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集釋》是著名學者、颱灣中研院院士屈萬裏先生代錶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書釋義》基礎上進行瞭大量增補,更參酌瞭民國以來的許多學術成果,尤其是考古學、文字學等方麵,比傳統的注疏傢大大嚮前推進瞭一步。作者集釋《尚書》文句,博采廣涉,不泥於一傢一派,亦不拘於陳見,更有自己的裁斷。有些觀點,至今還被廣泛引用。通過經作者梳理後的字句注釋,讀者可以大緻通讀號稱“佶屈聱牙”的《尚書》。本書是首次在大陸齣版,列入“中西學術文叢”乙種第二輯。 屈萬裏教授(1907~1979),七歲就讀鄉塾,讀完《百傢姓》、《三字經》、《四書》及部分《詩經》。十六歲見上海《時事新報》刊登〈八卦與代數之定律〉一文,甚疑,發憤從其尊人研讀《周易》。此後二十餘年,經見之《易》注,幾已全數研讀。屈萬裏教授長年在圖書館工作,也多接觸學人,於金石、古音韻文字、版本之學有專研。民國三十八年,中央圖書館疏遷善本書來颱,委任教授為颱灣辦事處主任,但赴任後政府財政睏難無法接濟,由傅斯年校長聘往國立颱灣大學任教,後也兼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任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前後三十年,講授《周易》、《尚書》、《詩經》、古籍導讀、文史資料討論、經學專題討論等課程。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中國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曆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誌》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並為之作序。今文《尚書》29篇,是經師伏生所傳。古文《尚書》在漢武帝時被發現(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並未在秦代的焚書中燒毀),比今文《尚書》多齣16篇,這16篇後來亡逸瞭。西晉永嘉之亂後,今文《尚書》散亡。 今存於《十三經注疏》的《古文尚書》有58篇。其中的33篇與漢代傳本文字大抵相同(隻有少數篇章的分閤、定名不同),另外25篇經宋代以來的考異爭論總體認為是東晉人的僞作。 清人孫星衍作《尚書今古文注疏》,廣泛汲取前人考訂成果,摒棄25篇僞作,將篇目重新厘定為29捲,大抵恢復瞭漢代《尚書》傳本的麵貌。《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雖說文字大體古奧迂澀,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尚書》的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代錶“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評分張岱一直以自己的“史學世傢”為榮,他高祖張天復曾修《山陰縣誌》,著《廣輿考》,曾祖張元汴除瞭繼父誌續修《山陰縣誌》之外,又修《紹興府誌》和《會稽縣誌》。“三誌並齣,人稱談、遷父子”,這大約是最為張岱感到自豪並屢屢提及的一段傢史瞭。祖上既“思附談、遷”,張岱更是“欲追彪、固”。他有意培養史學傢必須具備的「纔、膽、識」之三長,而且立誌要寫一部像《左傳》、《史記》、《漢書》那樣成於一手的史學巨著。
評分這個書,裏麵就是張岱直接的評論,所以,沒有相關的史事。但應該是唯一一本齣版有關石匱書的書瞭吧。
評分張岱的散文是經典,史論沒有接觸過,好好看看。
評分好版本
評分生命寫成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石匱書》二百二十捲,亦名《石匱藏書》,明末張岱撰。本書為張岱利用傢藏數據所著紀傳體明史,起自洪武,迄於天啓。《石匱書後集》六十三捲,記載崇禎朝及南明史事。張岱,號陶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齣生於仕宦之傢,又是書香門第,先輩均是飽學之儒,博通經史。張岱亦將修史視為其畢生使命,《石匱書》及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著,曆時幾三十年始成。成書之日,明朝已經滅亡,因名為《石匱藏書》,以錶忠於前朝之意。
評分邵廷采又說:「沉淫於有明一代紀傳,名曰《石匱書》。以擬鄭思肖之鐵函心史也。至於興廢存亡之際,孤臣貞士之操,未嘗不感慨流連隕涕,三緻意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