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本书是丛书系列之《气象万千》,由林之光编著。
林之光,1936年1月生于江苏太仓市。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局(今中国气象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年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1995年起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出版科研专著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1992年开始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的“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6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59年12月开始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中国的春天》、《中国的夏天》、 《中国的秋天》、《中国的冬天》一组四篇文章1980年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1980年出版第一本科普著作《气象万千》,在1987年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获二等奖。1995年出版的《我国的气候及其极值》是商务印书馆《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中的一册,该丛书1996年获全国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代序:“母亲气候”诞生了“寒暑文化”
一、冬冷夏热气候好
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
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
我国哪里最冷
我国冬季为什么这样冷
从珠江到黑龙江都有游泳季节
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暖热的国家
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火洲”吐鲁番
艾丁湖底是我国真正的热极
应该为“三大火炉”正名
冬冷夏热气候好
二、冬干夏雨优越多
从“雅州天漏”说起
我国的雨日和雨时
“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
我国的暴雨
我国的雪
冬干夏雨优越多
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四季怎样划分
四季哪天开始
四季短长
四季更替我国最鲜明
四、雨旱类型,丰富多彩
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
夏雨与伏旱
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昆明和贵阳的地名意义
“风调”才能“雨顺”
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
五、山区气候奇
从一首唐诗谈起
南枝向暖北枝寒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
四季如春的地方
沙漠地区有森林
焚风的故事
地形性夜雨
狭管地形制造偏形树
立体的气候,立体的农业
六、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气象风光
山高空气薄
高处不胜寒
高原降水少
奇异的冰川风和逆温风
攀登珠峰为何最宜在5月
地球上最高的自然风向标——珠峰旗云
热带和寒带的统一
西藏的江南
七、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辩证法
什么叫荒漠化
荒漠化是比旱涝更严重的灾害
奇异的沙漠气候
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美
沙漠气候丰富了世界上植物种类
沙漠植物有大用
沙漠动物抗干旱、高温的绝招
沙尘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灾害
地球上的沙尘暴是无法消灭的
八、海洋气象也多新鲜事
太阳在天空上班的路线
从海冰到珊瑚
冬暖夏凉和“冷在二月,热在八月”
没有海洋的海洋性气候
广阔海洋雨水反少
海中河流创世界气候奇迹
风狮爷和“魔三角”
台风矛盾论
避暑气象学
九、寒寒热热度春秋
十、中国气候对我国民俗文化(衣食住行)影响
十一、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文化
十二、中国气候与园林文化
十三、气候与文物的天然保护
十四、中国迷信文化
十五、中国气候与中国古诗词文化
十六、中国气候与中医、中医养生文化
后记
很早以前,在西欧各国旅行的人发现了一件怪事: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从大西洋沿岸往东,房屋的墙壁越来越厚。比如在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壁的厚度是22.86厘米(9英寸);德国西部为25.4厘米(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约38.1厘米(15英寸);波兰和立陶宛50.8厘米(20英寸);俄罗斯最厚,为71.12~76.2厘米(28~30英寸)。
后来,有了温度表,人们才发现这些地方虽差不多都在相同纬度上,但是各地气温并不相同,而且相差得很远。西欧沿海因为靠近大西洋,从温暖的海洋上吹来的西风使沿岸的冬季很暖和,因此气温不是越北越低,而是愈东愈冷。一般说来,最冷月份(一般是1月)平均气温在1℃以上的地区,墙厚平均是22.86厘米(9英寸),最冷月平均气温每降低1℃,墙壁厚度平均增加约5.08厘米(2英寸)。欧洲各地墙壁厚度不同的秘密就在这里。
……
《气象万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每天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一直对天气现象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象。这本书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揭示了许多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现象”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彩虹、晕、霓等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让我明白了这些美丽的自然光影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精妙的光学原理。书中对“天气符号”的介绍,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学会了如何看懂天气预报图上的各种符号,这让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气候”和“环境”的联系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每一章节都独立成篇,但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气象万千》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探索了我们周围这个既熟悉又神秘的世界——大气层。我之前一直认为,我们每天经历的风雨雷电,都是一些随机的自然现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背后都有着科学的规律和原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气象学家们如何利用卫星、雷达等设备,收集数据,然后通过复杂的模型来预测天气。这让我觉得,天气预报并不是“猜”,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分析。书中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解释,也让我对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明白了这些现象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农作物生长和极端天气的发生。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我爱不释手。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背后也隐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遥远的气象科学,变得触手可及。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孩子,以前我对闪电、彩虹这些现象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但《气象万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从书中了解到,原来彩虹的形成,是阳光被水滴折射和反射的结果,而闪电,则是大气中电荷的剧烈放电。这本书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云,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条件和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这让我每次抬头看天的时候,都能辨认出不同的云,并对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有所预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气候带”的介绍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着当地的植被、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插图精美,讲解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科学概念。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也是一种美丽的发现过程。
