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全集 第2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精)

亚当·斯密全集 第2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当·斯密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
  • 亚当·斯密
  • 国民财富
  • 经济思想史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科学
  • 精装本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0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779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编著的《亚当·斯密全集 第2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精)》是斯密的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品,在中国首次完整、系统地整理出版,全方位地体现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本书是图书馆的必备收藏,也是了解西方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 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1750-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这一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己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5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1787年他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目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
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
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
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有时提供有时不
提供地租的生产物这二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顺便谈谈前四世纪银价的变动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仍在继续跌落的根据
社会进步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关于银价变动的结论
改良的进展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
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
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精彩书摘

为这目的而被人们先后想到并用过的物品可有种种。未开化社会,据说曾以牲畜作为商业上的通用媒介。牲畜无疑是极不便的媒介,但我们却发现了,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的评价标准,亦即用牲畜交换各种物品。荷马曾说: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牛九头,而格罗卡斯的铠甲,却值牛一百头。据说,阿比西尼亚以盐为商业交换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介;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我国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皮。据我所闻,直到今日,苏格兰还有个乡村,用铁钉做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
然而,不论在任何国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理由,人们似乎都终于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媒介。金属不易磨损,那与任何其他货物比较,都无愧色。而且,它不仅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它还能任意分割,而全无损失,分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
这性质却为一切其他有耐久性商品所没有。金属的这一特性,使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适宜的媒介。例如,假设除了牲畜,就没有别种物品可以换盐,想购买食盐的人,一次所购价值,势必相当于整头牛或整头羊,他所购买的价值,不能低于这个限度,因为他用以购买食盐的物品,不能分割,分割了,就不能复原。
如果他想购买更多的食盐,亦只有依同一理由,以牛或羊二三头,购入两倍或三倍多的分量。反之,假如他用以交易的物品,不是牲畜,而是金属,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可以按照他目前的需要,分割相当分量的金属,来购买价值相当的物品。
各国为此目的而使用的金属,并不相同。古斯巴达人用铁,古罗马人用铜,而一切富裕商业国的国民却使用金银。
最初用作交换媒介的金属,似乎都是粗条,未加何种印记或铸造。普林尼①引古代历史家蒂米阿斯的话说:直到瑟维阿斯·图利阿斯时代为止,罗马人还没有铸造的货币,他们购买需要的物品都使用没有刻印的铜条。换言之,这些粗条,就是当时当作货币使用的东西。
在这样粗陋状况下,金属的使用,有两种极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的麻烦;第二是化验的麻烦。贵金属在分量上有少许差异,在价值上便会有很大差别。但要正确称量这类金属,至少需备有极精密的砝码和天平。金的称量,尤其是一种精细的操作。诚然,贱金属称量稍差,在价值上不会发生大的影响,因此,没有仔细称量的必要。但若一个穷人,买卖值一个铜板的货物,也需每次称量这一个铜板的重量,就不免令人觉得麻烦极了。化验金属的工作,却更为困难,更为烦琐。要不是把金属的一部分放在坩埚里,用适当的熔解药熔解,检验的结果就很不可靠。在铸币制度尚未实施以前,除非通过这种又困难又烦琐的检验,否则就很容易受到极大的欺骗。他们售卖货物的所得,可能是表面上很像一磅纯银或纯铜,而其中却混有许多最粗劣最低贱的金属。所以,进发国家,为避免此种弊害、便利交易、促进各种工商业发达起见,都认为有必要,在通常用以购买货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属上,加盖公印。于是就有了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衙。这种制度的性质,类似麻布呢绒检查官制度。这些检查官的任务是,通过加盖公印,确定这市上各种商品的分量,划一它们的品质。
P24-25
洛克片段:自由意志的边界与人性的迷思 引言:跨越知识的疆域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巨著的重复或补充,而是一次关于人类思想、道德与社会结构的深度探险。我们在此汇集了一系列旨在挑战传统、探索未知领域的文本片段、哲学思辨与历史记录,试图描绘出一幅与古典经济学图景迥异的复杂心智与社会图景。本书的关注点集中于个体能动性的本质、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权力结构的隐秘运作,这些主题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宏大叙事之外,构成了对人类存在境遇更细致入微的观察。 第一部分:自由意志的重构——从决定论到责任的困境 本部分收录的文稿,主要探讨了在科学进步的洪流下,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所面临的挑战。 一、神经科学的阴影与选择的幻象: 我们审视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关于神经生理学与行为学的早期研究。这些研究,尽管在方法论上尚显稚嫩,却首次将人类的“选择”行为置于物理和生化的决定性框架内进行考察。收录的几篇早期实验记录和手稿摘录,描绘了通过刺激特定脑区如何诱发预设的反应,从而引发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的行动根植于可观测的生理过程,那么“自由”的余地究竟在哪里?此部分的焦点在于对“责任”概念的解构,探讨在一种强决定论的视角下,法律与道德体系的根基是否需要重塑。 二、概率论与不确定性的人性: 另一组文本则关注于风险与决策理论的初期发展。这些手稿展示了早期统计学家和概率论者如何试图量化人类在信息不完全状态下的行为模式。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中对“理性人”的假设,这里的分析更倾向于揭示人类决策中固有的认知偏差、情感干预以及“满足性”策略(Satisficing)的普遍性。我们并非探讨市场如何通过“看不见的手”达到均衡,而是深入个体如何在一片不确定性的迷雾中,以近乎随机的方式,构建其日常生活的秩序。 第二部分:知识的疆域与边界的构建 如果说启蒙运动颂扬了理性与知识的无限扩展,那么本部分则专注于探讨知识的内在限制、获取知识的社会成本,以及知识如何被异化为控制的工具。 一、柏拉图的洞穴之外:感知与现实的距离: 此处精选了若干受到现象学和早期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的文本。这些作者质疑了通过纯粹观察和经验积累所能达到的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程度。他们关注“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关系,即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往往是被我们自身的语言结构、文化预设和感官构造所过滤和限定的。这对于理解“国民财富”的衡量标准提出了挑战——如果衡量财富的工具(知识与数据)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建构,那么其所导出的结论是否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二、信息不对称与权力结构: 借鉴了社会学中关于信息流动的分析,本部分收录了一些关于“信息垄断”的案例研究与理论思辨。