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生活经典:文房四谱

中华生活经典:文房四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苏易简,石祥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谱
  • 传统文化
  • 生活艺术
  • 中华文化
  • 文具
  • 书法
  • 绘画
  • 鉴赏
  • 收藏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080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59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顿饭,也能品出高雅,弹琴弈棋、写字作画、种花艺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质。
“中华生活经典”丛书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经典,约请各方专家注释、翻译,并结合历史和现代生活加以点评,让现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国人优雅生活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第二辑书目(6种):《宅经》、《酒经》、《文房四谱》、《牡丹谱》、《园冶》、《印典》

内容简介

宋代苏易简撰写。全书分笔谱、砚谱、纸谱、墨谱四部分,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以及流传的故事。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
此次出版,为便于阅读,加了注释、译文、点评等内容,并配有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以提供读者一个较好的阅读文本。

前言/序言


《书海拾珍:古代文人的日常与精神世界》 本书导言:穿越时空的邀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回望,都伴随着对往昔生活细节的强烈好奇。我们常常阅读浩瀚的史书,追溯宏大的政治军事变革,却鲜少有机会深入触摸那些构成古代文人日常肌理的微小事物。本书《书海拾珍:古代文人的日常与精神世界》旨在提供这样一次沉浸式的体验。我们不关注庙堂之高,只聚焦书房之内、案牍之间,探索构成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与日常仪式。 第一部分:笔墨的温度——书写工具的演变与匠心 在信息传递尚未数字化的时代,书写工具不仅是记录思想的媒介,更是承载文人身份与审美品味的载体。本章将详细梳理古代书写系统的演变,重点剖析文人对“笔”的独特情结。 一、 笔的艺术:从兽毫到人毫的抉择 本书将系统介绍古代制笔的工艺流程,从选材、浸泡、梳理到粘合,每一步都体现了制作者对“柔中带刚”这一核心性能的极致追求。我们将对比不同动物毛发(如兔毫、羊毫、狼毫)在书写时的特性差异,并探讨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制笔匠人如何根据不同书体(楷、行、草)的需要,创造出不同弹性、兼毫、硬毫等精细分类。 案例分析:徽州汪氏笔庄的“兼毫”秘技:深入考察特定地域的制笔家族如何通过秘方配比,解决羊毫过软、狼毫过硬的书写弊端,使之达到文人心中“饱满而有弹性”的理想状态。 二、 纸张的呼吸:宣纸的千年之谜 纸张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其质地、颜色、耐腐性直接影响了艺术品的生命力。本章聚焦于中国四大名纸之一的宣纸,探究其独特的“润墨性”和“经久不褪”的特性。 材料科学的古老智慧:剖析青檀皮和稻草在蒸煮、捶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解释为何只有特定区域出产的纸张才能完美留住墨痕的层次感,避免“洇墨”或“板结”。 “金榜题名”的迷信与实践:探讨古代学子在科举前对特定批次纸张的偏好,以及“连年有余”(连皮、有余纸边)等术语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 第三部分:墨的沉思——研磨与留香 “墨分五色”,指的不仅是墨色在干湿变化中的深浅层次,更是文人对“一室清香”的追求。本章重点讨论制墨与用墨的仪式感。 一、 松烟与油烟的哲学分野 本书将详细对比两大主流制墨工艺: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的深沉内敛,常用于碑帖的摹写与严肃的书法创作;而油烟墨(如桐油烟、菜籽油烟)则因其光泽感强,更受绘画领域青睐。 徽墨的家族传承:考察明清时期以曹素功、胡开文为代表的制墨大家,他们如何在墨锭上雕刻精美图案(如楼阁、神兽),使墨锭本身成为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研墨的静心之道:分析“一方之砚,万卷之书”的意境。研墨的过程被视为进入创作状态的“禅定”环节,探讨文人如何通过水温、研磨力度来控制墨汁的浓度,以匹配不同情绪的表达。 第四部分:砚台的包浆——案头的沉默见证者 砚台,作为研墨的基石,其选择与保养反映了文人对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平衡。 一、 端砚、歙砚的地域之争与特性 本书将详细对比中国两大主流砚台的矿物学特征和使用体验。端砚的石质细腻温润,宜于久磨;歙砚(绿石砚)则以其丰富的“金星”、“眉纹”等石品特征著称。 “发墨”的科学解析:探讨砚台的石眼、水浪纹理等如何影响磨墨时墨与水的混合效率,以及为什么优质的砚台能“久墨不干”。 案头的陈设美学:砚台往往是书房中价值最高的藏品之一,分析古代文人如何根据自身的学问地位和财富状况,收藏不同年代、不同雕工的砚台。例如,对“眉子纹”的追求,实则是对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第五部分:辅助之器:案牍生活的细节优化 一套完整的文房配置远不止笔墨纸砚,那些辅助性的“小物件”才是真正体现文人生活情趣与严谨态度的所在。 一、 镇纸与笔掼:秩序的维护者 镇纸不仅仅是用以压住纸张的重物,更是体现书法家对版面结构掌控的工具。本章会介绍不同材质的镇纸(如玉石、铜器、竹木)如何搭配不同质地的纸张。笔掼(笔搁),则体现了对毛笔这一“生命体”的尊重,避免其狼藉一地。 二、 笔洗与水盂:清净的仪式 水是墨的灵魂。笔洗和水盂的造型设计(如瓷器、玛瑙、青铜)反映了文人对“清”与“雅”的追求。我们将分析水盂的口径、深度如何影响蘸墨的便利性,以及古代对使用“活水”而非陈旧自来水的坚持,这背后是对创作环境洁净度的执着。 结语:器物中的人文精神 《书海拾珍》力求通过对笔、墨、纸、砚以及辅助器物的细致考察,揭示出古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的物质需求,升华为一种对技艺的敬畏、对秩序的维护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这些静默的器物,无声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知识精英的生活哲学与审美高度。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既实用又充满诗意的精神疆域,等待着今人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吃力。书中的专业术语和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构建认知框架。不过,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障碍,就会发现里面蕴藏的巨大宝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媚俗、不煽情的叙事风格,他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却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老酒”,每一次开启,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非常值得案头常备,随时翻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了前几章,但收获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婉约,笔触中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知识点,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学。读到那些关于笔墨纸砚的描述时,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伏案疾书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道”与“器”的追求。这种将知识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历史和器物介绍,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视角。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新潮事物中,而忘记了那些沉淀下来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凉剂,它引导我们静下心来,去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物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工具,思考如何提升日常工作的品质感和精神愉悦度。这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提升,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深层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温润的手感,翻开扉页,那墨香仿佛都能穿透纸张,直达心底。版式设计非常考究,文字的排布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精美的插画还是典雅的版画,都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映衬,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拿起都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大了,我感觉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它所涵盖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了古代文房用品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甚至还穿插了许多相关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学的部分,作者对于纸张的纤维结构、墨的研磨技巧,甚至是对不同笔毫特性的分析,都写得非常专业和透彻。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日常用品,在古代是如何倾注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如果不是有这样一本系统性的著作,散落在历史角落的这些信息,恐怕很难被我们现代人如此全面地了解。