评分这本《气象万千》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天空中的各种变化充满了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候天空会变成灰蒙蒙一片,有时候又会出现彩虹,还有闪电和打雷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前看一些科普杂志,虽然也有涉及,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或者语言有点晦涩难懂。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是爱不释手。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一一剖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气象实验室。书中对云的分类、形成过程的解释,让我每次抬头看天的时候,都能对那些飘渺的云朵有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台风的章节,详细描述了台风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巨大的破坏力,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而且,它还不仅仅是讲解现象,更会追溯到原因,比如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我一直都很关心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模模糊糊的感觉。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各种极端天气现象的描写,比如龙卷风和暴风雪,这些平时只能在纪录片里看到的场景,在这里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既感到惊奇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绘制精良的示意图,让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它真的让我感觉,科学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评分《气象万千》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我一直对我们头顶上这片看似平静的天空充满了疑问,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地为我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大气运动”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风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季风、信风等不同类型的风对地球气候有着怎样的影响。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也像海洋一样,有着复杂的流动和环流。书中对“气压”的解释也让我豁然开朗,我明白了高气压和低气压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天气状况,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着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极端天气”的描述,比如飓风、台风,它不仅展示了这些天气现象的威力,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读起来倍感轻松。它让我明白,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险。
评分《气象万千》这本书,真的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自然界充满疑问,尤其是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但又不甚了解的天气现象。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为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空气”的章节,以前我只知道空气很重要,但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空气的成分,以及它如何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风不仅仅是空气的流动,还和温度、压强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还有关于“水循环”的部分,让我彻底理解了雨、雪、霜、露这些水汽形态的转化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滋养着地球上的生命。书中对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的讨论,也让我对全球变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而是通过科学的解释,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需要保护。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种观测仪器的介绍,比如气象站、雷达等,让我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的,这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引人入胜,让我觉得学习科学知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惊叹。我一直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疑问,尤其是那些变幻莫测的天气。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藏,让我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奥秘。《气象万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许多复杂的科学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风的形成”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空气的密度差和压力差引起的。书中对“气候”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阐述,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方会终年被冰雪覆盖,而有些地方却四季如春。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气候变化”的探讨,它用科学的视角,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呼吁我们采取行动,保护地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读起来倍感轻松。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天气”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一直对变幻莫测的天气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我生活的城市,有时候一天之内就能经历好几种天气。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比如阵雨、暴雨、冰雹等等,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对“大气层”的描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头顶上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臭氧层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保护我们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书中对于极光形成的解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那些神秘而美丽的色彩,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这让我以后在讨论天气的时候,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逻辑清晰,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大气层的奇妙旅程。
评分读完《气象万千》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天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对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充满了好奇,但很多现象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水汽”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水汽是如何从海洋、河流蒸发到空气中,又如何凝结成云,最终以降水形式回到地面的。这让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下雨、下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雾”的形成和消散的解释,也让我不再觉得雾气神秘莫测,而是明白了它是一种特定的水汽凝结现象。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它用清晰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保护地球,减缓气候变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朋友在给我讲故事,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它让我明白,科学的世界,也可以是如此生动有趣。
评分我一直对地球上各种各样奇妙的自然现象感到着迷,而《气象万千》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探索这些奥秘的旅途中遇到的一个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气象现象,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成了对这些现象有一定了解的“小专家”。比如,书里对季风形成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地区一年会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比我以前模糊的认知要清晰得多。还有关于雷电的章节,它不仅解释了闪电是如何产生的,还细致地讲解了雷电的种类和发生机制,甚至还提到了如何防雷,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容易发生雷电地区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实用的知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阐述。它用数据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这背后人类活动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不像有些科普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精神和生活气息,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累。它让我明白,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险。
评分买来给小朋友看的,学点科普知识
评分气象的变化,天气中的科学,这本书里包含着天气小知识,小知识大道理,写得很好,就是从侧面看书页有点脏,希望下次能给挑一本好的再发货就好了。
评分书非常好,小孩很喜欢
评分凑单,给小朋友囤着,一年一次。
评分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长知识,平常看看也挺不错的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是正版书。
评分用神卷很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