这些研究关注权力中心如何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持有和选择性释放,来塑造社会共识和经济行为。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假设,这里的文本揭示了知识的壁垒如何固化阶层,并使得“公平竞争”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我们考察了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中世纪行会知识传承的秘密性,以及早期工业化时期专利法的微妙影响。 第三部分:道德景观的演变——情感与社群的张力 本部分脱离了对纯粹物质交换效率的探讨,转而聚焦于人类道德情感的复杂性,以及这些情感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 一、同情心的局限与“他者”的构建: 我们重访了早期道德哲学中关于“同情心”(Sympathy)的概念,但采取了批判性的视角。文本探讨了同情心在地理距离、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等级面前表现出的选择性。当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庞大和匿名化时,维护社会凝聚力的“自然情感”是否会瓦解?收录的几篇关于边远地区社会救助失败的记录,以及跨文化冲突中的情感隔阂分析,直观地展示了情感驱动的互助在面对大规模社会组织时的脆弱性。 二、劳动异化与“意义”的缺失: 关注于工业革命后期劳动实践的深度报告和小说选段,揭示了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对工人精神状态的影响。工人不再是独立产品的创造者,而是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可替代的齿轮。这种“异化”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存在层面的——当工作不再能提供个人价值感和身份认同时,个体如何构建其生活的意义?这些叙事片段描绘了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系统下,个体精神世界的荒芜与迷失,这是对财富总量增长背后的人性代价的深刻反思。 结语:在既定秩序之外的沉思 本书没有提供一套统一的替代理论,更不寻求替代任何经典著作的地位。它是一系列对“已知”领域的边界进行勘探的记录。通过聚焦于人类心智的局限、知识的政治性、以及道德情感在宏大系统下的变迁,我们试图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一个聚焦于个体经验的脆弱性、决策的非理性色彩,以及权力如何以知识和结构的名义运作的视角。读者将发现,在对财富与增长的传统计算之外,存在着一个更为幽暗、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等待着更深入的审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历史的偏爱,总觉得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离不开对过去思想的溯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阐述的经济学理论,更在于它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思想风貌。亚当·斯密在书中对于社会结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的论述,都与他的经济学思想息息相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并非仅仅讨论“钱”的问题,而是将经济活动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下进行考量,这一点尤为难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回到那个时代,我将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的决策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看到了经济学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发展成果。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经济学这门学科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直到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才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虽然篇幅不小,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入手,比如鞋匠、面包师的工作,通过分析这些微观的劳动过程,逐渐引申出宏观的经济原理。这种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与亚当·斯密一同观察、一同思考。书中对于自由贸易、市场竞争的论述,也让我对“效率”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商品交换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经济学逻辑。而且,这本书并不是一篇冰冷的学术论文,它充满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对人类动机的精准把握,读起来有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震撼的。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严谨且枯燥的,但亚当·斯密的笔触却充满了生命力。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例子,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自然秩序”的描绘,那种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信心,以及对自由竞争的推崇,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读到关于劳动分工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部分,我简直惊叹不已,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便利,都源于这种精妙的分工体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它鼓励我独立思考,质疑既定观念,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觉得自己的认知边界又拓宽了一些,对世界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是一种纯粹的智识上的愉悦,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这位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市面上关于他的著作和解读层出不穷,但始终觉得直接阅读原著才能最真实地触碰到思想的脉络。这本书的译本选择令我眼前一亮,翻译得相当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式,而是尽可能地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严谨,一步步地剥开了国民财富形成的奥秘,从劳动分工的精细化到自由市场的自发秩序,再到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看不见的手”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生动写照。这种循序渐进的解读方式,让我这个初涉经济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够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且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经济图景,甚至开始反思当下的经济现象,觉得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令人惊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质也相当厚实,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纸张,散发着一种油墨的清香,仿佛穿越了时光,直接触碰到了一位思想巨匠的灵魂。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亚当·斯密全集”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厚重感。我特别喜欢的是它的精装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书脊的压痕、页码的排布,都显得十分用心。即使只是将它陈列在书架上,也足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翻阅时,那种纸张摩擦的声音,以及指尖触碰到文字的质感,都是现代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承载着沉甸甸的思想,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著作的敬意。我常常在闲暇时,只是静静地看着它,感受它散发出的历史气息和学术氛围,心里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宁静与充实。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致敬,一种对过去伟大的回响。

评分

好书推荐大家去阅读理解!

评分

“看看谁来了!” 橄榄球运动员Brian到医院探望他年纪最小的粉丝。

评分

经典之作加上京东活动给力,着实经济!

评分

亚当·斯密全集 第2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精)

评分

东西很好 质量很好的图书

评分

“别让这该死的雨打扰了你的好梦。” 一个路人注意到这只小猫睡在雨中,便把他自己的伞给了它。

评分

百年经典

评分

好好

评分

2014-11-06 22:49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