评分

第二天就收到了,物流很给力!

评分

京东自营买书是我最放心的。发货快,书正版。支持京东。上次当当第三方买了盗版了,当当还不管。真恶心

评分

一次买了不少的书,都挺好的,书目比较齐全,有问题时客服态度也好

评分

《中华生活经典:食宪鸿秘》对于中国烹饪史的研究和烹饪技艺的继承开发都有重要价值。也是吃货的必备收藏书!

评分

百年经典,思想沉淀

评分

因外形和花姿较为接近,早期的野生牡丹被混称为芍药。后来,牡丹被称为木芍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芍药的影子。郑樵《通志》云:“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日‘木芍药’。”牡丹为什么被称为“木芍药”呢?《本草纲目》解释说:“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直到秦汉时期,牡丹才从芍药中分离出来,并在文化史上留下了许多别名和代称。比如,牡丹又被称为鹿韭、花玉鼠姑、百两金、洛阳花、白术、天香国色、富贵花、谷雨花,等等。牡丹真正以观赏花卉进入人们的视界,应当是在唐代。根据目前史料记载,一般认为牡丹引起唐朝统治阶层重视始于武则天时期。舒元舆《牡丹赋》云:“天后之乡西河(今山西汾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此后,牡丹从皇宫禁苑,经由仕宦高第,向寻常巷陌传播,牡丹栽培也逐渐兴盛起来。

评分

买儿的回忆!

评分

本套书真的不错,就是外观问题很多,几次退换,好在京东客服和售后真的不错

评分

一种物品能否进入收藏领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属性与价值,而且受经济水平、社会风尚、政治观念、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生活经典:格古要论》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文物收藏状况,自“古铜器论”至“古砚论”六门以及“异石论”,宋元人多所论及,本书借鉴前人成果较多,却也时见曹昭个人的精彩论述;自“珍奇论”至“异木论”六门,则前所未有,是曹昭的创新。这部分内容被公认为本书的亮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