠剑、纶巾、金缕衣
第七讲文学与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
文学中的卜居主题
《长物志》显现出的文人生活理想
文学中的园林楼阁
“观”的性质、作用与表现
第八讲文学与行
由《诗经》开启的行旅文学
行旅文化中产生的闺怨文学
行旅文学出现的原因
驿站诗、题壁诗
游的文学史
第九讲文学与草
北京花事
早期花草意识的混而未分
重视花,始于汉代
香在草之外另成大邦
词比诗更显花草意识
体物、博物、格物、玩物
第十讲文学与木
橘之颂
嘉木者木兰
桐花时节
文人爱梧桐
桂花之幽静
韵胜格高的梅花
文学里草木的深意
第十一讲文学与鸟
《诗经》里聚讼万端的鸟
文学中的嘉禽
文学中其它诸鸟
第十二讲文学与兽
蒙学读物中的兽
诗人体物工夫
文人笔下的马
寓言与以兽拟人
与兽相关的文学故事
文学变形幻化主题中的异兽
第十三讲文学与虫
《诗经》里的虫
龙非虚构之物
声望较差的蛇
文学中的小虫们
相生相化之虫
第十四讲文学与鱼
鱼之总说
有文化符号意义的龟
重要且美好的鲤鱼
丧失本义的鲲
与鱼相关的文学故事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学的“考古挖掘”。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除了读懂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去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土壤、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语境。而这本书,恰恰就是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某个作品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寻找答案。比如,当我读到某部作品中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习俗时,这本书会引导我去思考,这个习俗可能代表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观念?它对人物的命运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深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大门。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象征意义”的阐述,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并非仅有其字面意义,更承载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理念和情感。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去辨识那些隐藏的象征,去解读那些模糊的意象,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意义建构中去。它让我明白,文学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而这本书,正是这场对话的绝佳引路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虽然价值连城,但有时候读起来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仿佛隔着一层纱,总让我感觉自己把握不住作者的深层意图。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一种我从未想到过的角度,引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文学世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这本书讲了什么”,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去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去阐释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比如,它会探讨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怎样的千差万别,又或者,某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是如何串联起整部作品的情感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讲解了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的“眼睛”来看,其呈现出的面貌竟然如此不同,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叙事技巧的认知,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曾经读过的那些作品,发现了不少新的解读维度。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大众化的亲切,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觉得妙趣横生,仿佛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文学”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学习文学就意味着死记硬背那些人名、作品名、文学流派,然后去分析一些枯燥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它让我感受到,学习文学,更像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方式。它教会我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故事的张力,如何去感知文字中流淌的情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文学时期或流派,而是广泛地涉猎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经典,并从中提炼出共通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这就像是在我的脑海中构建了一张巨大的文学地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很多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文学现象,在这本书的解释下,都变得清晰明了。它让我不再畏惧那些“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并将其运用到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中。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唤醒”阅读者思考的书。我一直觉得,文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在读故事的同时,也反思我们自身的生活和人性。而这本书,正是将这种“思考”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引导。它并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你去主动探索。比如,它会问,为什么某个角色的行为会让你感到愤怒?这种愤怒背后,又揭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又或者,某段描写为何让你感到悲伤?这种悲伤,是否与你自身的经历产生了连接?通过这样的追问,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以及它如何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它鼓励我成为一个更主动、更具批判性的读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文学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启发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着他对文学的深刻洞察。它并没有试图构建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从最基础、最核心的元素入手,去解析文学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语言的力量”的解读。它向我展示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可以蕴含多么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它让我意识到,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文学作品,则是这种艺术最极致的展现。读这本书,仿佛是在给我的大脑做一次“文学SPA”,它舒缓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文学难题,让我重新找回了对文学的热情和兴趣。它并不枯燥,不学术,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我可以用最放松的状态去阅读它,同时又能从中获得最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真正优秀的文学,一定是能够触动人心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重新发现,原来文学,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富有力量。
评分—爱盲文教基金会董事
评分—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
评分中华武侠文学会理事长
评分作者摒弃了纵向思考文学的形式,打破了文学高蹈于精神领空的惯式,从横向角度,走进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花鸟虫鱼。在作者笔下,文学是一朵永恒开放的花朵,在精微、唯美的世界里,有渊博的知识、有惊人的洞见。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儒雅之事,学习之作。
评分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